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路遥年谱》评论选

    时间:2020-11-22 07:58: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序 言

    程光炜

    前些时候,收到王刚先生电邮,让我给他的《路遥年谱》作序。这是他花费几年工夫辛勤撰写的一本专书。之前我收到过王先生编著的《路遥纪事》,就预感到他还会写另一本更扎实的专著。我不曾与王先生见面,还是从我的学生杨晓帆博士那里知道他一点信息的。我记得杨晓帆传给我王刚先生作的《路遥创作年表》,当时我正在读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知道了“年谱”对于继续研究一个作家的重要性。因为很多人都把当代文学研究理解成文学批评,所以,我当时读这两本书纯粹是忙中偷闲,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创作年表”给了我一点灵感,于是2012年写了篇《文学年谱框架中的“路遥创作年表”》的文章,在《当代文坛》发表后引起复旦大学青年教师金理博士的注意,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它。这件事看似巧合,其实也是对我内心深处一点愿望的激发,我一直在能否给当代小说家做“家世考证”“年谱”“传记”这些事情上犹犹豫豫,没有下定明确的决心。“路遥创作年表”把我读梁启超先生两本书的心得结合起来了。一种朦胧了好几年的想法,就这样逐渐浮出了水面。因此,我得感谢王先生,也包括其他一些朋友的此类工作,当代文学史如果没有他们默默无闻的辛勤工作,恐怕要推迟很多年才会有所进展。

    杨晓帆告诉我,王刚先生曾是陕西一家出版社的编辑,他自称是路遥的“清涧同乡”,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意识到在著名小说家路遥先生故世二十多年后,应该有人替他作传,做些研究的工作。他这个“学术圈外”人,能有这种眼光和气魄,是十分令人钦佩的。在此之前,我零星看过一些介绍路遥人生经历的随笔和史料,对他的身世也有一点点简单了解,例如海波的长篇回忆录等。读这本《路遥年谱》,才知道还有很多史料文献没有得到挖掘、走访、采集。例如,“1973年 24岁”这部分,叙述路遥上大学、林达招工种种事迹的详细,是我过去从未听说过的。一个作家的创作道路,就像路遥小说《人生》里所说的,关键是那几步。而上大学,正是路遥走上文学道路的关键起点。当然,还有柳青的影响等几个也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另外,从“1980年 31岁”到“1982年 33岁”路遥写中篇小说《人生》这个阶段的史料,也很有意思。其中,有对路遥几篇小说创作过程的叙述,有他与文坛朋友的通信,也有外部世界发生的变化,对他文学创作新的想法的启发刺激的作用,等等,都是我们了解路遥新时期初期小说创作状貌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我留意到王刚先生在叙述作家这些事迹的时候,态度是平静的,文字也尽量平实客观,不太夹杂自己的感情。这与梁启超在“研究法”著作强调应该让事实自己说话,而不是传记撰写者出来说话的观点,正好不谋而合。我不知道王先生写这本书时,是否受过这类训练,是否是有意为之,但他这样做的理想效果,确实在我读它的时候达到了。由于作者没有先入为主,令读者处于比较放松的阅读状态,这本著作的史料价值便被顯露了出来。当然,按照更专业的要求,它也不是毫无瑕疵。不过,由于作者辛勤的工作和多年努力,终于让我们读到了一本可以相信的书,这却是不容置疑的。

    在这本有价值的专著即将问世之际,我先写一点粗浅的观感,借以表达祝贺之意。

    后记·

    我们为什么要重读路遥

    王 刚

    1992年11月17日,敏感、自卑、贫病缠身的路遥病逝了。

    这位在20世纪80年代声名鹊起的作家,是那个时代文坛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阅、研究至今,他的名字已经成为文坛重镇——陕西文学的标签之一。他短暂的一生硕果累累,但其生前却几乎遭遇了人生中所有的不幸:苦难的童年、饥饿的青少年、不顺利的学业、不顺心的生活、贫病交加……加之个人的英年早逝以及年迈的父母、未成年的女儿……他的一生,比他的作品更加传奇。

    当然,一位作家的日常生活不能简单地与其文学活动相关联,但是像路遥这样一生中充满断层、传奇、争议的作家,其文学创作必然与日常生活状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作为路遥的清涧老乡,我与路遥之间也曾有过一段特别的缘分。2007年,我在榆林市文联《陕北》杂志编辑部获得了一份“编辑”的差事,单位安排我暂住市文联二楼办公室11号,一住就是三年。三年中,路遥常常被人谈起。其中当然有特别的缘由。1983年夏秋之际,路遥带着电影《人生》的剧组在榆林选景,选完景后,路遥在榆林小住过一段时间,完成了中篇小说《你怎么也想不到》。当时,路遥就住在市文联二楼11号。小说《你怎么也想不到》中也留下了一系列颇具榆林地方特色的词汇,如“毛乌素大沙漠”“古长城”“防护林”“治沙”“文化馆”……据路遥生前好友、榆林市群艺馆的朱合作先生回忆,路遥打鼾的声音特别大,从市文联大门一进来就能听见路遥的呼噜声。他每天早上9点多起床,十一二点吃饭,然后开始创作,一写就是一整天。《你怎么也想不到》完稿后,路遥便离开了榆林,也离开了他夜以继日工作的市文联二楼办公室11号。

    我自小就对路遥充满敬意,加之特别的缘分,以自己特别的方式向这位同乡前辈致敬,就成为我的一个夙愿。2011年春节后,我初步确定了本书的写作构想,开始收集整理与路遥相关的公开与非公开的资料与档案,同时翻阅了大量年谱与传记类书籍,希望以此完成自我训练,为写作《路遥年谱》积蓄力量。

    在写作之初,我就给自己定下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以编著其生平事迹的方式,尝试理解那个文学语境中的路遥、陕北文化中的路遥,以及人世间最平凡的路遥……我期待《路遥年谱》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加丰满、真实、多层面、全角度的路遥。可以说,这是我写作《路遥年谱》的初衷。今天,《路遥年谱》即将付梓,我期待这本拙著能为读者了解这位陕北“大百科全书式”作家提供更多、更新的角度,甚至可以为路遥研究者理解路遥的文学资源、创作态度和文学观念提供更丰富的参照。

    由于各种原因,现行的当代文学史似乎存在一些淡化路遥及其创作的倾向。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论述了社会主义形态下文艺由“一体化”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的这一过程,但或许是由于该书写作时间较早,作者并未对路遥的两部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人生》与《平凡的世界》展开论述,而只在书末的“中国当代文学年表”中列出了作品的发表年代与出处。作为“重写文学史”的重大研究成果之一,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在第十三章第四节专门讨论了路遥的《人生》,而对《平凡的世界》的论述只有寥寥数言。这两部文学史著作可谓经典,但对路遥及其创作的论述都不约而同着墨甚少。尽管其中原因复杂,但当代文学史论著对路遥及其创作存在某种“集体忽视”是客观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八九十年代传统现实主义文艺作品遭受冷落的现实。

    今天,我们回望路遥,便会发现现实主义没有过时,现实主义文学也永远不会过时,甚至,正如路遥曾经所言,“我们和缺乏现代主义一样缺乏(真正的)现实主义”。可以说,路遥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是一个独立的、科学的、超前的文学形式,甚至其价值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的意义。

    身处劣境却不断挑战苦难、自强奋斗,这是路遥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路遥的人格魅力与其作品中体现出的时代精神——给予所有卑微人物以勇气和光亮,并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路遥的一生为我们所展示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追求。这也是路遥逝世多年之后,其作品愈发为无数读者所欢迎的原因之一。

    路遥曾在给蔡葵的一封信中谈到:“对作家来说,所谓现实,同时也就是未来,也就是历史,因此必须有更具深度的思考,才有可能进入真正有价值的劳动。”阅读路遥,要在大时代中发现他细微的生活。只有发现这些现实的“日常”,我们才能更好地接近作家本身,理解在时代的留白处那个更广阔的“路遥”空间,更加直观地发现这个世界最真实的一面。

    写作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惊叹于路遥对这个世界“初恋般的热情”和他那“宗教般的意志”,他如此热爱着这个世界,爱着他爱的人,却又无力对抗这个看似平凡的世界。他是文坛上真正的苦行僧。无数次阅读路遥,沿着路遥曾经踏过的足迹前行,让我有了一次次与路遥跨越时空的交流,这无疑成为我人生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自我学习、自我审视的过程。

    这里,需要感谢的是从未谋面的程光炜先生,他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拨冗作序。感谢路遥的同学、同事、朋友,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参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很可能就失去了这些重要文献。感谢惠怀杰、张永强、朱文杰、崔鹏飞等师友将自己收藏的珍贵资料无私提供给我使用。感谢那些热爱路遥的读者和研究路遥的学者们,正是他们使得这本小书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另外,还要特别感清涧县委县政府及路遥纪念馆、刘艳馆长对我所做工作的鼓励与支持、本书策划编辑王水对本书的赏识、责任编辑程帅在编校方面严谨的态度,对此,我深表感谢。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的是为这个“平凡的世界”创下不凡文学成就的路遥。在道德缺失、文学疲软的今天,审视路遥留下的这份遗产,我们不难发现,路遥坚守着的现实主义阵地——正是我们民族精神家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路遥自己所说:“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决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方法问题,而主要应该是一种精神。”路遥用生命恪守的这块精神阵地,使他与他所属的时代保持了一种紧张而良性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今天,乃至未来都意义重大。

    本书难免存在错误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指正批评。

    平凡的世界,不凡的深情

    洪 艷

    我从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读到《早晨从中午开始》,不可抑制地喜欢他的文字;也读了许多研究他和他文字的文章,以期弄明白坚实文字背后的他,有着怎样的生命体验,才得以如此丰厚的文字和创作激情打动我们的心扉。我们都知道的是,路遥作为20世纪80年代引领一代写作风尚的作家,他的文字和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我们思考生命的状态,起到了无穷巨大的启慧之功。而他竟如一颗划亮天幕的流星,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短暂而璀璨,却绝对让人印象深刻。不得不说,《路遥年谱》能让喜爱他的我们,一起走近路遥,一起去感受他平凡又悲壮的人生旅程,透视他丰厚又坚韧的内心世界最本源的模样。

    第一眼看到《路遥年谱》时,我被目录震撼了,心底有种隐隐的痛在升腾。它从1949年(乙丑)路遥诞生开始,1950年(丙寅)一岁……到1992年(壬申)逝世,目录按年份逐一推移他的生平,再到他逝后的记事,以及末了的附录两则,一为路遥自传,二为路遥纪念馆大记事。我真的感觉到了一个生命短暂如斯,又丰富如斯。因书的行文按目录构架成集,又在具体的单一年份里,既以路遥所处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叙,又以路遥的生身经历为述。

    这个于1949年12月2日,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在八岁的初冬被生父过继给在延川县大伯为子。我定然无法体会那样的年月,这种形式的骨肉分离对于两代人会是怎样的一种痛楚,但却开始懂得了路遥心上为何能体会到人生种种细微的痛,并换成文字的那种才能了。书中有说“清涧县位于榆林市最南端,无定河下游,东濒黄河,西、南两面与延安市子长、延川县接壤,北面与绥德、子洲为邻。……历史上,王家堡村名为北狄寨。从生理遗传基因来看,路遥的身体里可能奔淌着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的血液。路遥那黑色发亮的肌肤,那匈奴式的络腮胡须,似乎是延续成吉思汗血脉的标志与象征。”也因此能够进一步理解到作家贾平凹在路遥逝世十五周年时,作祭文说过的话:“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我想,是陕北的高天厚土哺育了路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灵性,包容万千苦难与甘于贫穷而不怨的气度,因而赋予了他无穷的创作激情和才情,培养了他奋斗不息的生命精神。

    这位在二十岁上下就冒出“这一生如果写一本自己感动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想法的作家,我想他那时激荡在胸中的激情必定鲜有人能及。而《路遥年谱》让我彻底懂得了他创作激情的来源与动力。“文革”爆发令路遥升学无望,出路仅为安身为农。而时代似乎又给他提供了另一条路——投身“文化大革命”的洪流,他果真依靠出众的政治才能从红卫兵晋升为“军长”,再到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但在“清理阶级队伍”的政治运动中被免了职,1969年底被彻底赶回老家务农。十八岁的少年在这场变幻莫测的政治斗争中一瞬跌入谷底,随后爱情所带来的伤痛,以及婚姻失败的痛楚,恐怕他的种种无望正是成就其文字深度的缘由所在吧。因而《人生》《平凡的世界》里高加林、田晓霞的选择就是这些种种经历的投射与宣泄。

    掩卷时,恍然想起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道:“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谁说不是呢?这个世界纵然有千般平凡,但深爱着它的激情在胸,成就的必定是属于自己的不凡。路遥正是其一。

    枷锁中的舞蹈

    张旭升

    王刚先生的新书《路遥年谱》修订版问世,作为朋友一直感动于他对文学事业的孜孜不倦。《路遥年谱》修订版为热爱路遥,愿意在资本金钱逻辑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今天依然葆有文学爱好的人们奉上珍贵资料,提供可靠信息。《路遥年谱》记录了路遥1949年诞生,到1992年路遥去世过程中,每年发生的与路遥相关的事件,后附1993—2016年人们纪念路遥的事件,以及《路遥自传》和《路遥纪念馆大事记》,是一本详细梳理路遥信息的、有参考资料价值的、收录了珍贵资料的文献性书籍。为人们了解路遥、研究路遥做出补白的工作。

    “人生是一场奋斗,它时时需要心灵的抚慰,精神的超越,道德的提升。”路遥向我们呈现的,就是这种奋斗的精神。每个人生活在这个需要奋斗的社会中,在生存焦虑、文化焦虑、政治焦虑充斥的思维空间,人们拖拽着沉重的肉身,在存在的道路上前行。阅读路遥,就是阅读这种前行的思路历程,或许疲惫与困顿交织,却总是不断发出勇敢的尝试。人就是在这种不能放弃又无从坚持的自我质疑和自我挑战中,在一次次出发、跌倒又爬起的勇敢中展示着生命的无法估量的能量。人们在生存的枷锁中,渴望跳出惊艳的舞蹈,用思想的魅力传递存在的伟大。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个不断与枷锁产生冲突与磨砺的过程,然而,我们都相信,在这个过程中,痛苦越深刻,舞姿越优美,疼痛越持久,越能体悟真实。每个人都在这种疼痛中尝试,路遥是其中的佼佼者。

    渴望在疼痛中接近真理,在血肉模糊的疼痛间窥见真实,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各自尝试着各自生存体验,心怀敬意与悲悯。王刚就是这样一个心怀敬意与悲悯的作者,他因与路遥同乡,又在路遥创作的地方居住过,所以萌生了为路遥做点什么的想法,近十年来,孜孜不倦,一直为搜集路遥的资料奔波。

    《路遥年谱》修订版中收藏了当年路遥与曹谷溪、王维玲等人的书信和珍贵照片,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更豐满、真实的路遥。同时,《路遥年谱》修订版在岁月流逝中梳理路遥的成长的过程中,让我们窥见路遥成长过程中致使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隐性因素。也让读者在了解路遥的同时,了解路遥生存的时代,了解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变革。感谢提供资料的老师,感谢收集资料的作者。对所有文学爱好者和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艰难前行的同仁表示敬意。

    《路遥年谱》,王刚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12月。

    责任编辑:侯波 杨建

    相关热词搜索: 年谱 路遥 评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