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企业自主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运作模式研究

    时间:2020-09-06 07:56: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制约了企业和经济的发展。目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有效满足企业的需求,文章试研究介于“企业内训”和“院校培养”之间,且不同于校企合作的模式——“企业办学”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企业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可行性及运营管理模式,为企业解决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办学;必备条件;运营管理

    作者简介:艾于兰(1981-),女,白族,云南保山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商贸系,讲师、经济师、国家人力资源师。(广东 广州 510000)

    项目编号:本文系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十二五”成人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Ycx111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20-03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高技能人才是通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数量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威胁着“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二是结构失衡,供求失调,大量中、高职院校培养的应届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应届毕业生的“供大于求”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求贤若渴”并存。三是培养模式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除了由职业院校培养、校企合作培养以外,还有企业自己培养。职业院校培养存在适用性不强、脱离实际、职业素养匮乏等问题;校企合作培养存在企业动机不足、合作方式有待深化等问题;而企业自己培养存在缺乏系统性、资源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本课题试研究介于“企业内训”和“院校培养”之间,且不同于校企合作的模式——“企业办学”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解决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提供借鉴。

    二、“企业办学”的定位与优劣势分析

    1.“企业办学”的定位

    纵观国内外企业办学的经验,企业办学的种类很多。根据办学开放程度分类,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内向型企业,学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外向型又可分为面向其供应链体系开放和面向全社会开放两种。根据培养的内容分类,可分为:生产技能型、服务沟通型、科技创新型三种类型。根据办学的目的分类,可分为满足企业内部的用人需求;投资民办职业教育;树立品牌形象,传播企业文化三种类型。

    为了缓解我国目前的高技能人才供求矛盾,本研究所探讨的企业学校必须是一种能够行之有效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的办学模式。从办学的开放性来讲,外向型的办学有利于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从培养的内容来看,企业学校应传授给学生生产技能、服务沟通、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培养目的来看,企业学校是为了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企业所用,且由于资金投入较大,只有设立营利性的机构才能更好地开办企业学校,James Tooley也在研究中指出:教育供应应该通过市场来进行。从办学的层次来讲,虽国际上普遍将企业办学称为企业大学(Corporate University)、企业学院(Corporate Academy),但本研究主要聚集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其不同于企业的决策层、经营层和管理层,所以泛称为“企业学校”。

    综上所述,本文所探讨的“企业办学”是面向社会的、营利性的、招工与招生统一的、毕业与就业统一的、培养学生成为行业内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或学历教育机构。该机构由企业全资投资,企业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包括制订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供专业师资等,学生完成学业后直接在企业内部工作,实现招工招生一体。

    2.“企业办学”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由企业直接办校,可依托企业深厚的行业背景,企业能够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提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师资;企业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生产技术和实训设备都会及时更新换代,与时俱进,保障了学员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2)劣势。企业学校开设的专业种类由企业主营业务决定,类型单一;企业缺乏办学经验,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需要熟悉教学管理的人士指导实施;企业里成熟的高技能人才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方面还需要提升;企业自主办学投资大,相较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而言风险较高。

    三、创办企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备条件分析

    1.合法的办学资质

    要创办营利性的企业学校,必须向教育部门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办学资质,并在工商税务部门备案。具有合法的办学资质,才能对外开展经营业务。劳动保障部颁发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标准》中国家对申办者的资金、教学材料、教学管理制度、办学场地、设施设备、师资和管理人员都有相应的最低要求。

    2.拥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创办企业学校需要一笔不菲的投资,据国外资料统计,建立一所企业学校至少需要1280万美元,占企业薪金总额的2.2%~2.6%。经调查统计,国内企业办一所年培养2000人次的中等规模的企业学校,一般的初期投入至少会在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这一数目包括申办资质,办学场地和设施,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培训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提供,日常开支和管理费用,同时今后每年还需要不菲的流动资金投入。

    3.具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和发展速度

    从企业的规模来看,我们认为企业学校并不一定适合全部的大公司,却绝对不适用于小公司。换言之,企业学校更适合大中型规模的企业去办。一方面,因为投资数额较大,中型以上的公司才能承担,对于小公司如果运营不善的话反而会成为发展的包袱;另一方面,大中型公司对人力资源有更迫切的需求,可以通过“企业办学”缓解用人压力,降低招聘成本。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发现,一些公司发展速度快,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潜在威胁的企业也适合通过创办企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

    4.企业生命周期和内部培训工作较为成熟

    当企业处于以产品创新为目标的初创期时,并无建立企业学校的必要;企业处于成长的青年期时,可以考虑建立内向型企业学校,我们建议其围绕营销、生产等规范性教育培训以及中、高级经理人的教育培养展开培训;企业处于以盈利为目标的中年期时,可以考虑建立针对包括内部员工、服务商、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学校;企业处于盈利和成长持衡的成熟期时,则可建立外向型企业学校,对社会开展培训,这时企业的行业经验、行业地位是成功创办外向型企业学校的基础。所以,要建立外向型的、经营性的培训机构,企业自身必须有一定的成熟度,有一定的行业地位和深厚的行业经验。

    另外,企业还须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教育资源,如规范且完整的培训体系、自主研发的课程、规范的课程开发体系、雄厚的师资等。这些都是开办外向型、经营性培训机构必不可少的条件。否则,企业学校对外招生对企业来说是跨出自己所擅长的主营行业来到培训教育业,在该领域企业缺乏办学经验,且对外培训要求更多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如果经营不善,不仅不能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反而成为一个“欲壑难填”的黑洞。

    四、企业学校的运营管理模式探究

    1.根据发展阶段设置组织形式

    企业学校作为独立的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只有科学设立和优化组织结构,明晰部门和职位的责权划分,才能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国内企业学校的组织结构通常有三种:项目式、职能式和矩阵式。这些形式在实际运营中都有利有弊。

    项目式是按照培训内容划分为若干培训项目,如生产制造类、服务营销类、技术创新类等,每个项目又是由教学人员、课程开发人员、培训管理人员组成。另外,还需要设置综合办公室、财务部等职能部门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项目式往往采取独立核算的方式管理,运作较为灵活,各职能部门间能够高度协调,可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但失去了各职能的规模效应,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容易导致各项目之间缺乏协调,实现相互整合和标准化较难。

    职能式是比较常见的形式,按照企业大学所涉猎的基本职能进行组织结构设计,通常设有培训服务部、课程开发部、教学管理部、综合办公室、财务部等,培训服务部对培训师进行管理和培养,课程开发部对课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这两个部门亦可合并,教学管理部负责过程培训、过程管理。职能式能够促进各职能规模效益,提高各职能所需的深层次知识和技能,有助于组织实现职能目标。但容易导致高层决策堆积、执行层超负荷,各职能部门也缺乏横向沟通协调,对组织整体目标的认知有限,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较慢,缺乏创新。

    矩阵式是为了节省人力和物力成本,根据项目灵活调用相关专业人才采取双重管理的结构。它根据不同的业务单元划分不同的培训单位,各培训单位下又分职能部门。矩阵式便于组织内部的沟通协调,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实现各培训项目间人力资源的灵活共享,但容易导致员工卷入双重职权而沮丧,需要很大的精力来平衡权力,并在经常性的协调会议和冲突解决会议上耗费时间,所以,这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

    根据本研究中所建企业学校的定位,在企业发展初期,由于人员投入较少,宜采用矩阵式结构,仅针对当前需求较大的项目进行开发和培养人才。当企业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视企业资源多寡可采用项目式或职能式结构,系统深入地研究各类高技能人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及其培养方法。

    2.构建基于岗位能力模型的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构建基于相关岗位能力模型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确定组织需求及岗位能力模型,以岗位能力模型为基本出发点和依据,按其所确定的能力模型要求(包括知识、技能和行为),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时除了聚焦于高技能人才的操作技能,还要充分考虑其具有应变、创新、适应性等素质。

    在该环节企业学校应该将专业咨询公司、培训师、企业的成熟高技能人才等组合为课程体系设计团队,一是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的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二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与专门能力分解,确定课程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

    3.构建动态的教学资源管理体系

    若要保证教学质量,教学课程的课程设计、讲师、课件、实训设备、案例资料等因素都非常关键,应对以上几方面的资源有所控制。搭建教学资源管理体系就是通过管理师资、课程、实训设备、教学工具包等资源保障课程质量。

    第一,要建立师资库,对与企业合作的外部讲师和内训师进行管理。讲师的主要任务是讲课、教材开发和参与教学课程的设置。该管理体系详细记录各讲师的优缺点、过往授课记录和所擅长的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师进行考评,从学员满意度、培训师准备工作的完善程度、课程安排、授课技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内训师的管理包括内训师教学、分级认证、复核、奖励等措施,将内训师的授课与其职业生涯规划和绩效考核挂钩。

    第二,要依据岗位能力建立教学课程库。教学管理人员要组织专业人员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将严谨和结构化的方法引入课程开发全过程,由开发专家来组织和策划、控制开发程序、观察行为并提炼,由企业中成熟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内容和案例,以共同开发出课程。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结构化,结构知识数码化,形成标准化的课程。标准化的课程包括课程简介、课程时间表、教师手册、学员手册、实训指导书、教材、所需要的实训设备、工具包(游戏、案例、道具等)、演示文稿等内容。标准化的课程受培训师授课技巧的影响较小,能有效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

    第三,要做好实训资源的建设与管理。“企业办学”就像“厂中校”,其最大优势就是实训项目、实训环境和实训设备都是真实的。一方面可利用企业的生产一线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企业可调拨设备、设施和投入资金建立专门的实习基地。要做好两类实习基地的管理,尤其是在生产一线的实习基地实习,这些实训项目的设计、实训时间的安排、实训设备的调度都需要与企业的正常生产有机结合,实现课程实训、岗位生产实习、正常生产的有机衔接和融通。

    第四,要建立教学工具库,将教学常用的游戏、故事、视频资料等进行整理入库,供课程开发和讲授使用。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教学资料的积累,例如一次成功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一个绝妙的方案构思,一次讨论后思想的火花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料,这些资料会使教学更加生动,更贴切企业的实际情况。

    4.构建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优化教学效果,一方面应该在培训需求分析、课程策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等多个环节都制定相应的标准、制度和规范的流程,使培训管理流程规范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应该对外部教学配合一些学分制度,对内部员工制定参训制度,对学员参训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构建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企业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将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转变为系统功能,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学员信息、需求调查、教学计划和网上报名、教学实施情况、教学效果评价等模块,从而将课程体系落在实处,将过程管理精细化。

    综上所述,通过“企业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可行途径之一。经研究,虽然企业自主培养人才有熟悉本行业和岗位特点、贴近市场的实训资源等先天的优势,但也存在缺乏办学经验、工种单一等劣势。所以在决策前要从企业实力、规模、资金、行业特点、成熟度等方面全面评估企业是否适合自主培养高技能人才。本研究通过个案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企业学校的运营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合理定位,设置适度的投资收益期望,并根据发展阶段设置组织形式,构建基于岗位能力模型的课程体系和动态的培训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信息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乐传永,王清强.企业大学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J].2011,(1).

    [2]李积合.创新思路构建新型企业大学培训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3]徐湄.刍议企业大学的主要特征及类型[J].集团经济研究,2006,(1s).

    [4]Michaela Knust,Anke Hanft.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M].New York:Springer Netherlands,2009:323-355.

    [5]Richard Dealtry.Strategic direc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rporate University Paradigm[J].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2000,12(4):171-175.

    (责任编辑:孙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