•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狂人日记》新文化运动用词用句的革新

    时间:2020-08-14 07:57: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以新文化运动为时代背景,结合作品《狂人日记》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用词用句的创新方法,体会鲁迅笔下中国近代文学创作用词用句的革新之路。

    关键词:《狂人日记》 新文化运动 用词用句 革新

    中国近代文学史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派别,文学家对于中国文化革新与创作思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各种文学思想理念交织在一起促进了“文化革命”的爆发,“新文化运动”是近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在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引导下涌现出许多对中国文学革新具有创新看法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的代表人物,其笔下创造了无数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借着新文化运动思潮塑造出的新作品内容,《狂人日记》是鲁迅文学创作的著名代表,品读这一作品可以体会到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中国文学用词用句的革新手法。

    一 《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在中国“五四”运动结束后掀起了轰烈的新文化运动。鲁迅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鲁迅在参与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将其个人的人生经历融入创作过程,结合中国旧社会时代背景提炼出文学的创作精华,彰显了个人对中国近代文化的深入理解。正是在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以及一批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下,鲁迅创作出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部作品在新文化思潮下形象地展现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与恐怖,对封建阶级主义更是强烈的批评与反对。

    二 《狂人日记》掀起的“反封建”思潮

    《狂人日记》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鲁迅的成功,又在于他对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深刻认识。后人看待《狂人日记》,不再仅仅将其当成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把小说看成中国“反封建、反统治、反欺压”思潮的开始,对推翻中国封建王朝具有历史性意义。《狂人日记》全篇都贯穿着反封建思想,鲁迅笔下的用词用句都围绕着反封建活动展开。

    众所周知,鲁迅曾经学过医,其对病人在疾病折磨下呈现出的状态略为熟悉,《狂人日记》里更是巧妙地应用“迫害狂”形象反对封建社会。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对封建社会也给予了最专项的定义,认为封建社会就是“人吃人”。“我”翻开没有标明时间的历史,但每一页都写有“仁义道德”字样,努力研究很多次之后,才明白历史里只透露着“吃人”二字,这是鲁迅以第一人称进入到小说里。不难看出,这一段用词描述中,鲁迅对封建社会的一切都认为是在“吃人”,封建礼仪、封建道德、封建仁义,这些都是极其虚假的现象,都是封建社会可以“吃人”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文化运动期间,其对旧社会民众思想意识起到了“唤醒”作用。利用人吃人的思想观念批判封建社会,从思想意识上激发民众推翻封建王朝的决心。自《狂人日记》以白话文形式发表于《新青年》之后,中国社会掀起了反封建思潮,这也达到了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目标。

    三 《狂人日记》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蜕变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均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文言文作品具有其独特的文学构造特点,利用简短文字呈现了不同的词语含义,同时按照语言习惯排列组合创作成文,这成为了古代文学的典型特征。《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思想下的革新创作,作品本身艺术价值不能用通俗的眼光去审视,而是从时代文化局势呈现了不同的文学思路。仅从用词用句形式来看,《狂人日记》最明显的革新在于实现了文字形式的转变,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之间的彻底蜕变,开辟了中国近代文学的新篇章。

    《狂人日记》中,鲁迅用第一人称方式融入作品情境,把自己比为“狂人”,用“日记”的手法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整理成章。整部小说均与白话文形式叙述经历,即便是文章开头介绍部分,鲁迅也直接采用“白话文”形式作为开场介绍,这种写作方式是古代文学创作不具备的,古代文学根本不能有“白话文”形式的构造。小说开头“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用简明白话文将《狂人日记》的小说情境描述出来,并且以“昆仲”一次对人物进行隐藏,为下文自己比作“狂人”埋下了伏笔。古代文学对于时间的界定,常常用年、月、日等具体周期作为标准,但在语言用词时采用文言文,使读者对于作品故事发生时间理解不够透彻,往往在阅读文言文时会产生误解。《狂人日记》专用白话文描述小说背景时间之后,在时间界定上有了明确的标志,“分隔多年、消息渐阙”,鲁迅用减短的八个字把小说时间跨度表达出来,用白话文语句直观地叙写,不再形同文言文那样含含糊糊,实质为新文化中文学革新思想的具体表现。若从白话文创作思想来看,鲁迅并非倡导白话文的“第一人”,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率先提出“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文学家,并创作了白话诗,但并没有引起文学界的过多关注。鲁迅则在胡适思想上,对《狂人日记》彻底选用白话文完成创作,并将自己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新青年》,预示着中国文学走白话文革新之路的开始。

    四 “新革命”下《狂人日记》的革新之路

    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后人对于《狂人日记》的评价,表面上来源于对小说内容的深刻理解,实质上是对整个中国社会新思潮的认知与理解,在“新文化运动”背景下涌现的革命思想,合理地融入到了文学创作思想之中,才造就了《狂人日记》非凡的文学艺术成效,这也是本部小说革新之路的开始。品读《狂人日记》的用词用句,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掌握小说的“革新点”,以便更加透彻地理解小说思想内涵。

    除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这一书面语言形式的转变,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狂人日记》所用语言词汇也带有明显的革命性特点,这与小说创作背景是密切相关的。从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总体思想来说,主要是借助“人吃人”来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无情,自己化身为“我”进入小说情境,也是为了亲身体会封建社会之残暴。小说里,狼子村的农民前来告荒时,农民与大哥得知邻村有一恶人被打死,最后恶人的“心肝”被“煎炒”吃掉,农民和大哥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这一小段里,完全透露了封建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相互残杀,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整个社会风气,这正是推动新文化革命之路的社会原因。《狂人日记》创作时期处于新文化革命阶段,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猖狂”之时,受到种种思想条件的约束,革命家们均依托文学创作来表达个人的革命思想,这是《狂人日记》用词用句新型创作手法的推动因素。细读整部作品,鲁迅通过小说创作表达了个人对封建社会的痛恨,进而向推翻封建社会提出了新思想理念。《狂人日记》有许多地方都是用隐喻的方式,表述着鲁迅对封建社会改革的向往。“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这一段里,“陈年流水簿子”隐喻为“封建旧社会统治了很长时间”,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间相互对应;而“踹了一脚”,则是鲁迅对封建旧社会的反抗、痛恨,颇有“恨之入骨”的思想情感。无论是从整体或局部品读作品,我们都可以欣赏到小说的“隐喻”技巧,这种用某个事物暗指另外一个事物的比喻手法,在小说里着实起到了非同一般的创作效果。

    五 新词汇融入《狂人日记》的创新表达

    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发展历程,“文言文”在作品主体表达方面发挥了书面语言的多变性特点,解析“文言文”,第一个“文”是完美、美好、工整的意思,“言”是记录、书写、表达的意思,第二个“文”是特指文学作品。这种古代文学创作套路在《狂人日记》里被彻底地打破,尤其是文言文思想下书写所用的字、词、句等均有了创新型的表达方式,为《狂人日记》添加了诸多美好的文学元素。纵观整部小说,从“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一句开始,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用词用句革新手法将新文化运动思想充分地表现出来。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鲁迅对于白话文创作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在胡适等人现行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新的用词用句方法,创作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对于小说创新表达形式,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细细品读:首先,人称表达方式创新。《狂人日记》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这是最直接的口语表达,小说多处用到“我”,把读者带入了作品情境中。小说第一部分,“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用自己的姿态进入小说里,仿佛是作者本人“行走”在小说故事里,颇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我”的状态,鲁迅也十分直观地把小说里的自己展示出来。《狂人日记》不乏一些新词汇的精准应用,使小说内在蕴含得以全面地传达给读者。例如,小说里“今天全没月光”,借助“月光”形成对比条件,用以衬托出今天周围社会气氛的“怪异”,紧随其后,鲁迅写到“赵贵翁”、“七八个人”、“最凶的一个人”,这些人物与“我”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仇恨着的,借助一些恐怖词语来衬托出世道之荒凉,社会之黑暗。其次,主题表达流程创新。《狂人日记》用词用句的创新表达,并非小说在词语使用上刻意的创新应用,而是根据小说情境不断地变更使用,让小说前后词语衔接的文学效果更好。面对路上遇到的那些旁人,鲁迅自然想到用交头接耳、眼色古怪、冷眼冷笑等人物表情作为一种内在的映射,无需直接描述人物是多么的险恶,借助几个关键的人物形态词汇,便能起到创作本意中的表达效果。

    六 结语

    《狂人日记》借助新文化运动为背景,强烈表达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痛恶之感,借助文学创作革新表达了社会革命的思想意识,为整部小说添加了许多新颖的文学元素。品读《狂人日记》小说内容,从书面语言、创作思想、隐喻内容等,均可看出新文化运动期间文学改革的主题方向,更是映射了推翻封建旧社会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崔赞文:《善于借鉴 勇于创新——读鲁迅和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2] 李松岳:《建构于符号系统上的现代生存寓言——鲁迅〈狂人日记〉的另一种解读》,《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2期。

    [3] 姜新录:《〈狂人日记〉与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辽宁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

    [4] 高长舒:《试谈〈狂人日记〉的文学语言》,《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林甜甜,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相关热词搜索: 新文化运动 革新 用词 狂人 日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