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建构建设性的跨学科关系

    时间:2020-03-28 07:53: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自歌德在19世纪上半叶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以来,围绕着这一概念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德国不少学者认为,与比较文学概念相比,世界文学概念更适于指称国际文学关系和影响,有的学者甚至提出高于比较文学的“世界文学学”的概念。美国的情形是:世界文学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高中、学院、大学等不同层面蓬勃发展,但大多数美国学者却拒绝将教学层面的世界文学纳入比较文学体系。作者认为,应该将歌德模式的世界文学观念引入讲授名家名著的世界文学课堂,以协调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关系,为比较文学新的发展注入活力。

    关键词: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学;歌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2011)-03-0013-19

    歌德的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观念近些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例如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Christopher Prendergast)在介绍专门讨论这一范式的新著《世界文学之争》时指出,世界文学最初“在比较文学和后殖民研究这两个(经常相互重叠的)研究领域引起兴趣,尤其与全球化主题联系紧密(尤其在美国)。”[1:vii]歌德世界文学范式的创造有赖于这样的背景:通讯设施的改善,翻译活动的增加,拿破仑战争暂时削弱了民族主义情绪,维也纳会议又营造了一种排斥民族主义情感的政治氛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歌德关于各个民族文学之间展开双赢對话的愿景中包含的世界主义思想,在19世纪20年代变成了现实。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如下问题: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德国观念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美国语境下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冲突,以及通过在世界文学课堂上利用歌德范式作为教学工具,来跨越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学科界限的潜在可能。

    一、概述:Weltliteratur和World Literature

    歌德Weltliteratur的观念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这几乎是必然的,因为当今时代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重现了歌德的那个时代,并将其向前推进:冷战结束了,与之相伴的是全球性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包括许多出版社)的出现;出现了许多作家,他们的政治观念、文化,甚至语言都超越了单一民族国家的界限;出现了互联网这样的科技。如此看来,歌德在1827年关于Weltliteratur时代的到来将使国别文学变得无足轻重的宣言,用在今天比用在歌德的时代更为准确,因为大约从1832年歌德去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危险的民族主义在大多数欧洲政治和文学话语中都占据统治地位。确切地说,民族主义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抬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下滑和全球化带来的政治上的无助感;不过,正如歌德时代的维也纳会议,联合国、世界银行这样的跨国组织也在尝试遏制恐外症和种族冲突。然而,他们的努力是否会像19世纪的维也纳会议那样付诸东流,则是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之一。

    鉴于这些历史上的相似之处,当代文学的全球化能够用歌德的Weltliteratur来广为阐释就不会令人感到意外了。这一范式作为一种启发性手段,越来越多地用于现今的跨国文化比较分析中,与此同时,在美国的高中、学院和大学里,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这门学科重新崛起。美国的world literature课程最早由菲洛?巴克(Philo Buck)于20世纪20年代在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尽管巴克本人對来自印度次大陆的文学甚感兴趣,但他的世界文学作品选本仍然显示出世界文学最初进入教学领域时的典型特点,即欧洲中心主义。他的世界文学作品选本仅包含很少量的亚洲文学,虽然到了第三版时这些作品的数量有所增加。在第一版前言中,巴克这样解释他對绝大多数亚洲文学的忽略:他只收入那些“對欧洲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作品”。无论如何,该选集囊括了各种欧洲作品,确立了世界文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方式,与传统“名著”教学方式相對立,后者形成于20世纪初,注重對少数经典作品的深入阅读,这些作品中有的与哲学和社会理论的关联超过与想象性诗歌和散文之间的关联。该教学方式在当今讲授“名著”的课程中仍然普遍。

    世界文学课程开始激增,最早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萨拉?拉沃尔(Sarah Lawall)认为,这种扩张的局面系因战争结束后大量退伍老兵进入学院学习引起,他们渴望进一步了解战争期间自己在国外接触过的文化,这种扩张也是因为当时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即美国应该更好地认识自己已经开始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全球社会”。虽然从那以后大多数美国高等院校都开始教授世界文学,但對该学科的教学热情在过去十年间急剧升温。世界文学课程的复兴从新教科书市场的兴旺景象中可见一斑。新问世的多卷本著作如《贝德福德世界文学作品选》、《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与20世纪下半叶占据市场统治地位的《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形成了竞争。关于世界文学教学方面的学术科研与这种趋势保持同步。全国英语教师联合会1996年出版了一本论文集,名为《并非小世界:世界文学的幻象与修正》(No Small World:Visions and Revisions of World Literature,Urbana,IL: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1996.),由麦克?托马斯?卡罗尔(Michael Thomas Carroll)编选。这本论文集探讨了以下这些难题:如何恰当地编选世界文学作品选和课程大纲;在世界文学的课堂上如何将大众文学与经典作品相提并论;通过受到翻译影响的作品来阐释“他者”是否恰当。在最近十年中,库班(Vilashini Cooppan)发表了一些论文,探讨“世界文学和全球化理论”如何能够在世界文学课堂上有效地结合,以及弗洛伊德的人格分裂理论(theory of the uncanny)、沃尔特?本杰明(Waiter Benjamin)的翻译观念和当代后殖民理论如何能够在跨越历史、文化、空间和语言界限的文学互文教学中发挥作用。

    20世纪中期和目前是世界文学教学的两个全盛期,不过人们会发现它们有一点令人遗憾的相似之处,即美国比较文学界一些领军人物都對把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教学领域极端不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世界文学课程骤然增加之时,学者们對诸多现象感到不满:几乎没有受过比较文学训练的英语系教授在讲授世界文学课程,这使得文本充满不稳定性,并且这类课程过于宽泛,范围缺乏起码的界定。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当美国大众娱乐泛滥并威胁到世界文化,世界文学的概念遭到批评,说它反映了美国在教学上体现的帝国主义、单一语言制和独裁主义。按照一些人的说法,这个概念应该被文化研究所取代,后者主要关注全球化时代的新殖民经济。世界文学似乎不可避免地成为争论的话题。拉沃尔在2000年《比较文学家》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是他的论

    相关热词搜索: 比较文学 跨学科 建设性 建构 关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