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浅析赵之谦书学渊源

    时间:2021-02-08 07:54: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在魏碑书法创作上,赵之谦的作品别具一格,带有碑帖融合特征。在对赵之谦书法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本文对赵之谦书法渊源展开了分析,研究了赵之谦早期受到的帖学影响和后期受到的碑学影响,并对赵之谦书学历程给现代书法创作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探讨,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赵之谦;书学;渊源

    引言:

    在清末书艺史上,赵之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了独特的魏碑体书风,成为了碑学理论的创新者。而赵之谦书学理论的形成,与其早期和后期受到的学风影响相关,也与其大胆创新精神密不可分。因此,还应加强赵之谦书学渊源研究,以便为现代书法创作提供新思路。

    一、赵之谦书学理论

    作为一派书法家,赵之谦篆、隶、行、草四体兼擅,是晚清时期著名的篆刻家。但后世对赵之谦的书法褒贬不一,有人称其融合碑帖,完成了新风开创,有人称其书法“流丽”、“糜弱”,与碑派追求的质朴、大气等风格相悖。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赵之谦书学理论与当时倡导的书学思想存在较大差异。在理论上,赵之谦主张隶生于篆、楷生于隶。而在书法实践中,赵之谦擅长在篆、隶书体中融入北碑用笔方法,使字体呈现出飞扬飘逸和仪态多变的特征。基于自身对书法“内功读书,外功画圈”的认识,赵之谦通过大量创作完成了以楷体、隶书、行书、篆书诸体为主的书法体系创建,给后世带来了巨大影响。分析赵之谦高度艺术成就的形成,还要了解其书学渊源,从而对其进步创作思想产生深刻认识。

    二、赵之谦书学渊源

    (一)早期帖学影响

    赵之谦从20岁前后开始开展艺术活动,最初开展诗作、绘画创作,直至25岁始见篆刻。从学书过程来看,其行书作品书风接近何绍基,但赵之谦并未提及,而是自言受黄庭坚影响,早年留存的行书书迹却无黄庭坚风格痕迹。实际赵之谦善于“读帖”,能够将他人书法创作优点融合到自身创作中。早年赵之谦着力颜真卿书法研习,与当时风气与科学制度有关,展现出一派颜学与帖学风貌。除颜学以外,赵之谦对历代书家真迹均有涉览,受明代书风影响接触宋人刻贴较多,因此帖学对其影响较大。在其27岁为子容叔祖书写的“三辰既朗遇慈父,两金相对凝神锋”中,就显见脱胎于颜字,笔力较为雄浑,并且结字宽博[1]。在为子琴书册时,行笔流畅劲健,则得法“二王”。赵之谦练的一手好颜字,成为了其参考科考的重要工具。但是经过阮元等书法家的提倡,帖学随之衰微,碑派取得了快速发展。在31岁,赵之谦进过三次乡试后中举,四试后不第,将书画篆印所得之资捐官后,心中抑郁之气爆发,促使其书法开始向碑派转换。比较三十五岁前后的赵之谦书法作品可以发现,早期赵之谦书法温文尔雅,用笔洒脱、雄浑,三十五岁后颜体行书则不复作,笔力开始糜弱,直至四十岁达到自然老道的境界。

    (二)后期碑学影响

    从同治年间开始,金石学得以兴起,使得赵之谦得以接触大量青铜器和石刻碑额,逐步接受了碑学主张,并开始碑学书法实践。1863年入都后,赵之谦得以见到大量北碑造像等,使其眼界得到了拓宽,当时风京地流行碑派,赵之谦转师北碑。从目前存有的纪年作品来看,该时期赵之谦所作魏书就是以楷体笔意对北碑字架进行了随意搭建,笔画运送如楷体。从1865年开始,赵之谦的书法风貌大变,发展至40岁前后其北碑体至臻纯青,成为该时期代表作。但与赵之谦晚年作品相比,后期作品更加浑厚,逐步进入到化境。而赵之谦的北碑体形成主要来源邓法,但采用了不同的用笔和结体。在清代书法创新方面,邓石尽管为先驱,但是学碑体时过于注重碑刻临摹,赵之谦则能取诸碑优点,舍弃碑刻意蕴,注重体现精神气骨。在书写期间,赵之谦还能从绘画、篆刻等方面渗入意趣,将笔势和结构适当夸张,被认为“最优美”北碑体。从近百年书坛发展来看,赵之谦的魏体书风显然带来了深远影响,开创性的将魏碑楷法融入到行书中,解决了“刀”与“笔”转换的问题,取得了一定成就。而在碑派书法实践中,赵之谦形成了怀疑“二王”书风、抑帖尊碑的思想,更加推崇六朝刻石。而赵之谦的隶书、篆书成就尽管不如北碑,却依然有独到之处。在对名人墨迹进行描摹时,赵之谦注重神韵骨架,用笔个性鲜明,不追求工致和方整对称,而是只求字体变化,运峰笔不到而意周,显得有神和舒朗。(见图1)

    三、赵之谦书法渊源带来的启示

    从赵之谦书法渊源可知,在美学地位上,碑和帖实际不分高低。但在清代,正统帖学发展至工整、甜俗的境地,已经丧失“二王”帖学精髓。同一时期,碑学凭借雄浑拙朴的特点对帖学进行了取代。但赵之谦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书法成就,并非是完全牺牲帖学而提倡碑学。作为一个碑派书家,赵之谦早期同样受到了帖学的影响,在篆、隶中获得了筆法,并在正书中实现了创新运用,才能创造出独特的北魏书笔法[2]。尽管其书学理论强调隶生与篆,但实践上依然在篆、隶书中对北碑笔法进行了融合,使得作品带有新奇特征。运用北碑直入平出和折锋等用笔,赵之谦在篆书结体上进行了曲折弯弧处理,使得书法自成一格。而在赵之谦之前,碑派书家侧重对碑学古朴生拙特征进行挖掘,一味向“古意”靠拢。赵之谦能够一改旧习,对北碑造像雄强优点进行汲取,追求字体气势飞动和姿态活泼,从而为碑派书法开辟了新风格。正是由于能够看待碑派书家的利弊,并运用智慧进行创新,才最终使赵之谦在碑帖融合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结论:

    综上所述,赵之谦的书法理论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碑帖融合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结合赵之谦书法渊源可知,其早期受帖学的影响,直至中年开始学习北碑书法,凭借独特审美实现了创新,最终才形成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作为现当代书家,只有学习赵之谦的这种精神,才能推动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伟.法分三修 蕲进于道——何绍基书学之路蠡探[J].荣宝斋,2019 (02):6-65.

    [2]陈昌宝.赵之谦的行书与帖学[J].中国书画,2018 (01):16-18.

    作者简介:胡斌(1992.4)河南新乡人,汉族,研究方向为书法艺术。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渊源 书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