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壮族山歌圈层性传播策略探析

    时间:2020-04-07 08:00: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壮族山歌作为一种亚文化,既和主流的华夏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壮族山歌在传播过程中,要看到不同文化圈层的属性和特点,扬长避短,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本文结合媒介融合的大背景,探讨壮族山歌在不同文化圈层的传播策略,以期促进山歌有效传播。

    关键词:壮族山歌;文化圈层性;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133-02

    在快速发展的传播科技影响之下,壮族山歌生态环境和传播格局发生变化。文化维模理论认为,每一种文化对外来文化都有一种模式维护功能。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来的文化模式的维护时,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营养补充到文化机体之中;而如果外来的文化对原来的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或破坏性时,维护功能便会起到一种“守门人”的作用,竭力阻止破坏性文化的侵入[1-4]。壮族山歌作为一种亚文化,既和主流的华夏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因此,壮族山歌在传播过程中,要看到文化传播的条件和障碍,扬长避短,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

    一、壮族文化圈内的传播策略:巩固基本受众,挽回流失受众

    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壮族山歌的受众流失严重,其传播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壮族文化圈内的山歌爱好者,挽回年轻受众。

    1.发挥民间文化领袖的传播效应,保持山歌的本真。

    (1)民间文化领袖的纵向传播作用。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领袖时刻吸引着文化粉丝们的注意力。文化部门和有关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各县歌王深入各镇、村以及其他民族地区演出。此外,壮族地区及其边缘地区都呈现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有相近的文化习惯和心理特征,壮族山歌歌手和有关组织应把握山歌传播的主动性,走进壮族地区外围的其他民族地区。

    (2)民间文化领袖的代际传播责任。传统的山歌传承主要是家传和师传,壮族山歌也因此流传千年而不失本真。为了保障山歌原本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必须保证优秀的山歌歌手带徒学艺。山歌应该介入年轻人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历史上,壮族山歌在壮族少年成长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推动其社会化的进程。壮族儿童在山歌歌声中对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稍微年长之后,由于受到父辈群体的影响,也参与到山歌的活动当中,这时候,山歌既是其认识世界的载体也是其传情达意的渠道。当今,学校是壮族少年停留时间最多的场所,是其完成社会化进程的关键平台。壮族山歌要得到年轻一代的了解和接受,校园教育和推广必不可少。

    2.民族地区的主流媒体要发挥议程设置作用和文化传承功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人们对周围“大事”和重要性的判断[5-7]。目前,电视和广播等大众传媒仍然是壮族人民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媒介工具。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受访群众当中,“开设山歌电视节目”的呼声最高(如下图所示)。广西卫视《唱山歌》栏目的成功,便是民族地区主流媒体传播民族音乐的鲜活例子。然而,除了广西卫视外,其他的媒体鲜有壮族山歌专门栏目。壮族地区的主流媒体,应肩负起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开设专门的民歌栏目,按照艺术规律运作,将传统民歌以地区进行整理,挖掘、推广壮族民间音乐,让更多存于民间的优秀歌手和优秀曲目能够走上荧屏,响起于广播。

    图  观众喜爱的新的传播方式

    数据来源:第十三届挑战杯国家二等奖获奖作品《广西壮族山歌在新媒体时代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中南民族大学,陈云峰、涂军兰、谢奋、潘璐、王毅,未出版。

    媒介融合是当今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壮族地区基本上实现了报网融合、报台融合,民族文化传播迎来了传播渠道创新的良好契机。纸媒以文字见长、广播以声音取胜、电视以现场显优,互联网融合了所有媒体优点获得受众青睐。壮族地区的各种媒体,应结合各自优势深化分工、共享资源,实现一体化传播。

    3.利用城市户外媒体,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城市户外媒体是一个城市展示地方特色的窗口,能够形成高识别度的文化符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的文化观念。目前,许多城市户外媒体承担的是经济宣传的任务,而忽视了文化传播功能。城市户外媒体其实是传播壮族山歌的重要载体,壮族地区可以适当地调整户外媒体经济宣传和文化宣传的比例,制作专门的文化产品投放于户外媒体,进一步发挥其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功能。

    二、壮族文化圈外的传播策略:扩大山歌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争取外围受众的喜爱

    壮族山歌的影响力,波及整个中华文化圈,远及东南亚和美洲地区。壮族山歌在壮文化圈外传播时,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心理和接受能力,消除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争取外围受众的喜爱。

    1.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是有效的传播方式。2010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刘云山同志发表讲话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3]。旅游既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旅行者发挥的是一种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具有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属性,他们在旅游地进行文化体验活动,离开后成为了该文化的传播者,逐渐形成一个文化传播的循环过程。旅游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生活方式的文化体验活动,愉悦的体验是旅游行为的最终目标,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贯穿旅游活动始终的灵魂[4]。受众通过大众媒体渲染的充满吸引力的拟态环境,对旅游对象产生了兴趣,慕名前往一探究竟,体验别样的民俗风情。各地应该真切保留山歌和相关文化对象的精髓。开发旅游,需要经过一定程度的修正,但是不能过度包装,山歌文化旅游可以与民风民俗、自然环境、历史遗址和人文景观相结合,有重点地打造部分乡镇。一些能体现山歌精髓的对唱活动、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环节,该保留的依然需要保留,只有尊重本真才能实现有效传播。要实现山歌的旅游传播,还要完善歌场和山歌活动,让游客参与到山歌活动当中。歌圩真实再现了对歌的盛况,互动性强。体验性行为更能让外来游客真切体验和感受壮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壮族原生态民歌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一传十,十传百”。体验式传播是一个相当有效的沟通工具,是直接的、经验的、面对面的过程[5]。以山歌旅游为契机,将民歌文化与地域风光结合起来,开发相关的物质产品,实现民歌的产业化,既能拉经济,也能增强壮族民歌自身传播效果[6]。在旅游活动中打造以“山歌”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链,比如书籍、磁盘、挂图、装饰品、特产、特色手工艺品、服装、民族饮食等,在包装中融入山歌元素,让山歌随着这些文化产品走到各地。

    2.加强与外围文化圈的艺术交流。文化部门和相关的社会团体应该发挥组织传播作用,加强山歌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新版《刘三姐》与世人见面之后,受邀到国内外巡回演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其次,还可以推选优秀的壮族歌手参加全国性的专业比赛和其他节目。在走出去的同时,也邀请国内的其他艺术团体参与到壮族山歌的活动当中。2014年,柳州市开展了首届“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来自各地的民间歌手和歌王,相聚柳州,以歌会友。

    3.创新山歌的表现渠道:加强壮族山歌的视觉化传播。电视节目、电影、纪录片都是视觉化传播的重要形式。这些传播方式生动形象、现场感强、传播范围广,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较低,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

    近年来,歌唱选秀类节目如燎原之势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成为了各个电视台的“必争之地”。原生态民歌选秀节目和鉴赏节目能刺激年轻歌手学习民歌的热情,有利于挖掘深藏于乡间田野、大山深处的民歌资源,加大社会对原生态民歌的关注。

    国家民委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着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13年10月,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正式启动,工程将为我国每一个少数民族拍摄至少一部电影,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7]。因此,制作壮族原生态民歌电影、纪录片和宣传片有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壮族地区文化部门可以挖掘本地区的民间传说、文学作品和优秀曲目,结合壮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村寨、手工艺品等,制作相关的影视传播资料。生动、具体的影像传播更能让受众,特别是外围文化圈的受众真切领会到壮族山歌的魅力。

    4.结合时代,创新山歌的表达语言和曲调曲风。民歌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民歌走向现代,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创作、翻新。现代观众的审美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壮族山歌在保留原生态音乐元素和艺术魅力的同时,要对不适合主流价值的传统元素进行改革和创新,添加流行元素。摇滚版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让原本默默无名的歌手斯琴格日乐变成红遍大江南北的新民歌领军人物,也扩大了壮族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影响力,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曲目和壮族民歌的文化符号。

    5.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壮族山歌的传播渠道。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新宠儿。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媒介终端进入千家万户。特别是年轻人,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交流工具。QQ群、微信、微博等成为重要的信息场和舆论场。壮族山歌的传播也呈现出新媒体传播的端倪。目前,网络歌圩已经悄然出现。对于外出务工和求学的壮族青年,网络更是他们能够接触到壮族山歌最重要的媒介。壮族山歌要充分利用网络,开设专门的网站、论坛等,将相关活动资讯、表演视频上传网络,同时建立网络资料数据库,上传民歌歌手音乐专辑、各县歌王的表演视频、三月三歌圩视频、山歌文化讲座等资料。

    三、小 结

    文化传播是一个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只有经过交流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得到共生和发展。壮族山歌作为壮族的文化符号,是我国重要的民歌资源。传播是传承的关键,为求得到更好地传承,壮族山歌必须考虑如何传播才更有效。因此,要结合不同文化圈层的特性,促进壮族山歌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杜俊飞.弥漫的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国广播网.刘云山出席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EB/OL].2010-03-21.http://china.c.cn/gdgg/201003/t2010032 1_506183963.html.

    [4]潘文焰.旅游文化与传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谢元鲁.旅游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高卫华.民族文化传播与地方社会发展研究报告[M].武汉:崇文书局,2011.

    [7]国家族事务委员会.2013中国少数民族十大新闻[EB/OL]. 2010-03-21.http:///col/col7419/index.html.

    [责任编辑:艾涓]

    相关热词搜索: 壮族 探析 山歌 性传播 策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