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1-04-12 07:59: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通过对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近几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展开调查与研究,发现学校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卓有成效,在拳击、摔跤、跆拳道、击剑、橄榄球等传统项目上人才辈出,但在运动员的招生与选材、升学与就业等方面存在发展瓶颈,建议在全国建立优势项目训练基地,培养后备体育人才基础力量;加强与上海体育学院的沟通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开拓运动员升学与就业的新渠道,实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可持续全面发展。

    关键词:竞技体育;发展

    一、前言

    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是国家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经过3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培养了奥运选手盛泽田、邹市明、胡建关等(曾获得奥运会金牌2枚、铜牌4枚)和亚运选手高淑英(曾8次打破亚洲女子撑竿跳高记录)。目前学校在竞技体育方面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把握当前机遇,疏通瓶颈,调整项目布局与思路;迎接挑战,开拓思路,转变传统理念,实现竞校的人才培养与上海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紧密衔接,完成学校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电子数据万方数据平台查找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相关的理论研究资料,并进行归纳与整理。

    2.调查法

    通过网站、网络、实地调查相关资料,全面了解竞技体育人才后备力量培养的情况以及发展的瓶颈。

    三、分析与建议

    (一)分析

    1.项目布局

    目前,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项目主要是田径、武术(散打、套路)、拳击、摔跤、跆拳道、击剑、柔道、橄榄球;壁球、乒乓球项目列入新增设置项目,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招生与选拔

    学校的竞技体育招生一般在寒暑假期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主要采取各训练单位的推荐、学校集中选拔和个别挑选的方式进行,招进学生需要经过三个月的试训,试训之后如有潜力可留下继续训练。但招生的数量和质量需要增加和提高。

    3.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亦讀亦训”办学方针,秉持教学、训练、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坚持“初中-中专-大学-研究生”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学校着重发展竞技体育,坚持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中心开展工作,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需要创新与改善。

    4.专项训练

    学校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培养相关规定制定训练大纲和计划,并严格执行;同时学校拥有资质雄厚的国家级教练员和高级教练员执教,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专项训练的场地与设施能够满足训练的需求,训练效果明显。但培养的周期相对较长,项目发展不平衡,部分项目的后备力量需要加强和提高。

    5.方向与出路

    学校培养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是输送国家队和上海队以及学校自己培养;学校高水平的运动员一方面输送到国家队训练,如拳击胡建关、击剑王子杰、橄榄球吴建红、刘潇倩、田径郑芝玲等。一方面运动员按照“初中-中专-大学-研究生”一条龙的培养模式走出去,但走职业化的运动员相对较少;目前运动员的就业与发展出现一定的瓶颈,极大影响学校竞技体育高水平培养的可持续性和延续性,造成部分项目的高水平后备人才的流失。

    (二)建议

    1.学校在政策的允许下拓展新的项目布局,紧跟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划,把握时机,构思篮球、羽毛球、体操、铁人三项、手球等项目后备力量的发展,实现传统优势项目与新兴设置项目的统筹全面发展。另外需与时俱进,适应新趋势,积极开展跨项选材的人才培养,实现培养的运动员全方位发展。

    2.全面借鉴全国体校后备人才培养的选材经验,根据项目的特点制定选材的标准,采用现代科学体育仪器和设备对选材进行专业测试,确保选用的运动员符合项目的发展,提高选材质量。积极拓展全国训练基地合作事项,缩小运动员培养的时限,提高培养时效和成材率,为项目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3.加强与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体育学院在竞技体育后备发展方面的沟通与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资源,一方面促使高水平的重点后备力量进入上海队,解决编制问题,继续留队训练,一方面主抓重点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提高成绩,争取入读上海体育学院本科和研究生,延长竞技体育寿命;另外可与相关专业院校和训练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竞技体育后备力量资源互惠互利;同时可制定重点后备力量留训的优惠政策,引导重点后备力量继续留校训练,确保学校培养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能够不流失,不浪费,为竞技体育可持续、高水平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松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M].教育教学论坛,2019 (26).

    [2]刘璐璐.新时代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分析[D].体育时空,2018 (22).

    [3]康海.附属竞技体育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的探究[J].内江科技,2017 (11).

    相关热词搜索: 可持续发展 思考 竞技 人才 体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