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论广西金秀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泥鼓舞的传承路径研究

    时间:2021-04-02 08:03: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当今社会,网络技术以及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运用数字化技术,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得到了拓宽。黄泥鼓是民族特色较强的一种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同时它也是瑶族人民十分珍贵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数字化采集、数字化传播、数字化呈现以及数字化传承等方面对瑶族黄泥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播途径的创新,对其保护、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瑶族 黄泥鼓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路径

    【基金项目】此文是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研究基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030-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活态文化基因库,同时也是民族古老的一种生命记忆,体现了民族自身的心理结构认同、基因传承,体现了民族自身的精神、智慧。人类社会不断不断,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行[1]。人们进入数字化时代,传统技术保护手段无法适应现实需求,怎样应用先进数字技术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播、传承需要加强研究。本文将黄泥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研究对象,对其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传播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发展寻找到新路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涵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指的是通过数字信息技术例如数字记录、数字传播、数字采集、数字呈现以及数字处理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复原以及再现成数字模式,实现共享和可再生,利用新视角进行解读、保存等[2]。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及开发将会产生有利影响,促进其传播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指的是在历史背景保持一定的前提下,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原始形态,并通过数字技术方法等来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实现有效保护。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数字摄影、互联网、三维信息制作以及高保真存储等,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途径的创新,让不同区域人们在互溶、互通中对文化资源实现共享,从而促进文化的进一步保护、传播。

    二、黄泥鼓舞数字化保护及传播

    黄泥鼓数字化保护指的是通过数字记录、数字录像、数字摄影和数字录音等数字技术以及二维扫描、三维建模、互联网、三维立体扫描等技术,全面收集黄泥鼓的信息例如道具服饰、演出习俗、演示动作、传承人以及仪式过程等,然后应用数字软件来处理所收集信息,构建数字信息档案,从而为黄泥鼓研究、开发利用、学习表演以及观赏等提供准确性较高的数字化信息[3]。在黄泥鼓舞保护中应用数字化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数字化采集

    传统黄泥鼓舞一般采取口传或者笔录的方式来进行记载,录像机以及照相机的出现让历史再现变成可能。录音机能把黄泥鼓舞表演过程中的声响录音,从而对历史进行实录。摄像机将表演艺术、黄泥鼓制作工艺通过拍摄方式进行实景记录,从而使其得到逼真度较好的保存。虚拟现实技术以及3D数字化将信息记录向多维空间进行拓展。数字化技术提供给黄泥鼓舞一种新采集记录方法。可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例如数字记录、建模、数字摄影、激光扫描等来对资料进行整理、归档;采取虚拟现实以及数字再现手段来对已失传部分进行记忆挖掘,从而实现再现或复原。采取照相机、录像机以及扫描仪等,应用文字处理、数字摄影、数字录像、全息拍摄以及立体扫描等诸多数字技术手段,将黄泥鼓历史来源、服饰、传说故事、表演道具、族群关系、制作工艺等有关的一些原始图文资料做好记录。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将黄泥鼓舞最原始动作形态进行保存,然后将其呈现给学生学习,采取计算机软件分解动作,让非物文化遗产传承从师徒言传身授逐渐变成数字化传承。

    (二)数字化呈现

    瑶族重要象征之一是黄泥鼓舞,一般由母鼓一只、公鼓四只来构成鼓舞群,在民族舞蹈中,这种情况不多见,同时这也是黄泥鼓舞的重要特点[4]。采取数字化手段来对活动场景以及演出习俗等进行数字化呈现,对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从而制作出可以对黄泥鼓舞演出习俗及活动场景进行原生态展示的数字化DVD光盘等,针对活动场景、活动形式、演出历史背景以及地域文化特征进行动态展示、宣传。通过数字建模、VR虚拟现实以及2D或3D动画等技术来对道具、黄泥鼓舞开展数字挖掘,从而构建黄泥鼓素材库,将黄泥鼓、制作工艺作出数字呈现。通过 采取数字声音制作、数字场景 设计以及数字影像创作等,将黄泥鼓舞特色得以在观众面前充分呈现;通过数字创作方式,将远古时期或者历史时期虚拟人物、场景等构建出来,让人们可以在当代体会到历史中黄泥鼓舞。

    (三)数字化传承

    通常采取数字化动作编排以及声音驱动技术、Premiere影像和声音合成软件以及Cubase SX和 Nuendo电脑音乐制作软件来对黄泥鼓舞表演进行保存,让其自身原本的听觉、视觉效果得以保留。表演过程数字化让黄泥鼓舞最本真演出形式进行了保护,为今后黄泥鼓舞的有关研究提供原始且真实性高的素材。现今,真正对黄泥鼓舞制作熟悉的人不多,且年龄较大,若这些老艺人历史,那么黄泥鼓将不再会有人制作,黄泥鼓有消失可能。对于此类濒危或者消失实物,可以通过 3ds max软件以及Photoshop软件等来对其开展对图像数字处理以及三维动画模型制作等,进行修复、演变,从而将濒危或者已失传实物进行 虚拟复原,从而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好保护。另外,還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数字化传承,将民族体育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制作成三维动画以及动漫作品,可以通过学校新闻媒介在校园内进行播放,让学生能对黄泥鼓舞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从而引导其对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保护、传承。

    (四)数字化传播

    文化若想发展,需要在一定平台,通过一定方式传播。数字化时代的推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途径更多。通过数字媒介来促进网络数字资源的构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快速传播。黄泥鼓舞是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较为典型的一种式样,它将鼓、乐、歌相结合,是瑶族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了瑶族多重文化,象征着瑶族身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于2015年11月14日《传承》第六集中,将金秀瑶族黄泥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给观众,让观众充分体会了其独特魅力。数字化让黄泥鼓舞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了大众视野,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非物质文化的一些特色表演。

    在传播效果以及手段上,数字化保护较之传统方法优势更为显著,数字化能将文化表演场景再现出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制作出一些虚拟场景,从而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应用数字化技术于黄泥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使地方文化得以保护,让地方文化充满活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路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支越.草根文化存续的动力——以坳瑶黄泥鼓舞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4,(8):69-72.

    [2]何飞.传统黄泥鼓舞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以广西金秀县六巷乡上古陈村为例[J].运动,2013,(20):148-149.

    [3]刘璐,吴迪.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在民族区域学校中的教育资源价值探索——以广西金秀瑶族黄泥鼓舞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1,(1):100.

    [4]陈支越.坳瑶黄泥鼓舞的社会变迁关系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5):401-406.

    作者简介:

    张小浩(1976.01—),男,汉族,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籍贯:广东茂名,研究方向:音乐艺术。

    相关热词搜索: 瑶族 黄泥 广西 鼓舞 文化遗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