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把握数字出版的新机遇,做强专业出版

    时间:2021-04-02 08:01: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电子工业出版社由于专业分工的特点,本身就以出版信息科技类图书为主,所以在数字出版方面有专业优势,是国内较早进行数字出版探索的传统图书出版单位。该社李新社总编辑同时担任《中国信息化》、《电子与电脑》、《数字娱乐技术》等多个杂志的社长兼总编辑,对信息化工作有着深入理解。关于如何做好新技术条件下的出版工作,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数字出版是一种知识服务方式,为出版业提供了许多新的商机;发展数字出版,传统专业出版社最有可为。不久前,我们就数字出版问题与李新社总编辑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记者:您如何判断数字出版的大势?

    李新社:每天我们一睁开眼,映入眼帘的都是数字产品——数码相机、数字控制的空调、数字冰箱、手机、计算机、数字电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化产品成为每一个家庭、个人的必需品。以数码相机对胶卷相机的大规模取代为典型代表,各种形式的数字产品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使得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离不开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社会的每一个单元都成为信息技术的受益者,因而成为数字化的实践者。

    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展示了信息传播的辉煌前景,使得形形色色的网站陡然屹立。数字技术拓展了出版的内涵和外延,从出版的广义角度来看,这些网站扮演着数字出版传播者和出版载体的角色。中国互联网特色之一就是:人多网大,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数字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消费者。网络技术和新的传播平台的日渐成熟,形成了全民参与数字出版的基础,

    传统出版社、IT公司等众多机构近年来纷纷试水数字出版,在社会广泛参与下,数字出版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围绕数字出版不断有新的业态形成。从出版的流程看,编、印、发等各个环节都形成了不同的数字化产业链。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化无不围绕数字化产品而变化,更为数字出版大跃进做好了技术准备。数字出版产品的不断发展进而又不断形成新的出版产业链,为数字出版的产业发展积蓄更大的能量。

    记者:能否具体分析一下数字出版链造就了哪些新的商机?

    李新社:比如读者对数字化产品的使用方式、读者获取知识的方式等催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手持阅读器、不同功能的网站;出版者对各个读者获取知识的行为进行深度分析,这样又可以产生面对受众的精准产品营销、行为分析报告等衍生产品和服务;出版者对数字化产品进行加工,或者外包加工,这样又形成了数字产品转化、存贮、管理以及不同形式数字产品生成等市场机会。苹果公司本来是一个IT厂商,却通过下载音乐收费:中国联通本来是运营商,却开始提供信息:中国移动本来是运营商,但现在也开始提供全方位的内容服务。众多原本不是出版者的公司纷纷介入出版。数字信息原本只是被当成单一的信息资源,在资本的参与下,这些资源就可以转化为数字资产,对数字资产的运营、管理不仅仅是传统出版者的“专利”了。

    记者:您最近在多个场合提出数字出版是现代出版业服务读者、服务大众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怎么去理解呢?

    李新社:数字出版产业从根本上讲是文化创意产业。在信息时代,出版社从产品服务的角色逐步向信息服务商转变。提供知识和服务已经成为出版人的责任和主要任务。在数字时代,如果我们对于出版物的定义依然仅仅是“图书”,而不是知识,我们对产品的理解依然是一个商品,而不是服务,那么数字出版只能是数字化的传统出版,而不是数字时代的出版。

    现在的专业出版不仅是出版,更是一种专业方面的服务。出书只是服务的手段之一。我们的选题策划要从为图书策划而策划的思路转化成为读者服务而策划。不能简单地套用“读者是上帝”这句话。而是要根据读者的需要,做好服务。这是在新形势下必须考虑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太快了,接收和存储的信息海量化,存储的渠道,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专业出版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更好地进行传播服务,是当前专业出版编辑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数字出版是现代出版业服务读者、服务大众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并不是说要取代谁,这个产业仍然叫出版。当出版前面冠以“数字”两个字的时候,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但属性仍是出版。出版所要求的内容应该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区别在是用数字化的形式还是其他的形式而已。但是。在这种新的服务形式下却可以挖掘很多过去没有挖掘的资源。比如说读者的资源。这个资源不是指简单地出几本书,读者的任何需求都可以变成营销的东西。举例说,某个科研人员除了科研,还有生活。他喜欢干什么?游泳、打球、爬山、郊游?锁定这一类客户的需求,要不要深度挖掘资源?这个时候,如果出版单位仅仅把自己认为是出版的话,是不对的。必须把自己变成服务商,出版是服务的手段。假设让所有的读者按照数字出版的方式定制,比如向爱爬山的人,我们向他们推荐新的爬山工具。除了提供出版内容服务以外。还可以提供生活服务。这种情况下,叫不叫出版?仍然叫。因为出版是主要的服务方式,同时还提供别的项目。当然,前提是把出版做精做专以后,再提供别的服务。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出版社进入数字出版最好的着手点就是专业出版,因为专业出版的读者群体趋同性较强,需求也比较接近,传统出版社相对更容易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对一个出版社而言,必须把握住机遇,迅速建立起优势地位。未来提供给出版尤其是专业出版的时间并不长,我个人认为就两三年的时间。数字出版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要懂,要过问,要亲自抓,或者要充分授权来抓。出了问题要顶上去。数字化工作要调配一个出版单位甚至出版单位之外的很多资源并重新整合,牵涉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方面面。一把手如果不充分授权。或者如果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又不亲自去抓。这事是成功不了的。

    记者:面临数字出版的大潮,我们不仅要转变观念。而且工作方式也要发生很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工作哪些方面需要坚守传统,哪些方面需要创新?

    李新社:数字出版的产物在丰富了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原来出版流程中的编、印、发等各个环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编辑加工的作品,从手写稿变成了数字文件,加工方式逐步转变为运用计算机技术,并依托网络;出版社的管理逐步构架在网络上,并采用数字化管理;发行销售的不再是单一的纸质产品,还会有与之同时产生或单独形成的数字产品,发行理念发生极大改变,针对最终读者个性化产品的制作、营销、发行成为主要的盈利模式之一,也会成为数字出版的普遍服务方式。但是总体来讲,人对知识的获取要求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只是阅读习惯改变了,变成手机阅读、网上阅读、手持阅读。

    所以。不管数字出版还是传统出版,作为出版产品生产者,编辑的社会责任并没有随出版形式、产品类型的改变而改变,并不会因为数字出版的发展而减弱,相反,在数字出版的环境中。编辑肩负的传播先进

    文化、传承优秀传统、出版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文化产品的社会责任会变得更加重大。因为,出版者是代表国家意志履行出版责任的,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编辑必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要熟悉国家的出版法律、法规与政策,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对传播先进文化负责,对出版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产品负责。

    此外,编辑在出版中的中心地位并没有改变。所有出版产品不管形式如何,产品承载平台如何、产品展现方式如何,都要经过编辑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出版编辑的作用和地位与传统出版中编辑的作用和地位是基本一致的。比如,对准出版产品文字的修改,对准出版产品内容结构的调整,对准出版产品内容的把握,对准出版产品呈现形态的设计即版式设计,等等。

    当然,随着编辑、出版过程的数字化,编辑出版越来越呈现数字化特征,传统的编辑出版方式就要向现代数字编辑出版方式转变。数字出版产品的载体多样、产品形式多样、传播方式多样和出版平台多样,使得编辑更要成为掌握最新信息技术技能的人。例如,编辑在策划一本书的时候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要从传统图书策划向综合数字出版的多重要求方向转变,不但要策划纸质图书,更要考虑数字方式的加工出版;组稿方式更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条件,从产品服务对象的角度去思考,努力将产品形式和产品内容与产品服务对象的需求相统一:编辑加工的流程,要进一步符合数字出版流程的要求。所以说,数字出版需要复合型人才。

    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大跃进的态势,让编辑多少有些技术恐惧症。但是在今天的大环境中,对技术的隔阂是十分不利于出版业发展的,编辑只有掌握了数字出版技术,才能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编辑要把握住数字出版大潮带来的新机遇,做强各自领域的出版工作。

    记者:专业出版社要做强,除了要抓住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以外,还要在很多方面努力。2010年初,柳斌杰署长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十年我国新闻出版工作的主攻方向和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目标是向世界新闻出版强国迈进。从专业出版社的角度来看,您觉得我们和世界出版强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做强呢?

    李新社:从专业出版的角度来讲,专业出版社就是要在某一个领域做专做细,不断地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强作者写作内容的原创性。如果一个专业出版社没有专业图书规模和原创产品,作者的水平不高,是做不好、做不强的。从比较宽泛的角度讲,专业出版涵盖各个门类。对于大众出版,其实仍然含有专业的概念,比如化妆、穿衣是否搭配也是个专业。我们现在讲的是以技术为代表的那种专业。这种专业要做强,实际上还牵涉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能不能跟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相比。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专业出版的原创性还远远不够。发达国家很多技术方面的图书是经过技术实践总结出来的,是原创的文字。引进到中国后仍然是人家的原创。引经据典是对的,借鉴经验也无可厚非。但是只有把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和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原创的经验出版出来,让全世界干这个专业的人都可能借鉴到,那才是我们的原创。WORD的下拉菜单的解释也是原创,虽然这个软件是别人造的,但是你对软件的阐释是自己的。这也是一种原创的概念,但我们需要的更多的原创应该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这才能体现水平。中国要成为出版强国,扩大原创规模是我们必走之路。如果没有这些原创,都是舶来品,都是菜单的解释,那么中国根本不能成为出版强国。

    有了原创产品但没有一定的规模,也不是出版强国。比如说你就有三本书,虽然在全世界这三本书都很畅销,但那是强国了吗?肯定不是。要有大批量的不同层次的不同方面的国民经济发展必需的图书,才能表明强的地位。有的人批评每年出的新书的品种太多,其实大可不必。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没有新书去表现,怎么可能把新的成果收录在里面?每年就出两本书,什么内容都在里面,怎么能行?出新书也是老百姓的购买心理在驱动的。有的读者去买书只买今年的,这也是图书的商品属性的表现。当然,强调出版规模不等于鼓励滥出。没有任何创新的重复出版只能是浪费资源。

    打造一批某些方面在国际上有地位的出版单位也是建设出版强国之必需。我们跟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谈版权贸易,也都知道他们有几家单位出版某个方面的图书很强。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在那些领域的出版品种多,原创的东西多,水平也高。正是因为他们有这么多东西,才有选择的余地,价值才最高。所以我们会觉得他们强大。这不仅仅是钱的概念。如果我们的销售额过了一百亿元。但是原创的东西很少,也不算是真正的强大。如果一百亿元的东西都是原创的,那才是真正的强大。

    从科技水平来讲,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员忙于科研工作,没有那么多时间总结出一些东西来出版。现在一些新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应用比国外市场要快,我们的科研人员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原创经验很有价值,但是我们没有第一时间地把这些应用经验变成图书,而发达国家却把科技应用的经验总结出来出版了。由于国内没有,我们就去买它的版本。让我们的技术人员能够一边做一边把经验总结出来并付诸出版,销售给西方国家,这不仅仅是出版人要做的事,也是作者、科研工作者需要认认真真做的事。出版社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否则的话,出版强国只是一句话而已。

    建设出版强国,要格外重视新技术的发展对出版界的推动。如何把最新的技术成果体现出来,如何运用新技术创造的条件把专业出版做得更好是电子工业出版社的首要任务。从策划的角度来讲,我们可能更应该关注跟国民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对新技术应用的总结。这方面对编辑的要求比过去高很多。过去我国涉及的技术领域有限,现在不仅技术的广泛性非常强,而且中国又是一个非常大的应用市场,应用当中产生的经验都是我们可以出版的原创资源。现在专业出版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网络的挑战。策划一本专业图书的时候既要想到如何在网上把图书的内容展示给读者,同时还要引导读者的实际购买行为。对图书的策划要求也跟过去不一样。过去的策划只考虑纸质图书的出版,现在还要考虑网络的影响。策划编辑在策划一本书的时候必须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要考虑一本书在网上怎么呈现,在手持阅读器上怎么呈现。纸质版本怎么呈现,怎么提供服务等。总体来讲。目前我们的编辑策划能力还不够高。这是跟发达国家相比最重大的差距。就我个人来讲,我是鼓励编辑从专业的某一个点上切入进行选题策划,把这类东西做强。比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出了16本雷达专业方面的书,就是集中精力做好某一类的表现。当我把这16本雷达图书拿出来给相关研究所高级科研人员看的时候,评价都很好。我也做过调研,从事这一行业的科研人员都在买我们的书。我可以自豪地说,在这个专业上全中国没有一家出版社比我们强。我现在就是想让出版社慢慢地把一个个点做强,这样就真正成为一个在国内,在这个领域别人无可比拟的出版单位。同样道理,如果国内每个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强势出版范围,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那么我们离出版强国的目标也就越来越近了。

    相关热词搜索: 出版 做强 新机遇 把握 数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