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雪域高原的民族——藏族

    时间:2020-03-20 07:50: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而神奇。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雪域高原的怀抱里,世代繁衍、生息着一个古老而善良的民族———藏族。藏族人口为541.60万人(2003年),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自称“博”,因地区的不同而称谓不同。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称为“康巴”,西藏北部及四川西北部、甘南、青海称为“安多娃”,统称“博巴”。“巴”、“娃”,藏语意为“人”。

    语言文字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康、安多3种主要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创制,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藏文楷书庄重工整,行文秀丽潇洒,大之于书匾勒石,小之于抄经写读。藏文的使用,承载了藏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加强了藏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悠久的历史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的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公元7世纪初期,赞普松赞干布统辖整个西藏地区,建成称谓“博”的奴隶王朝,定都逻些(今拉萨),汉文史籍中称为“吐蕃”。吐蕃建政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迅猛。进入9世纪后半期,吐蕃王室分裂,奴隶制社会解体,藏族地区出现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元朝把藏族地区分裂的局面统一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在中央设宣政院,并在藏族各聚居区分设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藏区事务,这是中央在西藏设官建制的开始。明朝承袭元朝土司制度进行管理。清朝统一中国后,在中央设理蕃院,并任命驻藏大臣,会同地方管理西藏事务。

    灿烂的文化

    藏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7世纪初就有藏文文献传世,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早期有木简木牍、纸卷皮卷、金铭石刻等,其典籍著述之丰富,可与汉族媲美。藏文大藏经纂成于元代,即闻名于世的“甘珠尔”(佛语部)、“丹珠尔”(论部)两大佛学丛书,除此之外,还有哲学、韵律、医药、历算、史传、小说、诗歌、戏剧、寓言等著述。如《松赞干布全集》、《授记根本三十颂》,医药学巨著《医方四续》,历史名著《红史》、《阐明诸转法轮者之事智者喜宴》、《西藏王统记》,地理专著《世界广述》、《卫藏胜迹志》,史诗《文成公主》、《格萨尔王传》,小说传记《弥罗热巴传》、《颇罗鼐传》,格言诗歌《萨迦格言》等书,早已脍炙人口,并被译成各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发行。

    藏画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以铁线为主,表现了东方美术特色。诸如庙堂壁画和唐喀佛画,尤工人物,布局大方,结构完整,色彩鲜艳,神态逼真;建筑营造,具有民族特色,举世闻名的拉萨布达拉宫,妙造自然,金碧辉煌,技艺高超,与山势浑然一体,风格独特。

    藏族医药、历算别具一格。藏医讲究望、闻、问、切,兼有针灸、按摩及外科手术,藏药制作工艺独特,博采动、植、矿物入药;藏历为阴阳合历,以五行阴阳、十二生属系年,每六十年一周,年分四季,十二月。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一闰月,可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候。

    藏族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驰名中外。乐器取自内地古代雅乐,节奏悠扬,间以鼓钹,烘托欢快的气氛。藏剧创始于明代,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不设舞台帷幕,演员为男性,有小型道具与面具,并有齐唱帮腔,有《文成公主》等八大剧本,深受群众欢迎,形成中国著名的剧种。

    宗教习俗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7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13至16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藏族服饰藏族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男着裤,女着裙,领、袖、衣、襟上均镶边。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因僧官品级不等而严格区分纹饰。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繁多。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衬衣。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袖长襟短。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因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僧尼披袈裟。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男子发辫盘于头顶,女子发辫披于肩上,梳成双辫或小辫,并在发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以饰物。头饰的质地有金、银、铜、玉质雕镂器物,间或镶以金银珠宝。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

    男女均戴呢帽或细皮帽,穿藏靴,妇女多系围裙。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的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是藏族居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礼仪与禁忌

    藏族在迎送客人时,对客人使用敬语,面带笑容,躬腰屈膝,让长者先行。言谈忌讳直呼其名。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会被认为失礼。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宽约20-30厘米、长约1.5-2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食鱼肉。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藏族节庆

    藏族除了传统的的节日藏历年、雪顿节、酥油花灯节、萨噶达瓦节、采花节、转山会、燃灯节外,还有各种节日,如当雄赛马会、沐浴节、望果节、江孜赛马节等。而“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

    “藏历年”起源于公元1027年,此后,每年藏历的正月初一固定为藏历年。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除夕时打扫卫生,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出象征永恒、吉祥如意的符号。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团聚,穿着盛装相互拜年,用吉祥如意等美好语言相互祝福,并到寺院朝拜祈福。

    “酥油花灯节”即藏历元月15日,各大寺院举行法事,人们聚集于拉萨八角街,白天朝佛、转经(按一定的线路作环形行走,是进行祈祷的一种形式)。入夜,满街搭起各种花架,放上用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等,各家点燃酥油灯盏进行祝福。人们围着酥油灯载歌载舞。在青海塔尔寺和拉萨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色彩艳丽,雕塑精巧,远近驰名。

    “萨噶达瓦节”即藏历4月15日,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各地举行宗教活动纪念。久而久之,这些活动会集成了规模盛大的转经活动。从“萨嘎达瓦节”的第一天开始,就出现了成群结队的转经人流。到藏历十五这天,转经达到高峰,从凌晨2点直到晚上,人流如潮,景象壮观。

    相关热词搜索: 藏族 雪域 高原 民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