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析奥古斯特·威尔逊《廉价汽车站》中的空间建构

    时间:2020-09-29 07:57: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作为奥古斯特·威尔逊的第一部戏剧作品,《廉价汽车站》讲述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于美国工业城市匹兹堡汽车租赁站的故事。本文以列式空间理论为研究框架,探究非裔美国人在白人主导的社会空间下,对寻求身份定位所做的努力与挣扎,从而进一步揭示出在多重空间的禁锢下,积极寻求自我身份的重新建构,重塑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是非裔美国人获得独立心理空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廉价汽车站》;物理空间;心理空间;身份建构

    奥古斯特·威尔逊是美国剧坛上八十年代中后期升起的一颗明亮的星。他对美国戏剧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创作了《匹兹堡系列剧》,通过成功塑造一批非裔美国人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非裔美國人的生活境遇和真实的生存状态。《廉价汽车站》作为其戏剧生涯的开篇之作,被赋予了威尔逊鲜明的情感色彩以及其与众不同的戏剧使命。本文试图从列式空间理论的视角对《廉价汽车站》中人物的身份建构进行解读,运用列斐伏尔在其著作《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的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等概念,探究物理空间对非裔美国人追求和传承自我身份所起到的作用以及非裔美国人对构建自我身份的探寻和重塑。

    一、物理空间——构建非裔美国人生活的真实图景

    文学作品中的物理空间指的是外界客观存在的物质景观以及人们生存的外在环境,也即列斐伏尔所说的感知的、物质的空间(Lefebvre,1991)。《廉价汽车站》中的物理空间在展现人物的客观生活环境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涵义。《廉价汽车站》中有两个主要的现实空间,即廉价汽车站和匹兹堡城。前者作为舞台背景,是一种直观的显示空间;后者在舞台上并未直观地呈现,但却作为全剧的大背景存在,是剧中人物流动的真实空间。因此,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

    《廉价汽车站》一开始就设定了剧中人物的活动场所,特别提到了其为顾客服务应遵守的“贝克尔守则”。贝克尔也提到,创建汽车站的目标就是“为整个社区提供服务”。贝克尔的设想是基本符合非裔美国人应追求的理想人格的。但遗憾的是,廉价汽车站的伙计们并没有真正履行守则:他们无法忍受等待,拒载从菜市场回来的大妈。直到该剧接近尾声,小伙子们赖以生存的汽车站即将被拆毁时,他们才真正醒悟,围坐在一起倾听贝克尔的部署安排,一起想办法去维护汽车站的存在,并试图寻求自己在社会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应承担的义务,进而实现非裔美国人自我身份的回归与重塑。在《廉价汽车站》中,七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物在汽车站里相识相知,彼此的命运也相互联结。廉价汽车站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经营场所,而是展示非裔美国人生活和文化的物理景观。

    除了作为舞台布景的汽车站,未呈现在舞台上却作为社会背景存在的匹兹堡城是威尔逊在《廉价汽车站》以及《匹兹堡系列剧》中其他剧作的物理空间。故事发生在民权运动和非裔美国人权力运动都偃旗息鼓的1977年。值得一提的是,威尔逊年轻时亲历了这两场运动,并在思想上更倾向于激进的非裔美国人民族主义思想。但当他在1980年创作《廉价汽车站》并反思这场非裔美国人运动时,他认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整体有所影响,但并没触及到那些仅仅还在为活着挣扎的普通人”(Pettengill,1994)。相反,在城市改建和十年喧嚣动荡更能给普通非裔美国人的生活带来深刻的改变与影响。“城市改建”工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这场项目中,匹兹堡的部分地区确实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但非裔美国人的聚集区却没能重获新生。威尔逊也在剧中多次提到“他们要将整个街区用木板围住,将它撕成碎片”(Wilson,1979)。非裔美国人社区作为非裔美国人共同的家园,保存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当自己的家园即将瓦解之时,非裔美国人守护家园的精神也逐渐觉醒。

    总之,无论是主人公们朝夕相处的廉价汽车站,亦或是非裔美国人赖以生存的匹兹堡城,《廉价汽车站》物理空间的建构不仅是非裔美国人生活的真实图景,也为读者呈现了非裔美国人的生存现状和社会身份地位,揭示汽车站不同成员的身份价值追求,唤起非裔美国人的精神觉醒。

    二、心理空间——构建自我身份的空间实践

    列斐伏尔在其著作《空间的生产》中提到,心理空间即人物的内心世界,为空间实践想象出了各种新的意义和可能性。(张利萍,2014),是人们为寻求自我身份价值而构建的精神寄托。心理空间受物理空间的影响。在自我身份价值探寻与重构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偏执的极端人物出现。该剧中的费尔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身为酒店门卫的他,不止一次强调“我已经在那工作了六年,六年来我从未请过一天的假,也从未迟到早退过。”(Wilson,1979)。与汽车站的伙计们一样,费尔默也从事着社会最底层的工作。而当被问及他的住所时,他会毫不犹豫的说道:“任何人都会知道我住在哪里,我就住在弗兰克斯通的酒吧上面”(Wilson,1979)。可以看出,费尔默极度渴望跻身白人的上层社会,渴望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价值得到认可。但可悲的是,费尔默的内心仍旧是被束缚着的,他的命运也不会因为所处的高贵居所而得到彻底改变。与此相反,布拉德也渴望自己的身份价值能够被妻子认可。他期待着送给妻子惊喜的那一刻,妻子能认同他的努力。最终,妻子肯定了布拉德为这个家所做出的奉献,和丈夫和好如初。自此,布拉德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回归与重塑,并成功的重构了自己所处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产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是因为布拉德能够真正地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构建起自己内心真正的自信,而费尔默只是停滞不前,原地踏步,未能真正找到自信,从而构建起自己的身份价值。

    虽然剧中的一些角色到最后未能实现身份的回归与重塑,但庆幸的是,大部分的角色都在一次次挫折中艰难的构建起了自己独有的身份价值。

    剧中的核心人物贝克尔,不仅是汽车站的直接领导者,也是指引非裔美国人身份价值建构的指路人。面对汽车站不复存在的事实,他召集了伙计们,一起商讨出了两条可行的解决办法。首先就是诉诸于法律。贝克尔没有像大多数非裔美国人一样忍气吞声,而是试图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这表明了,在白人掌握话语权的社会,非裔美国公民要想获得公平待遇,不能只靠暴力,还要依靠法律手段对自己的既得利益进行保护。只有通过合法斗争,才能真正为非裔美国人社会构建起自我身份价值。另一方面,贝克尔提倡自己设立的服务准则,一心服务社区的每一位公民。这样的为人服务精神也折射出非裔美国人所具备的良好品质。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贝克尔在去往工厂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身亡,这让刚刚燃起希望的廉价汽车站又一次的濒临绝望。读者不禁会想,领导这场身份价值建构运动的领导者没有了,伙计们真的能够觉醒吗?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汽车站的伙计们在商讨之后,各自都有了新的目标,相信即使不能够再次聚集在一起生活,贝克尔给非裔美国人所指引的这条路也依旧充满光亮。这一点,已经从贝克尔的儿子,布斯特身上体现了。

    布斯特与父亲贝克尔的父子关系是矛盾的。总的来说,布斯特虽对父亲憎恶甚至仇恨,然而时过境迁之后又表现出对父辈的认同。布斯特曾经认为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男人,因为所有人都会以自己正直的父亲为榜样。直到有一次,布斯特看到父亲因交不起房租被房东兰德先生羞辱,父亲未能反驳。顿时,对父亲的极度崇拜灰飞烟灭,布斯特认为那一刻的父亲是那么渺小,那样微不足道。布斯特暗自告诉自己,不能让任何事让自己变得那般渺小,像父亲一样。这样的想法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直到它走向极端化为恶果,布斯特也还是认为自己所塑造的身份价值并没错,错在父亲。而当自己真正失去父亲时,布斯特才真正理解了父亲,也愿意重塑曾经扭曲了的身份价值观念。该剧的结局足以说明:“我为我的老父亲骄傲,我为我是贝克尔的儿子而自豪。”说完,他拿起电话,应道“汽车服务”(Wilson,1979)。这表明了儿子愿意认同父亲的身份价值观,并接下父亲的接力棒,让父亲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让非裔美国人的伟大精神得以延续。

    处在物理空间的压制下,心理空间的压抑感让非裔美国人不断寻求自我身份的重新塑造。《廉价汽车站》中的心理空间是威尔逊引领当代非裔美国人构建自我身份的寻根之旅,而集体主义在非裔美國人身份重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三、结语

    《廉价汽车站》用简短的篇幅向世人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非裔美国人生活的真实图景,并为观众和读者营造了多重空间,每一个空间维度都是探寻主人公们自我身份建构的绝佳视角。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研究框架,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对威尔逊的这部作品的空间性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物理空间是非裔美国人生存的真实空间,体现了传承身份价值所起到的深刻作用;而心理空间则是反映非裔美国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并带着特有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试图探寻并完成自我身份的构建。非裔美国社区所代表的黑人群体力量对于非裔美国人身份的建构与完善是功不可没的。

    参考文献:

    [1]Lefebvre,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M]. Massachu-setts: Basil Blackwell Ltd, 1991.

    [2]Pettengill,R. August Wilson: A Casebook [M]. Ed. Marilyn Elkins, 1994.

    [3]Wilson, A. Jitney [M]. New York: Plume, 1979.

    [4]张利萍. 女性与自然:《最蓝的眼睛》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J].芒种,2014.

    相关热词搜索: 建构 浅析 汽车站 威尔 廉价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