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岐秦政权兴衰存亡管窥

    时间:2020-11-23 07:53: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 研究繁复记载于旧史而疏淡于当今史学界的岐秦政权与李茂贞,探究存在于唐末五代近60载的岐秦政权成败兴衰的奥妙以及李茂贞的功过是非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岐秦政权兴衰存亡不仅能够反映出唐亡的直接缘由和唐末地方与中央、中央内部南衙北司斗争实情,亦能折射出唐末五代社会嬗变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种状貌与流变。

    关键词 岐秦政权 唐朝 五代 昭宗 李茂贞

    〔中图分类号〕K2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3-0177-05

    岐秦政权始建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历僖、昭、哀帝、朱全忠、朱友珪,朱友贞、李存勖、李亶、李从厚、李从珂、石敬瑭、石重贵等十二帝,历时五十九载,历经唐末五代政局迭荡嬗变的各个重要时段,鼎盛时辖“岐、陇、泾、原、渭、武、秦、成、阶、凤、郑、宁、庆、衍、鄜、坊、丹、延、梁、洋二十州”,

    ①关涉今天陕西西部、陕南、陕北、渭南、川北、咸阳、宁夏南都、甘肃东部大片地域,为唐末的雄藩强镇,直接或间接地操控朝政,在北方与晋、汴两大势力集团逐鹿争霸,演成三足鼎立之势,左右着唐末政局的走向,促使了唐朝的彻底灭亡。后梁建国后,李茂贞开岐王府,建偏霸政权,割据关中,成为晚唐五代多元政局的重要一极,在晚唐五代政治、军事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关陇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学界长期以来,对岐秦政权兴衰存亡及其相关问题鲜有涉猎,近年来,廖廖数篇文论尽管做了有益的探索,但仍尚未全面透析岐秦政权兴衰存亡的各个层面,诸如岐秦政权何以得存?李茂贞为何没有称帝?岐秦政权衰亡的缘由本文拟从上述诸方面以及新近秦王陵发掘之新资料对之胪列剖析。

    一

    岐秦政权是何性质?这是研究岐秦政权的首要问题。卞孝萱先生简洁地讲李茂贞是“唐末割据凤翔的藩镇”②,唐朝虽然先后封李茂贞为凤翔、武定军、山南西道、陇州节度使、洋州刺史、御史大夫、尚书令、侍中、太尉、凤翔尹、兴元尹等诸多地方要职和中央显官,而且唐僖宗赐宋文通姓名为李茂贞,用心良苦地御撰“正臣”,但都无法改变岐秦政权为地

    *该课题为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06H012S)

    ①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40,杂传第28,李茂贞传,宋人,徐无党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又见张兴武先生《秦岐政权的兴衰与关陇诸州历史命运的变迁》一文,《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358页。

    方割据政权的性质,由此便不难理解李茂贞三犯京阙、凌辱王室、劫驾凤翔、表奏子侄为各地牧伯,以致长期有问鼎之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悖逆之举的缘由,而从秦王陵考古挖掘更能确证其割据性质,李茂贞及其夫人陵园的神道有人臣墓的石羊、石虎、石人,但也有帝王陵前的石马、华表,可见其既不是按人臣墓,也不是按帝王墓建造的,与李茂贞及其夫人刘氏的地位极不相称,是明显的“僭越”(注:刘军社:《李茂贞与秦王陵》,三秦出版社,2006年12月。),因之,郭琦、史念海、张岂之先生领衔主编的《陕西通史•隋唐卷》直截了当地将李茂贞、王行瑜、韩建三帅发动的进京犯阙及与晋军李克用的战争定论为“诸侯争霸”(注:郭琦、史念海、张岂之:《陕西通史•隋唐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即岐秦政权为何能够存在五十年便稍微费解。岐秦政权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究其原因:其一,唐室弱而秦王强。“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藩镇林立,国力日益倾颓,尤其经过黄巢起义的重创,唐王朝可谓名存实亡,到僖宋时,“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侯废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④刘日句:《旧唐书》卷197下,本纪197,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第487、522页。),到昭宗时,“五侯九伯,无非问鼎之徒,四岳十连,皆畜无君之迹”④。出身于河北博野行伍世家的李茂贞在军旅生涯中发迹刘军社先生认为李茂贞出身一个无依无靠的农家子弟,见《李茂贞与秦王陵》,三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9页;又,杨西民先生在《大唐秦王陵揭秘》一文中讲“李茂贞出身农家”,载《神秘西部》2003年第10期,本文依王凤翔先生《新见唐秦王陵李茂贞墓志浅释》一文,载《文物春秋》,2006年第6期。),26岁时,在岐山龙尾坡镇压黄巢部将尚让的战斗中崭露头角,受到唐朝擢拔,封为禁军头目——神策军指挥使,朱玫之乱和讨伐李昌符之战中又两次因扈跸和镇压之功封为陇州招讨使和凤翔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兼侍中,陇西郡王,一跃成为唐朝的封疆大吏和朝廷宰辅,“素有无君之迹”的李茂贞此时政治野心开始膨胀,擅兵兴元,讨平杨复恭父子,违诏表其假子继徽为留后,昭宗不得已而授之,“自是茂贞恃勋恣横,擅兵窥伺,颇干朝政,始萌问鼎之志”⑨〔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32,世袭列传第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第1209、1210页。),逐泾、原、洋州节度使和凤州刺史,掠夺其地,皆表其子弟为牧伯。“神气雄俊”、“意在恢张旧业、号令天下”的唐昭宗不甘屈从李茂贞意志,第一次向李茂贞发难,徙茂贞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以宰相徐彦若接管凤翔,李茂贞拒不奉诏,且“言词诟詈”,不忍“孱孱坐受凌弱”的昭宗不受其辱,誓将讨伐,宰相杜让能以“茂贞地大兵强,而唐力未可以征讨”(注:〔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40,杂传第二十八,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第283页。)谏止不听,派出的覃王率领的扈驾军五十四都战于周至,结果唐军大败,李茂贞率兵屯三桥,逼昭宗杀杜让能谢罪。李茂贞与唐昭宗为代表的唐王室第一次军事冲突,其结果以唐败岐胜而告终,从而奠定了岐强唐弱之格局。乾宁元年(894年),“时茂贞有山南梁、洋、兴、凤、岐、陇、秦、泾、原等十五馀郡,甲兵雄盛,凌弱王室”(注:〔后晋〕刘日句:《旧唐书》本纪20上,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第507页。),昭宗尽管不甘屈服,又两次试图将这位“构难于肘腋”的强藩从凤翔撵走,结果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却导致李茂贞再次大败唐室军队,并清除了朝廷异己,焚掠长安,操控宦党废昭宗,劫持昭宗到凤翔,在李茂贞与唐王朝历次矛盾冲突中均以李茂贞胜利而告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每次朝廷的失败都要给李茂贞加官进爵,封岐王、尚书令、秦王,均是李茂贞胜局之封赏,概言之,岐强唐弱是岐秦政权能够存在的根本原因。加之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关中已不再为全国政治中心,朱温忙于废除唐王室,与晋、幽州等敌河北逐鹿,对在全国政局棋盘中微不足道的秦岐政权后梁既无暇西顾,也不愿西顾,所以岐秦政权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苟延残喘,得以在唐灭之后长期割据。其二,政治势力相对均衡牵制的结果。在北方汴、晋、岐争霸中,虽然互为仇敌,而在鼎足图霸中,一方生存往往以政治联盟形式而保全政权,李茂贞二犯长安后,晋军叩关直逼,大获全胜,李克用请剪除李茂贞,“不诛茂贞,关辅无由宁谧”,而唐室认为“若太原尽殄分阝、关岐,必入辅,京师忧未艾也”⑨,下诏李克用与李茂贞和解,而岐、汴开战后,“茂贞仍以书求救于李克用。克用遣李嗣昭将五千骑自沁州趣晋州,与汴兵战于平阳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9,唐纪7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使围困凤翔的朱全忠一度挥师东进与晋军战斗,而四川王建在汴岐战争期间,“既修好于汴,指茂贞罪状,又阴与茂贞间使往来,且言坚壁勿和,许以出师赴援”(注:〔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僭伪列传三。),而且朱温困茂贞于凤翔势窘力穷之时昭宗又下诏朱温与李茂贞和解,在这种群雄争霸的胶着状态下,诸侯力量要么通过联盟而图存,要么借助王室皇权达到力量均衡牵制,使岐秦政权长期存在成为可能,也是其它力量生存之途径和唐室维持摇摇欲坠政权之必须。而唐迁都后,李茂贞不称帝,奉正朔二十年,先后与李克用、王建、李继徽、刘仁恭、杨行密、赵匡凝等强藩分别合兵攻打汴军,表面是为光复唐室,恢复正统,实际是凭籍政治军事联盟而图存。其次,岐秦政权有京畿腹里便利,当唐王朝在长安时,善于在朝廷寻找代理人,政治上某种程度起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效用。新、旧《五代史》、《旧唐书》均记载李茂贞善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善于权变,这些并非要因,关键是他始终在朝廷有代理人,主要是深结宦官阉寺集团,从李茂贞擅兵兴元之时,“宦官阴与二镇相表里”③④⑤⑥⑨〔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9,唐纪7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422、2428、2453、2489、2472、2557页。),“宰相崔昭纬阴结分阝、岐,为之耳目”③,“得天子过失,朝廷机事,悉以告之”,李茂贞第一次犯京师后,“自是朝廷动息,皆禀于分阝、岐,南、北司往往依附于二镇以邀恩泽”④。昭宗从华州返京后,宦官左军中尉刘季述、右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发动宫廷政变,废昭宗,立太子裕,“以岐、华兵为援,控制诸藩”⑤,最后结成庞大的以宦官为核心的政治集团,昭宗返正后,宦官“韩全诲等惧诛,以兵制止,乃与李继昭、李继诲、李彦弼、李继筠深相结”⑥, 在朱温入关之前,劫持昭宗至凤翔,这便是朝廷稍有风吹草动,早晨议事,傍晚岐秦政权便全然知晓的缘故。由此,李茂贞假昭宗之名命令诸侯,奏用子侄为各地牧伯,甚至安排好俯首帖耳的以宰相韦贻范为首的百官朝臣,此乃李茂贞敢于屡次违诏、辱骂朝廷、甚至敢与皇帝叫板、威逼京师的重要原因。同时,岐秦政权盘据凤翔宝地,此地西依六盘山,南靠终南山,兼有秦岭之险、渭水之利,且以散关为屏障,进可攻,退可守,扼军事地理之咽喉,加之此地兼有井盐制造之特许,连河西、通西域,招商引贾,所获不菲。唐王朝东迁后,李克用居于河东一隅,朱温环敌于汴梁数州,无力西顾,关中失去政治中心后,后梁也无须关注,便成为岐秦政权苟安、割据关中的天时地利。第四,善于利用佛教作为精神支柱。据五代薛昌序撰《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碑载:李茂贞自唐昭宗天复元年始,至后梁末帝贞明六年,历二十余载,先后五次投巨资修建唐朝皇家御用寺院法门寺,修复阶舍寺宇共46间,盖造房舍400余间,塑贤圣菩萨42尊,造铜炉八面,施梵夹《金刚经》10000卷,这种躬亲礼佛的举措,不论出于什么缘由,但都顺应唐代关中人民尊奉佛教的习俗和心理,一方面赢得了民心,同时又寻找到强大的精神支柱,“李茂贞已把法门寺当成他所控制政权的‘国寺’,加之这个政权的政治中心又设在凤翔,法门寺的佛寺之盛又显出了往日的繁华,其弘法的重点可能转移至密宗金刚界法一面,目的似在以弘扬密宗佛教为李茂贞本人及其政权祈福消灾,以便在乱世中延长生命并立于不败之地。”韩金科:《法门寺文化史》(上),五州传播出版社,1998年,第241-242页。)诚然,以法门寺为“国寺”,恭敬事佛礼佛的举措对延长岐秦割据政权起到了精神支撑和愚弄麻痹关中西部人民的作用。

    二

    能够长时间维持地方割据的李茂贞在唐亡后为何又没有称帝呢?新、旧《五代史》和《通鉴》表述基本一致,及梁祖建号,李茂贞“开岐王府,置天官,目妻为皇后,鸣梢掌扇、宣词令,一如王者之制”,(注:〔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32,世袭列传第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第1211页。)既然“置百官,将吏上书称笺表,鞭扇号令多疑帝者,”⑨为什么不直接改元称帝呢?有学者称“一代枭雄李茂贞作为身受三朝皇恩的重臣,尽管三烧长安,图劫皇驾,却对大唐王朝始终如一地有着深深地的眷恋”,“李茂贞是个不图虚名,只重享受的人”(注:刘军社:《李茂贞与秦王陵》,三秦出版社,2006年12月。)这实被一种“奉二十年正朔”不改的假像所迷惑,事实远非如此。新、旧《五代史》、《旧唐书》和《通鉴》多处记载,李茂贞具有问鼎之志,觊觎帝位是毋庸置疑的。大顺二年(891年),李茂贞擅兵攻占兴元,并强求以其假子李继徽为留后之后,便“擅兵窥伺,颇干朝政,始萌问鼎之志”,又,茂贞“得山南之后有问鼎之志”,乾宁元年(894年),李茂贞第一次犯阙得胜后,甲兵强盛,凌弱王室,始萌问鼎之志,李茂贞操控朝廷,赤裸裸地与唐王室火拼,劫驾昭宗,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图谋帝王之业是暴露无遗的,而最终结果没有称帝,并非他对唐朝有深深的眷恋,或他是只图享受的人,事实上,这是自五代以来众人皆知的缘由,即因为昭宗天复元年(901年)至天复三年(903年)的两年岐、汴战争,使岐秦政权疆域萎缩,势力锐减,已无与梁、晋争雄的实力,固难建元称帝,以防偏霸之业丧失殆尽。北宋学者薛居正认为梁太祖建国后,茂贞疆土危蹙,不遂僭窍之志(注:〔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32,世袭列传第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第1211页。),司马光同样认为李茂贞“及闻唐亡,以兵羸地蹙,不能称帝”⑨⑩〔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9,唐纪7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当今学者多亦如此认识,“由于实力衰弱,李茂贞始终没有称帝。”

    ⑤刘军社:《李茂贞与秦王陵》,三秦出版社,2006年12月。)“关中地理环境相对狭小,李茂贞割据的凤翔距离京师长安不过300余里,其间没有天然屏障,他要在凤翔称帝,只能招来诸侯群起而攻之,李茂贞又没有绝对的把握占领长安,消灭唐朝,号令天下,所以李茂贞打消了称帝的念头”⑤。恰如蜀主王建之评价“茂贞虽庸才,然有强悍之名,远近畏之,与全忠力争则不足,自守则有余”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梼杌校笺》,补录,冯涓谏伐秦条,巴蜀出版社,1999年,第73页。)。而称王后,李茂贞志图兴复,仍奉昭宗天复年号,(注:〔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李茂贞改封秦王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90页。又,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云“李茂贞称秦王用天祐年号条”,茂贞奉昭宗天祐年号。从前说。)多次联合王建、李继徽、李克用、刘仁恭、杨行密、赵匡凝、胡敬璋、刘知俊等诸侯讨伐朱全忠,攻汉中、灵、夏、雍州,均无成功。

    朱温打败李茂贞之后,岐秦政权已无力称帝图霸。同光元年(923年),当李存勖建后唐时,岐王遣使致书,贺帝灭梁,以季父自居,辞礼甚倨(注: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97年,第216页。),傲慢骄横的李茂贞仍然以强藩自居,但当李存勖入洛阳后,李茂贞“内不自安,遣其子行军司马、彰义节度使兼侍中继日严 入贡,始上表称臣”,之后,作为质子的李继

    日严 从后唐返回凤翔告诉秦王后唐“甲兵之盛”,岐王益惧,表请正藩臣之礼,⑨显然,自岐、汴凤翔之战后岐秦政权由盛转衰,翅翼垂落,没敢称帝的李茂贞之后虽经几番努力,终无成功, 加之惧怕梁晋强大势力,更不敢贸然称帝,这从进攻毗邻的雍州都失败和向朱温示弱以及向后唐称 臣便充分证明。

    反言之,不能仅凭奉正朔二十年不改,志图兴复,便能佐证李茂贞不愿称帝 是对唐王朝具有深厚感情,或秦王是一位只图实际享乐的人。如前所述,秦王陵考古发现李茂贞及其夫人陵园的神道既有人臣标志,也有帝王陵的华表、石马,刘氏称皇后,埋葬规格甚至高于唐王室皇后等级可以铁证李茂贞不仅有僭越之志、亦有僭越之举。

    三

    那么岐秦政权衰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浅显论列,当属朱温围困凤翔两年有余的汴岐战争,这场战争以朱胜李败而告终,致使岐秦政权元气大伤,一蹶不振。透过历史的表象,应知岐秦政权的灭亡有诸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多重因素。从政治而言,李茂贞统治的岐秦王国是一个政治短视、缺乏政治智慧和韬略的平庸政权。各种史书记载李茂贞鼠形,其实这不仅是对他本人容貌的单纯概括,事实亦涵盖对他政治作为的评价,司马光讲“茂贞素无远图”⑩,换言之,李茂贞并无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李茂贞

    屡兴事端,几犯京阙、三烧京师,非但直接加剧了岐秦政权与唐王室的激烈冲突。从政治谋略上,一是丧失了在天下的声名,因他损伤了正统天子唐朝皇帝的共主地位和身份,失名望于诸侯、百姓;二是又无法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目的,反而成为李克用和朱温逐鹿争雄的口实把柄。正如王夫之所讲“李茂贞之劫驾,温纂之资也,……身既数为叛逆,不能假存唐亡,名以利于篡,威望未张,又不能尸篡唐之以召天下之兵,……修守备,休士卒以自强,训兵劝农,以开立国建家之本,则不但李茂贞、韩建辈之所弗逮”。(注:〔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下),中华书局,1998年,第864页。)大大地失掉了政治资本,直接引起晋、汴的对岐秦政权的讨伐,导致皇室最终东迁和政治的惨败。岐秦政权政治上的又一致命失策便是与宦官深相勾结,互为党援。早在李茂贞擅兵兴元之时,宦官便与李茂贞勾结一起,阴与二镇(岐、分阝)相表里,到茂贞第一次率兵逼宫后,“朝廷动息,皆禀于分阝、岐,“南、北司往往依附于二镇以邀恩泽”,后来直接与李茂贞亲兵集团结为党援。天复年初,中尉韩全诲及北司与李茂贞相善(注:刘日句:《旧唐书》卷197下,本纪197,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第522页。),废除昭宗时,左军中尉刘季述等引岐、华兵为援,既而宦官自恃党援已成,更加飞扬跋扈,以至最后劫驾前往凤翔,而岐秦军队面临惨败,李茂贞在“山南州镇皆入王健、关中州镇皆入全忠、坐守孤城”的危急关头,决计除掉韩全诲为首的宦官70余人而自救,而剪除阉党的结果,使昭宗和李茂贞均受重创,“全诲就诛,乘舆东出,剪灭其党,靡有孑遗,而唐王庙社因以丘墟矣”④⑤⑦⑧〔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9,唐纪7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随着宦官的彻底铲除,岐秦政权在政治上可谓内外孤立,孤掌难鸣了。从经济而言,岐秦政权随着连绵战争,尤其是与朱温凤翔围困战,使财用匮乏,经济拮据。战前,宰相崔胤罢两军卖麹也,并近镇亦禁之,“李茂贞惜其利,丧乞入朝论奏,韩全诲请许之,”④

    在与汴军战斗之际,“李茂贞曾尽出岐兵于分阝州就刍粮”

    ⑤,还“委任心腹李彦琦出使甘州以通回骨乞 ,往返两载,得美玉良马,发展商业贸易,度过难关”。宝鸡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岐王李茂贞》,未正式刊印,2003年,第6页。)梁建立后,岐王遣大将刘知俊将兵攻灵、夏,“且以为牧马之地”⑦,“岐王又屡求货于蜀,蜀王皆与之,”⑧李茂贞“尝以地狭赋薄,下令榷油”〔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40,世袭列传第一,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年,第283页。),不难看出,在朱温围困凤翔,凤翔城内冻馁交加,父子相食,在皇帝日食一粥的困境下,岐秦政权采取有关经济对策

    是适当的。梁建后,残存凤翔、陇、泾、原、渭、武、庆七州的岐秦政权,显然因地狭赋薄导致经济困难,推行榷油和向王建经常索要货物便是明证,这不能不说是岐秦政权衰亡的又一要因。从军事而言,岐秦军队是以搏野禁军为骨干发展起来的,其数量虽无从考证,但从历次战争规模而言,李茂贞直控军队当在5万左右,是以步兵为主的步骑混编军队,《通鉴》讲:“岐王治军甚宽,待士卒简易……然御军无纪律,”这从几次大肆焚烧京城便可全知,一支数量不大、以步兵为主的军队,且纪律涣散,自然成为该军队的致命弱点。从李茂贞发动和参与的多次战争观察,李茂贞除与唐王室军队和镇压李昌符、杨复恭战争获胜外,与李克用、朱温的争战,甚至连蜀王王建的战争大多以失败而告终,最后竟被蜀军赶至千阳,可谓狼狈之极,可以说李茂贞的军事才干平庸,战略战术欠佳。尤其是与朱温凤翔围困战足以说明问题。岐兵当时是以逸待劳,而汴军是长途奔袭,竟不能取胜,其间,朱温曾挥戈河中与晋军争战,李茂贞却无反击准备,仍然困守凤翔被动挨打。梁建后的六次联合攻梁,尤其是与王建合攻雍州的朱温守军,无一成功。标明一方面岐秦政权无牢固的军事同盟,另一方面,足以证明岐秦政权军力太弱,缺乏良将和高超的战略战术。综括之,政治上的短视、经济上的困窘和军事上的软弱,自然导致岐秦政权雄风难在,霸业难成,不断衰亡便是情理之中的必然结局。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

    责任编辑:黄晓军

    相关热词搜索: 管窥 存亡 兴衰 秦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