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福建新时期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时间:2021-02-11 07:59: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1、新时期的开启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邓小平实际上成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党的组织路线重新确立了。新时期开启了!

    2、新时期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一是发展现状与时代要求的落差。改革是要付出成本的,越穷的地方改革难度越大,付出的成本越高,这对穷困的福建是严峻的考验;对外开放是与国际游戏规则接轨的,而当时福建处于与外界半隔绝状态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有前提条件的,哪里基础好,哪里的吸引力就强,发展就快。那时的福建,一方面起跑线滞后,另一方面却要求先行一步,跨度很大。

    二是闽粤两省差距大。其一,地缘差异。与发达国家、地区打交道是对外开放初始阶段的重点。广东毗邻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港澳地区,长期和睦相处、交流合作、互利共赢;港澳居民大多数是广东籍的;广东是祖国的南大门,国际交往频繁,当时每年从广东口岸出入境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以及外宾达数百万人次。而福建是台海局势中的地缘政治“要冲”,两岸长期对立。其二,发展差异。不论基础设施、经济实力,还是人力资源、科教水平等,福建都远远落后于广东。其三,观念差异。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当时,福建人的商品经济意识与广东人相差甚远。改革开放对广东人来说是驾轻就熟的,对福建人则是从零开始。可见,闽、粤两块试验田有很大差别,形象地说,福建属于“生地”,而广东则是“熟地”。这是主观与客观两者合成的不同结果。

    三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文革”10年造成了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巨大损失;长期以来形成的“左”达到登峰造极地步,这是无形的思想层面的负面影响。“左”的思想对国人毒害达30多年之久,从纵向看根深蒂固,从横向看泛滥成灾。“文革”中整人的思想里有“左”,挨整的有“左”,没整过人、没挨整的也有“左”。各级干部有,普通民众也难免,可以说人人有份,只是受毒害程度不同而已。更应指出,“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对人的思想是一种心甘情愿的自缚。且它历来以正统自居,真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难分。

    四是需要攻坚克难。上世纪80年代初,是福建新时期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步履艰难。而清除“左”的流毒,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统一思想、理顺思路,则难上加难。实践证明,不着手清“左”,新时期就难以启程;不彻底清除“左”的影响,改革开放就难以上轨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重要,肃清“左”的流毒更紧迫。

    中共中央1979年50号文件的下达,为福建新时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中央的选择与两省的别无选擇

    一是中央对两省先行一步的政治考量。广东在当时是全国极少数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但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港澳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福建与台湾差距更大。所以,两省加快发展,缩小与港、澳、台地区的差距极其重要和紧迫。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到底在哪里?要在两省改革开放中找到答案。

    二是邓小平提出了“试验田”思路。所谓试验田,说白了就是试一试再看着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党中央1979年50号文件的下达,这两大历史事件时隔仅半年有余,这是意味深长的。为什么要搞试验田?因为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模式、经验与路子,一下子在全国推行没有完全把握,只能先进行地域性的局部探索,再伺机而动。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超强的政治智慧。万事开头难,难在如何开头,邓小平很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三是两省没有回旋余地。党中央的决定用心良苦,也是游刃有余的,如果两省试验成功了,就以点带面地在全国推开;试验不成功也不致于全盘皆输。然而,这种最佳选择对两省却别无选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为在改革开放的全国一盘棋中,两省是马前卒,一旦失败了,就失去了千载一逢的发展机遇,也必将影响全国性推开的进程,因此事关大局,只能背水一战!

    项南、胡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福建政治舞台中心的。

    4、新时期的新班长——项南履新福建

    1981年1月,中央任命项南为省委常务书记,主持省委日常工作,成了实际上的班长。1986年3月,项南离任。他任职的短短五年,工作卓有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福建历任省委书记中,项南与张鼎丞(解放初期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都是佼佼者。在当时全国各省(市、区)党委主要负责人中,项南是出类拔萃者。

    项南在福建最大的业绩是:

    一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1981年1月20日,刚刚履新十几天的项南在省委党代会上作了《谈解放思想》的报告,这可以说是他的就职演说。1981年3月11日,项南在省直机关负责人大会上亮相,在人数这么多、这么庄重的场合,就是不给自己面子。他说:“不要说自己一贯正确了,没有的事。我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你们都左了,就是我正确’。没有这回事。你别看我今天慷慨激昂,我这个人也是‘左’得要命,可悲就可悲在我这么‘左’还说我是‘右’,给我戴的帽子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嘛。”他的这一招也堵住了那些“一贯正确”者的嘴巴,加快了全省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进程。

    二是力抓改革开放。其一,从1979年开始,全国抓闽粤两块试验田,福建抓厦门经济特区这块试验田。项南离任时,对外开放已扩大到全省范围了。其二,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这是项南履新福建改革的第一炮,打得很响。其三,落实企业自主权。1984年3月,省里55位厂长(经理)给项南写信,强烈要求给企业松绑放权。项南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利用《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等主流媒体广为传播。胡平制定了具体政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其四,积极推行简政放权。向中央有关部门争优惠政策、资金、物资和项目审批权。

    三是提出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1981年1月20日,项南在《谈解放思想》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林业基地、牧业基地、渔业基地、经济作物基地、轻纺工业基地、外贸基地、科教基地和统一中国的基地”。同年3月14日,项南在省科技会议上首次提出:福建要念好山海经。福建早就有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历史,项南倡导念山海经有何新意呢?笔者认为,两者有很大区别。其一,发展战略不同。这是对外开放条件下念山海经,既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又输出有形的产品,增强经济效益,这与封闭状况下的山海经是完全不同的版本。其二,经济形态不同。这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山海经,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规模经营与规模效益,使山海资源变为金山银海,让世世代代受穷的人们走上永久性富裕的康庄大道。而小农经济下的山海经是自给自足的,只能应对养家糊口。其三,经营方式不同。所谓基地,就是商品化、产业化、集约化,既有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又有技术密集型,与原来分散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大为不同。尤其是,项南把念山海经与建设八大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这是他的创造。至于“统一祖国基地”,这就别有一番新意、深意了。

    四是抓脱贫致富。抓改革开放与脱贫致富是福建新时期的两大历史性业绩。从全社会的系统看,改革开放是“前沿性”的,能推动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更加富裕,发挥领头羊的作用;脱贫致富则是“殿后性”的,能促使落后地区在发展商品经济大潮中着力追赶,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项南、胡平做得很出色。

    五是积极落实各项政策。主要是落实地下党政策、知识分子政策、侨务(包括台胞)政策等。

    5、新时期的新老交接

    项南于1981年1月担任省委常务书记。1982年2月,中共中央通知:鉴于廖志高的身体状况不宜再担任繁重工作,决定免去其福建省委第一书记职务,由项南接任至1986年3月。1982年5月,胡平任常务副省长,主持省政府日常工作,后任省长,1987年9月离任。项南、胡平合作共事近4年时间。福建的改革开放,始于廖志高、马兴元执政时期,全面开创于项南、胡平执政时期。

    6、福建新时期里的两个冲击波

    一是国民经济调整。1979年4月,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为期三年。重点是: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压缩资金规模和信贷规模,压缩重工业,关停并转一批企业。1981年1月2日,廖志高召开省委常委会进行传达贯彻,提出:不折不扣贯彻八字方针,不折不扣继续贯彻执行中央1979年50号文件。不难看出,这两个“不折不扣”存在着尖锐矛盾——前者要求下调经济发展指标,后者却强调继续加快前进步伐。这需要领导者具有很强的政治胆略与高超的政治智慧,才能找到两者最佳的平衡点与切入口。

    二是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以下仅谈打击走私犯罪活动。1981年初,“先行一步”的闽粤两省,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开展了严厉打击走私犯罪活动。这是两省别样的另一种“特殊”。走私是對外开放的副产品。所以,此次走私犯罪活动源自闽粤两省,是建国30多年来规模最大、波及最广,性质最为严重的。省委、省政府采取严厉措施予以坚决打击,对省内走私犯罪活动有所遏制,但慢慢开始向省外蔓延,惊动了中央最高层。1982年1月11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

    三是人们在波折中产生思想动摇与疑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几个月后,党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1981年初,福建、广东就开始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时间老人很是吝啬,历史性转折与两大冲击波交织其间,一时出现了“晴转阴”,给即将走上改革开放轨道的福建带来了严峻考验。尤其是,不少干部群众对改革开放的美好期许开始褪色,还有担心改革开放是不是要收?忧虑调整会不会导致国民经济的全面下行?顾虑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会不会影响正常的对外经济活动?更严重的是,怀疑改革开放的“左”的思潮沉渣泛起。

    四是省领导制定符合省情的举措。在两大冲击波面前,廖志高、项南、马兴元等省主要领导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认真应对。他们把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与实行“特殊灵活”有机结合起来,要求该下的坚决下,该退的坚决退,而该上的坚决上,该进的坚决进,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出了贯彻落实八字方针的11项任务:基建要退够,支出要压缩,企业要调整,物价要稳定,农业要发展,轻工要增产,科教要加强,特区建设要加快,政策要放宽,外贸要搞活,人民生活要有所改善。前三项是属于“下”、“退”的范畴,第五项到第十一项是属于“上”、“进”的范畴。 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方面,1982年2月21日,省委召开地、市、县委书记会议,项南作了《做一个坚定的、清醒的、有作为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报告。要求全省各地要在打击走私、发展经济方面取得更大的胜利,做到两不误;对外经济活动不仅不能受阻,而且要有新进展。

    五是执行中的偏差与消极影响。尽管如此,经济发展仍然受到较大影响。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在1979、1980两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度增长后,1981年增长幅度降为不寻常的一位数——6.4%,1982年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当时仍然是全国一盘棋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中央对两省的“特殊灵活”政策落实得很不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不少地方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着照抄、照搬、照套的老办法;沿海一线遏制了走私犯罪活动,但对发展经济、搞活外经贸抓得不够。

    六是在艰难中谋求新的发展。1982年,国民经济调整经过攻坚克难,终于到了尾声阶段;当年上半年,全省范围内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基本结束。9月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第三次全省打击走私工作会议,要求打击走私常抓不懈,从此步入了常态化阶段。1982年初,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国民经济要提高增长幅度,到1985年实现快速发展。此后的实践证明,这是如愿以偿的。

    相关热词搜索: 福建 新时期 新机遇 挑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