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关于曹操墓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0-11-22 08:02: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首先,我认为考古学界对于这个东汉大墓的判断是正确的,并进一步确认其为曹操墓的定性是准确的。从今天上午我们考察这个墓的情况来看,这个墓葬的形制、结构、出土的一些器物,特别是从一些带铭文的器物、石牌来看,应该说,是曹操墓没有问题。

    其次,关于曹操墓的所在,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在曹操身后到北宋时期都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在这个位置。曹操生前规划自己的墓地,提出要葬在西门豹祠西原上,“不封不树”,他自己讲的,要在这个地方埋葬。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到北宋,文献的记载都是非常明确的,一直说是在这个地方。我查了一下史料,在北宋王明清的《挥麈录》中曾明确记载,在宋太祖的乾道四年,宋太祖下诏要求对历史上的十个帝王陵墓进行保护,其中就有曹操的高陵。每个陵设守冢户三户,由这三家人守冢。这说明,直到北宋时期对曹操墓的认识都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为什么北宋这么明确地知道曹操墓的位置?今天我看了这个墓葬之后,我觉得有些想法可以串联起来了,特别是我们今天看到了墓葬出土的很多画像石,但这些画像石都被敲碎了,那个碎,不是一般的碎,是碎得很小很小的块。我听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的潘伟斌先生说,他们分析,以及有些学者提出来,破碎的画像石应该是石棺的构件。因此我又推测,从这个墓破坏的情况来看,应该不是一般的盗墓,而是毁墓。不是盗墓造成的,因为盗墓者的目的是图钱财,他们最多是把墓里面有用的、值钱的东西拿走,而不会大规模地破坏这个墓,尤其是,假如画像石是石棺构件的话,这么严重地毁坏它,把它砸成非常细的块,一定是主观有意的毁墓。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朝代更替、政权交替之后,新王朝、新政权为防止前一个朝代政治势力的死灰复燃或复辟,大多要铲前朝的“王气”、泄前朝的“王气”。“铲王气”就是铲毁蕴藏“王气”的高的建筑,例如塔,把它毁掉。去过河南开封的人都知道,开封的繁塔现在只剩三层高,上面加建了一个不协调的小尖顶。但它原来是一个高大雄伟的塔,过去开封有俗语说“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搭繁塔腰”。现在的铁塔50多米高,说它只有繁塔的一半令人费解。为什么如此?原因在于朱元璋“铲王气”,把繁塔铲成现在这样子。 “泄王气”则多是把前人的墓葬打破,将墓主的尸体及陪葬物毁坏。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人死只是肉体的消失,只是生活环境的转换,他的灵魂还是存在的,他还会对现实社会施加影响。因此,毁墓、“泄王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政治意义:一是要消灭躺在地下的躯壳及亡灵,消除危及地上王朝统治的王气;二是震慑这个反抗势力。毁墓、“泄王气”就如同釜底抽薪,断绝反抗势力的神鬼联系与支持。那么联系到我们今天看到这个曹操墓的毁坏情况来讲,我确定其性质应该是毁墓,而不是盗墓,把这个墓葬毁坏,把曹操的头部及身体砸碎,显然就是为了防范曹操的亡灵成为号召、凝聚曹氏势力的旗帜,震慑曹氏势力,防止曹氏势力的反抗和复辟。在曹魏末年,司马氏控制了政权,为了篡夺皇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曹氏的皇帝们为了防止司马氏的篡权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抵抗,好几次准备发动政变,想把司马昭搞下去,都没成功,许多参与政变的、反对司马氏篡权的大臣都被杀掉了。包括那个愤而高呼“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等废辱”,亲自率军攻打司马昭的皇帝曹髦都被杀掉了。在这么激烈反抗的情况下,西晋夺取政权后,对曹魏宗室是不放心的,我们看《晋书》、《宣帝纪》(即司马懿的纪)和《景帝纪》(司马昭的纪),可以看到魏晋之际,就是曹魏政权灭亡前后,斗争是非常激烈、残酷、血腥的。西晋建立后,它把曹魏王室的家族成员全部抓了起来收押在邺城。因为邺是曹操东汉末年封魏王时的都城,也是曹魏王朝的副都和曹操的陵寝所在:过去我做魏晋南北朝政治史时曾经排过一个邺城都督的年表,发现邺城都督的人选非常重要,它都是南司马氏家族的成员来担任,不假外姓,不让外姓人来担任。为什么只由司马氏家族的人来担任?显然是为了加强防范曹魏家族的反抗,由司马氏家族的子弟来担任都督,具体掌控“邺”这个地方的军事,因为司马氏对外姓不放心。这说明司马氏对曹魏势力的防范是非常重视、严格的。因此我推测,这个毁墓是不是在西晋?现在尚未看到直接的、西晋毁墓的材料,文献上没有。我前面提到,为什么一直到北宋,人们对于曹操墓的位置都是非常明确的、都非常明确地说它就在这里?我想可能是在毁墓之后,这个墓暴露出来了,没有回填,所以人们都知道它是曹操墓。因为曹操墓本来“不封不树”,他的目的就是避免后人知道它的所在,避免他的墓遭到后人发掘,但是为什么历代一直有明确的记载?如从十六围时期后赵的《鲁潜墓志》,一直到《元和郡县图志》唐代的《括地志》,甚至李世民还曾到此祭墓,一直到北宋设“守冢户”,就是因为它已经暴露在人们面前,当时人们都知道它是曹操墓。那么北宋乾道四年的诏书中恰恰有一条,说是对前代帝陵曾经开发者,要进行修葺。意思是说对挖开的、破坏的前朝帝陵要进行修复。因此,我想是不是在北宋对曹操墓进行了修复回填?因为有守冢户的维护,地表的植被得以修复,因毁墓而产生的标志渐趋消弭,所以到了北宋之后,人们对于曹操墓的位置慢慢地模糊了、不知道了。从文献记载来看,为什么北宋之前,曹操墓的位置是非常清晰的,北宋之后没有了?当然一个原因是因为战乱,周围的人都逃走了,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曹操墓修葺之后,估计从外表上就看不出来了。所以在北宋以后,这个墓的所在就成了一个谜团了。曹操墓为什么在北宋之前记载非常明确,北宋之后不仅记载模糊,而且众说纷纭,结合刚才看到的破碎的墓画像石,并且上午听了潘伟斌先生的介绍,那个疑似曹操的头骨是被人毁坏的,脸是被砸破的,它不是自然风化的,而是被砸破的,说明这个肯定是毁墓的,但是谁对曹操有这么大的仇恨、需要毁曹操的墓呢?我推测应该是西晋,是不足西晋之后当然不好说,但是我推测西晋比较合理,因为从《魏书》及《晋书,宣帝纪》可以看出,司马懿生前是非常惧怕曹操的,曹操曾多次要处置司马懿,但是因为曹丕与司马懿的关系非常好,曹丕多次出面来保护,帮忙说好话,所以司马懿没有受到曹操的处置。从这些史料可看出,司马懿生前对曹操是非常反感的,司马懿的后代反感曹操也应该是正常的,我们看《晋书》,特别是《晋书,礼志》当中,有很多史料说明晋朝是不尊重曹魏的,西晋本是从曹魏那里“禅让”过来的,他自己却说是曹魏自愿将天下禅让给他的,但是他又自相矛盾,不承认曹操是正统,又说自己直接是绍汉的,他不认为自己是曹魏的继承者,认为自己是汉代的继承者,《晋书·礼志》中一些相关的礼仪制度都是这样规定的,按照继承汉代的理论来制定晋礼。西晋对于曹魏不是那么尊重,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我推测,只能说西晋有这个毁墓的可能。

    最后,我提出一个想法,现在曹操墓所在的这个地方叫“西高穴”,与见诸文献的曹魏时期曹操墓的称谓——两陵、高陵是十分吻合的。我推测,应该是从“高陵”改成“高穴”的。 “穴”,就是土室,《说义解字》对“穴”的解释,就是“穴,土室也”。我们知道“墓”一般可称“墓穴”,“陵”则是统治者墓葬高贵的称呼。汉代以前,区别不大,自汉代以来,帝王的墓才称“陵”,一般人的墓是不能称“陵”的。 (参见顾炎武:《日知录》)西晋认为你曹操不应该称帝,所以说,你的墓不应该称陵,把它改了,也有可能。我曾经看到一本书说,元代有一个人死后埋葬在“高穴”这个地方,就说明“高穴”在元代时就有了。那么“高陵”改“高穴”是什么时候?是不是西晋改的?说不准。是不是改名与毁墓同时进行的?需要深入研究。在古代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掌握政权的统治者为了压制、贬低对手,改别人的称号、地名。比如汉代的王莽篡权之后,为了贬低四夷,把“匈奴单于”改成“降奴服于”,把“高句丽,,改为“下旬丽”,意在贬损匈奴、高旬丽。他还毁坏汉高祖的寝庙,泄汉朝的王气。曹丕继位之后,把旧有的“高陵县”改为“高陆县”,因为要为曹操陵墓的名字避讳,曹操墓叫“高陵”,就把人家原来的“高陵”之名改了。我们知道“高陵”之名很早就有,秦时就有了,就是现在西安市的“高陵县”。那么把曹操“高陵”改成“高穴”,从习惯来说,也应该是应有之事。但究竟是谁改的,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提出来供有兴趣的学者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 几点 看法 曹操墓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