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

    时间:2020-03-27 08:02: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李吉林扎根于教育实践的研究,昭示了小学教师不仅可以从事教育实践研究,更可能从问题入手,通过实践探索构建自己的理论主张,为中国的教育研究作出一番独特的贡献。从小学教师成长为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决定着这一切,她天性中所具有的那份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和对孩子心灵的向往成就了她丰富的灵魂,引领她选择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

    关键词:李吉林 情境教育 教师 专业成长

    “用孩子的眼睛去看”

    在散文《孩子的眼睛》中,李吉林用一段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她所理解的儿童世界:“在儿童的眼里,山啊,水啊,星星月亮啊,都是活的,会跑也会飞,会说也会唱。儿童的眼睛,就是喜欢瞧着这陌生世界。学校的大门怎能把儿童的眼睛和世界隔绝呢?假如孩子的老师,能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那该多好!周围的一切,会忽然变得新鲜有趣,永远像第一次看到。”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李吉林又强调,要了解和认识儿童,就必须“用孩子的眼睛看”:“孩子的眼睛是通往童话世界的门扉,我常常倚在这神奇的门扉旁,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呀,揣摩着孩子的心理去想呀!”很显然,这里的“看”不是以观察者为中心的对儿童世界的冷冰冰的观察,而是一种基于成人和儿童心灵对话与沟通的参与性、移情性、体验性的“看”,它摆脱了观察者的自我中心,克服了观察者对儿童世界的主观偏见,从而避免了那种纯自然科学式的对儿童的概念化、教条化的条分缕析,获得对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儿童的丰满“理解”。正是通过这样的“看”,李吉林发现了一个神奇迷人的儿童世界。

    事实上,在这里,李吉林不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她的儿童观,阐述了她理想中的儿童生活和生存的境界;同时,也直指传统教育中的种种缺失,表达了她对教育中将儿童隔绝在生活世界之外、将儿童工具化的忧虑。在李吉林看来,仅仅靠科学的观察、统计、数据分析是不可能把握儿童鲜活的生命世界的,偏颇、冰冷的理念只能让鲜活的生命变得僵硬。在长期的儿童教育实践中,李吉林积累了大量深切的体验,并竭力倡导“用孩子的眼睛看”这样一种移情性、体验性的理解儿童的方法。她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看”,才能发现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纯真情趣的儿童世界。同样,也正是通过这种诗性的参与和体验,李吉林才参悟到儿童教育的许多真义。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成人为本位,儿童仅处于一种工具性地位,儿童的个体发展和自由是受到压制和蔑视的。这大量地表现在传统文化对少年老成的推崇——成人往往以长袍马褂将儿童装扮成成人的样子,以成人的规范要求儿童,严重地阻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学校和私塾等成为束缚儿童发展、压制儿童天性的牢笼,活泼天真的孩子一旦进了学校,便与活生生的世界隔绝。五四以来的一批思想家开始重新认识和发掘儿童的世界。“儿童的发现”成为五四新文化思潮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命题,许多思想家正是从“儿童的发现”中认识到“立人”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个体价值的意义,从而展开了现代教育启蒙的。五四一代人中,鲁迅、周作人、冰心、夏丏尊、丰子恺等都有大量的文章表达对儿童世界的关注,表达对儿童的热情讴歌。比如,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中这样写道:“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丰子恺在他的文章中曾这样赞颂儿童:“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丰子恺热爱儿童,以为自己的心只为四件事情所占据,那就是“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多少年前,意大利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就认为,儿童是爱的源泉,成人应当在儿童那里“感受到爱的精神”。她说:“没有儿童对他们的帮助,成人将颓废。如果成人不努力自我更新,一层硬壳就开始在他心脏的周围形成,最终将会使他变得麻木不仁。”雅斯贝尔斯也说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好像是进入了一个由习俗、偏见、虚伪以及全盘接受所构成的牢笼,在这里面,我们失去了童年的坦率和公正。

    毫无疑问,整个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对儿童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早在一百年前,瑞典新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被誉为瑞典“智慧女神”的爱伦·凯甚至乐观地预言: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宣称:我们为儿童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纪吗?答案显然是不容乐观的。蒙台梭利早就警示人们:了解儿童,注意我们和儿童世界的关系,“乃是一个良心的问题”。李吉林也曾痛切地指出:“由于‘学校是传授知识的专门场所’传统的固有观念的影响,‘考试—分数—升学’的被扭曲、被阉割了的教育目标,使教育空间变得那样狭小。现在是校园的高墙,以至是教室低矮的门窗阻隔了儿童与社会,与大自然的相通。在这样一个狭窄天地里怎么去培养能适应未来,适应世界,可以驾驭现代化的人才呢?在这封闭的狭窄天地里,在陈旧的知识、呆板传统禁锢的意识笼罩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继承’文化,只能‘复现’知识,对未来大时空中信息的辐射,要敏锐地去感应、接受、发展,是十分困难的。”

    是啊,远离童心世界的现代社会常常把儿童教育引入误区。只要关注一下教育中那些触目惊心的恶化儿童成长环境、遮蔽儿童纯真灵性的严峻事实,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建立在对儿童世界的偏见乃至无知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发现儿童,需要一种全新的儿童观来支撑教育。

    儿童阶段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的发展是未来的希望,因此,可以说,儿童观反映了最基本的教育思想,也反映了一個时代的伦理与精神风尚。如何看待和认识儿童,将直接影响人类的教育行为,进而深刻地影响儿童的成长。蒙台梭利早就说过:“儿童自身隐藏着一种生气勃勃的秘密。”但儿童世界的秘密并不是用惯常的方法就能揭开的,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需要一种独特的视界。

    相关热词搜索: 我是一个 长大 儿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