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第十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0-09-04 07:50: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14年7月,第十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牡丹江师范学院承办了本届会议。本次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受到中澳两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驻中国大使馆代办韩家思(Justin Hayhurst)先生,公使衔参赞哈凯琳女士(Cathryn Hlavka),澳中理事会副主席斯蒂芬妮·费伊(Stephanie Fahey)教授,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大卫·沃克(David Walker)教授,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韩锋先生、澳中理事会中国项目主管大卫﹒卡特(David Carter)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黄源深博士为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专门发来贺信。

    来自中国、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和台湾等五个国家和地区、6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学者和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代办韩家思先生致辞。他指出,在中澳建交的四十几年间,澳中两国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两国的共同利益、中澳两国人们的友好交流与往来,尤其重视学术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友好政治联邦之一。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两国学者开展中澳各领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成为中澳两国学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他相信,在为期3天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期间,中澳两国学者能够进一步增进了解和友谊,推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互信和理解,促进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两国最广泛意义上的友好合作关系。开幕式由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澳研中心主任梁中贤教授主持。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的时代要求我们以全球视野推动创新,以开放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发展中澳两国关系。所以,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创新与发展”。与会者围绕这一主题,就澳大利亚的政治、经济、文学、教育、语言、文化等领域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开幕式主旨发言分别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杜学增教授、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李又文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张秋生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会主席大卫·沃克(David Walker)、悉尼大学史蒂芬·加顿(Stephen Garton)教授、新南威尔士大学安尼·布鲁斯特(Anne Brewster)副教授分别从亚洲文化研究、世界大战对澳大利亚的影响以及澳大利亚土著文学等角度进行了精彩的主旨演讲。

    大卫·沃克教授的演讲题目为“生日快乐:亚洲文化研究75周年华诞”。在演讲中他指出,自1939年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创建东方文化研究院以来,对亚洲文化的研究已经经历了75个年头。在这75年里,澳洲人民对亚洲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全面透彻,这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史蒂芬·加顿教授在他题为“澳新军团遗产:一战中澳大利亚战事、记忆及善后”的演讲中指出,在战争中,澳大利亚表现出了强大的力量,并创造了“国家传奇”。他除了总结了一战中澳大利亚的主要战事及战后善后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阐述了一战经历对于澳大利亚文化的影响以及战时和战后文化中对立因素的存在及其改善方法等主题。2014年,澳大利亚土著文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收获颇丰。在题目为“土著文学50年:我们身在何方?”的演讲中,安尼·布鲁斯特副教授对土著文学的显著特点、近年来土著文学、美学及文化焦点的变化、当前土著文学作家的写作思路以及土著文学的发展新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详实的阐述。

    闭幕式主旨演讲由杭州师范大学陈正发教授和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必和必拓澳大利亚研究讲席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人文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基金会主席大卫﹒沃克主持。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刁克利教授发表演讲。彭教授发表了题为“新纪元下中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的主旨演讲,指出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两大趋势分别为:对澳大利亚文学作品的主题剖析和美学价值的关注,特别强调的是小说中体现的后殖民背景下多国文化元素的融合以及文学评论和范式研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彭教授的演讲简明扼要,为研究澳大利亚文学的学者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刁克利教授发表了题为“从生态学角度看澳大利亚文学”的主旨演讲。刁教授先是介绍了生态文学的定义,从而指出澳大利亚文学是生态文学的典型个案,着重强调了澳大利亚文学是在不断生成和扩展的民族主义建构中形成的,而澳大利亚的文学家的责任是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与过去找到连结,重新确认身份,并在新的疆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刁教授的演讲主题新颖,富含哲理,令与会人员耳目一新。

    在文学分组讨论中,与会专家探讨了关于澳大利亚文学领域中的代表性问题。华东师范大学陈弘副教授就蒂姆·温顿小说中西澳大利亚海岸情结,深入剖析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澳大利亚特征。牡丹江师范学院澳研中心主任梁中贤教授探讨了澳大利亚殖民文学的生态意义,她指出从1820年到1850年,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入澳大利亚,导致这一时期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的文学体现出基于丛林文学的殖民主义特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条件和自然灾害,人们选择了与自然为敌,大肆的征服并破坏自然以提高其生活水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甚至是人与人的关系都是紧张的,充满敌意和冷酷无情的。在此背景下,白人的殖民文化传统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格格不入。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时期以环境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本应该很多,事实上却数量极少的原因。杭州师范大学陈正发教授对中国关于澳大利亚文学巨匠,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在中国的研究做了回顾和反思。上海海关学院吴宝康教授分析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亚历克斯·米勒笔下的人物奥特姆·莱恩。他指出,通过帕特里克·佩蒂潜意识流中的有意描写和无意识暴露,米勒生动地揭示了小说中的人物奥特姆·莱恩也就是亚历克斯·米勒的化身的人物性格特征。正像是作者本人所说的那样,“奥特姆·莱恩的真诚反映出了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我的特征”。苏州大学王腊宝教授分析了澳大利亚作家戴維·威廉森戏剧《死去的白种男人》—一部批判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多元文化论的讽刺作品。华东师范大学朱晓映教授分析了澳大利亚著名旅居海外的作家雪莉·哈泽德小说中的人文主义。牡丹江师范学院张荣升副教授以全球化的视角对学院派小说的发展进行了综述性评价。学院派小说善用讽刺和批判元素,以冷嘲热讽的笔触表现社会问题,不仅记录了学术机构发生的轶事,还反映了变动的社会现实,历史与文化变迁,以校园的“小世界”映射校园外的大千世界,具有强烈的社会讽刺功能。论文在对澳大利亚作家迈克尔·怀尔丁的学院派小说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将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学院派作家进行了比较研究,归纳总结了世界范围内学院派小说发展的总体态势。南京邮电大学毕宙嫔老师对澳大利亚著名诗人朱迪思·赖特进行了解读并指出,作者的晚期作品受东方哲学影响,通过使用意象并置和叠加等手法,营造出许多生动的视觉效果,作品表现出人人平等的理念。

    在语言学讨论小组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杜学增教授和与会人员探讨了澳大利亚英语在会话风格、人们对会话的态度、会话的话题、会话中所表现出的澳大利亚式的幽默等会话性互动特点,并试图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因素。牡丹江师范学院娄琦教授探讨了元话语的人际功能,并指出元话语为话语内容增加新意。辽宁师范大学傅轶飞教授认为,国内的学者可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通过访问澳大利亚网站来进行更深入的澳大利亚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上海理工大学倪蓉副教授从多义词角度探讨了自然语义元语言框架。西北工业大学武力副教授探讨了如何从澳大利亚英语中的“关键词语“入手,来理解其背后的澳大利亚文化问题。

    在澳大利亚教育分组讨论中,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对2013年悉尼大学发生的5次劳工行动进行了生动而深入的阐释,他介绍了这五次行动的主要原因及其诉求。这些诉求是悉尼大学管理者们试图使大学走上商业化发展之路的体现,同时也是阻止悉尼大学在澳大利亚及世界著名大学排名榜上不再下滑的一种尝试。中国人民大学澳研中心主任张勇先教授对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情况做了细致深入的评估。总结了2000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活动。张教授总结了过去的14年里,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除了每年举办一次澳大利亚文化周之外,还参与了促进澳大利亚作家周等多项活动。他评估了澳研中心网站在促进公众对澳大利亚理解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澳研中心对澳大利亚研究的评估,张教授指出,更多的资源应该投入到各学科间研究和建立双边机构联系中去。拉筹伯大学高宝强教授介绍了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的相关研究概况以及我国教育改革对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的影响。墨尔本大学的名誉教授伊恩·朗(Ian Lang)介绍了数字化学习在澳大利亚取得的进展。中山大学张佩雯副教授介绍了该校将澳大利亚研究开设为一个文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尝试。牡丹江师范学院张戈平教授就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特征和人文科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孙海一副教授就如何借鉴澳大利亚培养模式,提高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口笔译能力的训练方法进行了介绍。上海大学旷群老师分析了大量中国学生远赴澳大利亚接受高等教育的内在和外在原因。中国国家图书馆陈宁馆员作了中澳图书馆交流的演讲,提出要加强人事交流与项目合作,从而推动中澳双方在文化、教育项目上的合作。

    各位专家学者还就澳大利亚政治、经济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其中,江苏师范大学张秋生教授以“从陆克文吉拉德时期的移民政策改革看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趋势”为题,深入分析了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趋势;厦门大学杨权副教授围绕“澳大利亚是否会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与参会专家展开讨论,徐州工程学院王娟老师就新西兰华裔对中新两国关系的贡献等主题发表演讲。

    此外,中外学者还就快餐消费、城市建设、宗教和澳大利亚民俗民风等诸多方面和与会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澳大利亚学者索菲·布莱克默(Sophie Blackmore)以澳大利亚经验作为参照,描述了过去十年间,中国的中产阶级由于越来越多的快餐消费而导致的饮食结构的显著变化及由此产生的营养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减少饮食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中国人民大学武烜副教授以“空间正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澳大利亚城市珀斯在城市化中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与均衡发展。新南威尔士大学名誉副教授大卫·里夫(David Reeve)以上海和悉尼为例,介绍了20世纪20到30年代期间中国的证道学会(或神智学会)会员与澳方会员在思想和哲学方面的联系与交往。西澳大利亚教育部瑞塔·陶格尼尼博士(Rita Tognini)调查了意大利裔的澳洲人在西澳报纸上发表讣告时叙述和身份的迁移。伊迪斯科文大学学者格兰·菲利普斯(Glen Phillips)对西澳地区关于文学的电子百科全书做了简要介绍,该电子百科全书有效地帮助了研习澳大利亚文学的国家了解西澳大利亚地区文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张威副教授深入分析了澳大利亚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特点。山东大学张威教授介绍了最新披露的关于澳大利亚记者威廉·亨利·端纳离开中国后于1940-41年间在太平洋的神秘游历。

    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是,根据澳中理事会的要求,会议主办方牡丹江师范学院举行了首届研究生论文海报大赛。本次论文海报的展出,体现了国内澳大利亚研究新生代的学术成果。主题涉及领域宽泛:语言、文学、教育、文化、政治、經济、军事和外交的新成果,具有学术研究的多样性特征。海报设计体现了国内澳大利亚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水准。在7月13日下午召开的闭幕式上,会议评奖委员会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为获奖学生颁发证书及奖金。本次研讨会成功还举办了国内学者在2012-2014年期间关于澳大利亚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书展。参加展出的出版社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等,他们为本次大会提供了200余册图书。还有部分国内澳大利亚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也提供了图书参展。书展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学者驻足参观。此外,澳中理事会中国澳大利亚研究项目负责人大卫·卡特先生为2014年度澳中理事会优秀图书奖颁奖。山东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张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晓映教授,澳大利亚作协会员、中英文双语作家、翻译家欧阳昱获奖。

    总之,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学者加深澳大利亚各领域研究,积极促进中澳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间的友谊的方面将起到积极深远的意义。

    基金项目:“澳大利亚学院派小说研究”,项目编号:16WWE02;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的后殖民小说对和谐社会的启示”,项目编号:QY201307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