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敦煌书法

    时间:2021-02-06 07:53: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流沙坠简

    2003年8月3日晚,北京天坛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千呼万唤中,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会徽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惊艳登场,刹那间征服了全世界的目光。

    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高度融合了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和现代体育运动特征,古朴稚拙而又动感十足,极富现代气息。特别是英文“BEIJING”和阿托伯数字“2008”出人意料地用敦煌汉简书法的形式写成,堪称神来之笔。这是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第一次变成中国风格的书法字,而敦煌汉简书法古朴、率真、洒脱的特点,不仅与人类的伟大梦想——奥林匹克运动合拍,而目,和中国印一脉相承,浑然一体。

    北京2008第29届奥运会会徽设计者、北京始创国际企划有限公司总裁郭春宁说,汉简是我同非常有艺术性、非常市民化的书写形式,尽管当时不被很多人认知,但它是存在的。可以说敦煌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玉门关附近发掘出写有汉字的木简。在流沙中掩埋了2000多年的敦煌汉简重见天日,立刻受到国际汉学界的高度关注。

    斯坦因无意中打开了一座罕见的汉代书法宝库,里面珍藏着中华先民最早的书法墨迹。

    首批789枚敦煌汉简被斯坦因运回英国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博士很快将这批新出土的汉简编辑出版。

    中国书法院教授、书法家肖文飞说,毕竟他不是中国人,对这批资料的解读在很多地方不正确,包括一些地名、历史上的一些职务、官名,很多东西都不太清楚。学者罗振玉得知这批资料在沙畹博士手上时,写信给他,想要这些图板资料做研究,沙畹博士把这批资料寄给了他。

    罗振玉如获至宝,他与国学大师王国维分头整理考释。1914年,两人合著的三卷本《流沙坠简》在日本京都出版社出版。

    《流沙坠简》对所收录的敦煌汉简和残纸、帛书作了精确的分类和详尽的考释,被视为首次全面解读汉简的开山之作。连一贯反对“整理国故”的鲁迅先生看了王国维《流沙坠简》序言后都赞叹不已,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国学。

    汉简的出土在中国书法界引发的震动更为强烈。《中国书法全集》主编、著名书法家刘正成先生甚至用“原子弹爆炸”来形容这种震动。他说:“简牍就像原子弹爆炸一样,在几十年间,影响了书法艺术,打开了书法家的新天地。”

    当时中国书法界正在寻求行草书的大变革,但苦于找不到传统的借鉴。行草书的源头在汉代,而当时人们看到的汉代书法都是碑刻,没有手写的真迹。敦煌汉简的发现,让沈曾植等大书法家兴奋不已。

    敦煌汉简出现之前,许多名家曾怀疑过王羲之传世书法《兰亭序》的真假。因为汉魏六朝时期留下来的碑刻书法与王羲之的书风差距太大。而在敦煌汉简墨迹中,王羲之书风已初露端倪。

    斯坦因之后,敦煌地区汉简的发掘进入了高峰期,数以万计的汉简大量出土,令人目不暇接。

    1930年,瑞典人贝格曼在居延地区发掘出大批汉简,总数达11000多枚,史称“居延汉简”;

    1957年至1959年,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相继出土汉简隶书精品《王杖十简》和《仪礼简》;

    1973至1974年,甘肃考古工作者在居延甲渠侯官、金塔县肩水金关等遗址出土汉简2万余枚,称“居延新简”;

    1979年,敦煌玉门关西马圈湾又发现了斯坦因当年遗漏的烽燧,出土汉简1217枚;

    1987年,敦煌市博物馆发现了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发掘汉代简牍27000多枚;

    到目前为止,在甘肃发掘的秦汉简牍数量已达65000多枚,占全国出土简牍总量的5/6。敦煌和居延简牍、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故宫明清档案,被学术界称为20世纪中国四大考古发现。

    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书法家王岳川说,中国文化是从西部开始的。东部当时叫东夷、北部叫北狄、西部叫西戎、南部叫南蛮。真正中华的中央之地应该是从甘肃、山西、陕西开始,最后发展到河南。但今天人们一说中原大地往往忘了文明的古老发源地甘肃。

    掩埋在漫漫沙海中的木简,历经2000年而不朽,得益于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敦煌地区平均年降雨量只有39毫米,而蒸发量却接近3000毫米。干旱少雨的敦煌大地,无意中成全了数以万计的汉代书法原作。

    西汉时期,为了打通西域,清除边患,汉武帝先后3次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武威和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分置张掖和敦煌两郡,并设立了中国最早的海关——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中国书法全集》主编、书法家刘正成说,秦始皇时代36郡。敦煌、河西就有4个郡,敦煌在中国历史上,是欧亚大陆桥最关键的一个站,非常重要。由于地方比较偏远,宫廷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往往被遣发到敦煌戍边。所以那里有相当多有才能的人,有很高的文化底蕴,甚至包含了中亚、西亚文化。

    汉朝在屯兵戍边过程中,沿汉长城线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关塞亭障和烽燧,形成一条绵延万里的候望系统。《汉书·赵充国传》描述:“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隧,有吏卒数千人”。汉简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遗物,它们的绝大多数出自烽燧亭障。

    现知纪年最早的汉简是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最近的纪年简为前凉时期建兴十八年(公元341年),前后延续了400余年。简牍主要内容有诏书律令、司法文书、例行公文及吏卒名籍、出人关登记等各式簿籍,还有买卖契约、往来书信等。是汉代边塞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

    刘正成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代刻石是当时的铭石体、铭石书,就是刻在石头上的书,是当时的印刷体规范字,而汉简是人们日常书写的字体。这两种体在汉代并行不悖。

    河西地区长城沿线的汉简大部分就地取材,以胡杨木、红柳、白柳木居多。多枚汉简用麻绳串起来叫册,还有一种削成三棱、四棱或八棱的叫觚。觚是练习写字用的。

    敦煌汉简的发掘似乎永远不可能穷尽。最近的一次重要发掘在2009年3月,敦煌市博物馆在马圈湾以南的湾窑墩烽燧,发掘出一枚迄今为止尺寸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封简。

    这支封筒上的书法墨迹如新,字体接近楷书。

    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有幸看到过当时发现的汉代简牍,他大为震惊,认为“河间简牍乃书法之祖。”但限于当时的保存条件,简牍没有被更多人看到。后人只能通过摩崖石刻和拓本、法帖学习古代经典。

    敦煌汉简的大量出土,加之现代文物保护技术的进步、照相印刷技术的发明,书法家们零距离面对古代墨迹的千年梦想终成现实。长期困扰中国书法的众多谜团终于真相大白。

    两汉时期人们是如何学习书法的?为什么数万汉简的书法都达到了令后世仰之弥高的艺术水准?这些不留名的书法家为什么能够完成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玉门花海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内容是汉代识字、练习的教科书《苍颉篇》的第一章,是当时在烽燧上戍守的书佐临摹练写的。

    相关热词搜索: 敦煌 书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