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湖南桃源的木雕与傩戏面具

    时间:2021-03-26 08:06: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木雕

    在丁玲早年就读的湖南女师白楼对岸,幽居于桃源县“绿萝晴画”盛景中兴修的渔父公园——一座经典的小青瓦覆盖的江南民居和合堂内,摆放着一张富丽堂皇的清代“金漆木雕人物拔步床”,系宋教仁之遗物。形制清秀,漆水饱满,金彩完好,雕工生动雅气,整床凸显出一种人文气息,可遥想当年宋氏家族书香门第之氛围。

    桃源木雕的内容和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传统题材和民俗题材占据主导地位。传统题材取材于传统戏曲故事和神话故事。民俗题材的内容更为广泛,如喜鹊从上往下飞,蕴涵喜从天降;猴子偷桃,则有封侯之意。有的刻画梅花,好像花儿还在枝头颤动;有的雕镂瓜果,竟疑似真物;有的琢制奔鹿,它宛若从山谷跑来,羞怯的神情令人爱怜。而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雁顶荷花食盘——一只头向上仰的鸿雁收拢羽翼,利喙顶着木盘,盘上雕刻着吐艳的荷花。奇特的是,鸿雁张开的纤纤劲足踩在身躯蜷曲、花纹褐红的蛇身上,蛇头用力向上,仿佛在挣脱鸿雁的控制。总之,食盘刻画细腻而光泽感极好。还有郭子仪庆寿、秦观夜访苏小妹、踏雪寻梅、福禄寿喜、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喜报三元以及三国中很多远去的故事,均在木雕中有所表现,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祝愿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自康熙和乾隆皇帝手笔的“学达性天”“道南正脉”两块御赐匾额濒临年久损毁的危险,所幸的是,当时负责岳麓书院修复与研究的杨慎初老教授,遍选全国的木雕名流,最终选中了从艺60多年的朱文安及其弟子为匾额进行修复。朱文安,桃源佘家坪乡人,是我国著名的根雕大师、清代宫廷雕刻和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物,被誉为“中南第一刀”。

    桃源木雕取材于白杨、樟木等,作品有建筑装饰类、家庭用具类、生活用品类。建筑装饰类多为庙宇、宗祠的建筑装饰木雕,由经验丰富的老雕匠领头集体制作。家庭用具类品种多,传统正规,如八仙桌、太师椅、双层柜、梳妆台、雕花床等。生活用品类如雕花提篮、雕花礼担、雕花酒坛等,其造型各异,地方特色明显。其中,镏金的“潇湘八景拔步床”是桃源木雕中最具特色的极品。细观床罩檐雕刻有潇湘八景,但见山水舟桥之上,渔夫樵子、隐者书生幽居在此,烟雨潇湘,一派江南风光,引人遐想,令人向往。迎面一对凤凰展翅欲飞,那扇开的翎羽呼呼风来,低垂的头颅悠悠沉思。可谓活灵活现,美轮美奂。而怒放的葵花中,排列紧密的瓜子,寓意为期盼主人多子多福。床顶边,造型迥异的白鹤,随风起舞的松叶,暗寓的祝福是松鹤延年。扶手不是雕成灵巧的寿桃,便是刻画辟邪的雄狮,床脚两档的主板上配饰的薛丁山三休三请樊梨花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奔腾的骏马,飘扬的旌旗,挥舞的剑戟,把将士沙场征战的情景雕刻得荡气回肠,耳畔犹闻厮杀之声。触摸这张两米多高、雕工精致的大床,能不惊叹桃源木雕的神奇吗?

    而登峰造极的则是20世纪80年代征集到的一张清代“螺蛳转井”人物拔步千工床。之所以被民间称为“螺蛳转井”,是因为这张占据面积近20平方米的巨床共有四进:第一进为换鞋处,第二进属更衣室,第三进置马桶,第四进为下榻区。每逢雨天,主人亦可在床上起居,仿若螺蛳围绕井口盘桓。

    此床揽木雕各种技艺技巧于一身,可谓巧夺天工。此床除雕刻人物达106个,加上夫妻二人安卧于上,寓“108”数字于吉祥、圆满、如意之中以外,五层牙子图案造型无一处重复。既有乾隆下江南之文臣儒雅、武将威武的浩大景象,又有置身在春兰夏荷秋菊冬梅芬芳中怡然自得憨态可掬的人物;既有闻歌起舞的飘逸仙女,又有田园耕耘的勤劳农夫;既有嬉笑逗乐的金童玉女,又有龙、狮、鹿、鱼、鸳鸯、玉兔、蝴蝶等如神如灵的瑞兽和松、柏、芦、荻、芙蓉、佛手、金瓜等多姿多彩的植物——隔门左“栽”摇钱树,右“种”大花瓶,寓富贵平安之意;五滴水层层万紫千红,摸门孔雀开屏,集板花鸟相依……特别是“鸾凤和鸣”“双鹊归巢”更是画龙点睛之笔。从雕工技艺上讲,这些雕花床有的以精工和奔放携手,有的以镂雕和浮雕结合,有的以圆雕和透雕串连,上百种雕花技艺的运用娴熟圆通,表现出情景交融、妙趣横生、品味无穷的艺术特质。

    桃源雕花床宛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传世名画一一展开在观者眼前,不曾退去的仍是当初的那一份惊艳;它们曾有过怎样的儒雅、奇特、沧桑,又为何如此地古朴、大气、精美?在收藏界享有盛誉的桃源木雕,是“桃源工”繁花似锦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

    “桃源工”的形成,有其漫长的历史渊源。常德自古虽是“武陵蛮”之地,但从尧舜时代的善卷先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及三让王位,到屈原《楚辞》中大量有关沅澧流域风土人情的描述,特别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的广泛流传,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的纷至沓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唐以降,常德就是藩王开府之地。史载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明宪宗第十二子朱枢封王于武陵,弘治十一年开始大兴土木,修造“荣王府”,调集京城大批能工巧匠,带来了精湛的宫廷营造技术和皇室雕刻技艺。至清中晚期,慈禧太后崇尚奢华,上行下效,“桃源工”雕艺达到巅峰,桃源工匠屡屡被招进京城,为皇室雕琢器物、装饰家具和殿堂楼阁,名噪一时。尤其是李白成兵败山海关,所率将士及宫廷匠人辗转归隐夹山寺,工匠兵士散居石门、桃源一带,在谋生繁衍的春风秋雨里,演变成精美细致与粗犷质朴相融合而富有别具一格的湘楚民间手工艺——后人称之为“桃源工”。

    明清两代,享誉朝野的“桃源工”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与闻名于世的浙江东阳雕、福建雕、安徽雕、山西雕相比,“四大名雕”无非细腻以至繁复,真实以至琐碎,场面浩大以至重复堆砌,修饰精美以至金碧辉煌。唯桃源木雕承续了汉代砖雕的艺术精髓,大气中不失细腻,豪华里显露真淳,造型夸张而不空洞,线条洗练而不简单。其山水,稍加点缀则意境深远;其人物,纵横几刀则形神兼备;其花鸟,略施刻画则生动饱满。在艺术风格上,桃源木雕虽与起源于19世纪毕加索创造的“立体画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作品的问世却要早于西方几百年。因此,桃源木雕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艺术价值的收藏、挖掘、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目前,常德市正在将“桃源工”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填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技艺门类的空白。

    傩戏面具

    在傩戏《桃源洞》喧天的锣鼓声中,随着“别下闲言且休唱,且唱桃源洞里神。太保高皇登龙位,立州立县立人民。四百郡州七干县,鼎州仙县在中心。鼎州上有桃源洞,神仙洞里镇乾坤。只为秦王镇东海,北筑长安万里城。万民躲入桃源洞,寻得桃源好避秦……”高亢、悠扬的唱腔

    飘荡,戴着各种代表其身份的彩绘傩神面具的人物,或腰插宣花斧,或手执戈盾,或手举麻鞭,或手拿燃烧的纸钱纷纷出场——阴师娘娘头上戴的有鸟,阴师公公的桂冠是三色玉皇箍,门宗戴的则是红顶圆帽,还有专事诬告蛮状的歪嘴,青面獠牙的龙王,双目圆睁的小鬼,上蹿下跳的独角怪物山魈。

    傩戏神秘的表演细腻传神,凝重的动作夸张滑稽,奇特的服饰考究精美,原始的仪式场景奇诡,狰狞的面具语言古怪,管弦乐和锣、鼓、钹等打击乐伴奏齐鸣。这不是古希腊的酒神狂欢,也不是印第安人的原始宗教活动,古老的图腾崇拜和楚巫的鬼神信仰,携手载歌载舞,便是人类的文明之源、歌舞之本和戏剧之始,享有“戏剧活化石”美称的傩戏(傩戏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傩戏是傩坛法事“开洞”的滥觞。在开洞时无论傩坛布置繁简,坛中必设湘、鄂、川、黔、渝、桂普遍崇尚的“桃源洞”。

    桃源自古遍地巫风,被誉为“三苗之地,百濮之邦”。而傩,从滔滔沅江发源,从滚滚长江发轫,奔流华夏,在商周时代登堂入室抵达权威的顶峰进而一统神州(周代礼制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龙”“凤”文化的融合下,作为神权旁落的“傩”才被驱逐到中华文明的圣殿之外)。到公元前10世纪,楚国崛起为春秋战国时期,相对于中原以礼制为基础的“史官文化”,荆楚的巫傩文化则被称为“巫官文化”。傩文化作为巫文化中脱离了无序与混乱的高级形式,已演变成有傩神系统、祭祀礼仪、问卜规范、专职巫师、经典教义、行为禁忌、扮神面具的原始宗教(亦成为统治者驾驭国家机器的一种手段)。傩文化包括傩技表演、还傩愿、傩戏等,在2000多年的沧桑岁月里,桃源傩戏始终以巫傩为内容,以祭祀为目的,以傩坛为舞台。《三洞桃源科》傩祭巫书是巫师还傩愿必行之法事。巫师作法时,将桃源洞中《搬先锋》等二十四曲傩堂正戏请到傩坛。傩坛一般高五尺许,两旁立有木柱,讲究一些的还要在傩坛前用竹篾扎制一道花纸彩练缠绕的拱门,拱门上书有“桃源仙境”的横额。堂内设置香案,案后供奉赤面红脸的傩王、白面粉脸的傩母木偶像。因是巫师还傩愿的祭祀仪式,傩戏又名师道戏,分巫师的内堂与艺人的外堂,故取名傩堂戏。它在祭祀仪式娱神的同时,增添了娱人的戏剧成分。

    傩愿戏渊源于古代楚巫的酬神歌舞戏剧,由宗教舞蹈傩舞(在表演傩戏时的舞蹈,其粗犷、原始的动作主要有表现耕田、打猎、捕鱼、行走等方面的姿势)演变而来。演唱者不分生旦净丑,一人可扮演几个角色。多为求子、祛病、禳灾、祈福、还愿和赞颂桃源仙洞诸神灵而演唱,通过大段叙事性唱词交代事件、展开矛盾、塑造形象,唱腔除第一类剧目用端公调外,其他演出以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所唱腔调也多来自花鼓花灯等民间戏曲,并结合山歌小调演唱,形成了音乐风格独特,乡土色彩浓厚的傩愿戏。主要曲调有《范郎调》《许公调》《梅香调》等。

    民国时期傩戏演出的内容大为丰富,创编出表现劳动生活与民间传说故事的节目,如以演唱最受人推崇的大本戏《孟姜女》——“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一到愿勾销”的傩谣,随着沅江流传。剧目有《观花教女》《拷打》《下池》《买线》《送夫》《望夫》《孟姜女哭长城》等十三折,演绎出曲折的情节,丰富的内容,从秦始皇抓范喜郎筑长城开始,经跳城摸更、荷池定情、长城寻夫、秦王逼妃、傩斋大奠,终以姜女祭夫扑火为悲剧结束。还有《万山关》《龙王女》《庞氏女》《大盘洞》《柳毅传书》《梁山土地》《天门土地》《荷花土地》《三妈土地》等。

    桃源但凡有嫁女、娶妻、添丁、做寿、修屋、庆典、盛大节日等红白喜事和重要活动,都要去傩庙、傩坛请傩神、傩班。傩班先要给喜家“走报”,娶亲的“走报”送上祝其早生贵子的泥娃娃;考上大学的“走报”送“状元及第”红匾或贺词对联……扮演角色的巫师通常与主家直接进行一些与傩祭有关的对话,或结合还傩内容共同表演一番,巫师把祭祀天地人神的活动和高难度技艺作为表演的内容,以增其神秘感;演毕焚香祭拜通灵的傩面具,然后再到搭的戏台上为百姓演出。

    司坛的面具多,能演出的剧目就多,声望就高。表演者口衔面具栓子,或用细绳缠在脑后,亦可挂在耳朵上。演出面具一般是一堂戏二十四面,半堂戏一十二面,每个面具都有固定的名称,有傩公、傩母、桃源土地、灵官、开路先锋、了愿判官、消灾和尚、掐时先生、杨泗将军、蛮八郎等。每一个被赋予复杂而神秘含义的面具大都有一个传说。而富于鬼性和神性的面具陆续被人情味十足的面具所取代,追求神奇的巫术神力也日渐消失,日常生活的民俗事象日益渗透,鬼神文化逐步演化成民俗文化,面具想象力十分丰富,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

    傩戏面具多选用樟木、柳木、白杨木、丁香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柳木在民间属辟邪之物,寓驱邪纳吉之意。其雕刻粗犷中不乏细腻,古朴里颇具意味),按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整脸刻绘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个脸部,半脸则没有嘴唇和下巴,仅刻鼻子以上。面具狰狞的造型偏重实感,漆色古朴沉着,色彩单一,表示忠诚、刚直、严厉、凶悍、狂傲、奸诈、滑稽、稳重、深沉、冷静、英武等。运用五官的局部变形和装饰,如眉毛上扬加粗、眼窝加深、眼珠外突、头上有角、脸无下颚(蛮八郎)等夸张手法,以状其猛,以示奇特,以显性格。展示这种千姿百态的变形的幻化的具有浪漫色彩的形象,使人感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原始的天真以及狞厉的美、彪悍的美、刚烈的美、英气的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凹凸的雕刻、朴拙浑厚的色彩,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畏的又不能用概念语言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

    傩戏面具除木雕品外,还有以石膏或白膏泥作模坯,用草纸裱糊多层,待全干脱水后再以颜料绘画的一类,此种面具具有易制作、使用轻巧等特点。

    巫傩,是一桩中国远古先民的宗教仪式,是一宗粗朴的面具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一幕幕人类用身躯创制的心中不老的神话。

    相关热词搜索: 桃源 湖南 木雕 面具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