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七星剑汤加味临床治验三则

    时间:2021-04-23 07:59: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七星剑汤乃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所创,首载于《外科正宗》,是表里双解,寒热并用,治疗多种疔疮的佳剂。吾师陈明岭教授在临床诊疗中善用古方,临证加味治疗了诸多皮肤科疾病,且疗效显著。扩大了古方的应用范围,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

    【关键词】七星剑汤/临床应用;治疗经验;皮肤病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411-01

    吾师陈明岭教授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临床经验丰富。笔者在跟师学习中发现,吾师遵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异病同治的原则,善用古方七星剑汤加味治疗多种临床常见皮肤病,且疗效显著,现将部分验案摘录如下。

    1 临床病案

    1.1红丝疔

    患者雷某,男,32岁,因右上肢内侧红肿热痛2天于2012年4月就诊。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右上肢内侧红肿热痛,继而皮肤出现一线状红晕,色鲜红,约1.5cm粗,迅速向躯干部走窜,止于腋下。局部皮肤触之较硬,皮温高,未触及明显结节。口干,纳可,眠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查体:T38.4℃,腋窝淋巴结肿大,皮肤未见明显破损,余无特殊。辅助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西医诊断:急性淋巴管炎;中医诊断:红丝疔,证属火毒入营证。治以清营凉血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方选七星剑汤加味,药用野菊花30g,紫花地丁30g,半枝莲15g,草河车10g,苍耳子10g,豨莶草12g,麻黄6g,黄连9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水牛角粉30g,生地黄15g,牡丹皮15g,赤芍10g,玄参15g,麦冬10g,生甘草6g。

    按:红丝疔是发于四肢,以患肢内侧皮肤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伴全身不适,甚至出现走黄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手臂及小腿内侧。中医认为本病是手足部生疔或皮肤破损,感染毒邪,毒流经脉,向上走窜而继发。西医认为本病是β溶血性淋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经由损伤的皮肤、黏膜或其他感染性病灶侵入淋巴管,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本例以七星剑汤为主方,加黄连、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黄连尤善疗疔毒;水牛角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玄参、麦冬均能清解营血分实热:牡丹皮、赤芍活血化瘀散结;生地黄、玄参、麦冬滋阴;玄参软坚散结。全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消肿散结之功效。

    1.2发际疮

    患者陈某,女,27岁,因发际处反复丘疹伴痛痒2年于2013年3月就诊。患者项后发际处可见密集绿豆大小坚实红色丘疹,前发际线处及双侧鬓角散发,部分顶端可见黄白色脓点,贯穿毛发。自觉痒痛,口干不渴。少量皮损因搔抓后渗液,结黄色脓痂。皮损反复发作,春夏多发。患者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滑数。西医诊断:毛囊炎;中医诊断:发际疮,辨证为湿热毒蕴证。治以清热利湿解毒,药用野菊花30g,紫花地丁30g,半枝莲15g,草河车10g,苍耳子10g,豨莶草12g,麻黄6g,土茯苓15g,防风10g,黄芩10g,栀子10g,连翘15g,薏苡仁30g,玄参15g,生甘草6g。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忌搔抓项后发际处皮损,以免发生感染;忌食肥甘厚腻、辛辣及发物等。二诊时,患者前发际线处及双侧鬓角散发皮损消退,项后发际处部分坚实丘疹变软,触之无明显波动感。据前方去黄芩、土茯苓,加皂角刺20g,天花粉15g,继服1周。三诊时,患者后发际处脓疱减少,部分破溃结痂,未见明显渗液,无新发皮损。后症状平稳,继续守方1周。

    按:发际疮是好发于项后发际间的化脓性皮肤病。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内郁湿热,外受风、毒之邪,风热上壅或湿热相互搏结、正虚邪恋所致。西医认为系整个毛囊细菌感染发生的化脓性炎症。本例仍以七星剑汤为主方,加土茯苓、连翘、玄参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玄参还有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栀子清泻三焦火邪,凉血利湿;黄芩能清肺、大肠经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火;薏苡仁健脾除湿、解毒散结、排脓;防风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同达到清热利湿,解毒散结之目的。

    1.3丹毒

    患者文某,男,40岁,因左下肢红肿热痛3天于2013年5月就诊。患者3天前左足背皮肤出现一约2cm×3cm水肿性红斑,继而红斑迅速蔓延至整个足背、胫前皮肤成片状,境界清楚,患处皮肤表面紧张光亮,触之灼手,肿胀、疼痛明显,未见明显水疱,无恶寒发热不适。纳眠欠佳,大便干结,小便无特殊。患者既往有足癣病史,查体可见左足趾间皮肤浸渍糜烂。西医诊断:丹毒;足癣;中医诊断:丹毒;足癣,辨证为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利湿解毒。药用野菊花30g,紫花地丁30g,半枝莲15g,草河车10g,苍耳子10g,豨莶草12g,麻黄6g,川牛膝15g,苍术10g,黄柏15g,薏苡仁30g,萆薢20g,车前子15g,皂角刺30g。同时配合外治法,将香连金黄散用浓茶水或蜂蜜水调至糊状,厚摊于纱布上,夹心法外敷皮损处,隔4-5h将浓茶水或蜂蜜水喷洒于已干燥的金黄散上,保持湿润,一天2-3次。积极治疗原发病灶,予曲安奈德乳膏外用足癣皮损处。嘱患者抬高下肢30°休息。二诊时,患者左下肢红肿明显减轻,胫前、足背皮肤干燥、松弛,片状红斑明显缩小,色泽转淡。左足趾间糜烂面缩小。效不更方,守方继服 10 剂,红斑、肿胀消退。

    按: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颜面、腿足。中医认为本病总由血热火毒、湿邪郁蒸所致。西医认为本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经由皮肤或黏膜细小创口,引起的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本例患者既往有足癣病史,毒邪趁左足趾间糜烂皮肤侵入而发。处方以七星剑汤为主,加苍术、薏苡仁健脾除湿;黄柏善清下焦湿热;川牛膝性善下行,能导热下行、利尿通淋、活血祛瘀;萆薢祛风除湿;车前子清热祛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解;皂角刺消肿托毒排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效。

    2 小结

    七星剑汤乃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所创,首载于《外科正宗·疗疮论第十七回》:“初起憎寒作热,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痒痛非常,心烦作躁,甚者昏愦,极宜服之。”陈实功提出此方可治十三种疔疮。清代《医宗金鉴》所载:“疗疮走黄,令人心烦昏馈,急用七星剑救之”明确指出此方可治疔疮走黄。自清代后,医家关于此方的临床应用及验案论述甚少,制约了此方的继承与发展。吾师在临床诊病中,将七星剑汤临证加味,进一步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七星剑汤由野菊花、紫花地丁、半枝莲、草河车、苍耳子、豨莶草、麻黄组成。野菊花、紫花地丁、草河车和半枝莲为常用的清热解毒药。麻黄、苍耳子为发散风寒药,临床鲜少用于皮肤科疾病的治疗。豨莶草为祛风湿热药,乃皮肤科常用药。七味中药中,麻黄与苍耳子性温,余药均性寒,这充分体现了七星剑汤寒热并用的精妙。

    苍耳子味苦能清热,辛能发散,性温能化结。苍耳子能上达头顶面部,外透皮肤,散风除湿止痒,治风疹疥癣,皮肤湿疮。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对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豨莶草味辛、苦,性寒。具祛风湿、利关节、解毒之效,可治疗风疹、湿疮及痈肿疮毒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抗炎、调节免疫、抑制单纯疱疹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作用。麻黄为辛温发汗解表之要药,本方中佐以少量麻黄旨在开腠理、透毛窍,使热毒之邪从汗而解、给邪以去路,乃本方的另一精妙之处。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有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镇痛、抗过敏等作用。在临床使用麻黄时笔者发现,极少量患者服用后有出汗的情况。古人云服用麻黄后需被盖汗出。近代也有研究证实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会在人体处于温热环境下,促使汗腺分泌更多更快。

    陈实功认为“百病皆由火化生”。《医宗金鉴》云:“痈疽原是火毒生”。 陈实功据疔疮的火毒病因所创立的七星剑汤遣方用药精妙,方中的七味药寒热并用,犹如七把利剑,内治火热毒邪,外发散腠理,使邪有出路,表里双解。笔者认为本方在诊疗过程中通过临证加减可作为治疗皮肤病的佳剂。

    参考文献:

    [1] 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

    陈璐,女,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级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 汤加 临床 七星剑 治验三则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