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飞瀑沐流尘,溅玉振清音

    时间:2020-11-19 10:44: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诗句,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鸟儿站在高大树木上呼朋引伴的画面。有人在品鉴此句时,可能会将注意力放在对鸾声凤鸣的想象中而忽略发声者所站立的地方―― 扎根于大地的参天大树。没有地基的大楼终将崩解,失了根系的树木也不能久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曲随时代 艺为人民”,作为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曲艺自诞生以来就与人民群众有无比紧密的联系,其创作、演出无不是围绕人民的需求进行。在新的历史时期,曲艺取得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对群众生活的深刻观察和艺术再现。可以说,群众就是曲艺这条河流的源头。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曲艺作品是曲艺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带着这种殷切的期盼和深沉的思考,曲艺界全国政协委员―― 董耀鹏、籍薇、吴文科、盛小云、巩汉林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会议上积极履职、建言建议,他们的声音是曲艺人发展繁荣曲艺事业信念和决心的集中体现,并以当代曲艺的艺术体系建构和发展路径延伸为中国文艺彰显“艺术之美”“中国之美”提供了具有前瞻意义的参考。专栏特精选五位委员建言建议的精华与读者分享。

    曲艺学科建设进行时

    千百年来,曲艺的传承方式都是师徒相继、口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一来包括曲艺在内的许多艺术门类在过去多数时候都被视为末流,煌煌上庠或是平常书塾中,自也不大会有教授曲艺的夫子、记载曲艺的典籍;再者曲艺艺人、特别是基层艺人为了生计奔波,足迹会遍布乡土周边乃至大江南北,不可能在较长的时间段内有较为稳定的驻所,随身也不过三五弟子。这种情况下成规模、成体系的教育自也无从谈起。

    实事求是地讲,老艺人们南北往来在客观上促进了曲艺种类的多样发展。他们散播下的“种子”,往往会就当地环境而生发出不同的艺术样式。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曲艺从业者的创作表演地域相对固定,各地曲艺的自我发展也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平静乃至滞涩的境地。这对某些受众较少或流传地域较为闭塞的曲艺形式的影响有时会是致命的。随着老一代从业者的老去,某些曲艺形式往往会陷入“人亡艺息”的境地。而这种传统曲艺教育方式发展还会加重曲艺从业者的师徒之别、门户之见,阻碍不同曲种的交流,更有甚者还会使得曲艺从业者互有杯葛。因此,不论从进一步发展的角度还是保留艺术火种的角度,变革曲艺教育模式,建立曲艺学科体系都是当务之急。

    从2015年至2017年,中国曲协主席姜昆连续三年在两会上提出建立完善曲艺高等学科建设的建议和提案。

    2015年,姜昆在《突破传承困境 设立曲艺学学科势在必行》的提案中列举设立曲艺学学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三方面的重要性,建议教育部门重视曲艺学科建设;

    2016年,姜昆在《设立曲艺学科为曲艺高等教育破题》的提案中,根据上一年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明确提议“设立曲艺表演等特设专业,让曲艺正式进入曲艺高等教育;适时在艺术学门类下设‘中国曲艺学’一级学科,或将原有的‘戏剧与影视学’更名为‘戏剧曲艺与影视学’,以此让曲艺成为一级学科,为曲艺艺术插上腾飞的翅膀。”同年,董耀鹏委员提出了详细的中国曲艺学学科体系图谱(详图见下页):

    2017年,姜昆在《设立曲艺特设专业 迈出曲艺学科建设的关键一步》中提议,可经由辽宁科技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辽宁大学、聊城大学等具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高等院校向教育部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准予设立曲艺特设专业,尽快为曲艺高等教育特别是曲艺本科教育破除瓶颈、迈出曲艺学科建设的关键一步。在具体实践中,各高校可立足本校乃至本地区实际开展有特色的曲艺本科专业教育,为曲艺持续健康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連续三年提出建设完善曲艺学科的相关提案,这表现出了中国曲协对曲艺发展的使命和担当,这些提案获得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据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董耀鹏介绍,中国曲协副主席冯巩在中央戏剧学院创设了相声大专班,后又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开设了相声本科班,培养了一批青年曲艺人才。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从2004年开始招收曲艺本科生,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设了曲艺鉴赏相关课程或开展曲艺学科研究。2016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在其印发的《关于公布第八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名单的通知》中,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由田连元、田洁、周壮、裴冠红主讲的《中国评书艺术》赫然在目、课时最长,深受大学生欢迎。自2017年5月始,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逐一问世,《中国曲艺发展简史》《中国曲艺艺术概论》《中华曲艺图书资料名录》《中华曲艺书目内容概览》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相声表演艺术》《评书表演艺术》《快板表演艺术》《山东快书表演艺术》《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全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外国学者论中华曲艺》等教材也将在一年内完成编撰出版。

    成就属于过去,成功还在未来。为促进曲艺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全面发展,董耀鹏委员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上郑重提议:

    “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研究生司(学位办)对新时代的曲艺学建设和发展予以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可适时与文化部、中国文联召开联席会议或专题座谈会,也可派人出席一年一度的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峰会或两年一届的中国曲艺柯桥高峰论坛,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曲艺学创造有利条件。

    可在2020年调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之时,将艺术学门类下‘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调整为‘戏剧、曲艺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同时鼓励先行先试,可从2018年起,在辽宁科技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具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高等院校开办曲艺特设专业,从而推动曲艺学科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取得实质性进展。”

    温暖的曲艺

    某明星演喝会现场入口门庭若市,许多中学生花掉攒下足两个月的早饭钱为求取一张入场券,一些女孩因为没能获得门票而不顾形象的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与之相比,一些传统高雅艺术演出的入口处门可罗雀,更是少见一些青少年的身影……

    2003年12月3日的《光明日报》上刊载了一篇题为《青少年该有什么样的审美情趣》的文章,其中列举了上述一些情景。

    我们可以指摘这些青少年在某种程度上对父母期许的悖逆,也可以痛心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但凡事皆有因果,一味地指摘责斥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找到这些事情的起因方是重点。

    一个人的成长方向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所接受的教育。尽管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但就实际效果来看仍可在某种程度上认为是不甚理想的。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校园霸凌并非偶然,这暴露出了教育过程中存在“冰冷地带”——家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功利性”,学生情感缺少温暖关怀,学生理智情感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处于疲软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相当程度上刺激感官、宣泄情绪的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席卷学生群体。而这种文化也会导致大量学生审美情感趋于功利化,导致他们审美能力的缺失。

    让学生回归理智的文化消费、进而重塑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之一在于让他们仍在不断“加速”的学习“汽车”慢下来,让他们能看到周边的风光而不是在一瞬而过中追逐那些模糊的剪影。老话讲“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曲艺听不腻的关键在于有“味道”,能让人反复咂摸过后仍会觉得回味无穷。有些观众甚至说,经典的相声段子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想笑。这就是曲艺特有的、能让人慢下来细细品味的魅力。而好的曲艺作品中富含的正能量“营养”更是使青少年儿童均衡发展的关键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副主席籍薇就认为,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要对小朋友做引导、介绍、普及、宣传、指导等一系列工作,这样才能让他们从小接受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养成高尚高雅的精神素质,杜绝糟粕文化的侵蚀,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从2017年4月开始,籍薇委员就为幼儿园的娃娃们教授鼓曲演唱。她根据小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律动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掌握了“一板三眼”的节奏,也学会了《四世同堂》《十字西厢》《津门老字号》等鼓曲小段。据籍薇委员介绍,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小朋友们不仅学会了唱段,而且爱上了中国传统曲艺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带动了他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小粉丝带来了大粉丝。每当回忆起那一家人坐在一起学习、品味曲艺的温暖场景,籍薇委员脸上总会不自禁地浮现笑容。

    “温暖”之于教育,犹如水之于鱼。无论是从“温暖”词源学方面的考究,还是对历史发展中人类追逐“温暖”的回顾,教育都从未离开过“温暖”。而这种家庭中特有的教育“温暖”很可能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有一位两岁多的小朋友,跟着姐姐从法国到中国上幼儿园,他不会说中国话,我教他说绕口令,现在已经会背‘八百标兵奔北坡’了。这位小朋友的姐姐到了上学年龄,有一天见到我跟我说,籍奶奶,我明天就该回法国上学了,我舍不得您,我喜欢听曲艺。由于不知情,我没有准备礼物,便给了她一张我的名片,我说‘你拿着这张名片,将来长大了,你喜欢曲艺,再来找籍奶奶,籍奶奶再教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籍薇感动得哽咽起来。

    教育“温暖”是一种传播途径,也是一种目的。主体给予温暖的情感,通过温暖的传递对个体内心进行感化,从主体方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温暖是双向的,具有流动性、传递性和不间断性。教育“温暖”作为教育爱的载体,通过温暖的行为—尊重、关怀、爱护、理解、宽容—最终可引导受教育者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温暖”没有家长一言堂强势的炽烈,而是“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审美、甚至影響家长的审美。因此,籍薇委员建议,教育部门可以组织词曲作者,专门为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创作适合他们的鼓曲小段,将曲艺内容融入幼儿园或者小学教材中。在教育“温暖”的环境中为曲艺发展埋下新的种子。

    曲艺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是一个文明传统悠久深厚的国度,又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度,其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均呈现婀娜多姿的状貌,因而切忌作简单化的描述与概括。已故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把中国文化看成一种亘古不变且广被于全国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既有时代差异,又有其地区差异,这对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当然极为不利。”谭先生的这一论说显然是有感而发的,因为笼统地界定中国文化,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作法,此类作法有碍于人们从共相与殊相辩证统一的高度把握中国文化,而这种一体化的思维惯性,更不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文艺事业乃至文化整体发展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的需求是共性,但这共性中还要根据时间、空间上不同的发展规模和所处阶段做出相应的个性判断。全国政协委员吴文科认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其需求存在很大不同。切不能将不同需求“一刀切”“一风吹”。因而完善文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曲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进行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当前曲艺业态存在某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在吴文科委员看来,某些曲艺从业者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段,轻长篇;重表演,轻创作;重技术,轻艺术;重演员,轻伴奏;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内涵;重宣传,轻实干。这成为制约曲艺繁荣和发展的主要问题。“曲艺作为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之当代发展,因而饱受‘木桶原理’的严重困扰。由此带来的原创匮乏和‘曲本荒’,以及因对自身传统缺乏全面深刻继承,导致出现所谓的创新追求往往沦为自我异化的吊诡现象,都构成了阻碍曲艺发展的致命瓶颈。”

    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人才的匮乏。传统曲艺师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下复杂文艺事业发展环境,新时代曲艺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涵盖创作、表演、伴奏、舞美和理论评论、学术研究、编辑传播、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些缺口没有有效补位,可能会导致某些缺乏曲艺知识、片面强调市场化的人员填充其中,对曲艺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所以吴文科委员认为,如何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与完善制度安排,制定适宜新时代曲艺发展的必要政策措施,应该成为有关部门必须及时面对和尽早完成的历史答卷。

    人才需要培养,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更要详细了解。地域或者群体的曲艺文化需求往往有明显的表征和自我认识。所以在保证作品价值导向正确的大前提下,吴文科委员认为可以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放手让各地结合自己本地及其文化类型的实际,在具体的机制建立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比如可允许各地尤其是区县一级按照曲艺品种和戏曲剧种等的传承发展需要,恢复或建立相应专业的曲艺团和戏剧团,一方面为使这些艺术能够良性发展提供必要机制与阵地依托,另一方面也为这类艺术的持续高格演进树立文化标杆。”

    传播手段的日趋多样化也为不同受众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平台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看在上面展示的是什么样的文艺作品。宣传阵地正能量不去占领,则必然会充斥有害物质。“在老百姓的‘口袋’陆续富了之后,怎样让他们的‘脑袋’也同时富裕起来,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值得特别关切的大问题。”所以吴文科委员认为,如何在国家传播平台和现代主流媒体上,搭建文艺欣赏和文化消费的“高速公路”与“天地舞台”,创建适应新时代艺术传播和文化传扬的应有“品牌”,对于破解文化供给的不平衡状况,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件事半功倍和功德无量的事情,值得有关方面下大力气研究解决。

    中国美的整体推广

    全国政协委员盛小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着眼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更需要让世界来感受中国美、体验中国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文化强国建设必然要以文化影响力、传播力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感受、体验中国美,是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意。

    中国文化从远古走来,蜿蜒流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金文小篆咸阳楼,隶笔常引汉宫柳。两晋兰亭流觞酒,诗藏魏碑引风流。诗仙斗酒笔墨稠,宋词新谱唱旧愁。更有元曲共檀板,明清传奇共芳秀。此余更在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支流。可以说中国文化种类之多,浩如繁星,究竟何者能代表中国之美?

    《论语·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依照诠释派儒学安乐哲与郝大维两位先生的说法,和与同的分别,就是“协调”和“调校”的不同。“协调是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使之构成和谐整体,令各成分皆能受惠,令效益有所提高,发挥最大可能,而无须牺牲每个独立成分。调校则是令某一成分符合既存标准,与之一致,因而增强某一成分也许会削弱其他成分。”因而,盛小云委员认为,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时候应该熔铸成一个整体的品牌体现中国文化之美,展现中国人自信之美。

    再者,文化走出去不应该是走过场,而应该认真考虑走出去后怎么“扎下去”。中国要想更自信地彰显自己的国家形象,于文艺创作方面必须在“协调”上下功夫——不能失了自己民族地特色,也要充分考虑到传播受众的心态。如苏州被称为“东方威尼斯”,但江南水乡娇羞温婉的东方风韵怕是威尼斯所不具备的,但也正是这种共性中温和的个性比较,可能更让外人着迷,也能更让外人了解这座城市。因此盛小云委员建议,文化的传播对象要认真分析。要真正走入国外当地人当中,不能只在外国华人圈中走过场。

    第三,文化的海外传播不应当是孤立的,而应该与经济的海外发展联系起来。盛小云委员建议,鼓励各类企业投入到“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体验中国美”的事业中去。“文化走出去”不能满足于文化事业,要更加重视文化产业,高度重视产业文化。一两场演出可以热闹一段时间,而富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各类产品、商品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起到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有企业已经将“让世界体验中国美”作为企业的愿景和使命,体现出了很强的发展眼光、历史责任感和世界格局观,建议对富含中华文化元素、体现“中国美”、能讲好中国故事的产品或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充分利用出口退税等政策,将相关政策向能体现“中国美”的企业、产品倾斜。

    欲正人者先正己

    在当前传播手段发展繁荣的大背景下,文艺工作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由单向的授受变成了双向的评价,文艺工作者很难将自身与与相关作品或所扮演角色割裂开来,所以他们的整体形象在受众眼中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成败。所以当前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是保持在受众眼中的形象。

    但这种保持并不是要文艺工作者随波逐流,毫无底线的以受众之好为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繁荣,让受众的喜好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分层,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某些“文艺工作者”没有底线或者自觉放弃底线地迎合观众。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在接受媒體采访时就指出,“如今,中国的文艺确实发展了、繁荣了,但糟粕的东西依旧不少。尤其是在智能手机普及、自媒体出现后,直播、微电影、小视频等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这些新兴的文化产品品质良莠不齐,其中有些甚至充斥着颓废文化、落后文化。”

    某些受众的需求——颓废、落后文化的出现——颓废、落后文化又影响一批人,如此将会构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对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型的年轻一代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对中国的主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这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这一链条中,文艺工作者们的自律至关重要。“如今有的喜剧小品是萝卜快了不洗泥,两三天就能编出来,纯属快餐式创作。”巩汉林委员认为,其根源在于创作者人心浮躁,想走捷径、图方便,一味迎合市场迎合观众,而不愿意踏踏实实地从零开始。据此巩汉林委员建议,文艺工作者要有工匠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也要敢于“封杀”自己。“如果你都觉得自己的作品质量不高,或只是为了应景而创作,那么你干脆就不要把作品拿出来给观众看。”

    曲艺有艺谚云:“说书唱戏劝人方”,指的就是曲艺故事中颂善黜恶的整体框架会给受众最朴实最直观的好坏分野。这对导正社会观念、引导正确价值观非常重要。而欲正人先正己,文艺工作者的自律和文艺行业的他律同等重要。

    行风是对一个行业素质、形象、生态等的综合反映,体现着一个行业从业者的思想境界、道德规范、价值追求、精神面貌,展现着一个行业的社会责任及其知名度、美誉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行业的生存发展及其荣辱兴衰。文艺界行风问题是关系到文艺界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文艺界行风建设是整个行业建设的有效突破口和最佳切入点。

    当前我国文艺界的行风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但一些恶搞经典、丑化英雄,消解崇高、解构庄严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僵化封闭、粗制滥造,急功近利、抄袭做假的现象不断滋生;一些追腥逐臭、娱乐至死,违法违纪、失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唯我独尊、排除异己,打击报复、恶意诽谤的现象不绝如缕,这显然与新时代建设文艺界优良行风的本质要求格格不入。针对这些问题,董耀鹏委员建议从四方面入手解决:一、实施新时代文艺行风建设工程,持续释放建设优良行风的正能量。二、强化行业自律,做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和践行者。三、高度关注并重视发挥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和文艺自由职业者在建设新时代文艺行风中的独特作用。四、建立文艺行风建设联动机制,形成推动建设新时代文艺界行风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相关热词搜索: 清音 飞瀑 沐流尘 溅玉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