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聚焦“核心学习内容”,重构语文课堂学习

    时间:2021-02-25 07:55: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回眸“吕叔湘之叹”、拷问现实语文教学、“开明国语课本”受热捧等,反思语文在哪里、语文为什么、语文去哪里、语文怎么去,寻找语文学习的突破口,聚焦“核心学习内容”,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的思路,还学于生,坚持“自学——交流——应用”,重构语文课堂学习,即“预习反馈——自学交流——迁移应用——质疑问难”,以及加强识字写字,练好基本功等,锤炼师生开创性使用教材的能力,让语文学习走出低谷,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在哪里;语文去哪儿;核心学习内容;课堂学习板块

    站在课改十年的节点,伴随2011版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将迈进语文课改的“深水区”,我们需要重新思量“语文在哪里”“语文去哪儿”和“语文怎么去”等问题。

    一、语文在哪里

    (一)吕叔湘之叹

    “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978年3月16日,吕淑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二)“开明国语课本”受热捧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走了10年的路程。课改10年,小学语文交了一份怎样的答卷?最近,一套70多年前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在国内迅速走红,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三)现时语文学习扫描

    教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纠缠”于内容的,有“缠绵”于理解的,还有“沉迷”于意义的,“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和“语言分析”等课型纷纷出现,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师生花费两三个课时学习一篇课文,收获是什么呢?除了认识几个生字新词、大致了解内容、记住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些一般性的阅读都能感知得到的知识外,学生还能有什么收获?

    缺席了一定天数的学生参加语文素质检测,竟然和正常上学的孩子相差无几,甚至还可能优于他们。这又是为什么?

    初步结论:30多年来,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尽如人意是显而易见的。吕老当年指出的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的现象依然存在,语文教学亟待新的突破。

    二、语文为什么

    深入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的语文课堂,追求面面俱到,导致“蜻蜓点水”。最近,与部分老师探讨,既然语文课堂效率低下,我们可以抓住教材中那些内涵丰富、“含金量”足、训练价值大的字、词、句、段等作为训练点,力求点上突破,点上开花,以点带面。这样,可以缩短授课时间,用一个或一个半课时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余下时间让学生大量读写,岂不更好?但大多数同志头摇得像拨浪鼓。究其原因,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认识深处,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将课文读懂。其间,串讲串问串读成为最常态的教学方式。我们总习惯于将课文各部分都读完,总觉得这样才完整,还有就是心存顾忌:如果有些内容没讲,一旦考试涉及到这些内容,学生就可能完不成相应的题目。

    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课文内容上,留下的主要是课文讲了什么,在言语上保底的是学了点儿生字新词。当然,课文内容应该说对学生的情意生长有所裨益,但言语基本功和听说读写能力被虚化了。同时,“教懂”的思路一直在束缚着我们。一篇长文章,处处都去讲,处处都用力,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对全文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技能。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笔者以为,语文教学低效的根源在于语文学习内容的确定上。王荣生教授近年点评了十几位名师的课例,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上的表现是集团性地、长时期地、大面积地出现教学内容的不正确、不合适。

    三、语文去哪里

    我们必须弄清语文要到哪里去。《南辕北辙》的故事启示我们: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将语文学习的重心转移到“核心学习内容”上来。要突破“教课文”的层次,将其提升到用课文“学语文”“学阅读”“学表达”上来。

    我们可以依据目标,从教材中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将教材变为学材;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习得阅读方法与技能。当然,目标与内容可以实现和谐互动,动态调适。

    (一)“语文核心学习内容”是什么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和学习内容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各年段核心学习内容分别为:低年级识字、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中年级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高年级应着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是需要加强的一个训练重点。

    (二)“语文核心学习内容”在哪里

    “语文核心学习内容”就散落在课文的精彩“文段”里:能很好地结合语文环境进行识字训练的文段,能很好地进行词句品悟与运用的文段,能很好地进行精彩朗读的文段,能很好地进行说话或口语交际训练的文段,能很好地进行补白或延伸性练笔的文段,能很好地展现某种学习方法学、用结合的文段,能很好地进行思维训练的文段,能很好地将精彩词句现场积累的文段,等等。

    (三)“语文核心学习内容”怎么定

    主要依据以下6个方面:①课程目标和年段要求。②单元目标训练重点。③文本特征。④课后训练题。⑤学生身心特点。⑥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

    就具体课文来说,就是要从文本中寻找与发现蕴藏于其中的语文元素,“解”出适合这一学段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与言语智能。它必须具有独特性,是在这一文本(或这类文本)中体现得最鲜明、最典型的,是最有教学价值的,是文本的“这一个”。“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效地整合学习内容,我们可以侧重于文本的“这一个”,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训练。

    (四)如何“刷新”语文课堂学习结构

    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聚焦“核心学习内容”,根据文本特点,长文短教,大胆取舍。“大胆取舍”意味着在对课文整体感知后,我们只管切入到文章的“这一个”上去,究其一点,可以不及其余,在“这一点”上“将文章做足”。

    我们可以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的思路去思考语文课堂学习。“学什么”是风向标,决定着“学”的质量,“怎么学”关注的是过程和方法,“如何用”是关注学习的效用,即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升。还学于生,坚持“自学——交流——应用”。据此,一篇课文的学习流程,可以重构为“五个基本板块”,即“预习反馈——自学交流——迁移应用——质疑问难——加强写字”。

    第一板块,预习反馈,整体感知。打通课内外学习,重视并加强学生预习的指导与预习习惯的养成。课始,对学生生字新词的认知水平、课文朗读的熟练程度以及段落或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等方面进行适度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达成基础性学习目标。如学习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朵杏花》一文时,我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检查预习:“预习课文时,你们觉得哪些自然段朗读时有困难?”“课文围绕‘第一朵杏花’,主要写了竺爷爷与孩子的两次对话,每次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学有困难的地方起步,指导他们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关注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板块,聚焦核心,自学交流。王荣生教授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①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②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除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学科知识外,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如学习《走,我们去植树》一课,我们将核心学习内容定位于:有感情地诵读这首现代诗。从实践中,我们悟出“有感情诵读”的一般方法:读懂大意,体会情感,融入情境,进入角色,自然表现。学生掌握了感情诵读的钥匙,再遇类似诗歌童谣感情诵读时必然会“无师自通”。

    学习《第一朵杏花》一课,在核心学习内容的取舍上,我聚焦两点:①学习一个句子。②品读一段对话。

    一个句子——“时间像飞箭,转眼间又是一年过去了。春风吹绿了树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引导学生潜心领会文本,言语间自然有了意外的风景。看,和煦的春风,醉人的春景,轻轻摇曳的柳梢被悄悄染绿,翩然起舞的小草悠悠转青;绷着一冬天脸的小河,也露出了浅浅的笑意;一朵朵花苞就是一只只温暖的摇篮,催生出一个个美丽的天使。再细心体味,仿佛可以嗅到春天的缕缕清香,色香俱全,动静和谐,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道“春”的佳肴。一花一草都是春,一柳一水总含情。“绿”“青”呈现的是“春色”,“皱”“鼓”展现的是“春形”。“鼓”啊“皱”啊,春暖花开,春意盎然,“红杏枝头春意闹”悄然跃上心头。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五字短语,一气呵成,节奏分明,韵味无穷,让人浮想联翩。言语句式整齐而活泼,简洁而灵动,读来朗朗上口,滋心润肺,听之悦心养颜,如饮陈年佳酿,似品香茗极品,让我们置身于如画如诗如歌的春天里,陶醉于浓浓的春意之中。

    一段对话——围绕“第一朵杏花”,竺爷爷和小女孩有两次精彩的对话。第一段对话运用了详细的提示语,具体生动形象,再现了当时对话的情景,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体会到准确恰当的提示语,就把人物的对话写活了。

    第三板块,迁移运用,内化提升。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课之本并非教师讲一篇一课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李海林提出“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运用”的观点,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其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懂”,而是要求学生“会”,即必须学会运用某一语文技能。这一板块,是学习借鉴上面“核心学习内容”中习得的方法和技能,及时加以迁移应用,内化提升。如在《第一朵杏花》教学中,在认真品读背诵了那“一个句子”后,孩子们也禁不住拿起笔,你一言我一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春风吹白了圣洁的梨花,吹红了羞答答的桃花,吹醒了懒洋洋的麦苗,吹出了嫩生生的笋娃,吹来了叽喳喳的燕子。”在学习“一段对话”时,学生从竺爷爷和孩子的对话中,体会到提示语的妙用后,立即让他们着手给第二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学生在平常习作中写人物对话时,自然会有意识地自觉关注和推敲提示语。这样,“学”为起点,学用结合,走的方是语文学习的“正道”。

    第四板块,质疑问难,关注需求。王荣生教授提出:“教学内容要正确,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要给学生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是的,有需要才有教学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我们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欣赏意识和问题意识。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学生的视角审视“核心学习内容”,让他们学会欣赏,学会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让他们学会交际,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困惑,学会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第五板块,加强写字,练好基本功。《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大亮点之一是重视并加强学生的识字写字训练。新课标明确提出:“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每堂课我们都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要求和“书写习惯”的培养。

    根据汉字的规律和儿童的特点,进行词串识字、看图会意识字、转盘识字、形近字比较识字和认识特殊偏旁识字等。不平均用力,音、形、义有所侧重地教。要分清生字是字音问题、字形问题、字义问题,还是调号问题、笔顺问题以及某一笔画、偏旁的问题,哪个字是新出现的偏旁、部件问题,哪些字没有问题,我们要认真解读,把这些弄清楚,才能教在点子上,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当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以上板块可以视学情灵活调适。删繁就简,聚焦“核心学习内容”,我们就不会再纠缠于文章内容与情理的分析讲解,就会减少“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必要的争辩,而是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朗读、复述、归纳等语文能力的训练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突显语文学科特点,体现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同时,可以锻炼教师和学生开创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充分发掘语文“例文”的功能,实现用教材“增加积累、习得方法、锤炼表达”的“美丽转身”,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全面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符 洁)

    相关热词搜索: 学习 重构 聚焦 核心 语文课堂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