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小说的现实性与童话性

    时间:2020-05-08 07:55: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雾都孤儿》是C·J·H·狄更斯创作初期的作品,更能展示出其批判主义的力度,同时,也更有利于发现不足之处和超越前人之处。狄更斯的小说多描写社会的底层人士,揭露社会和现实生活的黑暗,同时对英国的制度大加批判,而在现实性描写中又蕴含童话性特点。本文首先介绍了狄更斯的批评现实主义,然后分析了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的现实性和童话性,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关键词:《雾都孤儿》 现实性 童话性

    C·J·H·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其小说创作以展现社会生活的现实为主,为了缓解现实压力,小说中又注入了童话的巧合成分。狄更斯的小说创作再现了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生活的艰难处境,而童话元素体现了狄更斯对社会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的美好愿景。

    一 狄更斯的批评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指的是19世纪欧洲的创作方法和文艺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现实主义文学基础之上而形成。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司汤达,俄国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和英国的狄更斯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复活》和《艰难时世》等。

    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最早源于1837-1841年的五部长篇小说,此时的创作追求人性中的“善”,塑造的人物形象过于平面化,缺乏对社会黑暗面的挖掘和探索,作品中充满较多童话色彩和巧合情节,对社会的批判力度明显不足。在1842-1858年间,逐步确立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狄更斯的阅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乐观心理却因美国之旅的失望归来而有所减淡。虽然人性中的“善”始终依附于作品之中,但作品中的人物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平面化了。由于对社会的不断深入了解,狄更斯认识到了以自身的力量无法改变腐朽的社会现实,底层人物永远无法跻身于上流社会,而种善因得善果的信念也被英国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打破。1858-1870年,狄更斯发表了四部小说,小说中的乐观主义色彩消失殆尽,作品转型为对社会冷峻严酷的批评,善良的人物也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换来成功。

    二 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的现实性

    《雾都孤儿》这本小说中更多关注英国的社会现实,狄更斯在小说创作中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丑恶行径,这部小说现实性远远超越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狄更斯的小说力图揭露丑恶的、令人憎恶的社会现实,《雾都孤儿》正是秉承着这种创作理念而完成的。小说描写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苦命儿童的悲惨遭遇,嘲讽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救济院的腐败污浊,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

    1 儿童生活的现实性

    奥利弗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从刚刚降生到这个社会就开始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上天给了奥利弗生命,却夺走了他母亲的生存权利,因此,作为孤儿的奥利弗最基本的维持生命的奶水被终止,护士遵照医生的嘱托在哭闹时才喂他稀粥,简直是闻所未闻。教区的主教在考虑奥利弗的安置问题时,却无人愿意照顾、收留。由此可见,奥利弗出生就极为悲惨。在奥利弗四五岁时,生活条件并未改善,其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尚得不到解决,曼恩太太的无理克扣和谋取私利使其分得的饭钱所剩无几。曼恩太太每天从孩子们的伙食费中克扣,使原本就不多的教区拨款更少得可怜,而在奥利弗争取多要一碗稀粥时,满屋的人都惊呆了,可见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扭曲变形极为严重,人们的思想僵化,失去了人权。此时,奥利弗的下场只有一个,就是遭到教士和厨师的鞭打。奥利弗每天睡在硬木床上,盖破被子,与后来在布朗罗家的住宿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奥利弗到了应该上学的年龄时,被送到棺材店当帮手,而在不满现状逃到伦敦后,偷窃的行当却改善了奥利弗的生活,违背了道德常理,使人有含着泪笑的心酸之感。

    奥利弗的生活遭遇展现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儿童真实的生活状况。儿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有自由、经济来源和关爱,在不公平的待遇中只能忍受、压制。英国的救济法不仅没有使儿童获得利益,反而受到了更多的打压和漠视,狄更斯用“温柔”一词达到了强烈的反讽效果。《雾都孤儿》的现实性在救济院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深刻揭露了社会道德的沦陷和政府的黑暗。

    《雾都孤儿》具有真实性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首先,狄更斯当过童工、备受压抑,因此,为了转移压抑,对儿童的艰辛境况进行了批判;其次,并非所有的上层人士都虐待童工,而且雇佣童工具有地域性和偶然性,只因狄更斯在做童工期间遭受过不平等对待才会深恶痛绝统治阶级的虚伪腐败。作者的个人经历对其进行小说创作有重要影响,所以在了解一部作品时应先了解作者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由此可见,《雾都孤儿》的现实性与作者经历和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息息相关,缺一不可。

    2 下层人士生活的现实性

    赛克斯和费金是下层人士的典型代表。奥利弗在被带到费金住处的途中,经过的是非常狭窄、破败不堪、臭气熏天的街道,费金的家中也是乱七八糟、乌烟瘴气,甚至有特别多的蜘蛛和老鼠。在这里居住的人们都靠偷盗为生,赛克斯与妻子同样是无业游民,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会面的地点三瘸子酒馆里摆放的尽是偷盗的丝绸和其它物品,酒馆环境也是一团糟,让人透不过气来。

    作者狄更斯家境贫寒,因而更擅长记录下层人士的孤苦生活。《雾都孤儿》记录的是英国首都伦敦居民的生活状况,透视了社会及民众的罪恶行径和堕落生活,比起描写上层社会,会更容易让民众清醒社会现实,唤起沉睡的麻木思想和僵化的意识。然而,并非所有的下层人士都处于艰难的生活境地,狄更斯这样描写是抓住了社会的偶然因素。此外,下层人士包括女性、同性恋等弱势群体和边缘化人员,作者选取儿童这一视角来展现英国的现实生活,也是偶然的。

    3 司法的现实性

    小说中有一处情节是审判长无需调查事情原委和个中曲折就先让布朗罗发誓,之后才能进行审判,不符合审判流程,显得滑稽可笑。布朗罗身体虚弱,审判长自以为是地认为是装病,毫无征兆地判其做三个月苦力,幸而书店老板的解围才避免悲剧的发生。

    从法律的冰山一角即可看到法律界的荒唐和形同虚设,下层人士永远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只能任人宰割。审判长不分事情的黑白曲折,依靠主观臆断而断案,对奥利弗的案件,按照奥利弗想离开、继而装病的这种看似合理的思维模式来凭空想象,违背了法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设置初衷。

    作者通过对现实环境和居民的描写,揭示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黑暗和腐败,在同情、关注下社会底层人士的同时,对社会的冷酷和虚伪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谴责。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中,融入了巧合的成分,使读者在阅读中缓解了紧张的情绪,在童话的世界里找到一丝慰藉。因此,本文接下来对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的童话性进行了分析。

    三 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的童话性

    1 奥利弗的行为举止

    奥利弗虽然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其始终以礼待人,并且表现出谦恭的态度,这种写法忽视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与奥利弗接触的人物和所在环境极不相称。奥利弗作为社会底层人士,有食不果腹、遭人白眼、沦为盗贼等痛苦经历,而其表现出来的风度却与同龄人相去甚远。奥利弗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偶然性,是作者集合所有同龄孩子的优点而精心筛选出来的,不受外界沾染和玷污的形象。与之相应的,盗贼南希善良也或多或少沾染了童话的色彩。

    奥利弗的礼貌和谦恭是狄更斯着墨较多之处。例如,费金教奥利弗挑手帕上的标记并问他是否愿意学偷手帕的技巧时,奥利弗回应“但凭您吩咐,先生”“非常愿意,只要你肯教我,先生”。回答中句句加有“先生”一词,表现了奥利弗在交往中的彬彬有礼。而在赛克斯强迫奥利弗入室抢劫时,奥利弗拒绝无效后不顾后果地向住户发出警报。由此可见,奥利弗的形象是作者构想出来的,不符合生活实际,因而带有童话的色彩。作者期望儿童能拥有美好的生活,因为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需要从童年时期灌输思想才可能实现,作者对小说的构建正是基于这种对国家的期许而产生的。

    2 巧合的剧情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雾都孤儿》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巧合。例如,贝茨和机灵鬼在教奥利弗偷盗时,偷盗的对象正好是其父亲的好友,而且最后奥利弗被其收养,暂时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后来,奥利弗又寄居在姨娘家,得到了细心的呵护与照料。奥利弗跌宕起伏的人生既出乎意料又顺理成章,例如,如果奥利弗没有被收养或被穷苦人收养,其命运将截然不同。狄更斯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设置了较多的巧合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例如,养父家中的墙上画像恰巧是奥利弗的母亲等,这些巧合的设置增加了狄更斯小说的销售额。狄更斯是一个乐观的人,而黑暗的现实对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此,狄更斯在其小说创作中融入了童话的情景,如剧情的巧合,这些巧合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之上,又高于现实生活。

    3 小说人物的命运

    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也充满了童话色彩。例如,身为孤儿的奥利弗在遇到许多善良人并得到帮助之后,又凭借自身的品质和父亲的遗产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奥利弗的哥哥企图继承全部遗产未果,而分得的部分遗产被挥霍一空,在诈骗过程中惨死他乡。费金入狱,赛克斯被勒死。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早期作品,创作方法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不够成熟,小说中人物缺乏立体感,人物性格缺少相应的变化。狄更斯相信因果报应理论,因而在奥利弗形象的塑造上较为单一,使奥利弗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保持高尚的美德和品质,不受外界环境所影响。狄更斯的小说创作原则是力求使读者在阅读之后产生仁慈之心,对世界光明的看法,这样会使狄更斯得到欣慰。然而,社会现实是残酷的,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们是不幸的,奥利弗式的大团圆结局毕竟是大海里捞针,可遇而不可求。

    四 结语

    狄更斯小说创作具有现实性和童话性的特点,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恶痛绝和对未来社会体制改革的美好企盼。《雾都孤儿》中充满了偶然因素和巧合性,作者结合自身经历描写了童工和儿童的教育生活,真实再现了穷苦儿童的悲惨生活,最终以大团圆的结局扭转了乾坤,给读者留有希望和想象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白:《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 黄佩丽、陈磊:《略论笛福至狄更斯时期英国的法律状况——基于小说〈摩尔·弗兰德斯〉和〈雾都孤儿〉的探讨》,《芒种》,2012年第15期。

    [3] 曹晶:《论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中的反犹主义倾向》,《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第29期。

    [4] 张缵:《从小说到电影:〈雾都孤儿〉与犹太人形象再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5] 陈连丰:《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以〈大卫·科波菲尔〉和〈雾都孤儿〉为例》,《语文建设》,2013年第5期。

    [6] 汪健:《从阐释学视角看〈雾都孤儿〉的反犹主义》,《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

    (尹轶群,大连科技学院讲师)

    相关热词搜索: 现实性 孤儿 童话 狄更斯 小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