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论哈代小说《还乡》中民俗因素的作用和意义

    时间:2020-05-06 07:57: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哈代在《还乡》中经常穿插大量的民俗事项,并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小说结构中,使他的作品渗透出浓浓的民俗文化气息,而这种民俗文化的注入又很好地反映了哈代浓郁的乡土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为他赢得了“乡土作家”的声誉。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些民俗因素的分析来探究其在小说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还乡》;民俗;乡土色彩;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07-02

    哈代历来以乡土作家著称,被称为“威塞克斯地区的道德风尚史家”,“古老的农业文化的最后的声音”。他之所以被定位为“乡土作家”,这与他作品中体现的浓浓的乡土色彩是分不开的。他以诗意的满怀热情的笔调在其小说中融入了故乡的传统文化、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深深的乡土意识。而小说中丰富的民俗因素的运用正是其乡土色彩的重要体现。在《还乡》中,哈代精心描绘了埃格敦荒原上极具文化内涵的各种民俗事项,它们不仅展现了荒原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情调,唤起了人们对渐渐消逝的古老文化传统的记忆和怀旧情绪,还有效地成为了作家进行艺术构思的不可剥离的部分,为小说的乡土色彩着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里将民俗事项(民俗因素)分为物质民俗(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保健医院等方面的民俗)、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如习惯法和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民间娱乐等方面的民俗)、精神民俗(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民间艺术等)和语言民俗(包括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和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歌谣等)四个部分。参考钟先生的民俗分类,我们可以将《还乡》中的民俗分为四类:传统节日和公众活动;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礼仪习俗和迷信禁忌;民间歌谣和谚语俗语。这些民俗因素被哈代有目的地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哈代之所以热衷于将民俗因素糅杂进小说中,其最终的目的旨在为读者展现他的家乡威塞克斯的乡土人情,使读者在广袤凄迷的荒原中、在率性自然的乡音土语中、在纯厚古朴的民俗风情中感受乡土民情、陶冶自然心性!

    一、传统节日和公众活动。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民俗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往往会进行一些重大的仪式或者活动,来庆祝节日,而这些仪式活动同样属于民俗。在《还乡》中,哈代描写了荒原上的篝火节、乡间幕面剧和乡间舞会。这些节日和活动或者为小说人物提供了一个活动的舞台,又或者成为主人公思想行为乃至命运发生重要转变的背景和内在动因,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一)篝火节。哈代专列一章,名为“乡间的风俗”讲的就是篝火节。1605年11月5日英国国会开幕之日,罗马天主教堂徒盖伊·福克斯等阴谋策划炸毁国会大厦、炸死詹姆士一世,其中一名同伙告诫其亲戚那天不要去参加议会会议,于是阴谋败露。英国人民点篝火庆祝,以后每年十一月五日为篝火之夜。这天晚上,人们挑着一担担荆棘上了古冢,并将其堆成金字塔形状,接着便找火柴、解藤条,于是,一团团、一簇簇的红色火光,星星点点散落在四周原野上。人们仿佛突然回到了远古时代,很久以前火葬柴垛的火焰和现在的篝火一样,曾普照到山下的低地。现在和过去浑然一体,荒原还是如从前一样,亘古不变。就在这富含历史和民族文化意味的篝火的映衬下,我们的女主人公尤苔莎,这位夜的女王出场了。她先是出现在荒原的古冢上,然而,在篝火点燃之前又突然隐退了,似乎是游离在荒原上的一个孤独的灵魂。她自动远离荒原上的居民,把枯燥单调凄冷的荒原视作地狱、牢笼,时刻思索着如何摆脱荒原,回到小时候生活的那个阳光明媚、流光溢彩的布达茅斯城。点篝火的场面给小说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坎特尔大爷、费尔韦等村民的闲谈基本勾勒出了尤苔莎、托玛沁、韦狄、克林等主要人物的大概轮廓。此外,点篝火还成为了人物联系的媒介,它是尤苔莎和韦狄约会的信号。在小说的结尾,查利为尤苔莎点燃了篝火,却被韦狄误认为是尤苔莎发出的同意与他私奔的信号,结果引起了两人的悲剧。

    (二)乡间幕面剧。幕面剧是英国的一种民间戏剧,起源于中古,后来盛行于英国各处,演于节日,特别是圣诞节。演幕面剧的演员们穿着光怪陆离的服装,面披条带,演出关于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和他的七位基督徒勇士的短剧。尤苔莎为见克林女扮男装,代替查利扮演土耳其武士参加了演出,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克林,而克林也在观看幕面剧时被举止怪异的尤苔莎所吸引,于是双方陷入爱河。这一乡村旧俗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克林,一个从繁华纷闹的巴黎回来的英俊青年,给了尤苔莎一个错觉——他能帮助她离开地狱般的荒原,前往梦想的天堂,那热情洋溢的巴黎。但克林虽然还乡,却一直未曾与尤苔莎见面,这对于越来越钟情于他的尤苔莎来说,是多么地急切见到这位梦幻中的白马王子啊!在这样一种情势下,迫切需要某种契机,促使事态向前发展,于是,作者安排了一个幕面剧,让两位主人公在相互欣赏中深深吸引。作者选择乡间幕面剧,而不是教堂或者家庭晚会上让两位主人公见面,这是有原因的。第一,乡间幕面剧相对而言更具民俗性,能更好地反映荒原的传统文化色彩;第二,对于尤苔莎这样一个具有希腊异教精神的孤傲的美女而言,教会和家庭聚会并不适合她;第三,女扮男装的奇异举止使尤苔莎把克林的目光深深吸引住了,给了他们各自奇妙的第一印象,促使他们迅速坠入爱河。

    (三)乡村舞会。这是一种乡村行乐会,是荒原上的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交际和放松的一种方式。尤苔莎心情极度郁闷,她与克林的婚姻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现状,克林没有带她离开枯燥烦闷的荒原,反而干起了乡野村夫披荆棘的苦活,一切的一切都让她失望甚至绝望,其忧郁无法排解,于是,她选择来乡间舞会排遣忧愁、苦闷和压抑。而恰好在这个从没想到会遇到熟人的舞会上,尤苔莎和韦狄相遇了,韦狄的出现使尤苔莎再次燃起逃离荒原的希望,她像是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一样抓着韦狄不放。哈代又一次运用了他手上的特权,让他的主人公在这样一个激情四溢的乡间舞会上相遇,彼此疯狂地将内心的激情和渴望毫无遮掩地倾泻在让人热血沸腾的音乐和舞蹈中。这一次偶遇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导致了克林与尤苔莎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悲剧最终无可避免。

    二、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哈代从小就在祖母的膝下听她讲英格兰古老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他也熟稔古希腊罗马神话。当尤苔莎为见克林而女扮男装扮演土耳其武士时,她感到自己“遭受和厄科同样的厄运:她的容貌的力量,全部丢失了,情感的妩媚,全都掩盖了,风情的魅力,根本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她的声音。”“厄科的厄运”来自一则古希腊神话。厄科是居于山林水泽的仙女,因爱上美少年那喀索斯遭到拒绝,而形容憔悴,美丽消陨,最后只剩下声音了。尤苔莎感觉自己目前的状态跟厄科差不多,土耳其武士的装扮让她无法在克林面前展露女性的妖娆和妩媚,只剩下她的声音了。这则神话故事的运用,很好的说明了小说人物所处的尴尬境地,将人物性格、情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礼仪习俗和迷信禁忌。民俗浸含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因而对于全民族成员具有一种普适性,同时也成为规范人们生活的一种基本力量。在《还乡》中,哈代给我们呈现了埃格敦荒原上人们的结婚习俗和一些迷信禁忌习俗等,这些旧习俗不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小说情节的推进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荒原人们的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有时甚至影响着他们的命运。在英国传统中,结婚用结婚公告者,需在举行婚礼前连续三个星期天在所属教区教堂等处预发结婚公告,给人以提出异议的机会。如有人提出异议,婚姻就算无效。篝火节前夕,约布赖特太太公然在教会上提出反对托玛沁和韦狄结婚,这就让韦狄特别没面子,因而心里一直记恨着约布赖特太太。关于巫术迷信方面,在英国人的观念里,年老和怪异的女人被视为女巫,认为她们既会用巫术避祸消灾,同时又是某种不幸的制造者。《还乡》中愚蠢的村妇苏珊把孤傲怪异的尤苔莎看成女巫,认为是她的巫术使她的孩子老生病,于是乘尤苔莎去教堂做祷告的时候用一根大织补针扎她的手臂,以此来放血破除巫术。苏珊的这一愚蠢行为增强了尤苔莎对荒原人们的不满和怨恨,逃离荒原的想法更加急迫,另一方面却使克林更坚定了留在家乡办教育以启蒙村民的决心。后来,苏珊还用蜂蜡和布片做成一个形似尤苔莎的小蜡人,并用几十根针狠狠地插进小蜡人的身体里,最后用火钳夹着它在壁炉里烧掉。这一行动再次说明迷信思想在这个村妇身上扎根之深可见一般。小蜡人的烧融也暗示了尤苔莎的死。这些古老习俗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哈代是想给我们呈现一幅古朴、自然而又封闭落后的威塞克斯农村画卷。

    四、民间歌谣和谚语俗语。哈代在小说里经常使用大量故乡的方言土语、谚语格言和民间歌谣,这些语言民俗同样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具有浓厚的乡土民风色彩。《还乡》中民谣的运用很富深刻意味,常作为典故或隐喻来暗示人物关系,或者作为娱乐方式来渲染一种特定氛围。篝火节上坎特尔大爷三次唱出一首名为《埃莉诺王后的忏悔》的民谣。这首民谣说的是埃莉诺王后病重,召修士进行忏悔,国王和典礼大臣假扮修士前往,王后不辨真假,吐露私情,供认王子是她和典礼大臣所生。这首民谣表面未曾提及的王后与典礼大臣的私情恰好与尤苔莎、韦狄和克林之间的三角关系相一致。民谣暗示了:像埃莉诺王后一样,尤苔莎在嫁给克林之前就与韦狄有了私情,并惧怕克林知道。《还乡》中还有运用了大量谚语俗语,它们来源于生活,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其中,有的来自民俗,如“没有月亮就没有男子汉”。有的则寓含深刻的道理,如“爱情是一种令人伤心的喜悦”等等。

    哈代自幼生活在远离现代工业文明、保持着宗法制社会传统的故乡多塞特郡的农村。恬淡静谧的大自然,古老纯朴的民间风情,敦厚质朴的村民,这一切都深深地植根于哈代的心灵,使他产生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无限眷恋之情,即他的乡土意识。成年后,漂泊于工业都市的彷徨孤苦的生活使他失去了心灵的寄托,他像一个带着满身伤痕的游子,急切地渴望回到童年生活的故乡来寻求精神的安慰。当他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侵入,故乡农村的那片乐土势将必亡时,他沉痛地惋惜着传统文化的日渐消逝,这种痛苦与无奈使他的乡土意识变得更加深沉。他深切地希望通过将故乡的一切整合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的这种方式,唤起人们对古老传统的深切记忆。丰富的民俗因素是哈代小说乡土色彩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乡土意识的自觉体现。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哈代.还乡[M].王守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哈代创作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M].陈建宪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相关热词搜索: 哈代 还乡 民俗 意义 因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