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邱华栋:站在“中国屏风”后面看世界

    时间:2020-05-08 07:51: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07年初,人民文学出版社一次推出青年小说家邱华栋“中国屏风系列”三部长篇小说:《贾奈达之城》、《单筒望远镜》和《骑飞鱼的人》。此举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和国外汉学家的极大兴趣。有评论家指出:“一向惯于描写当下城市生活的邱华栋,在这三部作品中对自己的写作来了一次非常漂亮的成功转型。”在此之前,邱华栋著有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躁动》、《正午的供词》、《花儿花》、小说集《黑暗河流上的闪光》、《都市新人类》、《把我捆住》、散文集《绝色喀纳斯》和随笔集《私人笔记本》等,被誉为“真正具有城市感觉的作家”。法国“中国之蓝”出版社正在翻译《贾奈达之城》一书,法国读者将在年内读到这本描述60年前中法文化交流的小说。

    寻找民族文化的再生形式

    邱华栋16岁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中学时就开始了文学活动,担任所在中学“蓝星”文学社的社长。第一篇小说发表在《中学生文学》,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高中毕业时已经发表小说10万字,并因出版小说集《别了,十七岁》而被免试保送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在高校期间担任文学社社长、诗社社长,笔耕不辍,出版一部小说集和一部诗集。三次获得武汉大学“闻一多文学奖”和两次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创作”一等奖。大学毕业后,邱华栋继续从事业余文学创作,1993年调入《中华工商时报》后,并没有因为从事记者职业而变得浮躁。他勤勉写作,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集11部,诗集、随笔集等7部,合计300余万字。此外,还发表了30万字的新闻作品,获过《中华工商时报》“时报人敬业奖”,又发表有关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建筑、电影的评论和对话2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日、德、韩等多种文字。

    都市题材是邱华栋写作最擅长的,甚至有评论认为,他是继王朔之后都市文学新的代言人。邱华栋对北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他不仅大量阅读了北京的历史资料,还自己骑车、驾车走遍了北京所有的角落。他不否认北京给了他非常丰富的创作资源,不过,他表示并不愿意当一个只写北京的地域作家。这或许从他回望历史的“中国屏风系列”中可以找到答案。邱华栋觉得一个中国文化人,应该本能地喜欢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的各种表现样式。说到“中国屏风系列”的产生,还有一段小故事。有一段时间,邱华栋借居在北京东北郊区一个空气清新的地方——几间青藤覆盖的红色砖房里。房子主人的丈夫是一个德国人,很喜欢搜集中国各式古旧家具。这套房子里,摆满了明清时代的旧家具,其中有四扇高大的屏风高高地挂在客厅里,打开来,可以和餐厅隔开,颜色是深褐色的,非常凝重,上面还雕刻有不少花鸟人物。邱华栋经常坐在沙发上,打开这屏风,凝视着上面雕刻的那些已经穿越了历史云雾的很多人物画像,感受其间的神秘和沧桑。终于,2000年的一天,屏风带给了他具体的灵感,他产生了写作《中国屏风》系列小说的念头。在写作过程中,最难的地方是处理小说的想象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方面,法国作家尤瑟纳尔对他启发很大:那就是进入历史现场,进行生命和历史场面相遇的体验。

    《贾奈达之城》取材于真实历史,女主人公戴安娜•西普顿实有其人。1946年到1948年,她和丈夫——英国驻印度政府派往新疆喀什噶尔的最后一任总领事艾瑞克•西普顿,一起翻越了中亚极其高拔的群山,抵达了中国新疆,在那里生活了两年时间。他们夫妇还是登山家,攀登过喀什噶尔附近和帕米尔高原上很多高峻的山峰。在新疆,她度过了她一生中十分值得留恋的岁月,对新疆、尤其是中国少数民族,比如柯尔克孜族和维吾尔族,都充满了欣赏和感情。戴安娜是偶然和中国古老的土地发生联系的一个西方女性,她后来把这段生活写成了回忆录《古老的土地》。《骑飞鱼的人》的情节主干,同样取材于一个真实人物的经历。林德利曾经是个英国海军,1859年来到香港,辞掉了海军的职务之后,来到了上海,后来又于1860年进入到太平天国控制区。他认识了当时太平军的重要军事领袖忠王李秀成,得到了忠王的委任,成为太平军的一个战友和志愿军成员,他和自己的未婚妻、几个朋友一起参加了忠王组织和领导的多次战斗,而且相继失去了他们。1864年上半年,在太平天国运动即将覆灭的前夕,他离开了中国,回到了英国。回国之后,他写了同情太平天国运动的著作《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邱华栋认为,利用历史来建立自己的艺术虚构,使它变成一个飞翔的东西,是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次回望,也构成了自己写作中有趣的体验。

    《玻璃社区》:聆听城市心声

    就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中国屏风系列”三部长篇小说的同时,河南文艺出版社还出版了邱华栋另一部作品《玻璃社区》。这是一部短篇系列小说,记述了发生在北京近郊中产阶层人士居住的社区的故事。它在结构上互相有一些联系,也许可以叫作糖葫芦小说或者桔瓣式小说,不是严格的长篇小说,结构上相对松散,但是却表达了一个意念,描绘了一个群体。这样的小说,过去有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还有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和巴别尔的《骑兵军》。

    记者出身的邱华栋非常关注当下生活,对社会问题有天然的敏感,他希望自己拓展写作范围,把中短篇小说的视野放在当下生活,“中国正处于一个激烈变化的时代,比如说,报上经常有各种绑架新闻,对一般人而言,新闻就是新闻,过去了就过去了,但作为作家,我就会想,这种现象为什么这么多?作家就会去琢磨、去探索、去考察,许多文学作品是从新闻中来的。”对生活的发现是一个作家必须具备的本领。邱华栋敏锐地抓住了现代都市人生活和情感的痛点,以大悲悯的情怀,状写了他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小说用40个片段短章连缀起一幅巨大的画面,对当下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进行了有趣的探索,通过若隐若现的故事线索,揭示现代人的内心困境:有白领女性因为一次车祸导致毁容从而改变了生活态度的;有单身母亲需要面对自己未婚先孕的女儿的;有参加马会的成员却被朋友偷窃了东西的收藏家;有几年之内把几百万都莫名其妙弄光的;有晚景凄凉的动画片配音演员深刻的夫妻感情;有打铁的艺术家的情感罪孽;有因为父爱缺失性格畸变导致人变为人熊的;有家庭缺乏母爱需要面对儿子青春期烦恼的父亲;有音乐家和他的懂音乐的狗的故事;有网络爱情的悲惨结局;有令人羡慕的成功夫妻之间生活的阴暗面;有心理学家逼疯了自己的舞蹈演员妻子;有飞行员和蛙人的完满爱情;有艺术家和他的马的生死离别;有弱智儿童的纯洁短暂的生命;还有社区童军的一次暴露人性复杂的野外行军等等。“玻璃”一词象征了在困境的阻碍下,现代人的情感生活脆弱而易碎。

    曾经有朋友问邱华栋,写东西没钱他写不写?他很奇怪这种说法:“为什么不写?就像你玩儿泥巴一样,人人都有爱好,我的爱好就是写作,我就是喜欢。这个爱好一旦变成一个社会的产物,就跟我没多大关系了。”邱华栋说他在30岁以前,惟现代派是从,唐诗宋词提都不要提,现在觉得,30岁以后,作家要学者化,“知识不一定很渊博,但最好什么都懂一些。现在才发现,中国有些东西真的很好,书法、绘画,先秦的散文多么优美啊,很多东西你会突然理解了,我以前根本不懂书法,现在看书法作品,我就知道它美在哪里了。”

    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写作灵感

    邱华栋称自己是个嗜书如命的人,因为,他的写作灵感都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光是2006年他就往家里搬了800册书,其中大都浏览过。有十多本印象特别深,是一个字一个字看下来的。比如捷克作家、诗人塞弗尔特的回忆录《世界美如斯》,特别好,他把他经历的人生中美好的人和事都写下来了,在这本书中,他写的全部都是美好的和充满了诗意的人与事,他说,在他看来,生活中的欢笑永远比泪水多。这是塞弗尔特的世界观,也是他的伟大之处,等到自己老了,假如写回忆录的话,那就写一本这样的书!

    邱华栋非常注重生活的质量,他自称是那种松散形态的人,他愿意把生活节奏放慢一些,去享受生活。用更多的时间去读喜欢的书,或者旅游,或者一个下午什么都不干呆坐在那儿,感觉非常好。邱华栋也坦言,这当然需要一些条件。“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如香港人生活质量很低,很可怜,每天像蚂蚁一样忙碌,他觉得没意思,那肯定不是应该有的生活模式。”

    邱华栋的写作有严格的计划。一进邱华栋的屋子,一股浓烈的写作和书卷气氛便扑面而来。门边的墙上,钉着一张纸条,上面是写作进度表,列着许多中短篇小说标题,用红笔打勾的一些,显然已经完成。在一个大本子里还列有年度创作计划,密密麻麻一页页的,包括小说、诗歌、散文随笔和评论,大多是只有一个题目,完成的同样用红笔打勾,并注明了月份和发表情况。不过在实施的过程中这些计划也会有些变化,在动笔前他会精心准备材料,进行大量阅读。他的脑子里经常有几部作品在同时转动,还有其他很多的杂著在酝酿当中。邱华栋对电影、建筑、文学史都很感兴趣,都有写作的欲望。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他说他很能清楚地看清自己:“我也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还没有写出我自己理想的书来,所以还要继续写下去。有的人一辈子写一本就成了,也许我很笨,需要写20本才行。我希望自己越写越狠,而不是越来越温和。”

    邱华栋最近一直在研读《红楼梦》和《金瓶梅》等中国古典名著。他认为这对他的文学写作很有帮助。“《金瓶梅》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作品。作品把西门庆这个人物写活了,写了他的投机钻营,声色犬马——直到现在还有借鉴作用。另外,作品中反映的明代的社会生活对《红楼梦》有直接影响——如《红楼梦》中秦可卿的葬礼的写法学的就是《金瓶梅》中李瓶儿的葬礼的写法。”

    对长篇小说文体邱华栋有自己很深入的思考,最近他正在写一本书,探讨近百年以来现代长篇小说的风格和表现形式的流变。他认为,长篇小说一定要在难度、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带给读者百科全书般的东西。小说今后的出路,就是百科全书式样的文化小说。其他,你根本无法打得过电影、电视剧以及报纸、网络等媒介。对于作家“触电”,邱华栋的看法是,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不是坏事情,不过没有必要迎合。文字的东西和视觉画面的区别特别大。作品被改编能够改善作家的生存环境,但被改编不是决定文学作品价值的标准,这个没有规律性。

    邱华栋, 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祖籍河南西峡县。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在《中华工商时报》工作多年,现为《青年文学》杂志主编。中直机关青联委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6部;中短篇小说100多篇,散文、评论、诗歌若干篇,出版各种版本40余种,400余万字。小说《遗忘者之旅》、《手上的星光》、《黑暗河流上的闪光》被翻译成法文单行本,另有一些单篇作品被翻译成德文、日文、韩文、英文在外国杂志发表。此外,作品被收入一百多种文学选本。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法文、德文、日文、韩文、英文、越南文发表和出版。获得庄重文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山花杂志文学奖、老舍长篇小说奖提名奖等十多次。

    相关热词搜索: 站在 屏风 中国 世界 邱华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