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关于宜居城市的探讨

    时间:2020-09-03 07:54: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北京2020年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首次提出宜居城市这个极具创新性的城市职能发展目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使宜居城市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1 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1.1宜居城市的概念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宜居城市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适宜居住;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是指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是指适宜居住,还包括适宜就业、出行及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充足等内容。

    宜居城市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

    在国内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中,对宜居城市的概念应采取广义的理解,注重宜居城市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1.2 宜居城市环境系统

    宜居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自然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设施环境三个子系统,其社会人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三个子系统。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共同创造出健康、优美、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构成宜居城市系统。

    宜居城市的自然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设施环境三个子系统。其中城市自然环境主要包括美丽的河流、湖泊,大公园,一般树丛,富有魅力的景观,洁净的空气,非常适宜的气温条件等;城市人工环境主要包括杰出的建筑物,清晰的城市平面,宽广的林荫道系统,美丽的广场,艺术的街道,喷泉群等;城市设施环境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设施,众多的高等院校,杰出的博物馆,重要的历史遗迹,多种图书馆及美好的音乐厅,琳琅满目的商店橱窗,街道的艺术,满足多种内容游憩要求的大游乐场,多样化的邻里环境等。

    宜居城市的社会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文化环境三个子系统。其中城市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和谐的社会交往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牢固的公共安全防线,亲和的社区邻里关系,良好的城市治安环境等;城市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充足的就业职位,较高的收入水平,雄厚的财政实力,巨大的发展潜力等;城市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完善的文化设施(如博物馆、音乐厅、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歌剧院等),浓郁的文化氛围,充足的教育资源(包括大专院校、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继续教育机构等),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艺术节、运动会、各种展览等)。

    宜居城市的自然物质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舒适、方便、有序的物质生活的基础,而社会人文环境则为居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以及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等。当然,城市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两者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自然物质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社会人文环境是宜居城市发展的深化。城市社会人文环境的营造需要以城市自然物质环境为载体,而城市自然物质环境的设计则需要体现城市的社会人文内容。

    宜居城市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是经济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

    其次,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

    第三,宜居城市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城市的文化丰富厚重有如下含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频繁;城市文化氛围浓郁。只有具有文化丰厚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第四,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生活的舒适便捷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居住舒适,要有配套设施齐备、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质量良好,供给充足;生态健康,天蓝水碧,住区安静整洁,人均绿地多,生态平衡。

    第五,宜居城市应该是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城市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景观的优美怡人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既需要城市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又要求人文景观如道路、建筑、广场、小品、公园等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人文尺度,体现人文关怀,从而起到陶冶居民心性的功效。

    第六,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公共安全度是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温疫,防御和处理人为灾害如大暴乱、恐怖袭击、突发公共事件等,确保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能力。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安全感,居民才能安居乐业。

    2 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

    对于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定论,但“宜人性”是对宜居城市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使居民感到安全、舒适、放松。据此,宜居城市至少应该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判别标准。

    2.1 经济发展度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解决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就业不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才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硬环境,从而促进城市人居软环境的改善。所以,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可由城市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三个指标来衡量。不仅如此,宜居城市还要求城市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潜力,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持续地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的高低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发展成本、科教水平、创新能力是三个关键因素。

    2.2 社会和谐度

    从城市社会稳定方面看,城市社会运行有序,财富分配公正,治安良好,居民安居乐业,是宜居城市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城市社会的稳定程度可以用社会政局稳定程度、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和就业机会充足状况等表达。从城市社会安全保障方面来看,宜居城市至少应该使每一个居住在该城市的居民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宜居城市必须建立起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在内的健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可以用社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等指标表示。

    2.3 文化丰厚度

    城市文化的丰厚度主要体现在城市历史文脉与城市社区有机融合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环境的发达程度上,主要包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现代文化设施、城市文化氛围等方面内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文化街区等有形的实体遗产,而且包括传统节日、风俗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文化设施主要由著名的高等院校、杰出的博物馆、多种图书馆、众多的文化馆、美好的音乐厅、充足的体育馆,以及满足多种游憩要求的大型游乐场等组成。城市文化氛围就是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设施为载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环境。宜居城市的建设必须维护城市文脉的延续性,以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兼收并蓄,融合现代文明,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环境。

    2.4 生活舒适度

    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高度生活舒适度的城市。生活舒适度主要包括居住舒适度、生活质量水平和生活便捷度等内容。从居住的舒适度来看,在居住区物质设施方面,要有充足的、符合健康要求的住宅,有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有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服务设施,有绿化、美化、净化的住区环境;在社区环境和氛围方面,要有和睦的邻里关系,充满人际关怀、表现出浓厚生活气息的社区氛围在交往方面,根据住区的地域特点、历史演变和居民结构,从多层次、多侧面切入,设计、建设符合社区自身特点的交往环境,增加居民交往的机遇,丰富社区生活内容。从生活质量水平来看,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可由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条件,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的满足程度等指标来表述。从生活便捷度来看,宜居城市必然是一个基础设施先进、完备,居民生活与出行方便、快捷的城市。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完善的生产性基础设施,更包括完善的生活性基础设施,以及以“数字城市”工程为标志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它是创造良好的宜居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基础。城市生活便捷度可用城市交通设施、信息设施和服务设施等指标来衡量。

    2.5 景观怡人度

    景观怡人度要求宜居城市必须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宜人尺度的建筑人工环境,并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筑人工环境的相互协调和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怡人的城市景观环境,满足居民的生理和心理舒适要求。自然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环境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宜居城市的首要判别标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求增加绿地和水体的面积,提高绿化、美化、净化质量,而且必须把道路、建筑、设施等人工元素与绿地、水体等自然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主要表现为自然为城市人口及其生产、生活、娱乐等活动提供的生态服务能力,表现为环境为城市人口生产、生活及安全保障提供的环境缓冲能力、自净能力和抗逆能力。宜居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可以由空气质量、绿化面积、环境卫生等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建筑人工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以人为本,即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建筑质量和外观,道路的宽度,桥梁的结构,街头小品的设计等,要具有宜人的尺度,要考虑城市居民使用的舒适、便捷和视觉上的审美需求,从而形成各种不同建筑、不同设施之间的协调,以及人与建筑的和谐,这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标识之一。宜居城市还要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形成特色城市地域结构,并因地制宜地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风貌等融为一体,使人文景观因自然景观而添辉,自然景观借人文景观而增色,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城市景观协调度可由自然景观美观度、人文景观美观度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度三个指标来判别。

    2.6 公共安全度

    宜居城市建设必须强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突发性城市公共安全预警及治理机制的完善性,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城市的主要突发性公共事件可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一些特大型城市,具有特殊的地位,人口稠密、建筑密集、经济要素高度积聚,政治、文化及国际交往活动频繁,形成了以非自然因素为主,灾害种类多、损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处置难度大等城市灾害的显著特点。维护公共安全,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是满足居民安居乐业的需求、创新宜人居住环境的保证。因此,宜居城市需要有完善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机制,有效的控制危机的能力,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有安全感。

    3宜居城市的发展规律

    3.1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

    城市发展是一个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的功能主要是为城市居民的生存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个阶段的城市居住环境相对较差。进入中期阶段,城市的生产性功能更加突出,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而重工业由于能源和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使得城市居住环境恶化。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给城市造成失业、基础设施不足、住房紧张、治安下降等问题,加剧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化。进入高级阶段,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渐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走向集约化,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最终实现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

    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社会意识也不断发生变化。在初、中级阶段,“征服自然”的意识占主导地位,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经济,对城市生态环境、贫富差距、文化保护等不够重视。到高级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主流社会意识,人们开始重视这些问题,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去解决这些问题,宜居城市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3.2 宜居城市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

    宜居城市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内涵,只有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城市和谐社会的创建,确保宜居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和谐社会具有层次性,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其保证层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协调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它要求城市在发展模式和战略选择上要考虑城市资源的约束力和环境的承载力,城市经济增长注重资源有序利用和环境保护,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确保城市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它要求城市人口增长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要考虑城市资源的约束力和环境的承载力,保持适度的人口增长,提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生活方式。

    三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增进全体居民的社会福利。一方面,通过增加城市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来创造稳定的城市社会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实现居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就业服务网络、社会保障制度及公共支出制度,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进一步繁荣。

    3.3 宜居城市是在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通过提高郊区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促进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从根本上化解城市发展中的资源制约矛盾,有效扩大城市承载能力,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乡统筹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统筹市区与郊区的规划和建设,市区重点提高现代化水平,郊区重点提高城市化水平,从而实现市区和郊区的功能互补、产业互补、协调发展;二是统筹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郊区应加强新城、卫星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培育一批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优势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的反磁力中心,吸引中心城市的产业与人口向郊区转移,加快旧城改造,促进中心城与郊区及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三是统筹市区与郊区的产业发展,加快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扩大郊区经济总量,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和城镇发展,市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郊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及休闲、观光、旅游业;四是统筹市区与郊区教育、就业、人口流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管理,减少社会安全隐患,为城市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发挥城市的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宜居城市的建设。产业合作,可以将原料耗费大、缺乏成本优势的产业适时转移给其他城市,加强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工与合作,避免城市间的重复建设。市场合作,建立区域统一市场,整合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积极开发和共享文化、旅游、信息等战略优势资源,形成整体竞争优势,避免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合作,通过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和其它公共设施的共享,通过环境整治的统一规划,实现跨地区环境问题的有效治理。

    3.4 宜居城市建设需要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导向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从住宅、社区到城市各个层面的高质量生活环境产生了很大的需求。他们不仅满足于有房子住,更重视社区环境的生态化、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和邻里关系的和谐性,以及城市宏观环境的宜人性等。在供求机制下,各种经济要素和资源开始向与宜居城市建设有关的行业转移,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注重生态型住宅的设计和良好社区人居环境的创建,以满足居民的高层次生活需求。

    由于市场存在缺陷,政府又是城市发展与管理的主体,所以,宜居城市建设还需政府的导向作用。上级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工具,实施宏观调控,协调区域关系和城乡关系,协调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目标,从而对宜居城市建设产生影响。

    当地政府对宜居城市建设的作用更加直接:一是通过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政策法规,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二是干预资源要素的空间流动,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地域结构;三是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四是改革投融资体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解决城市交通和住房等问题;五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解决城市失业和贫困等问题;六是建立城市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社会事件的应急系统,提供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七是加强城市废物处理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八是保护城市文化古迹,塑造浓郁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河南省发改委)其次,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

    第三,宜居城市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城市的文化丰富厚重有如下含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频繁;城市文化氛围浓郁。只有具有文化丰厚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第四,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生活的舒适便捷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居住舒适,要有配套设施齐备、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质量良好,供给充足;生态健康,天蓝水碧,住区安静整洁,人均绿地多,生态平衡。

    第五,宜居城市应该是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城市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景观的优美怡人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既需要城市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又要求人文景观如道路、建筑、广场、小品、公园等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人文尺度,体现人文关怀,从而起到陶冶居民心性的功效。

    第六,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公共安全度是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温疫,防御和处理人为灾害如大暴乱、恐怖袭击、突发公共事件等,确保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能力。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安全感,居民才能安居乐业。

    2 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

    对于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定论,但“宜人性”是对宜居城市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使居民感到安全、舒适、放松。据此,宜居城市至少应该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判别标准。

    2.1 经济发展度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解决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就业不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才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硬环境,从而促进城市人居软环境的改善。所以,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可由城市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三个指标来衡量。不仅如此,宜居城市还要求城市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潜力,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持续地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的高低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发展成本、科教水平、创新能力是三个关键因素。

    2.2 社会和谐度

    从城市社会稳定方面看,城市社会运行有序,财富分配公正,治安良好,居民安居乐业,是宜居城市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城市社会的稳定程度可以用社会政局稳定程度、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和就业机会充足状况等表达。从城市社会安全保障方面来看,宜居城市至少应该使每一个居住在该城市的居民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宜居城市必须建立起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在内的健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可以用社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等指标表示。

    2.3 文化丰厚度

    城市文化的丰厚度主要体现在城市历史文脉与城市社区有机融合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环境的发达程度上,主要包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现代文化设施、城市文化氛围等方面内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文化街区等有形的实体遗产,而且包括传统节日、风俗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文化设施主要由著名的高等院校、杰出的博物馆、多种图书馆、众多的文化馆、美好的音乐厅、充足的体育馆,以及满足多种游憩要求的大型游乐场等组成。城市文化氛围就是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设施为载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环境。宜居城市的建设必须维护城市文脉的延续性,以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兼收并蓄,融合现代文明,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环境。

    2.4 生活舒适度

    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高度生活舒适度的城市。生活舒适度主要包括居住舒适度、生活质量水平和生活便捷度等内容。从居住的舒适度来看,在居住区物质设施方面,要有充足的、符合健康要求的住宅,有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有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服务设施,有绿化、美化、净化的住区环境;在社区环境和氛围方面,要有和睦的邻里关系,充满人际关怀、表现出浓厚生活气息的社区氛围在交往方面,根据住区的地域特点、历史演变和居民结构,从多层次、多侧面切入,设计、建设符合社区自身特点的交往环境,增加居民交往的机遇,丰富社区生活内容。从生活质量水平来看,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可由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条件,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的满足程度等指标来表述。从生活便捷度来看,宜居城市必然是一个基础设施先进、完备,居民生活与出行方便、快捷的城市。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完善的生产性基础设施,更包括完善的生活性基础设施,以及以“数字城市”工程为标志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它是创造良好的宜居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基础。城市生活便捷度可用城市交通设施、信息设施和服务设施等指标来衡量。

    2.5 景观怡人度

    景观怡人度要求宜居城市必须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宜人尺度的建筑人工环境,并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筑人工环境的相互协调和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怡人的城市景观环境,满足居民的生理和心理舒适要求。自然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环境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宜居城市的首要判别标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求增加绿地和水体的面积,提高绿化、美化、净化质量,而且必须把道路、建筑、设施等人工元素与绿地、水体等自然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主要表现为自然为城市人口及其生产、生活、娱乐等活动提供的生态服务能力,表现为环境为城市人口生产、生活及安全保障提供的环境缓冲能力、自净能力和抗逆能力。宜居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可以由空气质量、绿化面积、环境卫生等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建筑人工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以人为本,即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建筑质量和外观,道路的宽度,桥梁的结构,街头小品的设计等,要具有宜人的尺度,要考虑城市居民使用的舒适、便捷和视觉上的审美需求,从而形成各种不同建筑、不同设施之间的协调,以及人与建筑的和谐,这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标识之一。宜居城市还要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形成特色城市地域结构,并因地制宜地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风貌等融为一体,使人文景观因自然景观而添辉,自然景观借人文景观而增色,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城市景观协调度可由自然景观美观度、人文景观美观度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度三个指标来判别。

    2.6 公共安全度

    宜居城市建设必须强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突发性城市公共安全预警及治理机制的完善性,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城市的主要突发性公共事件可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一些特大型城市,具有特殊的地位,人口稠密、建筑密集、经济要素高度积聚,政治、文化及国际交往活动频繁,形成了以非自然因素为主,灾害种类多、损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处置难度大等城市灾害的显著特点。维护公共安全,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是满足居民安居乐业的需求、创新宜人居住环境的保证。因此,宜居城市需要有完善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机制,有效的控制危机的能力,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有安全感。

    3 宜居城市的发展规律

    3.1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

    城市发展是一个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的功能主要是为城市居民的生存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个阶段的城市居住环境相对较差。进入中期阶段,城市的生产性功能更加突出,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而重工业由于能源和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使得城市居住环境恶化。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给城市造成失业、基础设施不足、住房紧张、治安下降等问题,加剧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化。进入高级阶段,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渐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走向集约化,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最终实现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

    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社会意识也不断发生变化。在初、中级阶段,“征服自然”的意识占主导地位,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经济,对城市生态环境、贫富差距、文化保护等不够重视。到高级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主流社会意识,人们开始重视这些问题,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去解决这些问题,宜居城市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3.2 宜居城市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

    宜居城市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内涵,只有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城市和谐社会的创建,确保宜居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和谐社会具有层次性,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其保证层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协调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它要求城市在发展模式和战略选择上要考虑城市资源的约束力和环境的承载力,城市经济增长注重资源有序利用和环境保护,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确保城市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它要求城市人口增长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要考虑城市资源的约束力和环境的承载力,保持适度的人口增长,提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生活方式。

    三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增进全体居民的社会福利。一方面,通过增加城市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来创造稳定的城市社会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实现居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就业服务网络、社会保障制度及公共支出制度,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进一步繁荣。

    3.3 宜居城市是在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通过提高郊区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促进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从根本上化解城市发展中的资源制约矛盾,有效扩大城市承载能力,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乡统筹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统筹市区与郊区的规划和建设,市区重点提高现代化水平,郊区重点提高城市化水平,从而实现市区和郊区的功能互补、产业互补、协调发展;二是统筹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郊区应加强新城、卫星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培育一批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优势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的反磁力中心,吸引中心城市的产业与人口向郊区转移,加快旧城改造,促进中心城与郊区及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三是统筹市区与郊区的产业发展,加快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扩大郊区经济总量,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和城镇发展,市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郊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及休闲、观光、旅游业;四是统筹市区与郊区教育、就业、人口流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管理,减少社会安全隐患,为城市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发挥城市的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宜居城市的建设。产业合作,可以将原料耗费大、缺乏成本优势的产业适时转移给其他城市,加强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工与合作,避免城市间的重复建设。市场合作,建立区域统一市场,整合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积极开发和共享文化、旅游、信息等战略优势资源,形成整体竞争优势,避免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合作,通过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和其它公共设施的共享,通过环境整治的统一规划,实现跨地区环境问题的有效治理。

    3.4 宜居城市建设需要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导向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从住宅、社区到城市各个层面的高质量生活环境产生了很大的需求。他们不仅满足于有房子住,更重视社区环境的生态化、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和邻里关系的和谐性,以及城市宏观环境的宜人性等。在供求机制下,各种经济要素和资源开始向与宜居城市建设有关的行业转移,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注重生态型住宅的设计和良好社区人居环境的创建,以满足居民的高层次生活需求。

    由于市场存在缺陷,政府又是城市发展与管理的主体,所以,宜居城市建设还需政府的导向作用。上级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工具,实施宏观调控,协调区域关系和城乡关系,协调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目标,从而对宜居城市建设产生影响。

    当地政府对宜居城市建设的作用更加直接:一是通过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政策法规,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二是干预资源要素的空间流动,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地域结构;三是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四是改革投融资体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解决城市交通和住房等问题;五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解决城市失业和贫困等问题;六是建立城市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社会事件的应急系统,提供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七是加强城市废物处理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八是保护城市文化古迹,塑造浓郁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河南省发改委)

    简讯

    4月18日在“2006第八届国际电梯展”上,广州日立电梯有限公司潘总经理向记者介绍了他们最新开发的“循环式多轿厢电梯”。他说:“循环式多轿厢电梯”可以在2台普通电梯的井道空间内循环运行6到8台电梯轿厢。这样将会大大地提高运送能力、缩短电梯等候时间、缓和拥挤现象。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写字楼的大型化、高层化已经呈现一种趋势。随之也带来了电梯运送能力的压力。如果仅靠传统的通过增加电梯数量的方式来提高运送力,就要更多地占用建筑空间和增加能源消耗。为此“循环式多轿厢电梯”是一种解决建筑空间占用和节约能源的一种好方式。

    广州日立电梯有限公司目前销量已经位列全国同行第二。但是,潘总仍不敢有半点懈怠,他说,我们未来将突破“电梯制造商”的框框局限,要在智能小区建设和售后服务上下更大的工夫。

    潘总通过本刊表达他的承诺:“我们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成为各城市最可信任的合作伙伴,我们要生产最可靠的电梯来为各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关热词搜索: 探讨 宜居城市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