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天问》与《山海经》鲧禹治水之对比研究

    时间:2021-03-26 07:54: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天问》与中国神话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大都与神话相关,而这些神话大都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相关记载。鲧禹治水的神话正是其中之一,两者对于这一神话的记述在内容上基本是相同的,但在表现方式上,屈原着重突出了鲧禹两位神话人物的人性,表现出了屈原对于历史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鲧禹治水;《天问》;神话;人性

    《天问》是《楚辞》中最为雄奇壮丽,却又最难懂的一篇。全诗今存373句,共173问。屈原在诗中对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乃至文化生活进行了深刻质问。

    《天问》这一长诗流传至今已两千余年,其中涉及中国上古神话的内容可看作一部神话大纲。众所周知,中国古籍中保存神话最为丰富并且完整的,非《山海经》莫属,而《天问》当中的神话大都能在《山海经》中找到相关记叙,这有利于我们考证和研究《天问》。本篇主要就《天问》当中关于上古神话“鲧禹治水”的诗句同《山海经》原文进行对比研究。

    一、《天问》中的鲧禹治水

    《天問》文理杂乱,王逸言:“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不次序云尔。”此说是否属实,我们也无从考证,但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也有人主张《天问》之所以文无次序是因为错简颇多,如能复原,自然会便于理解。

    目前关于《天问》的整理版本颇多,今按苏雪林版。《天问》中鲧禹治水的传说整理共八简,每简四句,如下: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雚莆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

    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时间长达二十二年。帝尧召集四岳和在朝诸侯,众人推举鲧治理水患,而尧虽觉得鲧无法胜任,却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便令鲧治水。[2]这是屈原的第一个疑问:为何用人而疑,而既然只有鲧可用,为何又不让鲧试着去做?

    鲧用障水法,就是以泥土填塞洪水,但水越涨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灾,于是鲧被困在羽山,三年未施刑罚。鲧的精魂不死,在羽山孕育出他的儿子禹。这就是屈原接下来的疑问:鲧若为恶人,又何德何能感化鸱龟相助?如果他顺从了大家的意志,为何又要被囚羽山多年?禹从鲧的腹中生出后,继任治水之事,治水的方法又有怎样的变化?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一句,游国恩先生主张是在说后羿前往昆仑之墟一事。鲧的尸体化作黄熊,越过穷山的岗岩去到西方。屈原问:西行的路艰难险阻,他是怎样穿过那重重障碍呢?既然鲧已化身黄熊,那么巫师又怎样让他复活呢?

    之后作者言禹平治水土,万民皆得耕种黑黍于雚莆之地,尽为良田也。既然禹已治水成功,为何还是不能改其父之恶名,鲧仍然归并于四凶当中呢?

    禹继承父业,终是不负众望,相传禹治水时途经涂山,见九尾白狐,是祥瑞之兆。是以有涂山之女名曰女娇,同禹在台桑一地结合。那么这涂山之女是从何而来呢?

    最后两句众说纷纭,游国恩先生解“闵妃匹合”为继承者,是说禹忧愁家室未成,后继无人,是以与涂山之女成婚,以繁衍子嗣。那么为什么不长久相处,却新婚作别呢?下两句以饮食为比喻,所说的也是此事。

    至此,《天问》中关于鲧禹治水的内容实构成了完整故事:尧命鲧治水,鲧虽获助力而无功,帝杀鲧。鲧腹生禹,禹治水成功,立业成家。

    二、《山海经》中的鲧禹治水

    山海经中关于鲧禹治水的记载甚为完整,基本上包含了整个神话故事的背景和发展。《天问》中所提及的人物或是事件,都能在《山海经》中窥一斑而知全貌。

    《山海经·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便是大禹的父亲。此处的白马,袁珂先生认为便是单纯的动物白马,但《山海经·大荒北经》有黄帝后裔白犬之谓,故“白马”、“白犬”可能是同一神话的分化。所以在《山海经》中鲧既是黄帝孙,也是天神。

    书中又:“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郭璞引《开筮》注:“鲧死三岁而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在《山海经》当中,祝融杀鲧于羽山,而鲧尸体三年不腐,最终禹被剖腹产出。

    禹和鲧“布土”,最后平定水患。布土又称敷土,意为分布,展开。又《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大禹曾疏通积石山而导引黄河水,故称为禹所积石山。所以大禹采用的治水方法是导流,这终于让中原摆脱了水患。

    《山海经·大荒北经》还有“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禹还杀相繇。禹最后以相繇地为水池,诸帝便以其土筑台,地点在昆仑之北。

    《山海经》中关于鲧禹治水的记叙大都属于片段式的,并没有完整的连接起来。原因有二:其一,《山海经》非一时一人之作,是古时社会生活的集大成者,就如一本词典,你要了解故事的全部内容,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查阅;其二,其文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诸多内容,并非只是单一的神话记录。我们不妨从上述片段中拼凑该神话情节:皇帝孙鲧窃息壤治水,因为不遵守天帝之令被处死。鲧死而不腐,腹中有禹,剖而出。禹遍治九州,疏导水道,并惩罚不臣,最终成功。

    三、《天问》与《山海经》鲧禹治水之对比

    (一)两者所出同源

    在整理完《天问》与《山海经》各自关于鲧禹治水神话的记载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两者其实是所出同源的。

    鲧禹治水乃是中原上古传说,在经过整理之后基本可以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山海经》同《天问》中的故事情节大体上一致,表明这两本书当是该神话的两个记叙载体,又姜亮夫先生指出:“屈子传夏史最具,亦楚旧史也。”故其源当是楚地。

    (二)两者本位不同

    《天问》中的鲧禹治水是人事,叙述笔调偏向历史故事;《山海经》中的鲧禹治水接近神话,其笔调天马行空。

    首先,《天问》中的鲧是一个不被信任,却又不得不去治水的臣。鲧失败后被囚羽山多年,在其子治水成功之后,仍被归于“四凶”。情节中君臣之道毕现,而屈原对于此事的质问,有意将鲧至于被害者的地位上,所拷问的疑点亦多从人事入手。虽然《天问》中亦涉神幻情节,但并非其主流,且为屈原所质疑。

    其次,《天问》中所问禹事乃是其治水方针和家室,亦为人事。

    但在《山海经》中,“鲧”就是一个神,他是黄帝孙。虽然《山海经》有鲧被杀的详细情节,但无论是“息壤”,还是鲧死而不腐、禹从腹生、相繇形象等,皆极尽想象,当属神话。

    至于禹,《山海经》中完全不提其家国人伦,帝和禹、鲧的联系虽有明显世系的描述,但其中夹杂了大量神话内容,显然不可以看作历史记录。

    《天问》中关于鲧禹治水的情节,大都与《山海经》中的记叙相互印证,故事基本一致,两者应该同源:都是一个产生于楚地的,关于鲧禹抗洪的故事。但《天问》中对于鲧禹治水偏向以歷史的角度来记述,并对旧说和神性发出了质疑。这样的质疑在古时是具有突破性的,这或许出于屈原放逐之际的思想感情,但这样的思考却是《天问》的闪光点之一。而《山海经》对鲧禹治水的记叙简明扼要,却又奇幻瑰丽,充满想象。可以说《山海经》所要说的是神救世人的故事,而《天问》则是人类英雄同水患作斗争的故事。

    参考文献:

    [1]王逸注.楚辞章句:卷3.天问,四库全书本.

    [2]苏雪林.天问正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褚斌杰.楚辞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游国恩.天问纂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6]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7]邱家豹,孙晓琴编绘.经典图读·山海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相关热词搜索: 治水 山海经 天问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