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相容、温和与传统

    时间:2021-01-17 07:57: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澳门文学理论批评起步较晚,总体而言,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还不够成熟与深厚。由于澳门文学本身独特的“鸡尾酒”品格,澳门的文学理论批评呈现出与台湾、香港不同的特征:相容性、温和性、传统性。

    关键词:澳门文学理论批评;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06)4-0016-04

    澳门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步比较晚,总体而言还不够成熟与深厚。澳门文学理论批评离不开澳门的文学创作,而在澳门文学史上,从30年代新文学的萌动,一直到80年代才有澳门文学形象的自觉。1984年3月,澳门日报社借助举办“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展”的机会,邀请香港作家和本地文艺界人士召开座谈会,大家一致赞同韩牧提出的“建立澳门文学形象”的呼吁,加上1983年第一个文艺副刊《镜海》的创办,澳门文学开始走上自觉。与此相应,澳门文学理论批评开始起步,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

    澳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远没有台湾、香港繁荣。有“东方拉斯维加斯”之称的澳门其文学事业自然难以兴盛,再加上葡萄牙殖民政府的少资助或是无资助、多干涉更是使澳门文学难以健康发展。文学理论批评就更加无法想象了,直至80年代中期才有所改观,但依然很弱。澳门没有纯文学评论刊物,发表园地极少,评论大都寄生在文学刊物上,如《澳门现代诗》、《澳门写作学刊》等。没有充分的发表园地和良好的出版机制,澳门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无疑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各种文体中,“文学评论最贫乏”[1]。

    值得欣慰的是,有两本比较重要的论文集集中检阅了澳门文学的理论批评。一是1986年以澳门文学为主题的“澳门文学座谈会”,会后出版的《澳门文学论集》[2],另一本是李观鼎编的《澳门文学评论选》(上、下)[3]。它们全方位论述了澳门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既有纵向又有横向考察的文章。特别是前者,它初步向海内外读者树立起澳门文学评论形象,因为这是第一本澳门本地作者写的以评论本地作家作品为主的评论。

    除此之外,重要的论著有:云惟利的《白话诗话》[4]、黄晓峰的《澳门现代艺术和现代诗评论》[5]、陶里的《逆声击节集》[6]、《从作品谈澳门作家》[7]、庄文永的《20世纪80年代澳门文学评论集》[8]、廖子馨的《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9]、李鹏翥的《濠江文谭》[10]、李观鼎的《边鼓集》[11]等。还有一批重要论文,如刘月莲的《澳门地区华文文学创作概貌》、缘源的《澳门文学现状窥探》、云惟利的《十年来之澳门文学》、黄晓峰的《澳门世纪末的文学还乡》、陶里的《澳门文学概貌》、郑伟明的《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澳门华文文学》。虽然还未能上升到理论批评的高度自觉,但对澳门文学理论批评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就专著类来说,陶里的诗学探索难能可贵。他不仅是澳门文坛上优秀的诗人,还是杰出的评论家,他的诗学观念集中体现在《逆声击节集》中。他认为现代诗歌“是全官能超官能的东西”,“强调个人的感觉历程”,具有反理性、反逻辑、反文化以及模糊含混的特征[12],但他不是前卫的现代诗论家。陶里的诗学观念显得辩证、客观和温和。陶里提出了中西结合的诗学观。这种观念是在批判地吸收中国古典诗学精神、“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诗歌传统和西方现代诗学精髓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因而显得客观公正。他认为诗是一种情感在孤独时的自言自语。在《伪装了的情感符号——代跋》中,陶里指出,现代诗不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己任,它只记录诗人的自我情感和自我性灵,并归纳出现代诗的“四性”,即语言的无序性、事物的变形性、意象的反常性和题旨的含糊性。言简意赅,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这种诗学观念与明清古典诗歌的“性灵说”以及西方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说”相通,呈现出中西合璧、博采广收、兼容并蓄的特征。此外,陶里的《从作品谈澳门作家》,所涉作家众多,覆盖面宽广,评介了39位澳门文学史上有影响、有实力的作家,可作为澳门文学入门的必读书。陶里是作家型评论家,和学院派评论家不同的是,其评论感性多于理性,艺术分析细腻独到,文字优美流畅。

    在以上的论著中,廖子馨的《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非常突出。这是澳门第一位女性学者研讨澳门女性文学的第一部专著,被饶秡子称为“澳门半岛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3]。该书运用比较文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系统地探讨了澳门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既论述了澳门女性文学的特色,又纵向考察了澳门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既有作家作品细致的比较分析,又有相当程度的理论自觉;既比较了澳门中青两代女性作家的创作差异,还比较了两岸三地女性文学的不同,显示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陶里不同的是,廖子馨介于学院派和作家型评论家之间,师从著名学者饶秡子。良好的学院训练使她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不仅如此,扎实的史料、丰富的信息量更增加了论著的学术价值。为了搜集资料,寻求论据,廖子馨不断往返于港澳、穗澳、台澳甚至葡澳之间,从民间刊物一直到文人学者的著作,从查阅书本、报刊到寻访作家、学者,历时三载,以翔实的资料,梳理了20世纪以来澳门女性文学的总体面貌,归纳出其基本特征和艺术走向,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史料和线索。

    李鹏翥的《濠江文谭》也值得一提。在澳门,李鹏翥素有“杂家”之誉,偏好音乐、绘画、篆刻、书法、诗文,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新闻学、旅游学、文字学、考古学、版本学等都有所涉略。《濠江文谭》就是一本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评论。其中有很多篇幅是评论澳门文学的,比如《澳门文学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此文不仅探讨了澳门文学的过去,还探析了澳门文学与台湾及内地文学之间的关系,并对澳门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了很多建议,是一篇重要的文章。此外,他为青年作家写的序跋,在扶持新人成长、鼓励澳门文学创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李鹏翥还是一位成绩斐然的散文家,对散文创作规律颇有心得。他认为中国的散文可以上溯到经、史、子、集,指出散文是自由自在、抒写自如的文学体裁,与诗和小说等文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散文观念体现在他个人的创作中即是其散文体式的繁复,序跋、札记、悼文、评论、新闻报道、考证等不一而足。对于散文的创作规律李鹏翥亦有很深的领悟,他认为散文易学而难工,“一篇好的散文要讲究立意、谋篇、语言的精当,要求作者具有精致的观察和意境的创造”[14]。艺术作品的形成,并非生活、思想、技巧的简单相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李鹏翥认为一篇好的散文应通过精致的观察从而激发创作冲动;然后进行创作构思,这一阶段应讲求散文的立意及谋篇布局;最后用语言来实现艺术传达。可以说李鹏翥对散文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把握得非常准确并加以辨析,体现了一个散文家同时又是批评家的敏锐的感知力和冷静的理性分析能力。

    就批评文章而言,刘月莲的《澳门地区华文文学创作概貌》[15]、黄晓峰的《澳门世纪末的文学还乡》[16]有其独特的价值。前文是澳门作家首次向大陆读者全方位介绍澳门文学,包括澳门文学崛起的历史文化契机、建立澳门文学的独立形象、澳门文学创作概述、澳门文学发展的前景等,资料翔实,分析透辟。1991年5月在广东中山市召开的“第五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出现了有关澳门文学的论文,虽然极少,但却说明“澳门文学”正式开始纳入大陆各地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工作者的视野。据此,黄晓峰在论文中确定澳门文学开始被世界华文文学界接纳的时间为1991年5月,其观点值得重视。另外,陶里的《澳门文学概貌》,论述了澳门文学的源流和发展,文学团体、刊物及其文学活动,各种文体创作,包括戏剧、文学评论等,是澳门文学研究中比较系统、全面的评论文献。

    由于澳门文学本身的独特性,澳门的文学理论批评呈现出与香港不同的特征。澳门文学正如鸡尾酒一样既五彩斑斓,又层次分明,而且不同层次之间又有一定交融的过渡,呈现出多元性与相容性、先锋性与温和性、传统性与本土性等品格。与此相应,澳门文学理论批评的最大特色就是相容性、温和性、传统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和、宁静、包容等精髓渗透在澳门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澳门曾是葡萄牙殖民地,受西方文化影响比香港早近300年,但其深广却逊于香港,“中西文化的精神的基因没有交融,不是以西方的工业文明和文化精神来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是显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自我封闭的社会生活模式”[17]。体现在文学领域,澳门文坛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谐共处,每一种新的文学思潮、文学观念的出现及盛行并不会引发口诛笔伐的大论战,更不会上升到利用政治批判来代替不同文学主张、文学观念之间的正常讨论。

    从澳门文坛整体来看较为平静,没有大的文学论争。倒并不是没有值得争论的命题,而是搞评论的实在太少,形成不了气候;此外,评论园地和出版社等“硬件”极少,很多评论文章只能在香港等异地发表。例如:关于澳门文学、澳门华文文学、澳门土生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个极其重要的论题,澳门文学能否等于澳门华文文学?土生葡人文学应放在什么位置?这涉及到对“澳门文学”定位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黄晓峰和韩牧有不同的看法。韩牧认为:“澳门永远是中国的领土,澳门文学永远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18]而黄认为,澳门文学应该包括土生葡人文学,因而也就不能笼统地说它是“中国文学”或“岭南文学”的一部分。他说:“如果看不到土生葡人文学的活生生的存在,或者把它们摒之于‘澳门文学’之外,那真是一种有眼无珠的‘天朝心理’的劣根性在作怪了。”[19]两种观点分歧极大,且后者言辞犀利,可是却没有引起轩然大波。

    就具体文类澳门诗歌来考察。80年代以后,澳门诗坛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诗歌观念盛行。现代主义诗歌观念是对传统诗歌观念的反叛,通常含有语言的无序性、意象的跳跃性、逻辑的无理性、时空的错动性、自我的肯定性、含义的多元性等特点。1989年5月成立的“五月诗社”就是倡导这种观念的诗人组织,次年出版的社刊《澳门现代诗刊·创刊词》中这样说道:“许多人已经从温情脉脉的中世纪田园牧歌的慢板老调中醒悟过来,把束缚语感的格律韵脚狠狠地扔回给只懂子曰诗云的老祖宗,破除一切新旧八股的陈腔滥调和传统因袭的应酬老套,竭尽全力地自我突破古典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的审美惯性,挺身而出大胆回应当今崛起的美学原则和席卷全球的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责无旁贷地为建立澳门文学的现代形象而讴歌呐喊。”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对“现代诗”不以为然的人提出批评,“认为唯现代诗才是诗歌创作的最高艺术,而且视现代或后现代主义为神明,唯其这样,才能成为诗界的前卫骑士。倘若一提到传统,就会被一些自许前卫的俊彦视为‘陈旧、落伍、保守或僵化’”[20]。1990年秋,还成立了“澳门中华诗词学会”。旧体诗词并没有因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兴起而销声匿迹,它在澳门整个诗坛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澳门文学评论的相容性、温和性和传统性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立足澳门本土文学现象、注重具体作家作品的印象式批评、评论队伍的业余性等也是澳门文学批评的特征。澳门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需要大陆各地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者的支持,虽然没有地理之便和资料之充分,但大陆旁观者的清醒、客观正好可以与澳门本地文学评论家的温和、相容互为补充。温和式批评对于成长中的澳门文学,尤其是文学新生力量,具有保护和鼓励作用,但一味温和也会消解批评的权威性和自身的特质。如何突破澳门文学理论批评的封闭性、跳出印象式窠臼、如何在业余的批评中达到理论的深化、如何开展并进行澳门文学原理、美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如何进行客观公正的文学理论批评等,这些都是澳门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重要问题。

    注释:

    [1]缘源:《澳门文学现状窥探》,见《澳门笔汇》,1991年12月(总第4期)。

    [2]李成俊编:《澳门文学论集》,澳门:澳门文化学会·澳门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3]李观鼎编:《澳门文学评论选》(上、下),澳门基金会,1998年版。

    [4]云惟利:《白话诗话》,香港:山边社,1988年版。

    [5]黄晓峰:《澳门现代艺术和现代诗评论》,澳门:澳门文化司署,1992年版。

    [6]陶里:《逆声击节集》,澳门:五月诗社,1993年版。

    [7]陶里:《从作品谈澳门作家》,澳门:澳门基金会,1995年8月版。

    [8]庄文永:《20世纪80年代澳门文学评论集》,澳门:五月诗社,1994年版。

    [9]廖子馨:《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1994年6月版。

    [10]李鹏翥:《濠江文谭》,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

    [11]李观鼎:《边鼓集》,澳门:澳门基金会,1996年5月版。

    [12]陶里:《认识现代诗》,见《逆声击节集》,澳门:五月诗社,1993年版。

    [13]饶秡子:《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序》,见廖子馨:《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1994年6月版。

    [14]李鹏翥:《跋<足迹的幻化>》,见《濠江文谭》, 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

    [15]刘月莲:《澳门地区华文文学创作概貌》,见《中国文学年鉴(1991-199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6]黄晓峰:《澳门世纪末的文学幻想》,见黄维睴编:《中华文学的现在和未来》,香港:硄峰学会,1994年6月版。

    [17]庄文永:《20世纪80年代澳门文学评论集》,澳门:五月诗社,1994年6月版,第28页。

    [18]韩牧:《澳门新诗的前路》,见李成俊编:《澳门文学论集》,澳门:澳门文化学会·澳门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13页。

    [19]黄晓峰:《澳门世纪末的文学幻想》,见黄维睴编:《中华文学的现在和未来》,香港:硄峰学会,1994年6月版,第256页。

    [20]庄文永:《20世纪80年代澳门文学评论集》,澳门:五月诗社,1994年6月版,第34页。

    作者计红芳,女,江苏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相关热词搜索: 相容 温和 与传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