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语文,永远行走在文化的路上

    时间:2021-02-25 07:51: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语文学习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以文化的视角努力挖掘文本中美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语文学习更有文化的味道。阅读文本,品味语言美;对话文本,体验情感美;走进文本,感受意境美;拓展文本,表达创造美。

    【关键词】文化;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创造美

    语文学习,本来是一件很美、很快乐的事情,可是今天的语文课堂,学生往往很难与美相遇,他们似乎在逐渐丧失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于漪老师说过:“学语言,必然与文化血肉相连。”因此,语文学习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以文化的视角努力挖掘文本中美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语文学习更有文化的味道。

    一、阅读文本,品味语言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样式的语言也各有特点,而语言最能体现作家的语言风格。因此,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让学生去亲近文本的语言,通过看、想、读,品味语言之美。

    1.看到语言之美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槐乡五月》,作者的语言颇有诗意,善于使用叠词,句式对称,错落有致,充分表现了花美人更美的思想主题。在学习“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段话时,可以让学生去找ABB式的词语,比较“喜盈盈”和“喜悦”、“香喷喷”和“香芬”,哪个词语表达效果更好。显然,用叠词好处多,一是“喜盈盈”“香喷喷”比较口语化,语言符合孩子那种天真淳朴的儿童特征,二是这种叠词文中还有很多,都有一种强化表达意思的效果。因此,学习语言特点鲜明的文本,就应该让学生直接去面对语言,欣赏语言,从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2.想到语言之美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番茄太阳”》一课时,最大的特色,就是让学生去读书,一遍一遍地反复地读,边读边思,寻找到打开文本阅读的语言钥匙,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我去菜场差不多总是中午,这时摊上没什么人,那一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耐心地说:‘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光滑点;番茄很好看,圆圆的……’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一些孩子读的语速较快。于老师摇摇头,表示读错了。令人赞叹的是,于老师并没有直接示范,而是让学生想,为什么不能读得快,几分钟后,学生想明白了,因为明明失明,爸爸介绍一样蔬菜,明明都要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这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要读慢一些。学生还从爸爸的语言里,感受到了父亲浓浓的爱,语气还要亲切一些。在学习中,孩子们不仅要看到语言文字的形式,还要想到语言背后的东西,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自觉要求。

    3.读出语言之美

    读好书,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我们的学生要善于用自己的聲音去表现语言之美。《二泉映月》一课文质兼美,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在教学中,文中有这样一段:“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个排比句蕴含阿炳丰富的情感,学生怎么去读出语言的美,这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本课时有这样的感悟:“人生的苦难才酿出了人间最美的音乐。”显然,我们的学生只有读懂了阿炳的苦难和不幸,才有可能听懂乐曲《二泉映月》,才能读好这篇课文《二泉映月》。

    二、对话文本,体验情感美

    课文的字里行间,往往饱含作者对他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对生命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真挚情感,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往往会被感染,被感动,而这,正是语文学习的情感之美。

    1.情感体验

    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学生们常常感到疑惑:彭德怀那么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杀掉呢?对于出生和生长在21世纪的孩子们来讲,长征似乎真的太遥远了,如果他们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饥饿,那么也就无法理解杀大黑骡子的举动。通过观看非洲贫困地区儿童的图片,感受饥饿中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缺少食物是怎样的痛苦,从而来了解在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吃的就意味着会死亡。杀大黑骡子,是救人命的,彭德怀是迫不得已,在他看来唯一的方法就是杀大黑骡子。不杀,是爱;杀,更是一种大爱。这样的对话之后,孩子们就能体验彭德怀对红军战士那份浓浓的爱。

    2.哲理感悟

    《最大的麦穗》一课讲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这种文章的主旨在于说理,作者却毫不吝惜笔墨,把事情写得十分具体、生动。原因在于,要让读者在故事中去感悟哲理,使孩子们对文章所揭示的意义深感言之有理,不觉得空洞、说大话。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走进故事,感悟哲理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唯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悟出并懂得——人生也如在麦地中行走一般,不能错失良机。

    3.文化认同

    梅子涵曾说过:“每个人的阅读可以走到的层面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所有的阅读必须走到高处。”我们以为,这里的“高处”应该是包括文化认同的。《船长》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篇文章,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强调了这两句话:“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以及“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为什么要让妇女先走呢?这里就有一个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的问题,翻看历史,在灾难面前,往往获救者中女子、儿童的获救比例高于男性很多,这说明什么,人们普遍认为妇女、儿童是弱势群体,求生能力较弱,当然应该先离开危险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学习,文化认同便很自然就会形成,学生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走进文本,感受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作家在创作时特别注意意境的营造,一束洁白的茉莉、半截蜡烛、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等等,都是美的意境。这些意境能引起小读者丰富的联想,进而捕捉到文学的美。

    1.想象意境

    《月光启蒙》是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回忆了母亲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三件事情都发生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这样的意境是何等美丽,何等温馨。在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夏夜的美景,同时教师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当学生身临其境时,就不难体会作者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感激之情了。

    2.创设意境

    《三顾茅庐》中有一段关于卧龙冈的环境描写:“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些美丽的语句所描绘的秀美的风景画,让读者看着读着听着都很舒服,作者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人物的心灵之美。孩子们不难想象,生活在这里的人一定是志存高远的,一定是心胸宽广的,一定是超凡脱俗的。由此可见,创设情境对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气氛、增强表现力都是大有好处的。

    四、拓展文本,表达创造美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学习语文的一个载体。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更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拓展教材,让学生真正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苏叔阳深情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有腿疾的刘老师,但刘老师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影响作者一生。很多人认为,刘老师身上有作者的影子,作者似乎就在写他自己。基于此,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叙事的同时,总要抒发自己的感想。作者要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刘老师对生命的热爱。作者的抒情,既是对外的表达,更是内心自我的意识强化,所谓言为心声,作者所说的都是來自他心灵深处的东西。那么学习这篇文章,仅仅感受这些情感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学习边叙述边抒情的妙处,并尝试运用。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训练题。(见图1)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探寻这样表达的奥妙和原因,最后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

    成尚荣说:“语文是一种文化,语文教学改革就是充分体现语文的文化属性,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当我们的学生身处文化语文的课堂中,去发现语言、情感、意境之美时,语文的魅力就有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就有了。

    【参考文献】

    [1]吴永军. 再论基于文化层面的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10).

    [2]冯为民. 文化自觉与语文文本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0(06).

    [3]程然. 语文教学的“文化味”[J].小学语文教学,2007(11).

    相关热词搜索: 行走 语文 路上 永远 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