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从软实力视角看中国电影的当下境遇以及创新

    时间:2021-01-20 07:54: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文化软实力,从电影角度去思考,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显现出国家文化对世界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备国际竞争力。中国电影在角逐日趋激烈的国际舞台上,显露出疲态与无奈。就电影金奖最高地位的奥斯卡而言,除华裔导演李安在国际舞台上独放异彩外,实际意义上的中国电影在这一奖项记载的数目为零。文化乏力是民族之痛,本文就中国电影当下的境遇和创新进行研究,试图思考中国电影如何在世界电影丛林中博得一席之位,以此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话语权。关键词:文化建设;软实力;电影艺术

    一软实力提出的国际政治背景

    “软实力”(Soft power )一词,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最先提出,基于美国在处理国际棘手问题的粗鲁野蛮行为所导致新的世界动荡现实,美国学术界纷纷在理论上探索新的思路。对于20世纪末出现的新的局部战争纷扰,在哈佛执教58年的塞缪尔·亨廷顿以为,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导世界新格局的力量不是军事,而是文化,解决矛盾要以文明举动,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他提出的“文明冲突”这一概念同样具有世界性效应。被国际舞台哄抬的两名哈佛教授,一个以敏锐的政治嗅觉闻到世界变异的味道,一个以惊人的洞察力看准了世界新格局变化。美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国家,它的政治敏感与蛮族天性同时具之,在军事暴力与文化殖民的双重作用下,其全球领导地位从不曾被撼动。举目环顾当今世界的战争阴霾,1998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人类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自从造物者创造宇宙以来,地球上的生灵就纷争不断,人,这种主宰地球的高级灵物,难道在涂炭糟蹋完其他生灵后,最终的目的就是自相残杀,最后毁灭人类自己?

    “有没有一种方法避免战争,有没有一种结局使人类重返人性”,这句出现在科幻片《人类之子》的台词,成为大家面对人类自己建造而后自我毁灭的文明时,一声沉重的发问。思想家和学者自然成为如何规避战争,挽救人类不至于毁灭的急先锋。出于对同类互相残杀的一种忧虑,约瑟夫·奈在他的学术理论中提出建立美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以制度的优美,文化的诱惑,环境的优雅去吸引和影响他国,用上帝赋予美国统领人类的智慧去解决国际事务上的纷争。约瑟夫·奈这位政治学界的资深学者,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他亲眼目睹美国在处理与前苏联、中国和中东伊斯兰国家事务时的所作所为。他认为,对于中国、前苏联,难以采用武力使之屈服,暴力与强权也同样难以将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改造为基督徒,美国要想继续引领世界,就必须改变思路,变换法术。1990年,该学者出版《美国注定领导世界》(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书中逐一对英伦文化的沦丧,前苏联共产国际理论,中国儒学的思想以及如何对付伊斯兰文明进行了叙述,美国作为一个从一战崛起,二战决胜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上起主导地位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国家惯用的粗暴与野蛮思维方式,导致美国渐失人心,穷途末路。美国国家前总统尼克松早就预言:世界新格局中“将不再能够以先进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的优势来领导世界;相反,美国要用我们先进的政治观念方面的优势来领导世界”①。也就是在尼克松出版这本书前27年的1972年,在执政期间,他绕过国会的监控,从夏威夷直达上海机场,继后在中南海牵手毛泽东,化解了中美之间在朝鲜战场交恶留下的阴霾。在约瑟夫·奈出版的《美国注定领导世界》与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两书之中,都力图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武力不能最终说明问题,只有文化上理解互信才能化开彼此的误解与仇恨。中美交恶,美苏对抗,均由文化上的差异所致。在约瑟夫·奈出版的《美国注定领导世界》一书中极力说明美国领导世界的三大理由,其一,他们是上帝派来的选民,基督精神是当今宗教不可替代的一种文明;其二,美国有文化实力上的优越,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其三,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政治上均优于其他国家,美国注定要领导这个世界。在《美国注定领导世界》出版的第二年(1991年),莫斯科红场伴随一声礼炮响起,前苏联,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核心体,轰然倒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以前苏联为阵营的华约对抗宣告结束。在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所发动的军事战争中,前苏联是第一个不用一枪一弹解决政治争端的国家。前苏联的灭亡,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纷乱,更加坚定了约瑟夫·奈的思想,他在2001年又出版了《美国力量的悖论》(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美国一度陶醉于世界大国的美梦里,“9·11”如惊雷轰天般使美国人从睡梦中醒来,如何使美国的权力和国家意志得以施展,成为白宫首当其冲的大事。在约瑟夫·奈的《美国力量的悖论》出版后的3年,《软实力:世界政治成功之道》以更为闪亮的字眼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本书可以看做是约瑟夫·奈追求美国新文化霸权的思想递进,他所策划和预谋的东西是想美国最终在纷繁杂乱的世界中,处变不惊,应用自如。《软实力:世界政治成功之道》诠释软实力为“同化力”(cooptive power),“软实力是一种影响他人喜好的一种能力”②。与军事硬实力相比,软实力主要靠国家文化,发展模式,生活习俗来影响他国,而不是靠武力征服和强权政治这些野蛮行径。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再是利益所驱,而是靠相互的吸引和国家魅力。国家魅力总体而言体现在国家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领域,是通过文学、电影、电视、报刊、书籍等大众媒体传播得以实现,而在“全球信息化”主导的网络时代,电视、电影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享有文化“特权”,是体现国家意识,彰显国家文化实力的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基于此道,我们下面就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发展现状及如何创新进行探讨,企求逐步增强中国文化在这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话语权。

    二中国电影的当下境遇

    1.中国电影文化与世界接轨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文明与世界交往初始于汉代的“丝绸之路”。13世纪末,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把他在中国的生活亲身经历,以文字的形式介绍给西方人,继后是利玛窦、南怀仁、戴德胜、马礼逊、郎世宁等传教士在中国布道。中国从汉代、唐朝和元朝,自始至终与西方保持着密切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往,尽管有匈奴“阿提拉”的皮鞭和成吉思汗等人的铁蹄践踏过欧洲文明,但是,中国与欧洲还是在续断续往的接触中,保持着一种事态发展的平衡与对等。1900年,中国与八国联军交手败北,“庚子赔款”又一次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失去了应有尊严,胡适、钱学森、钱钟书、林语堂等一批学子被送往美国学习,用以抵消中国部分赔款债务,东西方思想和文化再次发生激烈的碰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明被欧美列强视为“异端”受到不公正待遇,当年只有阿尔巴尼亚成为中国唯一的文化同盟。踽踽独行的东方巨人在1966年,愤然一把火将欧洲文明乃至中国的传统文明化为灰烬。除了部分研究中国的历史学家深谙中国文化外,欧洲社会对中国的陌生与误解是普遍的,荧屏出现的中国人,不是拖着一根长辫,猥琐、丑陋,就是武功诉诸公众,强暴、粗俗。为了摆脱窘境,1980年代改革伊始,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得到改善,其中宣传的渠道多是通过电影艺术得以实现的。在李安、张艺谋、陈凯歌、吴宇森、王家卫等导演的合力下,中国文化逐步得到世界的认同与理解。简单梳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对碰与摩擦,会发现中国文化在与西方现代文化发生对碰时,优雅与抑郁交织,对话与对抗并存,《战争与和平》竟一墙之隔。当今著名学者余秋雨对此感叹:“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弱,太轻,常常被人遗忘。”③中国文化不乏与世界对话的资本,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国文明能够连绵久远的一个重要元素在于文化的连续性,这反映出聚族而居、固守家园的农耕文化特色。农耕文化在日复一日面向黄土的精耕细作中形成内敛、矜持的性格。欧美国家在游离与闯荡中形成掠夺、抢占的习性。因此,面对游牧民族所形成的帝国主义文化本性,中国文化不仅要有防卫手段,更要制定以攻为守的策略,这显示在电影文化软实力建设上为走出去《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适应国际电影竞争环境;在市场经济主导下探寻电影发展的规律,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年轻人对传统电影的弃置与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入侵

    就中国文化现状来看,还不具备成为文化强国的因素和条件,一位新加坡学者撰文:“中国没有在文化崛起,经济的崛起并没有带来文化上的复兴,也没有造就出新的文化。相反,传统文化正在加速地消失,被商业文化和快餐文化所取代。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的中国,越来越难于见到传统文化的痕迹。尽管有人在提倡学习‘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经典,但这和整个社会的变迁又是多么不协调。没有人会相信这类努力能够真正维持传统文化,更不要说复兴了。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失去文化传统的国家。”④在树立强国文化的基业上,中国的确显得束手无策和局促不安,当下的处境极为尴尬,一面是国内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背离和抛弃,一面是异域文化的强行登陆和占领。在爵士乐、好莱坞大片、肯德基、麦当劳、街舞、滑板、涂鸦等现代流行文化的浸透中,中国年青一代变得越来越“洋气”,他们操着流利的英语,身穿牛仔,头上留着“嬉皮士”惯之的鸡公头,在爵士乐中扭摇臀部摇曳晃动。基于当下窘状,有良知的中国学者们只好搬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诗经》、《论语》、《国学》之类的古典法宝,让儒学古训来占领中国文化的空白。“当前许多人试图树立中国‘古老’的形象,在世界各地开设‘孔子学院’,其实,这无需强调中国有多古老,要多谈国家的创新,不断涌现新思想和应对诸多问题的新举措。”⑤国家文化进步一定是在创新意识上,而不是驻足不前,守旧刻板。在中国文化发展失去活力的情况下,美国文化,尤其是以好莱坞电影为基础的新媒体文化,在电视、电影、网络、流行乐等混合军团的进攻下,中国文化的堡垒摇摇欲坠。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占有足够的份额,中国人家庭影院的储存库里,十部电影中至少有八部都是美国货。文化传播是一种自觉,更“(是)观念和方式,一种普遍直觉的观念和方式是一种很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强大,目前看来仅次于自然之力”⑥。国家传统文化式微与异域文化入侵,中国面临文化重建的迫切任务。中国是有着13亿人的泱泱大国,在经济腾飞、体育崛起的当下,文化上我们不能够无语,更不能失语,变成他国文化的附庸。

    3.中国电影发展现状管窥

    中国电影发展经历100年历史,在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张石川、任彭年、沈浮等人的引领下,中国电影从蹒跚起步到雄鹰振翅,现在终于具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一定的实力。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都具备进军奥斯卡夺奬的实力;新一代导演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徐峥的《人再囧途之泰囧》,薛晓路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已经拥有大腕手笔,无论在电影主题选材,还是在执导电影的总体把控上,都具备了相当的内涵与功力。过去,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主要以武打片为主题,李连杰、成龙、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称雄天下,后来发展到向思想深度的影片和艺术大片进军。由张猛导演,王千源、秦海璐主演的影片《钢的琴》,将音乐艺术与人的情感世界焦灼叙述,在乐声飘来的同时,也窥见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其表现手法距奥斯卡获奖影片的《海上钢琴师》,不太遥远;李玉执导的《观音山》把丧子的中年妇女常月琴与三个年轻人无望的青春揉捏在一起,内心的喜悦与现实的孤独二元激荡的她,最终选择了天堂之路,在社会发出绝望哀叹的一瞬,把观者的心震碎了。电影产生了无穷的审美效应,这就是电影的功能,引导世人去思考,去回味。在2013年中国电影最新排行名单上,我们欣喜地看到《西游·降魔篇》居于榜首,其次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另外,《北京遇上西雅图》、《一代宗师》、《厨子戏子痞子》、《101次求婚》、《分手合约》等影片也分到一杯羹。当然,国产片票房收入与美国大片中的《乱世佳人》、《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巨片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在夺取奥斯卡金奖的路上,还需要有一段艰苦的行程。电影既是消费的艺术,同时也是审美的艺术,如何引导社会观者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和社会改革中来,这是电影艺术首当其冲的责任。“我们要试图发挥审美在文化中的含义,并尝试把这种含义运用于其他文化中。”⑦在审美效应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下,电影工作者要秉持以艺术育人为本的天职,“准确把握电影意识形态与文化商业的双重性质,发挥电影的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复合功能。”⑧中国电影业在融资渠道相对宽泛(中外合资松绑)、老百姓对电影的关注度高(恩格尔系数首次上升为37.7%),提倡文化强国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呼声此起彼伏(十七大以来的基调)的多重利好形势下,应该抓住发展机遇,生产出有较高水准、有深刻思想、有经济效益的电影,为建设国家电影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三对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

    电影是艺术之首,融合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表演、话剧、摄影、灯光、服装、建筑等诸种文化内涵,深得世人的喜爱。在国务院颁发的2010年第9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电影属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电影产业,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集中表现在核心价值的吸引力,社会行为模式的凝聚力,传统典范及遗产的影响力,文化传播机制的感染力四个方面。

    1.核心价值的吸引力

    核心价值是指中国电影文化艺术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他不仅被本国从业人员所看重,同时也被世界业内与同行所认可。中国电影文化核心价值具体说为“五个坚持,三种色调,一个重点”。“五个坚持”是,中国电影文化必须坚持艺术为社会服务;坚持电影的教化作用;坚持市场经济服从于社会效益;坚持宽阔的国际化视野与民族文化并融的创作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三种色调”是,推动电影发展要以民族文化为基本色调,走民族振兴,国家复兴之道;电影产业要以时代发展为主色调,把握住时代的命脉,与时俱进,避免掉入狭义思维和单一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俗套;电影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学习世界先进的电影文化,把东方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调成混合色调,瞄准电影文化发展的前沿信息,掌握电影发展的共性和国家与国家文化特征的差异性,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搞好专业团队建设,在演员、导演、编剧、音乐、摄影等领域中,培养高素质人才。电影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点”,就是走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道路,不人云亦云地“跟潮”,不亦步亦趋地“跟风”。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风韵,好莱坞近日所拍摄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孙子兵法》和筹备拍摄的《天仙配》、《成吉思汗》、《杨家将》、《西游记》等电影,反映出中国文化元素的与众不同和内在魅力。坚持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这是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环节,也体现出中国电影核心价值的根本所在。

    2.社会行为模式的凝聚力

    行为模式(behavior model),指受人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人的行为受两种因素影响,即外部与内部。外在因素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内在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各种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在这里主要是指各种心理因素,诸如人们的认识、情感、兴趣、愿望、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而对人类行为具有直接支配意义的,则是人的需要和动机。社会行为模式指一个民族惯有的思维方式,对待事物的认识态度,处理矛盾的方式方法,在国际问题争端中的应变能力等。中国文化内涵为中庸、和谐、“天人合一”,办事讲究事态平衡协调,为人处事讲究礼仪策略,与他国打交道追求平等公正,中国合资拍摄的《大脚印》、《金陵十三钗》、《艺伎回忆录》、《末代皇帝》等影片中,中国人的处事原则和双赢思想都被电影界的同行所称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等越来越多的跨国电影公司来中国拍片,这不仅为双方带来经济利益,还使其不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得到统一和趋同。

    3.传统典范及遗产的影响力

    汉代、唐朝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两个异常活跃的朝代,后续为明朝和清朝,近代学者们远游他乡求学,中国文化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在熊猫、武术、针灸、餐饮、旗袍、京剧、古琴、气功、推拿以及各地民俗和民间文化方面,均保持着相对完好的文化形态。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至今都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外壳和内在精神,在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先后灭亡后,中国文化能够维系到今天,靠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一种文化自觉与警醒。对一个社会而言,制度有形,文化无形。中国文化特质中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足行五千年,从未中辍。“民俗是一定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中长期形成并传承的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具有时代相习的传统文化现象。”⑨中国电影文化对外交流要具备自己独特的风骨和特点,一缕乡情是一道文化风景。在李杨执导的《盲山》中大片的黄土地背景;朱文导出的《云的南方》,就是一幅云南泼墨山水画,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去品味徐大勤的不凡人生;姜文代表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著名演员宁静所表现出北京女孩那种特有的矜持与内敛,眼神透射出的清纯与淡雅,仿佛让初触北京的陌生人,领略北京烤鸭的香醇,同仁堂药店文化的精粹与悠远……还有什么比文化遗传更具魅力?面对城市化进程和流行文化的双重夹击,一位民俗学家这样忧患地写道:“我们目前生存在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中,面临‘文化帝国主义’构建单边文化的威胁。在这种大背景下,确认自身文化价值必须从文化的历史,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形态。”⑩打造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不是狭义思维的结果,而是世界对话的基础,在固本守元的文化体系上,谋求对外交流的资本。

    4.电影文化传播机制的感染力

    传播机制( transmission mechanism),传播术语源于病理学,媒体后来将信息的扩散传递运用到了传播中来。电影文化传播所需要的三个环节为电影文化驱动机制、电影文化导向机制和电影创业传播机制。简言之,即一部成熟的电影在市场流通领域是否具备可靠的政策支持,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传播的社会环境等外围因素。国外电影传播主要靠商业化管理的市场机制推动,国内电影发行靠强大的政府机构加一定的市场化调节机制。电影的产业链条靠电影制作,电影发行和院线公司合作等重要环节,除此之外,还有与国际片商合作,与民营财团打交道。中国电影发行渠道主要为院线管理,以统一排片,票房分账的方式才能拿到电影拷贝。所谓电影文化传播机制的感染力,就是看该国是否具备良好的市场操作能力,能否为电影制片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

    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人随我欲、达己所愿”的文化竞争中,每个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需求不尽相同。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既要注重以文化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加强民族文化建设,防止文化帝国的单边行为,同时,也要克服狭义的民族文化情绪,保持博大的胸怀和宽容的态度。坚持文化强国,儒学为本,西学为用的原则,毛泽东曾说:“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半瓶醋是不行的,要使两个半瓶醋变成两个一瓶醋。”B11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与国家文化强国的调子是一致的,建议业内人员加强合作,在战略上继续壮大电影文化产业链,以更大规模的集团化管理和应运为电影服务,继续延伸市场变革基调,以灵活多变的状态和宽阔的胸襟走向世界。

    注释:

    ①[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扬鲁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03页。

    ② [美]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治成功之道》,吴晓辉等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③余秋雨:《笛声何处》,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版,自序。

    ④[新加坡]郑永华:《中国人应理性看待中国复兴》,《联合早报》(新加坡) 2006年7月1日。

    ⑤[美]乔舒亚·库珀·雷默著《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沈晓雷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⑥曹世潮著《文化竞争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⑦[美]艾伦·帕·梅里亚姆著《音乐人类学》,穆谦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页。

    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10〕9号)

    ⑨谭蝉雪编著《敦煌民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⑩郝朴宁等著《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产生社会化与生态文化建设》,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B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选》(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相关热词搜索: 境遇 视角 看中 国电 实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