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从人生的三种境界分析李安的创作心理定势

    时间:2020-09-09 07:58: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作者简介】孟星,女,吉林长春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电视策划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喜宴》海报 在我心中,李安是一个外表儒雅,内心却很坚韧的导演,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年他凭借《断背山》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时候,站在领奖台上,拿着小金人的奖杯,说了一句:“我手中捧着的是我的梦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我觉得从创作心理的角度分析李安的创作历程,也可从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的角度来分析,李安的电影作品创作过程也可分为这三个阶段。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家庭三部曲”引发对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思考 李安的三部作品《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构成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又被称作“父亲三部曲”。这三部电影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在讲“冲突”,也在讲“代沟”。《推手》在讲父亲的中式思维和传统观念与西方观念的差异;《喜宴》在讲同性恋儿子与父母在情感观念上的差异;而《饮食男女》存在着父辈与子女之间的差异,以及三个女儿虽然在同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但是不同的性格和处世之道导致三个人情感和人生的命运的差别。

    《饮食男女》中有一个片段,二女儿和前男友一同去看新买的房子建设的情况,这时候出现一个在说方言的工作人员跟她解释楼盘停建的原因,这时候也表现出那种无法融合的冲突感,既是二女儿独立梦想的破灭,而另一个层面也是使她回归到大家庭融合本身的一个条件。当二女儿准备和家人们说自己工作的调动问题的时候,家人们却都在插话说另一件事情,这体现了这一家人在沟通上的不可融合性,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虽然嘴上是安慰,但都只是让自己心里舒服一些罢了,其实并没有从二女儿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

    《喜宴》其中一幕是父亲晨练回来,坐在椅子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儿子上楼叫父亲吃早饭,以为父亲怎么了,把手伸到父亲鼻下试探呼吸。这是李安的亲身经历。“那年父亲退休来美,见他这样睡着了,我不禁哭了,以前他是家里的一棵大树,可是现在就这样——老了,只是大家还在维护那个尊严。”

    而关于《推手》,李安在其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形容自己说:“我是一个心智与身体都较晚熟的人,个性比较温和、压抑。”其实“压抑”几乎是他影片中主人公性格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他无形中在这些形象中注入了自己强烈的感情因素。《推手》中的儿子晓生,好像怎么努力都无法调合在妻子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妻子的埋怨,父亲的失望,都让他一直压抑在心中的痛苦陡然增加。影片中有一处场景是父亲走丢后,他喝得醉醺醺回到家,突然用头狠狠的撞墙。当初看的时候觉得有点突兀,但想想其实这便是他无法在压抑自己痛苦的极端表现,只能靠着酒劲释放。

    李安在“家庭三部曲”中充分的表达了自己对于家庭伦理观念的理解。这也就印证了电影主创人员的创作心理是其长期以来知识、经验、思想、观点、信仰的综合体现。静静的品味李安的“家庭三部曲”,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让不同文化在冲突之中产生了奇妙的反应,让观众在笑过之后觉得意味悠长。

    李安在这个创作阶段,仍在探索,无论是在人性探讨上,还是在作品的创作上,都在“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面上。

    ·电影理论孟星:从人生的三种境界分析李安的创作心理定势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卧虎藏龙》体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卧虎藏龙》本身就是一部巧妙融合中西文化的作品。 虽然《卧虎藏龙》中仍存在着中西方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已经不体现在“冲突”上,而是用很委婉的方式含蓄的表达出来。比如俞秀莲和李慕白之间的感情,两人都没有很直白的表露过自己的情感,但在言语之间,总能听出几分暗潮汹涌。比如俞秀莲邀李慕白一起进北京时候说道:“你来,我就等你。”还有李慕白的深情而委婉的表达:“有些事需要想想”、“一些心里放不下的事”、“我以为我们……已经讲好了嘛”这些言语虽没有直接表达出李慕白对俞秀莲的情感,但那种中国式的表达已经让这种深刻的爱恋跃然纸上。而在西方的文化中,是很少有这样隐晦的表达的。但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却没有很针尖对麦芒的表达,而是通过这种中国式的情感描绘来让西方人了解我们东方式的情感,换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试图融合中西方文化思想的诉求。

    片中玉娇龙的性格和命运让我不禁想到《泰坦尼克号》里的Rose,当玉娇龙的师傅警告她不要与江湖人士混在一起时,玉娇龙反驳道:“我爱跟谁混在一起,就跟谁混在一起。”那种不甘于在官宦之家接受一段“被安排”的婚姻的反抗精神,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封建礼教的抗争都让我想到了Rose同样不屈服于封建礼教敢于追求自由和真爱的精神,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种共通之处。对自由的向往,对人性最本真的渴盼,是人类共同的话题,同样,女性的解放与自由,女性的平等观念,也是中西方共同经历的过程以及值得探讨的问题。

    《卧虎藏龙》中的罗小虎,让人不禁想起西部牛仔的形象,这两者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罗小虎的敢爱敢恨嫉恶如仇的性情也有西部牛仔的风范,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交融点。

    《卧虎藏龙》中许多意境充满了东方的禅意。比如李慕白的许多台词都暗藏东方的深意,“把手握紧,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罗小虎讲述的那个“心诚则灵”的传说也有一种佛学意义。片中充满着“亲”与“仇”,“爱”与“恨”,“道义”与“背叛”这样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似乎每一段关系都有一种界限不清的浑浊的哲学意味,而并不是那种黑白分明,是与非的概念似乎并不很明朗,这是典型的东方人对事情的理解方式。

    对于武侠世界,李安一直充满了幻想。李安说:“它处理了我的童年幻想和中年危机。我一心向往的是儒侠、美人的侠义世界,一个中国人曾经寄托情感及梦想的世界。它是很布尔乔亚品位的。但在港台的武侠片里,却极少能与真实情感及文化产生关联,长久以来它仍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层次,无法提升。”[1]他提出一种观点——银幕上的“武”即“舞” 。李安说:“我最痛心的是,无论中外,现在大家看到的中国武术常是最野的东西,最红、最得势的多是最躁的部分,却不是中国拳术的精彩之处。武侠片是个很特殊的国粹技术,它有许多因陋就简的做法,我以好莱坞的品质去要求,又要有艺术片的味道,结果是中西古今雅俗都加入,成了现在的面貌。”[2]于是,李安在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中融入西方人的审美观点,烹制了今天《卧虎藏龙》这道美味的视听盛宴。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断背山》对人性和大爱的探索 我认为这个阶段李安的创作已经开始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不再单纯地探讨东西方之间的冲突和差异,也不再可以把中西方文化融合到一起,而是站在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开始讨论人性和大爱,但在这种探讨的载体中,他东方文化的神韵和西方教育的背景又是自然而然的不刻意的融合到了一起,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

    电影中Ennis与Jack感情的第一阶段。在Ennis与Jack第一次告别的时候,当Ennis开着车渐渐远去,后视镜中Jack的身影越来越远,而Ennis内敛不敢面对的性格,又让他不能表露悲伤,只能自己默默走到一个桥洞,难过到呕吐和怒吼。

    有时候你在一个地方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你离开的时候也不知道再回来是何时,记忆就被封存到那个地方,完好的保存着,没有人去破坏,直到你再回到那个地方,所有记忆的观感和嗅觉都会被打开。断背山对于两个主人公,就是那样一个地方,一个只属于彼此的完整的记忆。

    离别后四年,当两人通过明信片再次相约重逢之时,两人的关系被Ennis妻子艾玛偶然发现,这时候有一场在厨房Ennis向妻子介绍Jack的戏,这时候在叙事空间中,妻子艾玛与两人在画面中呈现出对立的角度,既是对三人关系的一中呈现,也是暗指Ennis与Jack的关系是不被现实世界所接受的。

    Ennis与Jack感情的第二阶段。Ennis与Jack在断背山的最后一次见面,Jack对Ennis说:“我爱你爱到心痛。”Ennis软弱的性格和阴郁的心理让他承受不了世俗的眼光和心理的压力,总是对这段感情有一种欲进还退欲说还休的状态,这让Jack无法忍受。

    Ennis与Jack情感的升华第三阶段。Ennis与Jack在断背山分别,相约在11月相见,但是当Ennis给Jack寄去明信片的时候,明信片却被返回来,写着“收件人已故”。Ennis去看望Jack的父母,Jack的父亲不同意Jack想要葬在断背山的遗愿,显然是无法接受Jack生前与Ennis的关系,但最后还是默许了。Ennis拿走了一件上面有自己血迹的Jack生前的衣服,并用自己的衣服包裹着挂在家里,作为一种内心的承诺和守护。

    李安自己也曾经表明过自己的立场,他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而是一部讲人类感情的电影。我想李安这时已经可以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和心态上来诠释人性和大爱,《断背山》中充满了人性的自我救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宽容和大爱。

    结语

    李安一方面有着中国式的东方成长教育背景,一方面又有着西方文化教育及生活的融入,他既有东方式的儒雅,又有着西方式的向往自由与挣脱的个性,这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多么多元化的人生体验,这样的心理定势也奠定了李安带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影坛的基础,这样一个具有东方韵味的“奥斯卡最佳导演”,也为西方乃至世界的观众们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野,让中国文化走向了国际,也让世界的观众看到了中国。

    参考文献:

    [1][2]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69,184.

    相关热词搜索: 李安 定势 三种 境界 创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