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20-09-06 07:51: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产业界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在人才的培养上可以植入精益生产的培训以及三创培训.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人才培养上应该深度与企业融合,通过校、行、企联动及时获得产业资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领军企业合作共建培训课程,规范和标准化培训项目,使得培训课程清单化、项目化、整体化实现学员精加工培养。

    关键词: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职业教育重点课题研究专项)“省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标准”(项目编号:JZ160054)

    作者简介:孟伸,男,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实训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职业教育信息化;陈财幸,男,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讲师,高级技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专业课程与教学;戴金腾,男,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講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8-0041-05

    自21世纪初以来,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发展迅速。但如何发挥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功能、又好又快地培养高技能人才仍然存在很多不同意见。[1]为厘清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笔者开展了广泛调研工作,走访了上海、青岛、广州、无锡和常州等地具有公共实训功能的实训基地,分别访谈了基础地领导、执教的教师和部分学员,取得了大量一手资料。

    在调研中了解到,大多数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十分重视利用基地资源协助当地中高等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以及部分企业开展学历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由于基地的实训资源丰富、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更为良好,公共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征,如教育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更加趋同、教学任务的实践性更强、教学评价更加企业化、学生对“准员工”身份的认同感更强等。这些都表明,发挥公共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功能是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公共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功能

    调研发现,目前主流的公共实训基地从运作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社会开放型、院校联合型和园区服务型。 这三种运作方式由于组织框架不同,在功能发挥上也不尽相同。其中,社会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一般由政府(主要是人社部门)出资或给予一定的补贴建设,建成后面向服务区内的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开放的兼具技能实训与技能技能鉴定的公共实训基地;院校联合型公共实训基地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几家院校联合共建的公共实训平台,这类基地均设在职业院校相对集中的地区,这种运作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促进学校间的交互作用,充分利用各校之间的职教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真正实现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和节约发展;园区服务型公共实训基地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出资或数家职业院校联合出资在产业园区内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各个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建设的专业实训中心,重点服务产业园区的技能训练、技术更新和管理培训。

    由于三类公共实训基地在服务面向上各有侧重,它们的人才培养功能也各不相同:社会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与服务区内的职业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多数无法提供足够的住宿条件,所以能够承担的中长期人才培养任务较少,一般利用自身较为先进的设备和较为全面的实训项目为职业院校提供一些在校内无法完成的短期的技能补偿教育性质的实训任务;院校联合型公共实训基地由于处在职业院校集聚区,且由区域内职业院校共同建设,所以有较强的人才培养功能,可以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无缝对接,成为学校自建的实训基地的拓展与延伸;园区服务型公共实训基地一般依托职业院校和产业园区,因此,具有较强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功能,同时,也利于对企业开展企业员工的中长期技能培养,而不仅仅是短期的技能培训。具体见表1。

    据上所述,本文中的人才培养主要是指院校联合型和园区服务型公共实训基地中的1~2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既包括职业院校的在校生,也包括长期参加实训的企业青工。

    二、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人才培养优势

    1.产业界急切呼唤公共实训基地参与企业人才培养。大型企业一般具有自成体系的技能形式机制,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服务对象一般为数量庞大的中小型企业,而随着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福建省为例,2013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97.35%,从业人数占50.2%;销售收入占41.3%。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员工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却十分令人担忧。据有关统计资料,制造业中农民工比重为31.1%;建筑业的21.1%。农民工中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6.9%,大专及以上仅占8.3%。[2]

    根据调查结果,如果期待中低技能劳动者自然淘汰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介入企业的中长期、系统化人才培养工作,而不仅仅满足于短期的、单项的技能培训。

    2.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公共实训基地以弥补资源的不足。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一般由政府部门出资或数家职业院校联合出资建设,是专门从事实践性教学的机构,其经济实力和专业能力显然比单独的职业院校建设的实训中心要强得多,因此,可以更为有效地追踪产业的最新进展,及时更新实训装备,实时开展与产业同步的实训项目。而学校内部的实训中心则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体制机制的约束,对产业界的最新发展反应相对较慢,不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一定优势,但在调研中笔者发现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企业参与率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的“高”不是单就技能之高,更是指技术技能创新发展等综合素质之高,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首岗能胜任,转岗能适应,发展有后劲”的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高技能人才。[3]显然,基地在发展的过程中习惯性注重高技能技术培训的普及性,缺乏一定的高技能创新能力培养的普及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广泛性培养不够突出。此外,政府虽然努力引导基地依托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来提升自身技术研发、科技创新能力,但绝大部分企业参与建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喜欢着眼当前手头存在的项目,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无多大兴趣。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无法及时兼顾企业学员。由于全脱产的职业院校学生数量庞大,他们成为公共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重点,对企业员工的培训设置就比较传统和简单,忽视了企业员工的特殊性。[4]对学生培训而言,时间基本以学校學习时间为主。但是对于企业培训而言,就必须要在晚上、周六周日或者寒暑假。这种交叉培训显然是有利于公共实训基地的“开放性”的。但是也蕴含了潜在的危机,即其培训方式是脱产学生培训经验的总结与延展,而非企业员工的需求所在。

    3.校企合作不深入,培养机制受局限。由于公共实训基地的产业服务对象一般为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在资金、工作时间、用工机制等方面的限制较多,校企合作开展短期培训本身就比较困难,中长期的人才培养更加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4.保障体系不健全,人才反馈受影响。公共实训基地缺乏严格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般只有通过技能资格鉴定来收集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具有结果导向性,无法真实反映人才培养过程。另外,基地和所服务的学校、企业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和联系的机制,容易造成基地人才培养不适应行业、产业需求等问题。

    三、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1. 培养目标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和学习培养现状。相对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言,实训基地的实训已经是培养的后端,因此,一方面,实训基地的培养目标要紧密对接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对学生所掌握的技能进行认定;另一方面,应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应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建立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服务、评价。

    2. 教学内容体现项目化、整合化要求。离开实训基地,学生或学员将直接面临就业或转岗,因此,实训基地要把“工学结合、做学合一”从口号落到实处,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模式。同时,开发一批与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将真实生产项目贯穿于实际教学中,建立课程内容随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而更新的动态调整机制。

    3. 教学过程高度模仿生产过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是一种介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第三方技能形成组织”,它既不是学校,也不是企业,但同时兼具学校和企业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基地中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构建产教一体“教学工厂”,营造具有真实工作特点的学习训练环境,通过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将企业产品转化成教学资源,与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教学流程设计要求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教学方法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职业活动。

    4. 学习评价体现真实性、标准化。由于公共实训基地具有部分企业特征,因此,引入企业的评价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基地可以建立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技能竞赛、阶段测验、师生互动等手段,加强考核,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学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5. 学生管理体现企业化。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企业用工要求是职业技能和素质并重,有的企业更看重职业素质。将教学场所布置成企业的生产车间,使学生的学习场所与企业工作环境一致,学习置身于生产企业中,不管是在教室、实训室还是在寝室、食堂,都学会整理、整顿,养成经常清扫、保持清洁的好习惯,以助于学生实现“学生”与“员工”的角色转换。

    四、创新职业教育共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人才应由三个阶段组成。(1)先前学习认定阶段。在这个阶段基地要对进入基地的职业院校或高等院校的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认定,根据学生的不同技能水平确定分班、分项目的基本策略;尤其要对进入基地的企业人员进行较为严格的知识与能力考查,并对这些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短板进行补偿教育,以使他们能够跟上学习进度,为两类人员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2)过渡性项目学习阶段。这个阶段以接近真实的模拟学习项目为主,通过模拟项目学习尽快复习所学知识,熟练开展真实项目所需的技能,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学员尽管岗位能力较强,但岗位以外的知识和能力缺项严重,需要特别加以重视。(3)真实性项目学习阶段。基地开展具有生产性质的真实项目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锻炼职业能力,尤其要注意一些能力突出的学生和来自企业的学员,要通过有针对性的、面向新技术的专项训练把他们培养成知识广博、技能熟练的高技能人才。具体见图1。

    (一)建立符合公共实训基地特点的多元人才评价机制

    公共实训基地连接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工作,所以既不能完全照搬学校的学业评价模式,也不能全套移植企业的绩效评价,而应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评价机制,这套机制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人才评价应具有先前学习认定功能和就业能力指示功能,能够为学员在基地的学习提供足够的依据,并为学员毕业后的人职匹配提供有效的帮助。

    2.人才评价以结果导向为主,同时兼顾过程评价,这是因为:一方面,要让学员逐步熟悉企业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能力的养成,而不完全是结果的达成。

    3.人才评价应充分延续学校全面评价的传统,形成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学员成长的有效工具。

    (二)建设多平台机制,推动阶梯型技能训练

    对于上述的“过渡性项目学习”和“真实性项目学习”阶段,建议分别建立“一体化实训中心”平台,培养学生的基本岗位能力和“教学工厂”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努力实现两个阶段的平稳过渡。在此基础上,实训基地还应配合“校外实训基地”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基地建设和教学内容应体现企业生产元素

    在我们设想的公共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型中,真实性项目学习占非常大的比例,这就要求实训基地在建設时尽量模仿企业的真实场景,按照生产要求分隔实训空间和布置实训设备。在教学时,按照企业标准与流程以企业真实产品或产品模型为素材组织教学;在考核时,按照企业标准和考核过程进行学业评价,教师也按照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基本管理能力,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

    (四)与领军企业定期互访、规范标准化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应重视与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和深度融合。这是因为,一方面,领军企业一般代表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新前沿技术;另一方面,领军企业在内部员工的培训和标准作业化流程上大多有标准、有资源、有机制,彼此合作有较好的基础条件。通过与领军企业的合作还可以使基地较为准确地把握产业的技能需求数量与质量,使基地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

    (五)职业素养培养应成为公共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重心

    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不仅要开展技术技能方面的专业教育,更应注重对学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增强学员在企业就业后对所从事岗位技能和流程的持续意识和能力。建议将将“7S”管理模式引入公共实训基地,让学生体验现代企业的严格管理,使之成为责任教育和岗位教育的重要手段。基地还可以辟出专门空间、开设专门课程培养职业素养,如福建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了TQM培训区、5S模拟区、安全体验区、物流模拟区、WIS车间管理系统体验区、沙盘模拟区和月亮工程体验区,让学员通过个人体验不断增强职业素养。

    (六)重视“创造、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空间逐步受到压缩,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成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只有通过创新来创造价值,才能打造自己的蓝海策略。与之相应,公共实训基地应该为明天的企业培养高素质员工和基层骨干,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重视“创造、创新、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公共实训基地在设置实训项目时要引入“三创”情境,不再追求实训情境和实训结果的确定性,鼓励学员使用新技术、新方法达到新目标。

    相对于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在技能形成体系中的作用与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但其既不同于学校也不同于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它必将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希望出现更多关于公共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为这支职业教育生力军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吴晓天.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蒋林华. 公共实训基地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究[J].职业,2014(5):96-97.

    [3] 林海波,朱玲君,李云贵.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 价值工程,2010(7):182-183.

    [4] 崔改梅.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08(6):103-104.

    [责任编辑 徐 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