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秦代燕地五郡置县考

    时间:2020-11-23 07:53: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提要:传世文献记载秦代历史地理的资料很少,有关其地方设置的郡县情况更是不清。但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出土的秦文物涉及到秦代的历史地理,这就为研究秦郡县问题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能见的重要史料。本文就是利用秦文物和战国秦汉城市考古等有关资料,结合文献,首次考证秦代在燕地五郡的设县情况,以补史书之缺佚。

    关键词:秦代 燕地五郡 置县 考证

    在秦代众多郡县中,秦在原燕地设置的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五郡是其较早置郡。其前身实为战国时燕国在北方边境所设置的同名五郡,并为汉代所延续。《史记·匈奴列传》:“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有关秦代在此五郡设县的具体概况,文献没有确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第二册中有关秦代在此五郡置县中仅点注有各郡郡治,及辽西郡令支、肥如两县。但没有具体的考证文字。此外,马非百《秦集史·郡县志》利用文献考证秦代此五郡所设置县多了石城、军都、令支、海阳、肥如等,但也寥寥无几。特别是马非百先生所利用文献晚至明、清,如《读史方舆纪要》、《清一统志》等,这些文献有关秦置县记载尚有不确,故其所考证秦郡置县也多有商榷之地。正如史念海先生所言:“班氏所载,寥寥如斯,欲据此以窥秦制之梗概,难矣”。但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出土的秦文物(如秦金文、陶文、玺印、封泥等)涉及到秦代的历史地理,这就为研究秦郡县问题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能见的重要史料。此外,大量考古出土的各种燕国文物中的地名也清楚地说明燕国在其境内设置了相当于县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都”,并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本文就是利用秦代文物和战国燕、赵等国文物中的历史地理史料,结合文献,以及战国秦汉城市考古,“三重证据”互证,考证秦朝在旧燕地五郡置县史事。

    一、上谷郡置县

    秦上谷郡原为燕地旧郡,秦因之。公元前225年,秦灭燕,后二年重建为郡。《水经·圣水注》:“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史记·陈涉世家》:“(武臣)遣故上谷卒韩广将兵北徇燕地”。秦封泥有“上谷府丞”,府丞为太守府中之佐吏。其辖境相当于燕上谷郡,汉初疆界,当因于燕、秦之旧。故谭其骧考证:“南界循汉制,旧不知秦有广阳郡,故举蓟南之地亦以属上谷也”。《汉书·地理志》(简称《汉志》)上谷郡本注:“秦置。莽曰朔调。属幽州”。《水经·漯水注》:“水源出沮阳县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清夷水又西,迳沮阳县故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秦上谷郡郡治沮阳,今在河北省怀来县东南。其领县可证者有:

    沮阳:《水经·漯水注》:“清夷水又西迳沮阳县故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正义》引《括地志》云:“上谷郡故城在妫州怀戎县东北百一十里,燕上谷,秦因不改,汉为沮阳县”。《清一统志》:“沮阳故城在(宣化府)怀柔县南,秦置县”。河北怀来县大古城遗址为不规则长方形,东西1500米,南北1000米。另有小方城,边长500米,城址和出土文物表明,城址时代早到战国,结合地望考证,为战国燕、秦代上谷郡造阳,汉上谷郡治沮阳。

    夷舆:秦封泥有“夷舆丞印”。《水经·漯水注》:“水出夷舆县故城西南,王莽以为朔调亭也”。《汉志》上谷郡有夷舆县。秦夷舆县属上谷郡,今在北京市延庆县东北。

    宁城:西安相家巷出土秦封泥有“宁城”。又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有宁城图。详细绘出东汉宁城布局。《汉志》上谷郡,“宁,西部都尉治,莽曰博康”。东汉时,宁城县为上谷郡属县,是护乌桓校尉治所。《后汉书·乌桓列传》:“(建武二十五年),于是始复置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魏土地记》:“下洛城西北百三十里有大宁城,大宁城二十里有小宁城”。又《水经注》:“于延水(洋河)先径小宁城故城南,然后又径大宁城故城南”。大宁城为广宁,小宁城即宁城。秦宁城县故址地望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北。

    军都:《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燕王卢管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屠浑都,破管军上兰,复击破管军沮阳,追至长城。定上谷十一县”。《汉志》上谷郡领县有军都,故张传玺认为浑都即军都,可从。秦军都县故址地望在今北京昌平县土城附近。

    上兰:文献见军都条。此地与沮阳同列,故张传玺认为应也为秦县,可从。上兰县不见《汉志》,应是西汉时省或废。故张传玺认为“入西汉,废上兰,其它三县仍旧”。据张传玺考证秦上兰地约在今延庆县佛浴口附近。

    居庸:居庸在战国时期即已存在。《吕氏春秋·有始览》:“山有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郁、井陉、令庇、句注、居庸”。《淮南子·地形训》所记也基本相同。《汉志》称居庸塞作居庸关,在居庸县境。《水经·湿余水注》曰:“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即以县名关。汉之居庸县,应沿袭故燕国之旧,故秦也应置县,其县治在今延庆县东。

    潘县:考古调查表明河北省涿鹿县保岱古城,方形,边长1400米。出土文物表明,城址时代早至战国,并一直延续至辽、金、元。刘建华结合地望考证,为秦、汉上谷郡属县潘县。

    茹县:战国赵平首尖足布币有“奴邑”布,黄锡全判读此“从奴从邑”的字,读为茹,可从。奴邑即茹县。《汉志》上谷郡属县有茹,“莽曰谷武”。汉上谷郡前身为战国燕上谷郡,战国末年一度为赵所占,故有赵“奴邑”布币。《战国策·秦策五》:“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十一”。此币或为赵占燕地后铸,与史事正合,推之秦或置茹县。其故址地望在今河北省涿鹿东北。

    且居:传世战国古玺的三晋玺印中有赵“且居司寇”,即此印为赵国且居县司寇所用之印。且居见于《汉志》上谷郡属县,此地原为燕上谷郡地。《战国策·秦策五》:“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十一”。即战国晚期此地一度为赵所占,故有此赵国的“且居司寇”印。《汉志》上谷郡属县且居,“(阳乐)水出东,莽曰久居”。二者互证,秦上谷郡或也置且居县,故址地望在今河北宣化东南约六十里。

    下落:传世战国古玺中燕系官印有“疋落司马”。施谢捷考证“疋落”为“下落”,即《汉志》上谷郡下落县之前身。二者互证,秦设置下落县,故址即今河北省涿鹿县。

    二、右北平郡置县

    秦右北平郡原为燕地五郡之一,《汉志》右北平郡,“秦置”。公元前225年,秦灭燕,次年重建为郡。《水经·鲍丘水注》:“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治无终”。秦右北平郡辖境相当于燕的右北平郡。郡治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其领县可证者有:

    无终:秦封泥有“无终丞印”、“无终□□”。无终,原为赵地,秦末臧荼曾在此地击杀辽东王韩广。《汉志》右北平郡有无终县,“故无终子国,浭水西至雍奴入海”。《史记·项羽本纪》:“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集解》引徐广曰:“都无终”;又“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此事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记载。《水经·鲍邱水注》:“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右北平郡,治此。《魏氏土地记》日,右北平郡西北三十里,有无终城”。《读史·卷十一》:“秦置无终县,项羽封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清一统志·卷六》:“无终故城今蓟州治”。秦无终县属右

    北平郡,今在天津市蓟县。考古调查表明,无终县故城为马蹄形,东西最宽1100米,南北最长1250米,时代从秦右北平郡治,汉无终县城,隋渔阳郡治,唐置蓟州,民国三年为蓟县治。

    昌城:秦封泥有“昌城丞印”。《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十年,燕攻昌壮”。《正义》:“壮字误,当作城。《括地志》云:‘昌城故城在冀州信都县北五里’。此时属赵,故攻之也”。《汉志》右北平郡有昌城县,“莽曰淑武”。《水经注·濡水注》:“新河又东北绝,庚水又东北出,迳右北平,绝洵渠之水,又东北迳昌城县故城北,王莽之淑武也”。秦昌城县故址在今河北省丰南县西北。

    夕阳:秦封泥有“夕阳丞印”;又云梦11号秦墓出土的木牍家信有“惊多问夕阳吕婴……”。秦右北平郡在公元前226年灭燕后重置郡,而云梦秦墓出土木牍所记战争为《史记》所记载“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的秦灭楚战争。二者正好相合。《汉志》右北平郡有夕阳县,“有铁官,莽曰夕阴”。秦夕阳县故址在今约河北省遵化市。

    薋县:秦封泥有“薋丞之印”。《汉志》右北平郡有薋县,“都尉治,莽曰裒睦”。秦薋县属右北平郡,在《图集》中属无考县。据现代考古调查,今辽宁省建平县三家乡西胡素台村的西胡素台古城遗址是秦汉都尉治薋县所在地。

    广成:秦封泥有“广成之丞”。《汉志》右北平郡有广成县,“莽曰平虏”。《水经·辽水注》:“辽水右会白狼水,水出右北平郡白狼县东南,北流西北屈,经广成县故城南,王莽之平虏也,俗谓之广都城”。秦广成县故址在今辽宁省建昌县。

    白狼:秦封泥有“白狼之丞”,1976年内蒙古乌达盟宁城县黑城故城址出土。此县名因境内有白狼山而得名。《汉志》右北平郡有白狼县,“莽曰伏狄”。师古曰:“有白狼山,故以县名”。《水经·大辽水注》:“(大辽水)又东南过房县西,《地理志》:房,故辽东之属县。辽水又右会白狼水,水出右北平白狼县东南,广成县北流东注白狼水,白狼水北经白狼县城东,王莽更名伏狄”。《读史·卷十八》:“大宁卫白狼城,在营州西南,汉县,属右北平郡,后汉省”。现代考古调查表明,今辽宁喀左县黄道营子古城为秦汉白狼县故址,长方形,东西211米,南北189米,时代从秦汉一直延续至北魏。

    徐无:秦封泥有“徐无丞印”。《汉志》右北平郡有徐无县。秦徐无县故址在今河北省遵化县东部。

    字县:西安相家巷出土秦封泥有“字丞之印”;此外上海博物馆藏秦官印“字丞之印”。‘学界都认为西汉早期印。但其蛇钮印和十字界栏,也为秦印特征。《汉志》右北平郡有字县,“榆水出东”,东汉废。秦字县故治在今河北省平泉县东北。

    石城:传世战国三晋玺印有“石城疆司寇”印。为三晋县一级官印。石城,战国属赵地。《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十八年,秦拔我石城”。此事也见《史记·六国年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汉志》右北平郡领县有石成,王先谦《汉书补注》:“战国赵地,秦拔之,见《赵世家》”。《清一统志》:“故城今口外大宁故卫界”。考古发掘表明,秦汉石城故城在辽宁省凌源安杖子古城,回字形,大城和东北角的小城,面积6万平方米。

    三、渔阳郡置县

    秦渔阳郡原为燕地五郡之一,因故燕渔阳郡而重建。《汉志》渔阳郡,“秦置”。公元前225年,秦灭燕,次年重建为郡。《水经·鲍丘水注》:“鲍丘水又东南,迳渔阳县故城东,渔阳郡治也。秦始皇二十二年置,王莽更名郡曰通潞,县曰得渔”。其辖境相当于燕渔阳郡。郡治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其领县可证者有:

    渔阳:《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水经·鲍邱水注》:“渔阳县,渔阳郡治也。秦始皇二十二年置”。渔阳一名出现较早,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燕早期兵器“鱼阳铍”,铭文:“王立子鱼阳□卯,右军工师司马命治得执剂”。又陕西省子长县出土燕国渔阳大鼎,铭文“鱼阳大器受□□王后左相室九夫人”。笔者考证战国燕国的地方行政不称“县”,而称“都”,即燕置渔阳都。《汉志》渔阳郡,“秦置”,郡治渔阳,实因战国燕渔阳郡。《正义》引《括地志》云:“渔阳故城在檀州密云县南十八里,在渔水之阳也”。《读史·卷十一》:“渔阳废县,《括地志》:在县南十八里渔水之阳。秦置渔阳郡,治渔阳。二世发问左戍渔阳,即此城也。两汉仍为渔阳郡治”。《清一统志·卷八》:“故城在顺天府密云县西南三十里”。考古调查表明在今北京市怀柔梨园庄。

    泉州:天津市宝坻县秦古城遗址出土秦石质“泉州丞印”印范,铭文:“泉州丞印”(正面),“范阳丞印”(反面)。泉州,地名。《汉志》渔阳郡属县泉州,“有盐官,莽曰泉调”。《水经注·鲍丘水注》:“又东合泉州渠口故渎,下承滹沱水于泉州县,故以泉州为名”。今秦文物证之,秦渔阳郡辖县有泉州县,西汉因之。考古调查表明,秦汉泉州故城在今天津武清县黄庄乡城上村,其地在今天津市西北。

    白檀:秦封泥有“白檀丞印”。《汉志》渔阳郡属县白檀,“恤水出北蛮夷”。《水经·濡水注》:“(濡水)东南流经渔阳自檀县故城,《地理志》曰:濡水出县北蛮中。汉景帝诏李广曰:“将军其帅师东辕,弭节白檀者也”。《读史·卷十一》北直昌平州密云县白檀废县,“在县南,汉置,以县有白檀山而名”。秦汉白檀县治地在今河北滦平县北。

    四、辽西郡置县

    秦辽西郡原为燕国五郡之一,秦统一后沿置,为边郡之一。《汉志》辽西郡,“秦置”。公元前225年,秦灭燕后,次年重建为郡。《水经·濡水注》:“又南,左合阳乐水,水出东北阳乐县。《地理风俗记》曰:阳乐,故燕地,辽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通典》:“冀州之地域,今柳城及北平东境皆是”。郡治阳乐,今在辽宁省义县西。其置县可考者有:

    阳乐:《水经·濡水注》:“《地理风俗记》曰,阳乐,故燕地,辽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清一统志·卷十九》:“阳乐故城在(永平府)抚宁县西”。秦阳乐县故址在今辽宁省义县西南。

    徒河:辽宁抚顺市发现秦三年相邦矛的銎部附刻“徒□”,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细审拓片,“徒”后之字似有三点,或从水,故黄盛璋隶定“徒泽”,但战国秦汉未见徒泽地名。此例同安徽潜山战国墓出土秦二十四年上郡守戈的内部附刻“上,徒□”。《汉志》辽西郡属县有徒河,“莽曰河福”。抚顺在秦汉时属辽东郡,秦三年相邦矛出土此地或许也说明可隶“徒河”,即秦辽西郡置徒河县。秦汉徒河县故址在今辽宁省锦州市。

    柳城:1979年辽宁省朝阳市南二十五里的大凌河东岸十二台营子村的战国墓出土两件陶罐,肩部均戳印:“酉城都王氏玺”陶文。陶文中“酉城都”表明“酉城”为燕国都邑。酉、柳音近,有学者认为燕酉城当为汉代辽西郡柳城的前身。《汉志》辽西郡西部都尉治柳城,或即建于战国时燕国酉城旧址之上。二者互证,秦或改燕酉城都置柳城县。

    令支:《水经·濡水注》:“濡水又东南流迳令支故城东,秦始皇二十二年,分燕置辽西郡,令支隶焉”。《清一统志》:“令支故城在(永平府)迁安县西”。秦令支县故址在今河北省迁安县西。

    安平:战国燕方足布有“宜平”,宜、安音义相近,或可通用,故黄锡全等释读为“安平”。《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灌婴)降曲逆、卢奴、上曲阳、安国、安平”。《正义》:“安平,定州安平县”。《汉志》辽西郡有“新安平”,战国属燕,是为区别于河北赵地“安平”而加“新”字。从此燕币可知,汉辽西郡新安平在战国时为燕宜(安)平。二者互证,秦辽西郡或置安平县,汉改为新安平县,其故址在今河北省栾县西。

    海阳:《史记·高祖功臣表》:“六年,封摇毋余为海阳侯”。《读史·卷十七》:“海阳城府南三十里,汉置海阳县,属辽西郡。高祖封功臣摇扶余为海阳侯,即此,后汉亦曰海阳县。《魏土地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故址在今河北省栾县西。

    肥如:战国时燕邑。《汉志》应劭曰:“肥子奔燕,封於此也”。《史记·高祖功臣表》:“六年,封蔡寅为肥如侯”。《清一统志》:“故城今卢龙县西北三十里”。

    五、辽东郡置县

    秦辽东郡原为燕地旧郡,秦统一后沿置,为边郡之一。传世秦封泥有“辽东守印”,为秦辽东太守之用印。《汉志》辽东郡,“秦置,属幽州”。此地原为燕旧郡,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后,重建为郡。《史记·秦始皇本纪》:“(政)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此事在《史记·燕召公世家》和《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都有记载。《水经·大辽水注》:“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王莽之长说也。屈而西南流,迳襄平县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五年灭燕,置辽东郡,治此”。二十二年当作二十五年,误也。谭其骧考证其界址:“东南当逾今鸭绿江,有朝鲜半岛东北隅之地,南近大同江”。秦辽东郡郡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其置县可考者有:

    襄平:战国燕系古玺有“襄平右丞”;又燕方足布有“襄平”布。《史记·匈奴列传》:“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汉志》辽东郡属县襄平,“有牧师官,莽曰昌平”。二者互证,秦置襄平县。《水经·大辽水注》:“辽水曲而南流,迳襄平故城西,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辽东郡,治此”。《清一统志·卷六十》:“襄平故城在(奉天府)辽阳州北”。大量考古资料表明,秦汉襄平县故址即今辽阳市旧城区。

    险犊:西安相家巷出土秦封泥有“险犊丞印”。《汉志》辽东郡属县有险渎,应劭曰:“朝鲜王满都也。依水险,故曰险渎”。臣瓒曰:“王俭城在乐浪郡浿水之东,此自是险渎也”。师古曰:“瓒说是也”。险犊即险渎,秦属辽东郡,其故址地望在今辽宁省台安县东南。

    候城:考古工作者在沈阳市老城区发现了古城遗址,且文化层叠压关系清楚,遗址最下层战国文化层及叠压其上的各代文化层,城墙墙基为战国初建墙体及其上加筑的汉代墙。此外战国墓和汉代墓群的存在,都充分说明,此城创建于战国,延续使用至汉代。故李仲元等认为沈阳老城地下的战国古城遗址与“候城在沈”的文献考证相契合,二者互证此古城就是战国燕辽东郡中的候城县,秦汉沿袭。

    六、小结

    从以上秦文物等资料和相关文献考证可知,目前秦上谷郡置县可考者有夷舆、造阳、居庸、军都、潘县、上兰、茹县、且居、宁城、下落,共10县;秦右北平郡置县可考者有无终、夕阳、白狼、广成、昌城、徐无、薋县、字县、石城9县、渔阳郡置县可考者有泉州、渔阳、白檀3县、辽西郡置县可考者有徒河、柳城、安平、阳乐、令支、肥如、海阳7县、辽东郡置县可考者有襄平、险犊、候城3县,共32县。《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定雁门郡十七县,云中郡十二县,定代郡九县,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汉志》秦汉渔阳疆域未变,渔阳郡领县十二,溯自汉初亦不当有二十二之众,此“渔阳郡二十二县”应为十二县之误)。今考证秦上谷郡10县、右北平郡9县、渔阳3县、辽东、辽西10县等。再较之《汉志》,汉上谷郡15县,右北平县16,辽东、辽西属县22,渔阳郡县12,设县或增或减,尚依稀得见秦人之故绩也。秦五郡中大部分设县原认为是汉代时置县,现可以确知秦代即已经设县,如泉州、白檀、险犊等,并有部分县的前身实际是战国时赵国设县和燕国所设置相当于县级单位的“都”,秦汉沿袭之。秦上谷郡上兰县在《汉志》中无,应为汉代所废弃,反映了秦汉之际此地的政区地理的变化。总之,秦朝国祚短促,留下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极为有限,对于其在地方的治理机构和郡县的设置等更是模糊不清。通过对有关秦上谷、右北平郡、渔阳郡、辽西、辽东五郡的相关文物类“当代”文献的研究,开拓了我们对秦代历史地理的研究视野。特别是我们通过对秦代地方郡县的研究,可确知汉代的郡县名称和地方职官都是对秦制多所沿袭,很多汉代的地方郡和县的名称实际在秦朝时即已设立,且名称并未改变。即所谓“汉承秦制”,实际上是指历史上西汉对于秦代的政治制度多所继承和发展。

    (责任编辑:谢乃和)

    相关热词搜索: 秦代 五郡置县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