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非中心城市高校辅修及双学位教育特征与发展思路

    时间:2020-09-01 07:52: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新形势下非中心城市高校对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需求日趋强烈。非中心城市高校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其办学特征表现为自力更生、具有地方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现阶段开展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加强图书资料与信息建设;以优势与特色专业为基础;注重培养方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非中心城市高校;辅修及双学位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91-02

    一、我国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及非中心城市高校对其需求分析

    1.我国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发展过程。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作为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是伴随着学分制的试行而产生的,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探索阶段(1978—1985)。推广阶段(1986—1993)。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在全国高校普遍开展,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规模和数量增长。创新发展阶段(1994—1999)。普及发展及国际化阶段(2000—)。校际间联合办学由国内向国际化发展。从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30多年的发展,可以总结出其发展轨迹:(1)从重点高校向一本、二本、三本高校、高职院校展开;(2)由中心城市高校向非中心城市高校扩张;(3)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由部分学科与专业向全面展开;(4)由独立办学向国内外联合办学发展。

    2.我国非中心城市高校对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需求分析。非中心城市高校指设立在省会以及国家重要经济战略中心城市以外的高校,这类高校在我国现有的1200多所高校中约占40%左右。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我国高校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学生数量与学科与专业建设都有很大的发展。在信息时代,非中心城市高校对网络信息的掌握与中心城市几乎没有区别,学生对辅修与双学位有高度的认可度。充分认识到:(1)社会需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大量的社会实践和工作岗位需要的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2)实行辅修与双学位本科教育培养,学生可掌握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了解两个专业的前沿发展,在学习自己专业的基础上对另一个领域也有深入的学习,这有利于培养他们在不同的学科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3)辅修与双学位本科教育满足了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非中心城市高校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特征

    1.自力更生的办学特征。实现高校资源共享是辅修与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内在要求。实现校校联合,在更大区域范围联合办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中心城市是高校集聚的区域,适宜实现区域内校校联合,能够达到高校资源在更大区域内共享的效果。非中心城市高校所在城市内高校数量很少,多为独有一家。不具有中心城市高校区位优势,难以达到校校资源共享。据了解,非中心城市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希望能在中心城市高校学习的心理,以感受在中心城市生活与学习的气氛,但在本科学习期间,这一学习愿望目前还难以实现。(1)非中心城市高校学生前往中心城市高校学习,会挤占中心城市高校资源,从而影响中心城市高校对非中心城市高校学生的接纳力。(2)按现在的招生体制,非中心城市高校生源来自农村的居多,是否在本校修读辅修与双学位,尚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去中心城市学习,经济能力更是学生考虑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分析,非中心城市高校应以自力更生为办学原则,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满足本校学生辅修与双学位教育的要求。

    2.地方特色办学特征。高校办学特色是学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是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办学特征。其特色可体现为:在学校办学性质、类型、社会服务面向与行业特色;高校办学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学科建设的规模和专业建设等方面。以延安大学为例,其办学特色紧紧依据光荣的革命传统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在:(1)发扬优良办学传统,弘扬延安精神,确立“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老区、乐于奉献的延大精神。(2)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用延安精神教育学生,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基础厚实、为人诚实、工作务实、作风扎实的人才。(3)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特色优势学科建设。

    3.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并且能融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人才,是将所学进行很好的整合应用的人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复合型人才必将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趋势与战略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一个主要表现是高等教育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从一元的精英教育走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元化教育。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宽厚且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综合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从事有关岗位的核心工作能力,有较高的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非中心城市高校本科辅修及双学位人才培养特色发展之路

    1.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为辅修及双学位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中心城市高等院校与非中心城市高等院校在辅修及双学位人才培养上的突出优势是它可以利用中心城市不同高校的资源,这种资源主要表现为本校缺乏的专业(教师)、相应专业的图书资料与信息资源、相应专业的教学实验与实训、实践基地。其中,最根本的是本校缺乏的专业,其他资源都是从专业缺乏派生出来的。在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受地域条件的制约通过校园网络资源建设可以得到有效弥补。加大对非中心城市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使辅修与双学位学习的学生能够得到足够的学习资源。

    2.以特色优势专业为基础,开展辅修及双学位教育。优势特色专业是非中心城市高等院校发展的基础,开展辅修及双学位教育应以特色优势专业为基础。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对辅修及双学位教育的选择上主要考虑对象就是非中心城市高等院校赖以生存发展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因为通过这些专业的学习为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与选择。

    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辅修及双学位人才培养方式。(1)采用依托现有专业与单独组建辅修及双学位专业两种并举教育方式依据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的角度,可分为依托现有专业的辅修及双学位专业模式和单独组建辅修及双学位专业模式两种方式。依托现有专业的辅修及双学位专业模式是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选择学校现有的另外一个专业作为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学习。非中心城市高等院校应以这种模式为主,即以现有的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单独组建辅修及双学位专业模式就是依据学生的需求开设学校尚未正式设置的专业来满足学生修读辅修与双学位专业学习要求。非中心城市高等院校可以借助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需求。非中心城市高校采用这种模式是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的,学校给予的更多的是指导性帮助,以减少或消除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比学生完全自学效果肯定要好。这种模式对于学习急切心强、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2)依据修读人数多少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大学生选择辅修专业与双学位专业学习的理由各不相同,所选择的专业整体上呈现集中与分散并存的局面。学校不应只顾及集中部分而忽视分散的部分。教育的原则是把学习的机会给予每一个修读辅修专业与双学位的同学。但考虑修读专业、修读人数、教育成本等方面的因素,需要依据不同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与中心城市不同,非中心城市高等院校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修读人数数量多少的问题。要达到开班人数(例如30人),实行单独开班、单独授课的培养方式。针对修读人数少的情况,对于修读学校现有专业作为辅修与双学位专业,可实行插班上课方式,即制定辅修与双学位专业学习计划,学生根据课程插入现有专业课堂学习。如发生课程冲突,可采取录像、录音方式、借阅课堂记笔、教师要点指导等方式补学。或实行小组上课方式,采用学生自学与教师集中学前、中、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修读学校未开设专业作为辅修与双学位专业,利用信息资源充分了解专业教学计划,与学生共同拟定学习计划,实行导师指导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3)重视实践教育方式。非中心城市高校大学生修读辅修与双学位专业教育应突出应用性教学特征。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方面,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通过课堂案例、小组讨论、实验室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非中心城市高等院校开展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是新时期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重要历史使命,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征,决定其在培养辅修与双学位专业教育时采用特色的教育方式。非中心城市高等院校开展辅修与双学位教育的一些不利因素,在这种情形下,在学校与学生共同努力下,反而会转化为发展的有利因素,变为正能量。教学管理会更加容易,培养质量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杨宗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J].江苏高教,2011,(3).

    [2]张俊宗,试论非中心城市高校的中介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

    [3]王富平,陕西非中心城市高校的办学特色定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彭立、夏永梅,完善我国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几点建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