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防范中美海权“安全困境”:必要性及可能性

    时间:2021-01-21 07:53: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海上力量有了长足发展。美国对中国海权发展的和平目的有深刻误解和不信任,这在美国的南海多边化政策与“空海一体战”战略中有突出的表现,防范中美海权“安全困境”因而有其必要性。建立安全互信机制是缓解安全困境的有效途径。战略对话、人员交流、政策协调与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是中美海上安全互信机制的主要内容,它们发挥着意图透明、管控危机和构建合作者身份的重要作用,这为防范海权“安全困境”提供了可能性。依凭集聚互信,中美两国可开启大国海权合作的新时代。

    关键词 海权 安全困境 中美海上安全互信机制

    从改革开放启动中国地缘政治意义上的“海洋转型”以来,中国海上力量的崛起,在改变中国有海无防、军事羸弱的同时,也作为当代权力转移的一个基本方面,深刻影响大国战略关系。面对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美国开始深刻疑惧中国海权发展的和平目的。以南海多边化政策与“空海一体战”战略为标志,美国在“重返东亚”的过程中试图遏制中国海权的发展,这必将引起中国的严重担忧和悲观预期,也将驱动中国发展硬实力作为反制措施。中美两国的海权角力有可能陷入疑虑与竞争相互激化,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在中美海上实力差距逐渐缩小的大背景下,美国的对华疑惧显然构成了两国海权“安全困境”的诱因。为此,应在探究缓解“安全困境”一般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海上安全互信的方式予以妥善应对。

    中国海权的发展与美国的疑惧:

    防范中美海权“安全困境”的必要性 所谓“安全困境”,是指一国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增进实力的行为不自觉地导致其他行为者的疑惧和不安全,以致其他行为者也为了自身的安全增进实力,由此造成了恶性的安全竞争和安全利益互损。在这一概念的首要阐发者,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约翰·赫兹看来,意图的不确定性是形成“安全困境”的前提,无政府状态则是引发“安全困境”的根本动因。See Herz J H. Idealist International and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1950 (2):157158.需要强调的是,在新古典现实主义者看来,安全困境不仅起源于无政府状态这一体系因素,也受到国内层次要素的影响。国内利益联盟,国内动员需要和错误认知也会促发“安全困境”。但是,以无政府状态解释安全困境的缘起,则是国际政治理论科学解释的主流。换言之,在没有最高权威提供安全的情况下,各国只能增加实力求安全,并视彼此的实力为安全威胁,由此形成了一种敌意与增进实力相互激发的恶性循环。安全困境的最显著特征也可以归结为三方面,即一国主观上仅仅是出于防御而增加实力;无论国家性质和意图如何,实力对比的变化难免引起他国的疑惧;加强军备求安全的行为导致了各国的不安全,出现一种“自招挫败”的结果。这三个特征参照了阿兰·柯林斯的论述。See Collins A. The Security Dilemma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Edinburgh: keele University Press,1997:1114,15,2324

    历史地看,现代民族国家海权的勃兴,通常伴随着激烈的市场和资源竞争,以及大规模的海军对抗。国家间的海权关系因而也成为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和“霍布斯”法则的典型表现。当中国海权在西太平洋地区迅速崛起,防范中国海权也相应地成为美国“重返东亚”战略的优先目标。在公共权威和普世道德依旧缺位的后冷战时代,有两种事态表明中美海权关系可能渐变为“安全困境”:其一,中国海权虽然坚持和平性的发展目的,但迅猛的崛起势头缩小了中美两国的实力差距;其二,以南海多边化政策与“空海一体战”战略为标志,美国担忧中国发展海权是“国强必霸”历史的重演,并以中国为假想敌构设其海军战略。下面,本文分别详述之。

    1.中国海权的和平发展

    作为海权的首要象征,海上武装(海军以及对海作战的陆基与空基力量)的长足进步是中国海权发展的最重要方面。自海湾战争以来,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加速推进,上世纪90年代的两次台海危机更加坚定了中国政府尽快建立强大海上力量的决心。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军费以两位数增长,这为中国提升海空军战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可以忽略若干技术细节,概览中国海上力量的加速转型:第一,海军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主要装备的现代化改造,从本世纪开始努力形成以信息化为中心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第二,把握世界军事革命的机遇,以“非对称”作战概念为指导发展一系列“杀手锏”兵器;第三,利用先进成熟技术和装备,有选择、有重点,成建制开展现有装备系列化集成改造和综合性能提升;第四,中国军事工业整体上从“引进—仿造”阶段,跃向“引进—开发”阶段。

    与海上力量的壮大,中国海外利益的拓展相适应,中国奉行一种更加有所作为的海军战略。海军积极防御的空间逐渐扩大,履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日渐提升。《2004年中国的国防》就指出,海军应“扩大近海防御作战空间和防御纵深,加强、完善海战场建设,增强在近海遂行海上战役的综合作战能力和核反击能力”2004年中国的国防.http:///ziliao/flfg/200505/27/content_1540.htm。《2008年中国的国防》也指出,海军应“全面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逐步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推动海军建设整体转型”2008年中国的国防.http:///zwgk/200901/20/content_1210224.htm。在中国海洋安全环境日趋复杂化的形势下,中国海军既将冲出“第一岛链”的军演常态化,也开始履行多样化任务。自2008年开始,中国海军远赴索马里护航,与多国海军开展交流合作,打击海盗。在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中国海军首次赴海外完成了撤侨任务。

    中国正在发展一支蓝水海军,但中国的海权发展始终坚持和平性的目的。所谓海权的和平目的,是指中国海权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统一、领土与主权完整,以及由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准则赋予的海洋权益。我国和平性的战略文化,和平崛起大战略纲领是决定中国海权和平目的的根本原因。中国发展海权是为了摆脱近代有海无防的军事羸弱,同时也是我国扩大开放,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需。中国的海军任务以及有关近海争端的政策则是其具体表现。中国海军始终坚持上世纪80年代中期确立的“近海防御”战略。它以遏制战争来求和平、谋发展,拒绝炮舰外交和“先发制人”的战争方式。主要以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标志,中国海权也有了一种与时俱进的重大优化,这就是“和谐海洋”的自由国际主义诉求。它同中国在近海争端中的审慎、克制一起,清晰地表达了中国仁厚和平的文明特性。

    2.美国对中国海权的疑惧:南海多边化政策与“空海一体战”战略

    尽管中国海权的发展始终追求和平目的,但依旧招致了美国的安全疑惧。这在南海多边化政策以及“空海一体战”战略中有突出的表现。首先,美国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反映了美国政学两界遵从历史经验的暗示,将中国的意图解读为挑战美国霸权,倾向于将中国的南海维权理解为对南海的排他性控制。从地缘政治上讲,中美在南海问题上有真实的利益抵牾,美国霸权的地理空间枢纽侵犯了中国的南海主权。然而,若是认为想象中的中国海权威胁不是美国干预南海的一大动因,则显然不符合事理。说到底,它是两国关系中相互疑惧“心理动力学”的反映:美国担忧一个强大的中国以咄咄逼人的姿态维护其愈益广泛的利益。作为美国外交的重要智识支持,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在2012年初出版了题为《基于实力的合作:美国、中国与南海》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正在挑战地区秩序和一百多年来形成的国际海洋法规范,中国的“九段线”方案旨在将南海变为中国内湖。Cronin P M, ed. Cooperation from Strength: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January, 2012:54该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普兰也在其广有影响的《中国权势地理》一文中认为,中国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世界政治的枢纽,美国应与盟国一道阻遏中国的东半球“霸权”,并认为东亚已经开始进入划分海上势力范围的新时代。Kaplan R. The Geography of Chinese Power. Foreign Affaires,May/June,2010: 2241.与战略研究界的观点相呼应,美国官方也在多种场合声称中国南海外交日趋“强硬”,担忧中国将成为修正主义大国。美前防长盖茨在访问澳大利亚时也表示,中国日益增长的军力,“处理与邻国纠纷的强硬态度”,以及“过于自信正成为影响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Gates Heads to Australia,Malaysia to bolster Defense Ties, November 5,2010. http:///stories/afp_asiapacific/print/1091474/1/.html2012年8月,美国务院副发言人也声称,中国三沙设市、警备区等行为加剧了南海的紧张局势。正是这种对华海权疑惧,使得美国的南海多边化政策过多地诉诸“挑衅性”的军事手段和“分而治之”的策略。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河内首次提出南海争端各方应尊重国际社会利益,支持越南将南海争端引向“多边化”轨道。此后,以“华盛顿”号航母抵越军演为标志,越美两国防务合作快速升温。同年,奥巴马访问印尼,力图构建一种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战略关系。美国也公开要求菲律宾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宣称“美菲部队访问协定”将为菲律宾带来更多的军援。与此同时,美国还将最先进的濒海战斗舰部署在新加坡樟宜基地,并宣称两国正准备应对太平洋地区的挑战。

    其次,在推动南海问题多边化之外,美国还从“立足最坏情况”出发,提出针对中国“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的“空海一体战”战略。冷战之后,美国开始关注伊朗、伊拉克和朝鲜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但以2005年7月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为标志,则视中国的海上力量为“反介入”和“区域拒止”作战的主要假想敌。2010年2月,美国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正式提出针对中国的“空海一体战”战略。该战略依托高度发达的情报、侦察、监视系统,整合美国以及盟国的海空军战力,意图削弱中国“反介入”和“区域拒止”系统的效能,重获战略和战役的主动权。与每一波中国军力威胁论都不同,“空海一体战”战略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纲领、系统的军备研发配置计划以及按步实施的战场部署。“空海一体战”的主要内容,美国政治、战略精英为推行“空海一体战”的舆论造势都表明,“空海一体战”是一种“立足最坏情况”的战略。它从最坏处设想中国海上力量的意图,将准备应付最坏情况当作战略的出发点,并对中国海空军进攻能力有过头的疑惧。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是美国推动这一战略的重要智库,该中心主任克雷皮内维奇在2009年的《外交》杂志上撰文声称,中国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正使“东亚海域慢慢且不可避免地变成另一个潜在的美军舰艇禁入区”。《中美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致国会的2010年报告》认为 “随着中国努力推进空中和导弹力量的现代化,北京威胁美国前沿部署兵力和基地的能力正在进步”,并强调中国海空军可以攻击美国在东亚的五个主要空军基地。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2010 Report to Congress of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November,2010: 8991. http://www.uscc.gov/annual_report/2010/annual_report_full_10.pdf2011年的同类报告则不仅再次证实了中国海空军可以严重威胁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而且推测解放军的区域控制战略是摧垮美国的防务节点,甚至将中国的海军战略赋予某种“先发制人”的含义。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2011 Report to Congress of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November,2011: 184187. http://www.uscc.gov/annual_report/2011/annual_report_full_11.pdf在2012年的美国国防战略中,美军认为应对“反介入”挑战在优先性上高于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仅次于反恐、抵御大规模入侵的第三重要任务。The White House. Sustaining U.S.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 January,2011:4. http://www.defense.gov/news/Defense_Strategic_Guidance.pdf

    由此可见,美国对中国海权的疑惧给中美关系带来了重大的不确定性。决策者和战略精英自我定位和审视对方的参照系和坐标系都有了重大变化。强烈的疑惧和不安全感相应产生。两国的试探交锋相应有了“安全困境”的含义。一旦美国在其政策话语中构建一个野心勃勃、更加自负的海洋中国形象,以及中国担心美国正在围堵中国,两国的互动也就陷入了疑惧和竞争相互激发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探究缓解“安全困境”的一般机理出发,审视防范中美海权“安全困境”的有效途径。

    渐进发展的中美海上安全互信机制:

    防范中美海权“安全困境”的可能性 形成“安全困境”的核心机理在于国家间对实力增进的误解或疑惧,因而建立安全互信机制,消解意图的不确定性是防范或缓解安全困境的主要路径。本文认为,在中国对美军事交流政策的大框架下,中美两国渐进发展的海上安全互信机制,为两国防范海权“安全困境”提供了可能性。

    所谓安全互信机制,是指国家间为了减少安全威胁,增信释疑而形成的一系列原则、规范、规则和程序。安全互信机制之所以可以缓解国家间的安全困境,是因为其有国际机制的一般功能,可以为国家间关系提供一种信息沟通和塑造预期的框架。具体地说,安全互信机制首先有助于形成国家间的信息沟通网络,推动国家间在可持续的交流和对话中认识彼此的真实意图,减少误判。其次,安全互信机制作为国家间利益协调的常在渠道,为解决国家间争端和冲突提供了现成程序。尤其是作为安全互信机制一部分的危机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国家间摩擦,防止潜在危机转化为实在危机,以及因偶然因素导致军事对抗。再次,安全互信机制可以调适国家的利益观,有助于国家间在合作中形成稳定的互惠预期,使其从长远的战略收益出发容忍暂时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后,就国际机制的社会含义来说,安全互信机制还可以构造一个共享的知识机构和聚合共同身份的意义网络,从一种朋友身份和互助的国际文化中消解安全困境。国际安全互信机制的定义参照国际机制的概念。可参见[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760

    具体到中美关系中,中美两国的海上安全互信机制是指两国为减少海洋安全冲突,增进信赖,创建对话和合作框架而设计的一系列规范、协定和安排的总和。在当代中美关系中,中国对美军事交流政策是两国构建海上安全互信的基础,渐进发展的两国海上互信机制为防范海权“安全困境”提供了现实可能。

    1.中国的对美军事交流政策为两国构建海上安全互信机制创造了条件

    作为中美军事交流的一部分,海上安全互信机制与两军交流的总体情势密不可分。冷战之后,中美双方开始在双边关系复杂化的大背景下构建军事互信。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两次台海危机,以及两国海空军在中国近海的不断摩擦,促使双方重新审视两军交流与合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在中美两军交流中,美国对台军售、国内立法、在中国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抵近侦察是中美军事交流的主要障碍,而中国的政策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两军互信向前发展。中国对美军事交流政策有一大基本特点,这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道义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中国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安全观是两国间军事互信的道义、政治基础,缺乏政治互信的军事交往将失去方向,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又始终表现出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反映了中美交往的长期经验,即求同存异、斗而不破,适时超越眼前问题放眼全局,将增加信任和避免对抗放在第一位。中国三次因美国干预台湾问题中断对美军事交流,这三次分别是1996年台海危机,2008年10月布什政府宣布对台军售,2010年1月奥巴马推动对台军售。但随后又适时重启两军交流,就是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的表现。正是中国这种有理有利、务实灵活的军事交流政策,顺应了两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的趋势,也为两国构建海上安全互信机制开辟了道路。

    2.渐进发展的海上互信机制是防范中美海权“安全困境”的有效途径

    战略对话、人员交流、政策协调与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是中美两国海上安全互信机制的主要内容。1997年,中美两国构建了战略层次上的“国防部年度防务磋商机制”,作为该机制一部分的海洋安全问题开始被纳入战略关注。继此之后,两国在2009年构建了战略与经济对话,其中的战略对话就包括海事安全与军事互信议题。例如,在2012年5月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就提高海上搜救行动的协调,加强中国交通运输部和美国海岸警备队交流达成共识,并支持中国海洋局与美国海岸警备队建立“中美海事安全对话机制”。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具体成果清单. http:///chn/pds/ziliao/1179/t929134.htm更重要的是,战略对话与经济协作由此被纳入“议题联系”之中。两国在经贸领域的互惠预期可以更直接、广泛地推进双方的海上安全合作,并进一步将海洋安全磋商塑造为双边军事交流的支柱。在战略对话之外,中美也通过两军高层互访,各级别的军事人员交流、访问和留学,以及军舰互访机制,拓宽了人员和信息的交流渠道。在中美各种层次的人员交流中,以技术、学术为主的中层交流和功能性合作较活跃,也较稳定,并较少受两国政治关系的影响。而就两国的海上政策协调而言,在“国防部特别政策对话机制”这一事务性磋商之外,尤应强调1998年中美两国海军签署的《关于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的协定》。该协定是两国间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军事互信协定,其规定两国轮流举行年度会议,商讨包括海事安全及惯例、建立互信措施、避免海上事故等多个议题,并举行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组会议。蔡鹏鸿.中美海上冲突与互信机制建设.外交评论,2010(21):3536这一机制也与中美两国在2008年建立的国防部军事热线一道,构成两国预防和管理危机的主要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非传统安全合作在两国海上安全互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所谓海上非传统安全,是指在海洋空间发生的,由自然灾害、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对国家、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的非军事威胁。非传统安全合作本质上是一种“全球公地”的治理,代表中美两国汇聚利益共识、塑造共享价值的新方向。历史地看,中美之间早先就以反恐战争为契机,为双方海洋非传统安全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美两国非传统安全意义上的海事合作主要包括:2003年7月,中美海关签署了《“集装箱安全倡议”合作原则声明》。2003年12月,中美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海运协定》。2006年,中美两国海军举行了首次联合搜救演习。2009年3月,中美签订了《危险货物安全运输合作项目的安排》及《行动计划》。随着印度洋海盗问题日益严重,两军有关打击海盗的合作也在兴起。2012年9月17日,中美两国海军在亚丁湾中部举行了首次联合反海盗演练。

    本文认为,上述各种海洋安全互信机制无疑可以起到预防中美海权“安全困境”的重要作用。概而言之,正是依凭海上安全互信机制的作用,中国可推动美国调适其冷战思维、零和思维以及狭隘的地缘战略思维,认识中国海权的和平目的。也正是经由持续的积累互信,中美两国海权可探求新形势下的相处之道。

    中美海上安全互信机制的作用:

    意图透明、危机管理、构建合作者身份 在共有观念的指导下,通过集聚利益共识,构建体现包容性和透明度的安全互信机制,可以防范中美海权“安全困境”。双边海上安全互信机制无疑关乎两国能否发展一种鼓励理性探讨,容纳他者观念的政治生态;也关乎两国能否发展一种抗御危机的外交技艺,以及能否在合作治理中转变身份。具体地说,这一机制有以下三方面重要作用:第一,它为两军的沟通架起了桥梁,有助于促进双方澄清各自立场,以及理性评估各自的实力与意图。国际政治理论认为,交流可以提供多元丰富的信息、知识和信念,从而减少错误知觉。一旦决策者意识到对信息有不同的解读,就可以尝试以他者的方式审视世界,因而提高自我判断的质量,降低对旧有知识框架的盲目信任,使自己对不同观点和认识有更大的敏感性。[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秦亚青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432433中美两国不乏有学者认识到,双边海洋安全互信本质上是一个优化信息选择的过程。它可以提升决策者的判断力,旨在摒弃错误知觉,克服导致认知曲解的思想封闭。例如,有中国学者认为,伴随军方高层人员交流增多,双方对彼此战略文化、决策机制、思维方式、信念体系的理解是近年来两军交流最重要的成果。徐辉.中美军事互信为何难以建立.外交评论,2010(2):23在美国国防部看来,正是通过非传统安全合作,中美两国的海上力量避免了隔空喊话的尴尬状态,可以从实干中解读彼此的意图。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y,2012: 13. http:///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3862704575100083682240878.html

    第二,构建海洋安全互信机制是两国协调争端,预防危机的主要渠道。广义上讲,各种形式的战略对话和人员交流在稳定行为预期,促进两军政策协调的意义上都发挥着危机管理的作用。但是,这里主要强调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与国防部军事热线在管控两军海空对抗中的作用。中美关系史表明,两军的海空遭遇包含重大偶然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极易导致军事危机。而危机一旦发生,往往可以在一夜之间破坏两国的信任关系。管理海空对抗因而成为危机管理、构建海洋安全互信的重中之重。在此,可以借助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理论,审视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与国防部军事热线的作用。罗伯特·希斯认为,危机管理可以区分为四个阶段:预备——在危机之前发展应对危机的预警措施和沟通技巧;反应——极力应对已经发生的危机;减少——减少危机情势的破坏性;恢复——在危机后重构两国关系。[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译.中信出版社,2004:21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全面涵盖了上述四个阶段,国防部军事热线则优化了两国在危机中的反应能力。一般来说,制约危机管理“反应”力的一项重大情势是处理危机的时间紧迫,危机包含的急剧升级势头使领导人极难理性决策。通过军事热线,两军可以在危机后及时沟通,辨明危机根源,明晰彼此意图,进而约束两军的过激反应,寻求对危机的共同管理,甚至回避媒体、民众的密集关注,实现对危机的集中控制。

    第三,作为一种广义的信任措施,中美间的海洋非传统安全合作有社会化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非传统安全合作根源于共同安全的理念,有不同于民族国家间的“战争与和平”逻辑。它强调突破民族国家边界实现世界社会的“发展与安全”。命运共同体是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应然结果。因而相比其他形式的安全互信机制,海洋非传统安全合作有更多的社会建构意义。它为国家间的海权关系引入了新视角,修正了国家海权竞争的焦点,在传统的竞争者之间构建新的合作者身份。随着合作者身份传播一种“和合”文化,美国可以更深入、更容易理解中国海权发展的和平性质。所以,两国军政学各界大都“看好”中美两国的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美国海军军事学院副教授迈克尔·蔡斯在《解放军的多样化军事任务:优先考虑战斗行动和发展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一文中就认为,中国为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发展海军力量,为美中军事合作创造新机会。Chase M S,Gunness K. The PLA’s Multiple Military Tasks: Prioritizing Combat Operations and Developing MOOTW Capabilities. China Brief,January 21,2010. http://www.jamestown.org/programs/chinabrief/single/?tx_ttnews%5Btt_news%5D=35931&tx_ttnews%5BbackPid%5D=25&cHash=8945e05997新美国安全中心著名学者罗伯特·卡普兰也认为,中国海军力量的增长给美国提供了机遇,海军可能成为两国合作的开端。Kaplan R.China’s TwoOcean Strategy:China’s Arrival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a Global Relationship,September,2009.http://kms1.isn.ethz.ch/serviceengine/Files/ISN/106416/ichaptersection_singledocument/060fcf68b22d4c14b964ebc284fc43a9/en/Ch_2_CNAS+China’s+Arrival_Final+Report7.pdf美国国防部也十分重视中美两国海军在救灾、打击海盗领域的合作能力。在其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中,美国国防部认为中国将各种非军事行动作为“新时期历史任务”,这表明“中国已经在国际社会承担了更多角色和责任”。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2,May 2012: 34. 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2011_cmpr_final.pdf显而易见,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可塑空间,为两国发掘共同行动的动力带来了千载良机。

    由此可见,海上安全互信机制为防范中美海权安全困境提供了可能性。海上安全互信机制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对话,可以推动两国不断地进行学习、自省、评估,使两国拒斥非历史、非情势和教条式的认知。作为一种争端的协调过程,海上安全互信机制推动两国集聚管理危机的经验,在非常时刻约束盲动和冒险。而作为一种社会化过程,它通过推动两国转变身份,使双方的战略缔造植根于新实践与新关系。正是在集聚互信的基础上,中美两国可以有效地防范海权“安全困境”。

    结 语

    对于21世纪的中美关系来说,避免在西太平洋上重演权势转移的恶性竞争,无疑关乎两国以及东亚的长远发展。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大国关系,中美两国构建海上安全互信机制,缓解安全困境也是一个长期、复杂和多有反复的过程。美对台军售、美国肆意对中国进行战略侦察,都是两国在短期难以达成妥协的问题。美国在面对权势转移中的“战略焦躁”,也使得缓解任何形式的安全紧张更有挑战性和实现的难度。但是,即便如此,也无法得出中美海上安全互信无效或无必要的结论。借由在机制合作的长期适应,中美两国可以有效防范海权“安全困境”。本文认为,中美两国必须创新思维,突破禁区,充分释放既有机制的潜能,并适时发展新的互信机制。从长远来看,如下的战略意识和政策努力至关重要:第一,两国必须继续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继续优化政治统帅军事的大战略领导体制,并约束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如此才能确保“两军关系要服从于两国整体关系”的根本定位,使得两军关系有可能充当推进两国关系的平台和动力。第二,在两国少有可能妥善处理,甚或搁置若干政治争端(通常是中国内政问题)的情势下,应尽可能维持海军交流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这要求中国具有更多反制美国干预中国内政的手段。在非紧迫情势下,中国可尝试将两军交流与敏感政治问题脱钩。当然,两国海军关系仍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牵制美国反华行为的利器。唯有如此,中美两国才能更积极地集聚互信,开启大国海权合作的新模式。

    (责任编辑:张业亮)

    相关热词搜索: 中美 困境 性及 可能性 防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