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观文化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1-01-19 07:57: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主观文化是与客观文化相对的概念,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其主要包括语言的使用、非语言行为、交际风格、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培养的是具有参与者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语言学习者。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处于客观文化层,已不能满足时代对英语人才的要求。文化教学需要跨越这一层次,培养学习者主观文化意识。文化教学中应立足教学实践,找准连接点,采用人种学的经验式学习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等方法来达到培养主观文化意识的目标。

    关键词:主观文化 客观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主观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315-03

    语言教学中对文化教学的探讨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即教不教,教什么,如何教。胡文仲教授1992年主编的《文化与交际》论文集系统介绍了中国语言教学界在这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围绕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即从属(language teaching with cultural dimension)、并行(culture teaching as a parallel to language teaching)、融入(culture teaching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anguage teaching),这三种不同结合方式背后的共识,即语言教学中要教文化,在中国英语专业语言教学的实践中已得到体现,如开设文化课程和讲座,编写文化教材,在语言教材中加入文化内容等。本文将评析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文化教学方法,提出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即客观文化(objective culture)层和主观文化(subjective culture)层以及连接这两个层次的文化意识(culture awareness)教育,主张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文化教学必须超越客观文化(culture knowledge)层,培养主观文化意识,并对主观文化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

    一、主观文化层与客观文化层

    跨文化心理学家Triandis第一个提出了主观文化的概念,他认为主观文化是“一个社会感知它的社会环境的独特方式”[1]。另一位跨文化交际学者Bennet给主观文化下的工作定义是“一组人群习得和分享的信仰,行为和价值规范的模式”(1983:3)。Triandis认为主观文化的要素包括信仰、价值观、态度、角色、分类、规范、任务、刻板印象等等,而Bennet(2003)等学者则考虑到与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性,认为主观文化主要包括语言的使用、非语言行为、交际风格、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 [2]。主观文化是与客观文化相对的概念。客观文化常常表现为明晰的知识和可观察的物品或行为,而主观文化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和模式(见表1):

    客观文化层培养的是具有观光客型生存技能(tourist-type survival skills:Fay,1996:35)的语言学习者,而主观文化层培养的是具有参与者型跨文化交际能力(participant-type intercultural skills;Fay,1996:35)的语言学习者。

    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局限

    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一般都设有文化教学的内容,其中多以英美文化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并涉及英美文学的相关知识。表2列举了部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一些普遍特点:

    从表2不难看出,中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处于客观文化层。Klippel(1994:56-57)和Byrametal(1994:47-49)肯定了文化知识在文化教学中的辅助型角色(supportive role),但同时指出掌握文化知识只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而非终结。从英语教学角度来看,文化教学应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标。学习者在校期间所能学习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如果他们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正确看待分析问题的技能,这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由于人们对语言的狭义理解,在语言教学中只把语言当做孤立的符号系统传授给学习者,语法和词汇学习成为语言学习的全部。随着中国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显突出,而保留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和接纳异国文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和难以回避的内容,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跨越培养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他们超越文化隔界,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状况很难达到文化教学应该达到的目的,即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们普遍认为学习了客观文化知识就会产生文化意识。事实上,主观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学习客观文化知识是这一过程的开始,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学习者会认识到母语文化与异国文化可能会有差异,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交流实践,学习者学会从多角度判断和理解这些文化,从而达到对主观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立足教学实际,培养主观文化意识

    1.找准连接点。培养文化意识并非中国文化教学中的新概念,但这一概念在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学习文化的必然产物,即学习了文化知识就会产生文化意识。本文对培养文化意识的定义是:培养学习者认识到母语文化与异国文化可能会有异同,需要从多重角度判断和理解这些文化,学习文化知识只是这一培养过程的开始。文化意识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达到文化教学中的主观文化层。

    如何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语言教学界有不同的理论。Byram(1989:121-122)提出将目的语文化的某一现象同母语文化的对等或相似现象加以比较是将新现象套入学习者已有的概念模式,势必造成以母语文化的视角看待新现象的结果,形成异族人的观点。要排除母语文化的干扰,需让学习者建立全新的模式,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其前因后果、作出解释、亲身体验,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四个步骤。Kramsch(1994:208-210)提出六种文化氛围:学习者母语文化现实(C1)和目的语文化现实(C2),本族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C1’)和异族人对它的认识(C1"),人对目的语文化认识(C2’)和异族人对它的认识(C2")。她认为学习者只有建立“第三视角”才能更好地理解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Handy更是形象地提出四间屋理论:一号屋里的文化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公认和共有的;二号屋里的文化为来自目的语文化的人所认识,但来自母语文化的人认识不到;四号屋里的文化为来自母语文化的人所认识,但来自目的语文化的人认识不到;三号屋里的文化双方都无法看到,是个文化盲点。Handy提出跨文化教学者应以帮助学习者走出一号屋,走进其他的屋子为目标(Gibson,1994:56)。

    以上这些理论有一共同点,那就是认为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有一既保留了本族文化又容纳了异族文化并对双方文化有多视角理解的中间地带,这就是跨文化的连接点。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要接触到这一连接点可包括以下内容:(1)让学习者将其对母语文化的认识具体化,使其拥有本族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2)让学习者了解来自目的语文化的人和其他文化的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使其拥有异族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3)让学习者将其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具体化,使其拥有异族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并理解其他文化的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4)让学习者了解来自目的语文化的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使其拥有本族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

    以上过程可通过阅读、倾听、交谈、观察、调研等多种方法和同教师、其他学习者、亲朋好友、来自目的语文化的人及其他文化的人交流来实现。文化教学的定位应是以客观文化知识为起点,以培养主观文化意识为最终目的。

    2.采用人种学的方法。对于语言文化教学的方式,Byram认为,“首先将涉及‘语言学习’,包括语言技能的掌握,把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学习,由此丰富和增进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即‘语言理解’。”[3]主观文化的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模式,课程的名称可称为“主观文化模式”或者“跨文化交际模式”。它的教学目标不是单纯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客观文化知识,而是增强对文化差异的命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由于主观文化不是明晰的知识,也不是具体的行为,而是隐藏在行为和语言背后的文化观念和模式,传统的“课本—讲授—讨论”的客观文化教学方法显然不适用于主观文化的教学。笔者认为大学英语主观文化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应该是采用人种学的亲自实践或者称为经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方法。

    人种学的经验式学习方法具有高度的主观性,是人类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经常采用的学习和训练方法。中国的学者胡文仲和高一虹认为,“人种学方法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加注重感性经验的积累和挖掘,细致地观察群体行为模式,不断将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并在小组作业中培养合作和交往能力。”[4]人种学的方法本来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被理解为从局内人的视角学习社会和文化模式的有效方法。很多学者认为这种以参与性观察和访谈为主的学习方法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学习(Byram,1998;Fleming,1998),亲身体验是人种学方法的主要特点。这种方法要求学习者参与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日常活动,观察人们的日常行为,采访特定人群的态度,然后具体描述文化行为,解释背后的文化意义,概括文化的模式。人种学的方法有助于学习者从文化的内部了解一种文化的独特性,避免对目的语文化的过度概括,克服对文化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另外,人种学的方法还可以促进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的结合,因为人种学的方法 为学习语言提供了真实的环境,学习者需要使用目的语去和人们交流,记录观察和采访的情况,在课堂上进行描述和讨论,必要时还要写出报告或小论文。这一系列的亲身实践活动不不仅是文化学习的过程,而且是语言实践的过程。主观文化的许多内容都可以用人种学的方法来学习。

    Kolb(1984)把人种学的经验式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5]:

    经验式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的过程,以任务为本,以解决问题为本,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目标等等。目前的高等学校大都聘用了英语外籍教师,加之中国英语教师的不断努力,大学英语教学完全可以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实施,也为使用人种学方法创造了有利条件。

    3.采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方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近年来在中国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普及率呈逐年提高的趋势 [6]。究其原因,除了计算机技术自身的日臻成熟外,其较之于传统教学手段所具备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及技术上的优势为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手段和可能。大学英语主观文化教学由于外语师资及环境方面的局限,可以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达到培养学习者主观文化意识的目标。

    首先,利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手段,可以使学生接受知识内容65%。而计算机网络向学生提供多重感官的综合刺激,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能使声音与图像在极短的时间内传输、储存、提取或呈现出大量的语言、图片、动画等,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其次,利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可以更多地提供英语学习的真实情境。CALL强调情境的创设,它通过集中的画面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景,如重温国际重大历史画面、展示异国风情、日常会话节目等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得以实现。情景模拟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强了教学效果,活跃了学习气氛。最后,利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可以与时代接轨。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交际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交互活动才能学好语言。同时语言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学校里的课堂英语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使用语言的需要,而因特网的高速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空中英语教室、英语教学网等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操练英语口语等运用英语的机会,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主观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Triandis,H.C(Ed.)1975 Analysis of Subjective Culture,John Wiley @ Sons Inc.

    [2]Bennet,M.J.(Eds.)2003 Development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In Dale L.

    [3]Byram,M.et al.Teaching-and-Learning-and-Culture[M].Clevedon,Av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4:47-49.

    [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99.

    [5]Kolb,D.A.1984.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New Jersey:Prentice Hall.

    [6]李季.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17):48-50.[责任编辑 魏杰]

    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英语 主观 意识 培养 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