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时间:2021-01-17 07:54: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从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形成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并在实践中日益丰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认真研究和汲取列宁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中国梦“,大有裨益。

    [关键词]列宁 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1-0004-02

    一、列宁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背景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学说是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

    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的,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学说是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他们所处时代的特点,深入研究资本主义文化问题,在解决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目标,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学说,为其后继者研究文化问题奠定了科学的充足的理论基础。

    列宁领导苏联无产阶级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苏维埃政权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的理论宝库。

    (二)特定的国际国内因素是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兴起。一方面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凭借科技革命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走上了帝国主义的道路,另一方面工人阶级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世界范围内的工人运动普遍高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日趋尖锐化。此时的沙皇俄国,还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带封建专制的帝国主义国家。它除了具有帝国主义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1861年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资产阶级日益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统治者实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和民族屠杀政策。20世纪初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矛盾,工人罢工、农民骚动、学生风潮此起彼伏,到处酝酿着民主革命的疾风骤雨,国内局势变得空前紧张,沙俄是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1917年实现了十月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纪元。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国内历史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

    二、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创建和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关于文化建设的科学思想理论,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一)批判继承资产阶级的文化遗产,正确掌握人类创造的全部文化

    列宁认为,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批判地继承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继续进行工作,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也要继承,用他们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列宁指出:“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填饱肚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列宁还对以波格丹诺夫等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所主张的无产阶级应当抛弃过去一切文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二)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月革命后,一些人认为苏维埃政权不会发展长久,因为只有在文化充分发展,社会高度文明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社会政治革命,而苏联却颠覆了这一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列宁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反驳:“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建设……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的手段取得达到这个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文化建设,在取得政权后,列宁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他强调:“我们没有从理论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我们竟在文化革命,即文化革命之前先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可是,当我们夺取政权之后,我们还是要回过头来进行文化革命。”他把文化建设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心,列宁在《论合作制》一文中强调“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是转向文化建设了”,“只要实现了这个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即使在他生命最后时光所口述的五篇日记中,也把文化建设问题摆在了首位,可见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视。

    (三)大力开展扫盲运动

    十月革命以前,俄国的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在9-49岁居民中文盲率占据72%。列宁认为,“文盲现象是同建设的任务根本不相容的”。列宁认识到要大力发展建设,必须提高人民的识字率,提高文化水平。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扫除文盲和开展国民识字运动的决议。1919年12月26日,列宁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共和国全体居民,年龄在8岁到50岁凡不能读写的,必须学习识字。在这一举措下,苏维埃人民的识字率普遍提高,政治素养提升,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四)发展国民教育事业

    列宁看到了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事实,认为只有发展国民教育事业,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文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需要的人才。他高度重视国民教育,把“吸引劳动居民积极参加教育事业、苏维埃政权从各方面帮助工人和劳动农民自学自修、开展最广泛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工作”作为发展国民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列宁还十分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指出:“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也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地位。”即使全国的经济处于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全国人民处于饥饿之中,列宁也是特别关照改善学校的状况和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因为只有保障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国民教育事业才能有大发展。

    三、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列宁在其短暂的领导生涯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当前,我国面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紧迫任务,列宁时期苏联在这方面理论与历史经验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启迪,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继承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

    任何文化,都是历史的文化合乎规律的发展。当前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必须首先考虑到文化的这一特性和发展规律,继承人类文明的一切共同成果,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列宁进行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和使用,为苏联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也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应当把知识分子看作是建设先进文化的主体,他们是传播优秀思想的载体。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知识分子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50.

    [3]克涅采夫.回忆列宁(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9.

    [4]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87.

    [5]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678.

    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热词搜索: 列宁 文化建设 当代 思想 价值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