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一桩拍卖“震出”的水下考古

    时间:2020-08-26 07:53: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人类“水下考古”的历史不过百年,而西方人早在15世纪就开始了“海底探宝”的游戏。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技术进步,西方探宝者的目光才开始扩及东方。有人说,在西方探宝者的频频觊觎之下,中国的水下考古等于是“逼”生出来的。

    1984年,迈克·哈彻潜心研究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封的档案馆里,“哥德马尔森号”吸引了哈彻的目光。1752年冬,“哥德马尔森号”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从中国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这艘船在航行了16天后,触礁沉没。

    哈彻在南海海域探测到了这艘沉船。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总重达45公斤,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VOC的青铜铸炮……打捞出水的文物让哈彻眼花缭乱。哈彻将它们悄悄拉到公海,隐匿一年后,拿出“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将沉宝交给荷兰的嘉士德拍卖行。此举换回了2000多万美元的回报,使他成为“最富有捞宝家”。

    1986年4月,阿姆斯特丹,嘉士德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开幕。一次拍卖会上出现23.9万件之多的中国文物,这样的盛况,在欧洲收藏史上前所未有。中国驻荷兰使馆急电国内,请示此事。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紧急受命。他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世界各国海洋法,却找不出任何一条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据。无奈,国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两位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但他们只带了3万美元。

    拍卖行把优先竞拍的待遇交给了中国人1号牌。可是,在整整3天的拍卖中,中国人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格,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3万美元形同废纸,20多万件珍贵的中国文物花落旁家……

    阿姆斯特丹的这场拍卖会,在专家学者的心上敲了重重的一锤。

    回国后,两位专家写出报告,力陈建立中国水下考古队伍的重要性,强烈呼吁再也不能置南海沉船于不顾,任凭海外肆意打捞中国的古船了。见此报告,中国政府和文物考古界做出的直接反应就是:填补学科空白,开创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了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拉开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帷幕。

    国家文物局于1987年、1988年、1989年派人到荷兰、日本、美国学习潜水和水下考古;1989—199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合作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从1998年到2009年,国家文物局又委托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四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

    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相对于世界水下考古,起步较晚,但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中标志性的事件便是2007年“南海Ⅰ号”的成功打捞。

    邂逅“南海Ⅰ号”

    美国人盖瑞·金德在描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打捞一艘名为“中美洲”的沉船的作品《寻找黄金船》中这样写道:“海难是上帝写了一半的剧本,句号得由那些沉船打捞者来完成。”在中国,这个“句号”究竟书写得如何?也许,应该从邂逅“南海Ⅰ号”开始说起。

    南海Ⅰ号:南宋时期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在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时,意外发现了深埋在23米之下的另一条古代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珍贵文物。由于发现沉船的海域位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专家认为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初步推算,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近800吨。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考古专家表示,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未曾发现过如此大的千年古船,能保存如此完好的更是未有所闻。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这艘古船被俞伟超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命名为“南海Ⅰ号”。

    水下考古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此后20年间,围绕这艘沉船的发掘、打捞和保护,开创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的时代。

    面对大海的沉默,考古专家们开始在中国绵长的海岸线上寻找星罗棋布的沉船,中国历史中一度鼎盛的海洋文明脉络开始浮现。

    直到发现20周年时,“南海I号”仍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完整、最具价值的沉船。

    2007年,“南海I号”才整体浮出水面,由中国考古专家、打捞局专家共同研发的“南海I号”整体打捞方案,让有“世界水下考古之父”之称的美国专家乔治巴斯赞不绝口。

    2002年从“南海I号”出水的部分瓷器由于侵入瓷器釉面的盐分结晶,撑破原有的光滑釉面,现已出现裂痕,出水瓷器将来如何保存?“南海I号”古船木质已经稀松,在水晶宫内如何保证拆掉沉箱后船体不散架?如果沉船上发掘出丝绸或其他古代货物,出水后又该如何保存?

    围绕这些问题的破解,中国水下考古专家们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上演一台台好戏。“针对如何保住兵马俑身上的彩绘、避免敦煌壁画风化等诸如此类难题的攻关,中国陆地考古一路崛起,发展到如今的世界先进水平。而伴随着‘南海I号’及其文物的后期保护等问题研究的展开,中国水下考古也有望迎来第一个‘黄金时代’。”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被称为“瓷之时代”。从已出土的情况看,“南海I号”集中了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等著名窑口的精美瓷器,所藏瓷器可达8万件。

    此前“南海I号”出水的一件精美文物拿到欧洲市场试拍,结果获得了近百万美元的试拍价。因此有人做出这样的估算,“南海I号”上可能藏匿着接近3000亿元的宝藏。宋代广州的贸易集散地到底发达到什么程度?除了福建、浙江,是否可能也会有河南、河北,甚至更远地方运来的货物?这些历史学的疑问,都有望依靠“南海I号”的发掘得出结论。

    事实上,在水下考古领域,类似于“南海I号”古沉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水下沉船不在少数。这些古沉船的出水,让人们逐渐清晰地看到了曾经繁盛一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中打捞出水的出自不同窑口的瓷器令人得以一窥那些风靡欧洲等地的中国外销瓷的身影。

    被人称做东方泰坦尼克号的“泰星号”、唐代沉船“黑石号”以及 “华光礁1号” 、“碗礁一号”等等古代沉船所组成的水下沉船世界,借由水下考古工作的平台给人们打造出了是一座令人惊奇的海底博物馆。

    相关热词搜索: 水下 考古 一桩 拍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