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给予学生内观的眼睛

    时间:2021-02-25 07:51: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阅读一本美好的书,就像是在阅读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是因为,每一本美好的书,都不仅仅是世界的一小部分,它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完整的“小世界”。

    今天的孩子呼吸不到乡村的新鲜空气,没有放牛的经历,这不是写不出好作品的理由。写作方法似乎可以教,生活的敏锐感知却是教不会的。我们可以努力的是给予孩子拥有想象力和思考力的热情,使其拥有一双内在的看世界的眼睛。这一点,书籍可以帮助我们。

    一、重视深度阅读

    孩子的童年除了游戏与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用眼睛探知世界。外在的眼睛看物质世界,内在的眼睛观照万物,成为心灵信息。在以往的几十年里,中国孩子都是通过自然的方式来感受书的味道。没有幼儿园经历的孩子,父母用课外书籍和哥哥姐姐看过的书籍完成了对孩子的教育启蒙。有幼儿园经历的孩子,少量经典童话与儿歌占领了自己童年的大部分时光。这些或朴素或优美的阅读,为我们打上了童年的底色。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记起童年的故事,我们童年阅读过的东西,正在伴随自己的一生。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认为,阅读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建构意义、了解有效的阅读策略并反思所读的内容,因此阅读素养应该界定为“阅读者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年轻的阅读者能够从各种形式的文章中构建意义。他们能够通过阅读进行学习,参与到学校和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中”。而参与的前提条件是阅读者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准确把握。

    只有深度的书籍阅读才能使孩子懂得雅致和怜悯,远离野蛮和荒谬。学生的思想来自于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阅读。而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无数的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提供着这些文本,有充足的浅文本供他们进行初级的享受。这些书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阅读的过程是片刻的、短暂的,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阅读者的爱好如果只是停留在对儿童天性的呼应和顺从上,那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孩子们的阅读诉求中有积极的提议,也有盲点,例如:1.幽默一点,再幽默一点,让我们会心一笑;2.多写写我们自己的故事;3.来点幻想作品,让我们到梦想里去;4.侦探、惊险、武侠,好玩最好;5.最好是连续的系列书,不断告诉我们书里的家伙“后来怎么样了”等等。深入地思考,就会看到这些诉求底下隐藏着当代少年儿童心灵层面许多惊人的东西:对学习压力的极力抗拒,对环境的忧虑,对人与人之间冷漠的不安,他们的确有着作为一个人的深度,他们生活在一个格外需要思想和思考的时代。

    阅读者的乐趣不仅仅在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于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而深阅读给他们的是两种愉悦,而这两种愉悦中无论哪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浅阅读的愉悦来自于阅读的瞬间,深阅读的愉悦来自于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顿悟。

    儿童文学作家们以自己的良知和敏锐提醒广大青少年,在选择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双警惕的眼睛。保有警惕的最好方式是让经典书目挤进阅读空间。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具有典范性和永恒的意义。经典可以丰富人的心灵。阅读经典,不仅能获得广博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能塑造他们的人格,确立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试想,一个经常在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思想家倾心对话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其思想空间和精神境界终究会分化为两个不同的世界。

    我们拒绝那些快餐式的“浅阅读”对学生的侵蚀。因为读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你说或者写什么;说、写的质量取决于你阅读的质量,说、写的高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是深刻的阅读培养了学生对于善恶美丑的正确判断,孩子是在阅读好的作品时,读懂了内容,读出了思想,读到了矛盾与冲突,自己也在思索中抽丝剥茧,找到了真相。

    重视深度阅读,不仅仅需要广大家长、教师、语言文字工作者帮助阅读者遴选优秀的作品,更要引导阅读者正确的阅读方式。

    二、引导阅读整本的书

    整体印象是阅读者拿到一本书后的综合印象。从识字最初到字、词、句、段、篇的阅读到个人的写作训练,阅读者经历了文字认知到文字感知到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的过程。十几年的语文学习,最后看到的直观结果是一个人能否恰当地与人交流,准确流畅地写出自己对问题的所思所感。

    你知道怎么说,但是不用思考为什么这样说。一首首童谣、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书籍潜移默化地浸润着阅读者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表达。决定阅读品质的不是单篇的阅读,而是整本书的阅读,学生的阅读面不能仅仅局限于作品本身,还应该收集作家在创作时的背景资料,阅读其他作家的相关作品,做到从一本书向一套书转换。作家的生活经历与心灵品质决定作品质量的高低,阅读者由文学作品看到的是作家对周遭万物的理解与表达,同样,他们经由整本书的阅读达到理解作家和作品。一篇文章留下的更多的是作品选材角度的新颖,语言表达的与众不同,而一部作品留下的更多的是作家个人的生活印记与心灵成长。作品的厚重愈加逼着读者去反观与思考,一个成熟的读者总是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阅读长出一双内观的眼睛,看世界的目光也愈发清晰。

    如果我们能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或阅读一个人物、一个历史事件,通过不断的积累加深认识、提升思考,就可以使只有较少人生体验或经历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渐进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人。每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和经验是有限的,阅读的最大好处是你可以海量了解不同的人生经历,融入自己个人体验的人都会成为讲故事的人。故事的好坏在其次,关键是阅读者自己成为生活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未来可以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广角度、粗线条通常是训练阅读整本书的开始。不刻意追求文章结构、细节、语言、思想收获,先从阅读兴趣着手,鼓励阅读者喜欢这本书,再通过班级读书会、分享阅读、创意阅读等形式,深入阅读作品,品析人物形象,达到阅读内容和理解文本的目的。

    三、重提默读的价值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默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与文本对话的一种独特形式。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各学段的默读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默读”算得上是人们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阅读方法,我们很难看到在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前读书查资料,在家读报纸、看信件时会有人高声朗读。

    默读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出声,省去了发音动作,不必兼顾发音器官的工作和听觉的感受,人的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进行译码,以较集中的注意力立即进行理解。默读要求:不唇动、不出声、不指读,保证了阅读环境的安静,更利于集中思考、理解所读的内容,而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的方式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把通过眼睛获得的文字信息迅速处理并静心思考,能以个体为主,让学生真正做到独立感悟,且不会受到他人(老师或同学)的影响。 此外,在《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说,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比如说在默读过程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几遍,还可以结合上下文多读几遍,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可以不影响他人,也不受任何限制,读到动情处还可细细咀嚼,品味再三,能有效提高阅读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质量。学生受到的干扰越少,主动思考和质疑的机会越多。只有自己消化过的东西才会变成自己的营养,书籍的营养通过阅读进行咀嚼,经由阅读者的思考、质疑、解惑、领悟,内化为新的语言信息和心灵信息。

    四、重视读书后的思考和表达——笔墨结合的阅读

    阅读别人的作品是语言文字信息的输入,而写出自己对作品的所思所感则是语言文字信息的输出。经过阅读——思考——领会感悟——书面表达,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完整呈现的过程就是历练自己内观的本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看而不思则忘,忘而不写则废,鼓励阅读者将生活信息、书本信息、自然信息通过思考和想象表达出来,就可以成为文字艺术信息。诗歌艺术就是锦心绣口的表达,为什么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就是因为其创作的直观性,想象的大胆性。鼓励表达,更鼓励有新意的表达。明白写出来是最好的表达,但是不要滥写,有新的感受时再写。新意是从哪里来的呢?有的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出于灵感的。牛顿因为苹果落地而悟出地心引力。我们必须注意,这种灵感不是任何人都有的。牛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昼思夜想,一旦遇到相应的时机,就豁然顿悟。我们天天吃苹果,也没有发现地心引力。平凡人的发现更多的时候是日思夜想而不得,别人作品中的一句话、一段文字却让人豁然开朗。灵感垂青于艰苦地积累与思考的人,顿悟更青睐于能够进行关联思考的人。

    作家的作品如果没有艺术的加工,仅尊重事实是苍白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融入作者的个人体验。阅读者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更在阅读中学会判断和表达。自己作为一名作者的创作是艰苦而快乐的,大部分时候,是在一边写作一边思考中完成作品。我们发现写成后的作品信息含量远远大于最初的构想,一部分最初的构想留了下来,还有相当一部分自己裁剪掉了,又补充了新的认识和观点。这些新的观点一直默默地躲在心灵的深处,经由自己漫长的思考与构想渐渐清晰,最终以文字的形式得以呈现。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回忆,回忆可以随着时光远去,而笔墨阅读,可以解决淡忘的危险,甚至让事实复原得更加真切和生动。鼓励学生自觉地写生活随笔,有则记录,无则不记,强调记录着并思考着,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中倾听成长的声音,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习作就有了鲜活的表达。鼓励学生不去理睬它究竟像不像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只要是自己灵感的记录,记录着也享受着思考带来的快乐就好。明白自己的生活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的世界里还有更多的人在等待出场,只要自己是一个诚恳的记录者、勤奋的写作者——真实地记录生活,积极地思考真相,勇敢地个性表达,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未来的创作者。

    学生的世界充满希望,指向未来。给予学生更远的目光,培养他们拥有独立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师者的担当。想象在前,思考无限;风景在前,视野无限。

    当有一天,学生们真正能阅读优秀的书籍,思考自己的生活,书写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生活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已真正开始关注自己、关注社会、关注国家。我们的国家需要有责任感的公民,更需要有使命感的建设者。培养这样的公民,从语文教育做起,从阅读生活起步,从给予学生内观的眼睛开始。

    相关热词搜索: 给予 眼睛 学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