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张杰,追古省身,谦和有为

    时间:2021-02-05 07:59: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一身绛色唐装,开口京腔,张杰有一种“老先生”的范儿。

    平素爱好不多,书法之外,画画儿、刻图章,是为了调剂;读书偏向古代典籍,也有传记和历史,对文字学、书法史颇为熟稔。

    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追古临帖,或许是出于对前人的领会,张杰对自身的书法面貌,甚至如今书法艺术的评价有着几分谦逊和反思。

    他认为自己风格仍不固定,还要摸索;他还说,“先把前辈的东西继承下来,别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丢了”,是比所谓“创新创造”更重要的事。既透着后人的冷静与敬重,又道出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就是为什么,在他的书法家身份之外,也是一位活动家——着眼于书法艺术的对外交流和下一代书法传承,是和写字同等重要的事。

    追高古

    张杰主要写篆书和楷书。

    相对于其他字体,篆书似乎显得“冷门”许多。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除了篆刻外,现代生活中篆字似乎少有用武之地。不过,张杰认为,篆书自有其价值。

    首先“篆书有篆书的美”,那种古拙、通畅是其他任何字体都比拟不了的。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篆书的价值也不能磨灭。“中国文字的发展传承有序,字体是经过演变的,殷商之后秦之前的这一千年里,篆书是唯一的官方字体。”这段文字发展史中,绝不可能略过篆书。

    再有就是,尽管从五、六十年代开始,提倡过隶书、楷书入印,但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人们发现这二者并不完美,篆书仍然是篆刻的主要字体。

    篆书虽结体简单,体划严肃,布白严谨,但张杰说,变化自在其中。

    “书法无非笔法、字法、章法,实际上每个人的字都带着个性。即便都学欧阳询的《九成宫》,每一个人写出来却不一样,这体现在粗细的变化,笔画的方正圆润上。”他说,“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并不是一成不变。”

    张杰的篆书最早临杨沂孙《说文部首》,这部相当于中国最早的字典,把当时全部的汉字归纳为540个部首,是认篆字的必临经典。而后,为了要让字更富于变化,他又临清代篆书帖,由于清代出土大量青铜器,对篆书的研究达到高峰,张杰在郑石如、吴让之、吴大澂等清代书家的临写上,下了相当的功夫。再后来,他写大篆,从李斯的秦篆,到更早的石鼓文、散氏盘,虢季子白盘,追得高古。

    一直到现在,大篆的笔法和字形总体现在他的书写中。“秦之后一直到清代的篆书,在形式上比较整齐划一,并且字形方正。”因此,在笔法上,张杰常加入大篆的笔意,让笔画粗细产生变化;在字法上,以小篆的字形为主体,但字形更加生动;并且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中,大小不一、错落,让艺术表现更多样化。

    省自身

    或许来源于师古颇多,在和张杰的交流过程中,能感受到他的谦逊。

    比如,尽管已经身为中国书协理事,取得不少成就,但就楷书而言,他觉得面貌还不成熟,仍有困惑。

    和篆书一样,楷书也特别“拿人”,张杰说,写这样的字往往用时很长,要想一气呵成,首先让自己静下来就需要充足的时间。“但是往往真正静下心来,越是认真写楷书的时候,却越难变化,不是偏近‘欧’就是偏近‘颜’——这是从小临帖的基础”,然而往往放松随意时,写出来的作品不“欧”不“颜”,也不是魏碑,笔意反而不一样了,“字是一笔一划写的,但哪一笔是谁的,不明显了。”

    他认为自己仍然没固定风格,还需要摸索。“或许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状态,不自信,颜真卿44岁的时候已经写出《多宝塔》,有自己的风格了。”

    正是来源于对前人的敬重,觉得自己愈发渺小。对张杰来讲,更多地涉猎古人,去看,去临,依然必要。

    他口中念念不忘,朱家溍先生晚年赠给他的字,仍是临蔡襄贴,他很认同的一点在于:“学还没有学好呢?先不要想创造出什么。”

    在古代,毛笔不仅是文人天天都要接触的基本工具,书写本身也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而现代人更多地用来创作,不仅未免刻意,在熟练程度上也打了折扣,所以“先把前辈的东西继承下来,别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丢了”,可能是比所谓“创新创造”、“展厅效果”、“他人评价”更重要的东西。

    “当然这种想法和现代的追求还不太一样。”对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走向,张杰的看法透着后人的一种谦逊,既有所保留,更多的是反思。

    肩责任

    从10岁开始习书法,到现在担任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在书坛身兼几职,张杰走过了年头,也留下了故事。

    作为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他自小在西城护国寺长大。10岁时,因为文革,开始拿出空闲习字。

    第一个正式拜的老师是荣宝斋的徐之谦,“徐老”不仅教他写字,还要求一定多读书。于是,又拜到萧劳门下,跟着萧劳,张杰又学了很多年的诗古文辞。

    一直到20岁,张杰一直都在写楷书和篆书,甚至不曾碰过行草,基本功堪称扎实。

    1977年,张杰第一次参加的书法展——“北京市职工书法美术展”,这也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的首个书法美术展,尽管“顶着”职工的旗号,但实际上,参加的人全都是赵朴初、李苦禅、吴作人一辈,张杰当时以一幅篆书作品入选,是在书坛的首次亮相。

    1979年,张杰靠书法作品第一次赚得了稿费,于是,自己动手在家做了满满一桌子菜,宴请了萧劳、徐之谦、启功等七、八个书法家。

    1991年,尽管仍然在农业部工作,但作为书界的唯一代表,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出国访问。那时,张杰在书坛已经不算新鲜的面孔,经常参加书法展,到国外讲学、交流,书法是工作外的另一份重要“事业”。

    1999年,中国书法研究院成立,刘炳森作院长,张杰则负责具体工作,由此正式转为职业书法家。

    直到现在,主持中国书法研究院的各项事务,包括“中日议员公务员书法展”、“中韩议员公务员书法展”等对外交流的项目,在全国各地的书法展作评委,每年参加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慰问基层的活动不下10次,张杰在追古、习字之外,还着重于对外交流、推动下一代书法传承,又肩负起了一份有为的责任。

    相关热词搜索: 谦和 有为 张杰 追古省身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