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中国经济学研究概况分析

    时间:2021-02-17 07:51: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利用CSSCI相关数据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多角度、全面的分析评价,从论文的引用数量分析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从引文类型考察学科视野的拓展,从引文的文种分析本学科对国外成果的吸收情况,还对各类基金资助项目论文进行了分析。此外,还统计分析了对中国经济学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论文与著作。

    关键词:经济学;引文分析;CSSCI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8)06—0076—06

    2007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初步总结了2005—2006年的数据,再结合2005年已公布的2000-2004年共五年的数据总结,为深入研究近年来中国经济学研究状况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经济学期刊是反映经济学研究水平的一个主要阵地,而在对经济学期刊的分析中,其影响力又是一个重要的考察指标。对经济学期刊影响力的了解有助于在经济学研究中进行文献筛选。

    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对经济学期刊影响力进行过分析评价,但缺乏全面性或所拥有的数据滞后。笔者将借助于CSSCI数据库对中国经济学期刊影响力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评价,具体包括经济学期刊引用分析,经济学期刊影响力因子分析和经济学期刊影响广度分析,其结论可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参考。

    一、总体概况

    截至2007年,中国公开发行的经济学期刊700余种,排除掉二次文献、通俗读物等类型的期刊,中国公开发行的经济类中文学术期刊约550种,CSSCI收录的经济类期刊72种,每年CSSCI收录经济学论文约占全部收录论文的25%~30%,在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中位居第一。

    表1给出了2000—2006年CSSCI收录的经济学论文和引文概况。这期间CSSCI收录经济学论文共126815篇,引用文献730639篇次。有引文论文数增长迅速,2000年为8119篇,2004年为13359篇,到2006年就已经达到17628篇。有引文文章和无引文文章比例从2000年的50.3:49.7提高到2006年的80.9:19.1。这说明经济学研究越来越注重文献引用。但是,篇均引文数5.76篇,低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平均数(6.06),文章引文含有率约67.5%,已经略等于人文社会科学平均数,而2004年前这个指标仍低于人文社会科学平均数约5个百分点。但是有引文文章的平均增长率只有13.8%,略低于人文社会科学的14.2%。所以,总体上说,虽然这两年经济学研究对他人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已经有所加强,但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这种引用程度与其在收录论文总量中的地位仍不相称,研究规范还须进一步加强。

    在根据表1分析国内经济学研究对他人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分析中国经济学受其他国家经济学理论的影响程度。表2给出了2000-2006年经济学论文引用文献的语种统计。

    2000—2006年间,在CSSCI经济学论文的引用文献中,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包括译文文献)的比例为60:40,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学研究思想和资料来源主要是中国本土的研究成果。一个原因是目前中国经济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本土经济问题,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语言阅读便利上的差异。但是经济学引用外文文献的比率高出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文献的平均引用率5.3%,七年内引用的英文文献总量占外文文献总量比重更是高达96.7%,并保持31.7%的年平均增长率,几乎是引用中文文献增长率17.3%的1.8倍。以上这些指标均高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平均水平。这就说明了:(1)语言阅读便利性不是外文文献对中国经济学影响大小的原因;(2)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使得中国经济问题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遇到的问题相似性程度提高;(3)中国经济学研究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吸收和借鉴欧美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中国经济学国际化程度提高迅速,但同时也说明本土研究成果中有价值的文献还远远不如英文文献广泛或深刻。

    2000-2006年间,CSSCI所收录的论文(包括期刊论文、报纸文章、会议论文、报告文献、学位论文、信函)在引用文献总量中比重从2000年的41.3%上升到2006年的60.3%,平均增长率为28.2%,其中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平均增长率分别是30%和36.4%,高于论文平均增长率。图书文献(包括图书、汇编文献、法规文献)的比例则从2000年的56.4%,下降到2006年的32.4%,平均增长率为-8.8%。相比之下,网络资源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0.6%上升到3.6%,平均增长率高达33.3%。一般来说,论文、网络资源要比图书更快地反映出当前最新研究成果,所以这组数据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学研究对文献的吸收和引用越来越重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济学研究越来越重视经济前沿性问题。详细数据参见表3。

    在经济学论文类型中,“研究论文”能够反映中国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原创性水平,“综述”和“评论”反映该学科是否形成研究传统,如表4所示。从表4反映的7年的总量看:(1)研究论文在所有论文中占绝对比重,为93.6%,并在所有类型论文中保持最高的平均增长率5.55%,高于综述和评论的增长(且这两者的增长不稳定),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学原创性研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远远低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9.5%的平均增长率,这可能是经济学的基数较大的缘故;(2)研究论文的篇均引用文献5.68篇,低于人文社会科学平均水平的6.06篇,低于综述的11.13篇,低于评论的5.95篇。从引用文献篇次平均增长率看,研究论文为19.99%,与人文社会科学19.5%基本持平,但远远低于综述的33.2%和评论的25.5%,这组数据说明了经济学原创性研究对前人的成果重视程度低于人文社会科学平均水平,但是综述性论文较高的篇均引用量和引文平均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济学原创性论文对已有成果重视的不足,同时也反映中国经济学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传统。如果将2004年前的数据与2005-2006年的数据作相同比较,发现这个结论仍然成立。

    二 经济学论文的影响分析

    经济学论文和著作的影响力是从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反映当前中国经济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作者、论著和相关研究领域,不仅是对上述发文作者和被引作者评价的补充,更是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具体内容以及支持这些研究的文献和理论来源的反映。由于图书出版或翻译周期长,所以图书更多地反映经济学基础领域状况,相比而言,论文可能更多地反映当前经济学前沿问题。

    2000—2004年间,CSSCI中的经济学论文引用的期刊论文从2000年的19711篇次,增长到2004年的57882篇次,合计被引用177224篇次,而2005年CSSCI中的经济学论文引用的期刊论文增长到75197,2006年达到95113,两年总计170310,已经

    与2004年前五年的总篇次相接近。表5给出了2005—2006年间经济学论文引用30次以上的10篇期刊论文。

    由表5可以看出,在前10名的文章中,全是外文文章,而且有6篇在2004年前就排在前10名。这些外文文章分别是开创公司金融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作,有的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文章,都是理论研究的基石。从发表年代上看,这10篇文章几乎都处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显然说明中国经济学近年来的研究已经注意到并充分吸收相关领域的原创性思想和理论来源。

    当比较范围放大到前20名时,会发现国外论文有18篇,占比为90%,仍然远远超过国内论文数量。国外论文的特征基本上没有变化,而且集中在相关领域基本问题讨论上,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的开创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作,也有罗默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章,施莱佛关于公司金融的文章,只有一篇波特的关于企业核心能力文章属于应用经济学文章。相比之下,国内经济学中代表性论文显得尤为不同,即两篇被引论文都是2000年以后发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现实问题,关注的周期较短。两篇都属于探讨实际经济问题与政策的文章,而且一篇是关于金融问题的研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经济学研究主要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经邦济国”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将比较范围进一步放宽到前50名和全部的话,国外论文的占比将分别下降到84.6%和77%,国内论文进一步上升到15.4%和23%,上述特征更加突出。而且2004年前经济学论文引用的期刊论文前100篇中外文文献只占到33%,现在占到77%,说明近两年来对外文文献的引用比例显著增加,说明国内对国外的前沿研究已经注意到并开始充分吸收相关领域的原创性思想和理论来源。

    再看一下国内论文被引用情况,2004年前引用次数在前100名的论文中国内论文占了77篇,而2005-2006年只占了23篇。而这23篇国内文章被引次数2005-2006年增长率为25.6%,低于国外论文28.1%的增长率,而且国内论文平均被引次数是39次,国外论文平均被引次数则高达54次,是国内的1.5倍。这可能是国内论文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性问题,使得每篇论文适用领域较窄的缘故。

    从期刊分布看,国外论文也与国内有显著不同。国外论文共有77篇,分布在23种期刊上,基本上是国际公认的一流期刊。这77篇论文基本上平均分布于几个重要刊物中,如《政治经济学杂志》占比19.5%,《金融杂志》占比13%,《美国经济评论》占比11.7%,《经济学季刊》和《金融经济学杂志》均占比9.1%,《计量经济学》占比7.8%,其他期刊,如《法与经济学杂志》、《哈佛经济评论》、《经济学文献杂志》等被引论文只有1或2篇,占比1.3%或2.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2004年相比,《计量经济学》的占比明显提高,说明越来越重视计量研究方法。相比而言,国内论文主要集中于《经济研究》杂志上,占比高达87%,其次是《金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和《世界经济》各有1篇被引论文,均占比都只有4.3%。国内论文发表分布呈现如此大的差距,对一个经济大国显得如此不协调。其中原因也许是《经济研究》历来就是以发表高质量文章为宗旨的缘故,近年来开展匿名评审也有助于这种情况的持续。

    但是从国外被引用文献的发表时间来看(表6),中国引用的外文文献都是上个世纪的经典文章,尤其是相关领域的原创性思想和理论来源。对于20世纪的文献引用在平均引用量和增长率情况来看,分布比较均匀,但是21世纪的文章引用量却为零。说明中国学界对于外国前沿研究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或者说中国学者现在研究的东西还是基于国外学者20世纪的理论基础之上,并没有跟上国外前沿研究的脚步。这种学术研究上的落后值得思考。落后的原因很多,既有可能是国内经济学研究所遇到的问题与国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问题相似,也有可能是目前国内经济学研究对国外经济学文献的需求还停留在理论基础和实证方法上,没有将中国的经济问题和国外的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更高水平的抽象和整合。也许还与国内教育与研究投入有关,与落后的教育研究方法有关,甚至说是因为语言交流的障碍造成的,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

    三、经济学著作的影响分析

    2005-2006年间,经济学引用图书文献(包括汇编文献)达106493种次,占总引用文献量的33.7%左右(表3),两年累计引用图书(包括汇编文献)种数约69600种,平均每种图书被引次数约为2.77次左右。表7给出了2005—2006年间经济学论文引用最多的前10种图书。

    从作者类别上看,进入前10种的图书可分为四类:一类是经典领袖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领袖著作,占比8.4%。第二类是统计年鉴类,既有综合统计年鉴,也有部门统计年鉴,占比4.6%。第三类是国外作者著作中译本,占比48.1%,第四类是国内作者著作,占比38.9%。显然,国外经济学著作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中占居重要地位。从出版时间看,这些国外著作大部分翻译于20世纪90年代,几乎都是各个领域著名经济学家的著作,如早期经济学大师熊彼特、凯恩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森、诺斯、施蒂格勒、科斯、刘易斯和舒尔茨等,也有各领域当代著名学者,如克鲁格曼、麦金农、青木昌彦、奥尔森、波特等等。此外还有重要的教材和工具书,如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等。

    与表5相比,外文图书占比48.1%,明显低于表5中论文的外文占比77%。这是由于翻译的国外专著都是经典著作,相比论文来说,学者从基础理论角度注重图书,前沿性理论观点和方法来源于论文。因此在对于前沿性把握更加重视的论文中外文比重相对高于图书中的外文比重。

    从图书所属各有关研究领域分类看,总体上可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是经济发展与改革、经济学教材和新制度经济学方面的图书,占比分别为21.1%、19.3%、16.5%,三者平均被引次数分别为52、84、83篇次,前者与中国近年来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而且保持28.2%的年平均增长率,其中包括熊彼特、刘易斯、舒尔茨和钱纳里等著名经济发展理论家的著作,也包括谭崇台、林毅夫和张维迎等国内研究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著名学者著作。总体来说,中外作者的著作各占一半。而经济学教材被引次数较2004年前显著增加,说明国内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基础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教材是张维迎撰写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被引次数从2000年的85次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185次。且经济学教材中计量经济学方面占了1/3,可见经济学界对于

    方法论,尤其是计量方法的重视这两年来越来越显著。而新制度经济学方面的著作,虽然比重不是最多的,但是引用总次数却是最多的1485篇次,高于经济发展与改革方面图书被引的1198篇次。

    第二板块是产业经济学和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占比分别11%、10%,平均被引次数分别为51和40篇次。中外作者的图书各占一半,说明现在国内图书的学术质量也越来越高。

    第三板块是区域经济学、工商管理、金融教材和信息经济学,占比分别是7.4%、6.4%、3.7%和2.8%。其中,区域经济学完全是国内学者著作,平均每种被引次数65次,但增长率并不明显。工商管理类图书占比虽不高,被引次数增长率为45.2%,但是波特单本著作《竞争优势》却228次被引。金融学教材基本以国外的图书为主,平均被引51篇次。信息经济学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比较热门的学科,平均被引36篇次。

    第四板块是国际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占比均约为1%,国际经济学只有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1本,但是它的被引次数却不低,有65次,并以39%的年平均增长率增加。转型经济学是新兴学科,只有科勒德克与格泽戈尔兹的《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被引30次。

    因此,总体上可以看出,被引的图书大多数是各相关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著作,由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所以这方面图书位居第一板块。同样也可以解释金融、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等领域图书被引情况。只是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学领域图书被引情况与中国现实相关问题研究不相匹配。宏观经济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中国已经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投资中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但是有关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图书却很少,只是一些教材和经典名著,这似乎在昭示国内这个领域研究对著作需求不高,主要依赖于论文。

    四、经济学领域发表论文的基金分布

    中国经济学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这一方面是由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科研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各类基金对本学科的大力资助。在各类资助中,首先是国家对本学科发展的重视,如表8所示,2002—2006年间,国家社科基金共资助经济学项目1231个,但是每年变化情况不明显,虽然从2003年开始每年资助的数量逐步回升,但是2006年的资助数量仍然没有超过2002年。从项目类型看,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数量稳中有降,青年项目则稳中有升,但是青年项目只占总数的21%。这种状况总体上与青年学者发文比例情况相对应,即相对于中老年学者来说,青年学者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理解和经验还不够充分,而国家社科基金的选题基本上是以探究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基金资助效果看,2000—2006年间基金项目的发文量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1238篇增加到2004年的4009篇,2005-2006年增长更为明显,分别增长到6396篇和9591篇。在所有类型基金发文中,主要集中在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基金,这三大基金发文占比2000—2006年平均水平高达54%,而且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即从2000年占比49%,上升到2006年的56%。在三大基金里,又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文最多,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基金发文占比不分上下。进一步比较,这三大基金发文总量从2000年到2006年上升了9倍,而其他基金发文总量上升了7倍。

    总之,上述数据表明,国家财政资助的基金对课题要求逐年增强,而且课题的成效也是显著的。相比之下,其他基金由于出自于地方财政或部门经费,或者说是由地方或部门管理,对课题的要求服从于部门和地方的需要,其对文章发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弱于国家基金。再者,从申请到国家基金的单位和学者来看,国家基金本身代表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是各高校竞争的重要指标,所以这种学术氛围客观上有助于提高发文的数量。

    从2000—2006年期间总体情况看,2004年前所有基金发文保持着34%的年平均增长率,2005—2006年为55%,总平均增长率为40.7%。分基金类型来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论文发文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0.4%;其次是社科院基金项目,达6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2%,教育部基金53.3%,省市基金的增长率分别为32.7%。

    因此,从增长率情况看,基金发文保持着快速的增长势头,这种势头随着国内高校关于基金的争夺和学科点的竞争还会继续下去。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社科基金发文增长率尤为突出,远远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基金,而且社科院基金发文也呈现出较快速的增长。这意味着,这两个基金的支持力度和管理力度在不断加强。

    对于基金发文质量及其变化状况,可以从表11、表12进行进一步评价。

    总体上看,2005-2006年间所有基金发文被引次数是2000-2004年的1.4倍,增长率为39%。其中省(市)基金发文被引次数上升的幅度最高,高达2倍,其次是国家其他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分别增长了1.2和0.8倍。相比之,社科院基金、中科院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文被引次数都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下降44%、40%和14%。

    再从基金论文篇均被引次数看,所有基金论文在2000-2004年间和2005—2006年间这两个时期没有变化,处在0.82水平上。但是,分基金类型看,则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情况。省(市)基金发文篇均被引次数上升的幅度最高,高达2倍,其次是国家其他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分别增长了0.6和13.8%。而社科院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基金和教育部基金论文篇均被引次数分别下降了392%、77%、88%和21%。

    从这两组数据中,社科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更受理论工作者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基金支持的论文可能更加偏重学术性,实践性不强,从而导致被引次数下降。究其原因,这与中国经济学研究侧重于解决经济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政策导向有关。对于社科院基金发文的学术影响力下降最为显著的现象,其原因与其研究定位有关,即社科院研究主要任务是服务于政府决策,他们的研究成果评价标准是政府领导的批示。批示的领导级别越高或者说领导批示的越多,说明社科院起到了政府智囊团的作用。因此相关的研究论文就比较少,发表的论文也就是政策性研究,理论性不够。虽然受关注,但引用率低。

    (责任编辑 彭建国)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概况 分析 经济学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