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浅析大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方法

    时间:2021-02-21 07:59: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古典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来说,古典诗词的教学不能满足于只是一般性的诵读和赏析,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国传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展开自觉的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春江花月夜》作为脍炙人口的一首经典诗歌,为引领大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自然人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3-0053-02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中国古典诗词因其隽永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很多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古典诗歌也一度成为曲高和寡的教学难点。

    大学阶段,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开始产生自觉的审美选择,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就《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而言,首先,我们通过教学应该启发学生对中国古典写景诗审美特点的体验和认知,提升他们更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作为享誉古今的写景抒情的名篇,《春江花月夜》大多数学生能从感性层面上体验到诗歌所传达的诗情和诗意,然而仅仅停留在对这一首诗歌的诵读和赏析,不足以引导现阶段大学生对中国写景诗更深层次的审美发现,也很难形成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的自觉意识。因此,我们应该在诗歌的讲读中,尝试着把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审美结构和审美观念与具体的诗歌作品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部经典作品的领会。

    其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古典审美经验古为今用地融贯在现代审美体验中,在拓展他们的审美视野的同时,启发学生自主性的审美发现和创新思维,从而增强一部古典名篇本身的现实穿透力。大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同样应该重视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对于传统诗学的学习而言,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不仅是因为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距离,增加了鉴赏难度,而且很多学生总是感觉古典文学的审美观念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文学创作,并不具备现代的可操作性。所以,我们如果结合现当代作品适当加以引导,并加以习作式的练习,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找回传统文学的现代价值。

    为此,我们可以把《春江花月夜》的教学放在两个重点上,即引导学生体验中国古典诗歌自然意象与人的生命体验的关系,以及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将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经验投放在现代诗歌的鉴赏和创作中。

    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们主要从四个层面展开教学引导。

    一、教学的第一阶段

    为了让学生自觉发现《春江花月夜》所饱含的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蕴,讲读的重点首先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与人的生命体验的关系这一主题。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人与自然相谐相生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其一,是情感化自然的表现方式。如杜甫《春望》中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有“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类诗歌以己度物,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加于自然景物之上,自然景物于是成为他感情的载体或象征,人的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一切的自然景物都印染着人的情感,这时候人是抒情的主体,自然景物成为了传达感情的客体。那么,为什么古人要把情感寄托在歌咏之物上呢?《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1]从中国古代思维起源处可以看到,人的心灵世界本身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单纯用语言是无法来表情达意的,于是,人们用“立象尽意”的方式将难以言表的思想感情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加以传达,而这也深刻影响了后世极具中国特色的审美体验和创造方式。

    古典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二种表现方式是人与自然交互感应。如陶渊明《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王维《鸟鸣涧》中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与第一种为情感有意识去寻找嫁接的自然景物不同,自然景物在满腹诗情的诗人心里本身就是充满灵性的存在,它时常可以发人兴会,欣人耳目,启人心智,慰人灵魂,自然景物和人的精神原本就是相通的。人与自然的这种心有灵犀的亲和力,使得自然景物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摹写对象,而是和人一样的情感主体,它时时刻刻和人的情感与生命体验保持着互动和对话,对于这种人与自然之间交融无间的关系,刘勰给予了非常诗意的概括,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也就是说,此时人的生命体验与自然万象不是一种单纯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一种亲密的对话和互通的关系,自然万象也以它的“大美之言”不经意之间就吐露出人所未见之宇宙真意,而人的情感世界也因为自然万象的参与而变得释然和惬意。

    二、教学的第二阶段

    在使学生了解到了古典诗词中审美意蕴的表现方式之后,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由此及彼地进入《春江花月夜》的情景交融的审美空间。

    教学的第二个重要阶段不再是以教师讲读为主体,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不妨让学生试着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歌中,去体会和发现张若虚的诗情和诗意怎样融入到自然之境的呈现中。

    在前面的四韵十六句中,诗人取“无我之境”的观照角度,诗人客观地选取了从月亮初升到月挂中天的月夜景色,写出了月夜的澄彻与明净,并由此而引发出了对皓月当空的哲理思索:无尽的江流、无垠的夜色、无穷的时空,你给人们留下了多少遐思,又开启了人们的多少梦幻?有限的、夜露销残一般的个体生命如何寻得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如何超逾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去把握着超时间的永恒的美的瞬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命却一代传一代,没有穷尽,如同江月永恒于宇宙天地。莫非江月也属情种,它在等待自己的情人吗?如果江月有情的话,那么人就应该更有情;但是有情的个体生命有限,看看长江流水的永恒,那后浪推前浪不正像人类的代代相传吗?诗人似乎从宇宙天地间顿悟到有限与无限的平衡。后面的五韵二十句取的则是“有我之境”的观照角度,诗人以“扁舟子”和明月楼上的闺中“离人”的异地相思作为主线,从远方的“扁舟子”的遥望明月和遥寄相思,到明月楼上的离人独对明月、无心梳妆,已经形成了如后人苏东坡所描写的“千里共婵娟”的思念情境。

    三、教学的第三阶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审美发散思维,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体验古典诗词的感物起兴的审美经验对当下诗歌创作的影响。

    如果说,中国古典诗词中所传达的含蓄蕴藉的美是通过人与自然万象之间亲密无间的交融关系营造的,然而回到当下,我们会发现,现代人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滥情式的直白表达,尤其当代年轻人对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的失落,使得他们更大程度上远离了诗意的审美空间,于是,我们更加需要结合当下的一些优秀的作品,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和感悟传统经典美学的魅力。比如:

    Pine Tree Tops

    in the blue night

    frost haze, the sky glows

    with the moon

    pine tree tops

    bend snow-blue, fade

    into sky, frost, starlight.

    the creak of boots.

    rabbit cracks, deer tracks,

    what do we know.

    《松树梢头》

    蓝色的夜晚

    霜雾,天空澄明

    月光

    松树梢头

    雪压青翠,隐入

    天空,霜,星光。

    皮靴嘎然

    兔的足迹,鹿的足迹,

    我们知道什么[2]。

    史耐德(Gary Snyder)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文化的热衷者,读史耐德这首诗,恰似欣赏一幅写意的画作。雪夜、月光、星空、松树梢头,作为整体画面中的一部分,各自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具体存在空间,在天地间依循着自己的声音、色彩、姿态获得充分尽显的实在感。与西方式的景物诗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诗人几乎不用连接词来制造指义的效果,更不需要形容词来加强修饰的功能,反而赢得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这种简单的意象的叠加,不仅增加了景物自身的视觉感,而且突出了景物的自现性,几乎没有作者主观知性的介入去侵扰物象内在生命的生长和变化,自我并不凌驾于万物之上,而是让景物自身去呈现属于自己的灵动姿态。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早已走出国门,获得了异域文化的青睐。

    四、教学的第四阶段

    我们在诗歌讲读之后,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作层面,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启发学生由古典诗词传达的“景以情合,情从景生”的审美体验,试着写作一篇有关当下时节感怀的诗歌或散文。这一教学步骤就是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活学活用,自觉地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更加切己的领悟。[HJ1*3]

    [HJ*5/9]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63

    [2]Gary Snyder, No Nature: New and Selected Poems[M].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93:228.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