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潘耿福:情义人生更精彩

    时间:2021-02-11 07:51: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诚信务实

    潘耿福

    1938年生于印尼华侨家庭,1960年回国就读于华侨大学中文系,1975年到香港定居,随后创办了金堡时装批发公司。作为华侨大学的毕业生,潘耿福对母校及同窗校友充满了感情,并积极投入到华侨大学香港校友会的筹办发展事业中,为该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任该会理事长、名誉会长、常务理事。

    Poon Kan Fuk,

    Born in an Indonesia Chinese family in 1938, he came back China in 1960 and studi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University. In 1975, he settled in Hong Kong and then established Jin Bao Garment Wholesale Company. As a graduate of Overseas Chinese University, Poon is affectionate to his alma mater and schoolmates, devot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University Alumni(HK) Association, contributing to its development. Poon has served successively as the president, honorary chairman and standing director of this Association.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能书写出绚丽的人生诗篇。于是,有的人便把事业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希望成为商场上叱咤风云的大企业家、政坛上众人仰视的政治领袖,抑或是某一专业领域的权威人物;有的人则把享受生活作为生命的本质,在山水间流连忘返,在琴棋书画上寻找乐趣,在歌舞场上纵情恣意。这样的人生固然有其精彩之处,但未免太过于注重个人享乐或太重名利。而那种无私奉献于服务社会和大众事业,情系他人的人生,更能让人感受到人间的情义无价,这样的人生无疑才是最精彩的。

    潘耿福先生既不是香港社会的富豪大亨,也不是政要。然而,正是这位在财富和权势上很平凡的人,几十年来却无私奉献,用丰富的人生经历演绎出浓浓的家国情、赤子情、同窗情。他服务于社团,积极参与到香港知名社团华侨大学香港校友会的创办发展中去,无私地为同窗校友服务,凝聚校友真情,号召同窗校友,反哺母校。潘先生成为香港社会受人尊敬的社团领袖,并用情义为自己的人生注释了“精彩”两字的涵义。

    缘结华侨大学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过:“几千万华侨华人是一支了不起的力量,是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胡锦涛主席说:“侨务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多次在国外访问时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这里面也有广大侨胞的贡献。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不但体现了国家对侨务工作的重视,而且也说明了广大华侨对祖国建设和发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潘耿福就是一位出生于印尼的华侨子弟,他从小就受到了父母和广大华侨爱国思想的熏陶,从上小学时就一直在当地华人开办的学校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在海外寄人篱下的侨居生活,使他深深体会到,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做依靠就不可能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国人。为祖国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他从小就萌发的心愿。

    1959年潘耿福从印尼万隆华侨中学毕业了。这时候的他本可以和许多印尼同学一样继续在印尼发展,继承父辈的事业过上平静的生活。此时祖国正在进行的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事业,让广大海外华侨看到了民族振兴和祖国强大的希望,也激励着一大批海外华侨纷纷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大业中去。1960年,印尼掀起了反华排华的浪潮。祖国的召唤和华侨学生渴望回国升学的热潮,使潘耿福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返回祖国的征途。为了方便海外华侨青年回国深造,培养和造就归侨、侨眷青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国家专门在泉州创立了华侨大学。而潘耿福也就成为华侨大学创办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并从此与华侨大学结下了终身的不解之缘。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严峻的。当时,正值祖国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国家财力、物力十分匮乏,加之华侨大学是从零开始、白手起家的新学校,其学习和生活条件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在创办的第一年,由于学校没有校舍,只能借住福州师院的校舍,在四面通风的草棚里上课,在吃住方面的条件更是很差。但是潘耿福和所有从海外归来的同学们都怀着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火热激情,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学习之中。在福州和泉州郊区的山间小径,在华侨大学的校舍、运动场里到处留下了他们拼搏进取的身影。

    经过5年苦读,潘耿福从华侨大学毕业了,并立即被分配到国内工作,开始投身到建设祖国的洪流中去。但世事皆难预料,就在他以满腔热情开始为祖国建设献身出力没几年,“文革”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让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在这种形势下,从国外回来的潘耿福和华侨大学的其他同学因海外关系首当其冲地受到各种歧视。不但无法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甚至连基本的平静生活都不能得到保障,人身安全也受到打击。无奈之下,潘耿福及其他华侨大学的同学,都只有抱着满腔爱国热忱飘洋过海回到祖国,却无奈地怀着痛苦离开大陆。他们在万般无奈中,只能祈望祖国早日恢复正常,在内心为祖国多上一份牵挂。

    夫妻同心闯香港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望潘耿福和其华侨大学的同学到香港求生存、谋发展的艰苦经历,不能不为这群当年满怀爱国热忱的热血青年所感动。他们对祖国深沉的爱,他们面对坎坷的坚强意志,他们面对艰难生活环境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存能力,都告诉了我们现代人什么叫爱国爱家,什么叫传统美德,什么叫强者,其人生中的许多小故事是那么让人可歌可泣。

    说时容易做时难。潘耿福初到香港时犹如一片孤叶,孩子刚上幼稚园,一家人面对着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虽然拿着大陆的大学毕业文凭,但在香港谋一份职业依然困难。因为当时港英政府对国内的教育文凭根本就不予承认。在国内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到了香港又遭到歧视,这种两面受气的情况让潘耿福来到香港后所面对的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处境。

    面对来港后的遭遇,潘耿福没有沉沦。他不惜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从最底层的“苦力”做起。为了生活,他先后做过13元日薪的玩具古啤工、发泡胶厂工人,还做过商业大厦的护卫员……在香港这所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的磨练下,潘耿福培养了广阔的胸襟、容人的雅量,以及善于谅解人的耐性和脾气。

    谈到潘耿福的事业,就不能不谈到他事业上最大的伙伴、人生的伴侣——林保英。他们是1967年在国内结婚后,先后来港定居的。在长期的生活和事业打拼中,林保英不但与潘耿福相濡以沫,情深意切,而且在事业上无私地支持着潘耿福,默默地做他的好帮手。特别是从最底层做苦力有了一点积累以后,潘耿福便和林保英一起于1980年和朋友搞起了时装生意,主要从日本办货回来,然后批发到香港和东南亚各地。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潘耿福夫妻俩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了生意场上的一对黄金搭档。当时,他们俩不分彼此,奔走于香港和日本之间,采购服装,回港后联络客户进行销售。他们除在香港零售外,还将服装批发到东南亚的新、马、台、印尼等地。由于他们所经营的服装是高档时装,很受顾客欢迎。加之他们夫妇俩待人热情,诚信经营,所以很受顾客欢迎,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并且形成了一大批熟客,口碑相传,带动了许多人前来光顾。以至于他们的时装屋虽然开在十一楼,依然生意红火,声名远播。至今,许多印尼华人来港购衣,仍然爱到潘耿福的公司选购。

    回想起当年做时装生意时的情形,潘耿福现在仍感叹唏嘘。让他至今难忘的是,当时自己每天都在繁忙地奔波着,既当老板,又当苦力。从日本采购回来,还要自己亲自动手搬货,一车一车从飞机场往回搬。香港创业发展的这段经历,让潘耿福身上所具有的适应性强,能适应各处艰苦的条件,有着顽强生存本领的华侨特性显露无遗。

    凝聚校友献真情

    虽然当年迫于无奈离开大陆赴港生活,为了生存发展而四处奔波,但华侨大学几年火热的学生生活,却在潘耿福及华侨大学校友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结下了情同手足的同窗友谊。这种同窗手足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不但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化,也没有在困难的生活磨砺中消蚀,而且历久弥坚,愈久愈浓。

    而潘耿福更是这群具有特殊经历的人中,对这段师生情、同窗情有着特殊情感的人。多年以来,他始终把这种对母校的眷恋、对老师的怀念、对校友的情谊,挂在心头。每遇到有华侨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到港,他都会作为第一主人,召集同学到家里欢迎老师,畅叙友情。

    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在潘耿福刚开始经营服装批发生意不久,由于来港定居的华侨大学校友越来越多,就急需要成立一个组织,团结旅港的华侨大学校友,凝聚大家的力量,互帮互助,联络情谊。潘耿福非常重视旅港华侨大学校友会的筹备工作,他从繁忙的生意中抽出时间,自始至终参与到繁杂艰难的筹备工作中。

    创办初期,由于大多数华侨大学的校友都刚来香港不久,都处于创业初期,还都在为生活奔波,所以能参与会务的校友很少,校友会的筹备困难重重,既缺乏经费,又缺少人力资源,只有潘耿福一张办公桌,没有秘书。但他为了促成华侨大学校友会早日创立,便和其他筹委会工作人员一道奔波于香港各区域,四处联络校友,苦口婆心地四处筹集捐款,耐心细致地邀请校友参会。

    特别是潘耿福当选为校友会理事长后,为了不断发展壮大华侨大学校友会,他不辞劳苦四处奔走,用真诚和情义感动校友,把一大批原本散落于香港各地的华侨大学校友,又凝聚到校友会这个组织里来,把越来越多的华侨大学校友吸引到了校友会组织中来,使得大家的同窗情谊不断加强,更增进了与母校的联系和交流。香港华侨大学校友会成员、著名作家黄东涛先生,在回忆潘耿福先生劝说自己参与校友会工作的纪念文章里这样写道:“曾有一度,潘耿福多次希望我出来为校友会做点事,我诉说我工作忙碌的情形,我的困难,实在不太适宜具体负责任何工作……要是别的人或别的理事长,或许误解我自私或高傲,但潘耿福完全不是这样,他非但没有光火,却坚持给我一个名衔。多年来我虽有愧于那种称号,心目中却对潘耿福主持下的华侨大学香港校友会平添一份感情、一份关心。”正是潘耿福这种对待校友的至情至义,感动了无数校友纷纷投身于华侨大学校友会的建设活动中来,为华侨大学校友会的发展壮大凝聚力量。如今,香港华侨大学校友会的会员,已经从创办初期的4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人。而在潘耿福和几位会长的带领下,香港华侨大学校友会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从刚开始没有办公楼,到1997年筹款200多万元购买了会所物业,使得校友会有了一个固定的家,并从此逐步健全机构,发扬团队精神,不断迈向新的里程。

    “江山代有才人出”。校友会理监事会每届任期两年,期满改选。会长一职最多只可连任两届(即四年),正是在潘耿福和历届会长的带领下,香港华侨大学校友会组织架构不断完善,选举机制逐步健全,职能分工精细明确,成为香港众多社团组织中,以高效率、讲团结、有创新、有活力而闻名的社团之一,成为香港社团组织小而精、小而优的典范。每次校友会组织活动,校友会成员都会责任到人,每个人充分发挥各自特长,把规定的事情办好,同时大家又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把活动共同组织好。正因为华侨大学香港校友会团结紧密和办事高效;分工协作的工作风格使得该会的每次活动都组织得非常圆满成功。

    纵观潘先生的人生历程,尤以缘结华侨大学,凝聚服务校友而令人感动。可谓:情义人生最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情义 人生 精彩 潘耿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