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金陵十二钗”与“先秦十二子”

    时间:2020-03-27 07:53: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红楼梦》对大观园内“金陵十二钗”的相关情节,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缩影。“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形象与《荀子·非十二子》中所论述的十二位先秦诸子隐含对应关系。先秦“十二子”是“金陵十二钗”的原型,二者具有相似的政治理念或人格特质,且在人生经历方面具有可比性。“金陵十二钗”的人生经历与结局便是《红楼梦》作者对“十二子”及其学派之思想体系的阐释,并暗含褒贬。这也是“红学”与“子学”研究的交集所在。以先秦“十二子”为切入点,亦可推测“金陵十二钗”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佚文中的命运。

    关键词:《红楼梦》;十二钗;荀子;《非十二子》

    作者简介:田鹏,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诸子学与诗经学(上海 200241)。

    中图分类号:I207.411;B22.6;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8)03-0113-15

    《红楼梦》第一回云:“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页。这十二位女子是该书的灵魂人物。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俞平伯:《<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文学评论》1963年04期,第19—56页。一文中,对她们的共性做了精到总结:一、她们都是有才、有见识的。二、她们遭遇都是不幸的。三、她们是“间气所钟”,会有一些反抗性,同时也有缺点。四、她们有胜于男人的地方。五、她们不以身份分美恶。这五条是对“金陵十二钗”在小说中地位的准确分析,也是在忠实于古本《红楼梦》基础上进行人物原型研究的前提。

    这被十二钗隐喻的先秦十二子包含了《红楼梦》作者对他们的学术思想的批判和社会实践价值的预测,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抗争精神表示敬意,特别是对同为先秦诸子的荀子《非十二子》所主张的排他性表示不满。但是在实际不允许发出异端声音的政治和学术的大环境下,十二子的主张各有弱点和无可奈何之处,只能被时代所分化瓦解。先秦十二子所化身的十二位女子在大观园中的结局,不但是其政治主张与学术思想之写照,也是一个学派历史命运的缩影。这对推演“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原型与后四十回佚文中的事迹也有一定意义。

    《红楼梦》作者的写作目的除了有“为女子立传”,也有向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致敬的倾向。十二钗的形象形意兼备:以多位一体塑形,将诸子形象内化到十二位女子身上;以多重隐喻作者按:本文初稿完成于2013年,曾作为硕士研究生课程作业提交;2016年11月曾携此文参加“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但是,初稿曾不幸被其他作者全文剽窃,并抢先发表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今特以原创作者名义正式公开发表修订稿,以正海内外学术视听。写意,囊括先秦“十二子”之思想并暗含褒贬,形成自足而内省的结构。这种创作方式也是清代小说写作方法上的创新。

    一 关于“金陵十二钗”原型研究

    目前红学界关于《红楼梦》人物原型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

    其一,是挖掘文本,结合相关历史文化实物遗存和“脂批”,考证曹氏家族兴衰,试图将作品中人与曹家满门一一对应。这种研究方式的前提是假设《红楼梦》必有“自传”元素。手抄本批注中出现的“脂砚斋”和“畸笏叟”或许是和作者有亲缘关系之人。但即使《红楼梦》是作者前半生奢华生活的忠实映射,且不论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复杂改造和扭曲,在目前材料贫乏的情况下也很难考镜源流。刘心武先生的解读方式是此类代表。对此袁世硕先生评价说:“将《红楼梦》的内容、意义,归之于历史上的一时一家之人事,这究竟是深化了还是妨碍了对这部小说的理解、认识?是提升了还是矮化了这部享誉世界的古典小说的意义价值?试比较一下《红楼梦》展示的人生悲剧的内涵与《揭秘》揭示出的贾府即曹家之败坏于政治投机,便可以看得出来的。这后者不正属于鲁迅讥讽过的流言家的‘宫闱秘事’说一类吗?”袁世硕:《剖析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学刊》2006年02期,第51—68页。

    其二,是从文本内涵着手,试图从明清易代造成的政治斗争、民族矛盾和文化史上的礼乐复兴以及宗教沿革等角度,在历史上为书中人寻找原型。这种研究是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方法的实践,往往能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但时有过度引申阐发的弊端。乔福锦先生的《“金陵十二钗”与“孔门十二哲”》属于后一类研究。该文结论的前提是将“宝玉影射孔夫子”,将“金陵十二钗”与孔子十二门徒形象一一对应。这在《红楼梦》人物原型研究上另辟蹊径,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点——先秦来审视中国古代文学另一端的《红楼梦》,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乔福锦先生的这一论证令人至少存在四点疑问:

    第一,“孔门十二哲”之称始于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的孔庙祭祀。刚开始只有“十哲”,“命以圣门四科弟子”,按照“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加入了朱熹,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加入了有若。假设《红楼梦》作者确实受了孔子祭祀制度改变的影响,那么乔先生在文中用颜渊和曾参替代了唐以后加入的有若和朱熹,不知这“新版孔門十二哲”语出何典?

    第二,《红楼梦》人物形象丰满,对人性的探讨具有相当的深度,如果作者是参照“十二哲”的人格或事迹塑造“十二钗”,是否有以“孔门四科”机械区分“十二钗”人格特质之嫌?

    第三,乔先生文中的“十二哲”皆属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南宋人朱熹更非孔子门生),且不论宝玉形象是否和仲尼或周代正统礼制有关,“金陵十二钗”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在面对礼教和“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这类重大关节的态度上,“十二钗”各有打算,这和“十二哲”同门关系之和谐相差太大。由此看来,将“十二钗”类比为同门弟子也有欠妥贴。

    相关热词搜索: 金陵 先秦 二子 十二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