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引文言之水,,润语言之脉

    时间:2020-06-05 09:14: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初步了解成语的来源及寓言故事的特点。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背后蕴含的道理。

    4. 能对照课文,读懂两则成语故事的小古文,初步感知文言文这种文体。

    【教学过程】

    一、走近成语,学习字词

    1.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

    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传承沿用下来的,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呢?(生自由说)

    2.这些成语有的带有神话色彩,有的可以揭示道理,还有的改编自历史。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成语故事》中的两则故事。

    3.出示:

    矛盾 楚国 买卖 锐利

    戳穿 腮帮 俸禄 齐湣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1) 要学好这两则故事,得先过字词关。自由地轻声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 前两行都是一、二类生字词,谁能读准?这三个成语,谁又能读好?

    (3) 读好这些词,我们就可以走进成语故事,探寻背后蕴含的道理了。

    【设计意图:《成语故事》一课包含了两则寓言故事、一则神话故事。所以我在教学时由成语这一概念引入,告诉学生成语的三大来源,并点明今天学习的是两则寓言故事,可以揭示道理。同时,学习课文的前提是掌握字词,在这里我没有将所有的生字词全部出示,只出示了少量易错词和三个成语,指导学生读准确、读流利,并引出“张口结舌”一词,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解读故事,感悟寓意

    (一)学习《自相矛盾》

    1.理解“张口结舌”。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张口结舌”这个词语,你能看着这个词语,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推敲它的意思吗?

    2.那么究竟是谁“张口结

    舌”?他又为什么“张口结舌”呢?让我们走进故事中去寻找答案。指名回答后,相机出示: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引导:

    (1)看来我们得从楚国人

    说的话里找找原因。自读楚国人说的话,想一想他的话哪里最有问题?

    (2)用矛戳盾,会有几种情况呢?哪几种?

    如果他的矛能戳穿他的盾,那么——他的盾就不像他说的那么坚固了。

    如果他的矛戳不穿他的盾,那么——他的矛也不像他说的那么锐利了。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说的话总是怎么样?(有问题、前后不一致。)是呀,不管哪种情况,他说的话总是前后抵触的。所以楚国人才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3.《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那作者写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人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

    4.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比喻——(出示)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

    【设计意图:成语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其中包含的寓意却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因此,我以一个主问题——“究竟是谁‘张口结舌’?他又为什么‘张口结舌’呢?”来引导学生探讨“自相矛盾”的寓意。学生自然会从楚国人说的话里寻找原因,体会到他说的话前后是互相抵触的,进而理解“自相矛盾”背后蕴含的道理。在这里,我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朗读和表演上,而是直入主题,引导学生从对话中的关键词寻找矛盾点,领悟寓意。这样的设计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学情。】

    (二)学习《滥竽充数》

    过渡:刚刚我们抓住了关键词,从人物的语言中读懂了成语故事的寓意。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滥竽充数》这个故事。

    1.出示自学要求。

    (1)南郭先生前后表现有什么不一样?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语句。

    (2)想一想南郭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能联系南郭先生说一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2.汇报交流。

    (1)南郭先生前后表现有什么不一样(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2)南郭先生从不会吹竽却照拿俸禄,到最后只好逃走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指导理解“一齐”。一齐吹,南郭先生就可以在里面浑水摸鱼了。)

    (3)“滥”是不加选择的意思。那“滥竽”呢?是指“竽”不加选择吗?其实,它是指对吹竽的人不加选择。谁能再来联系南郭先生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会吹竽的人里充数。)

    3.所以滥竽充数有两个比喻义,它既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物。(出示)

    一是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面充数。

    二是把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面充数。

    4.你能分别用这两个比喻义来造句吗?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想象南郭先生的心理或者续写故事,而是直接聚焦到他在故事前后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自然而然地说出寓意。最后,我还补充了“滥竽充数”的第二个比喻义,让学生了解这个成语既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物。同时,学生在用这两个比喻义造句的过程中,既辨析了词义,又学习了如何灵活运用成语。】

    三、古今比照,品味文言

    (一)学习《自相矛盾》的文言文

    过渡:刚才学习的这两篇寓言故事都出自同一本书——《韩非子》,想读一读原文吗?

    (出示)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鬻(yù):卖。 誉:称赞、夸口。 陷:刺穿。

    1. 先自己读读这篇小古文,把它读通、读顺了。

    (指名读,生齐读。)

    2. 读了这么多遍,你发现古文和课文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课文是根据古文改编的。)

    3. 其实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它们是一句一句相对应的。不信的话,就请同桌两人一句句地对比着读读《自相矛盾》。左边同学读一句古文,右边同学读一句对应的课文。能做到一一对应,你们就读懂这篇古文了。听懂

    了吗?

    4. 哪对同学愿意来试试?

    5. 男生读古文,女生读对应的课文,试一试。

    6. 读到这里,你觉得课文和古文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古文文字很少,很凝练。)你能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吗?(古文“誉之曰”三个字,课文用了一个长句子“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是的,古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非常凝练。

    7. 让我们再读一遍古文,去感受这凝练的美。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完《自相矛盾》的白话文后,已经对课文内容及成语的含义了然于胸了。这时出示文言文,学生已有了之前的铺垫,就不会感到那么难了。因此,我让学生先把文言文读通,接着寻找文言文和课文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一遍遍比较、熟读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现二者一一对应的关系。之后,同桌互相对读古文和课文时,就已经整体理解了文言文。对于古文的意思不用教师多加解说,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已经水到渠成了。】

    (二)学习《滥竽充数》的文言文

    老师数了数,《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课文足足用了126个字才说清,猜猜看,要是用古文来表达的话,可能要多少个字呢?

    (出示)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

    。(不出示: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廪:粮食仓库。

    1.(一句句出示,一句句齐读)宣王死后发生了什么?这次我们也来当回古人,如果让你用古文来表达,你会怎么写宣王死之后的句子呢?要求:四人小组讨论,整合出最好的一句,组长作为代表发言。

    2.而韩非子只用了11个字就把故事的结尾说清了,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设计意图:此处,我选择了《滥竽充数》的古文进行写文言的练习。这篇小古文只有44个字,我故意只出示前两句,让学生先体会古文的短小精练。当学生读到“宣王死”,想知道后文是如何写时却留下悬念,让他们试着补写。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仔细阅读课文,比照着前几句古文的形式来仿写,学生练写起来难度就小了不少。这无形中给他们练写文言搭了扶手,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正应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可是,写文言文毕竟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于是在此处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小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整合出最为精练的语句。事实证明很多学生甚至写得比原文还要优秀,“湣继位,使吹竽,必一人,南郭逃也”“齐湣王使人吹竽,必一个,南郭处士惧也,逃也”,学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将经典汉语的美带进了现代汉语中。】

    四、积累成语,润泽语言

    过渡:我们将课文与古文对照,感受到古文表达确实很凝练,通过凝练的语言传下来的,就是这一则一则的成语故事,接下来,老师再给同学们带来一则古文。

    1.猜一猜。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我来读给你们听听。(范读)瞧,这中间四字词、四字句的表达形式多有韵味啊!你们知道这说的是哪个成语故事吗?(买椟还珠。)

    是啊,这个成语一般用来比喻买者取舍不当。一起读读这则小古文,感受它的韵味。

    2.读一读。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持其驾:驾着他的车。之:到……去。奚:为何。御者善:车夫驾车的技术高超。

    这回我提高难度,你们能猜出来说的是哪个成语吗?(南辕北辙)你是怎么知道的?

    3.记一记。

    是呀,像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南辕北辙这些成语,它们形成了汉语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留下了一则则寓言故事,成了一个个经典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些成语,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则故事,有的大家可能熟悉,有的可能已经记不清了,可以边读边回忆。读完后选择最感兴趣的几则记在课题《成语故事》的上方。

    掩耳盗铃 杞人忧天 南辕北辙 胸有成竹

    夜郎自大 刻舟求剑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

    黔驴技穷 叶公好龙 画蛇添足 墨守成规

    杯弓蛇影 守株待兔 暗度陈仓 盲人摸象

    指鹿为马 一毛不拔 捕风捉影 东施效颦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我巧设阶梯,在有趣的练习中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第一层,我先选取了《买椟还珠》的古文,这篇古文只有短短一句话,但却颇有韵味,四字词对仗工整,排比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字的典雅之风,很值得一读。所以先以范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古汉语的魅力。第二层,我“乘胜追击”,提高难度,出示了《南辕北辙》的古文,并附上了较难懂的字句的注释,让他们再来猜猜这出自哪个成语。学生定会对照着注释尝试翻译古文,真正走进文言文的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相关热词搜索: 引文 言之 语言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