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浦氏三姐妹:北师大的姐妹花

    时间:2021-02-19 07:53: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中,曾先后出现过浦洁修、浦熙修、浦安修的名字。平民家庭出身的浦氏三姐妹,以其鲜明的个性及独特的经历,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或喜、或悲、或悲喜交加的角色。

    浦洁修:终生奋斗不止的民主人士

    浦氏家族世代居住在江苏嘉定县。三姐妹的父亲浦友梧是个读书人,清代末年毕业于南京商业专科学堂,后供职于北洋政府交通部。母亲黄氏终年在家操持家务。大姐浦洁修出生于1907年。1910年,浦熙修出世。1917年,浦氏全家迁到北平,在这里小妹浦安修及弟弟通修相继出生。

    浦氏姐妹自幼上进要强。大姐浦洁修是弟妹们的榜样。浦洁修高中毕业后,父母认为女孩子多读书没有用,便让她终止学业,到一所教会小学去教书。浦洁修受科教兴国思想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书之余,瞒着父母,偷偷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公费生。被北师大化学系录取后,浦洁修一边教书挣钱,一边完成了学业,可见其吃苦与刻苦。

    在大学期间,浦洁修恋爱了。男友杜春宴于1930年被公派到德国留学。两年后,大学毕业的浦洁修用自己教书攒下的钱,也远渡重洋,自费到德国去留学。两个相爱的人在异国他乡重逢,结下了白首之盟。

    怀着为振兴祖国效力的共同心愿,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留德期间,他们双双参加了“旅欧学生反帝同盟会”,声援国内人民的抗日斗争。1937年,杜春宴获博士学位,浦洁修也获得特许工程师证书。夫妇俩满怀报效祖国的热望回国。

    然而,此时偌大个中国,已经没有知识分子安心搞科研的净土。他们回国与家人相聚仅两天,就爆发了“七七”卢沟桥事变。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机,许多知识分子都投身到抗战之中。浦洁修夫妇于1938年先后来到重庆,杜春宴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东北救亡总会,并在工业研究所从事抗战物资的研制工作。浦洁修则先在大学执教,后到企业任工程师兼厂长,亲自研制并组织生产抗战急需的防雨布等物资,支援前方的战事。

    在重庆期间,国民党曾两次掀起反共高潮,浦洁修夫妇掩护、帮助了许多共产党人,同他们建立了真诚的友谊。1945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半公开的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妇女联谊会在重庆成立,浦洁修和当时已成为著名记者的二妹浦熙修一起当选为理事。

    北平解放前夕,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浦洁修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带领工人把制革用的栲胶易地保存好,使振北制革公司解放后完好无损地交到人民手中。为了安定民心.迎接解放,浦洁修冒着杀头的危险,把《大公报》记者彭子冈起草的《告全市人民书》送到印刷厂印刷,秘密取回后,又组织妇女儿童趁夜深入静时,挨家挨户地塞到市民家的门缝里。

    新中国成立后,浦洁修先后担任北京市工商联主席、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北京市粮食局局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北京市委主任委员等职务。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日起,连任数届全国人大代表。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浦洁修半个世纪的心愿。早在北平和平解放之际,她便向党提出过请求。由于她当时已是较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所以当时的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徐冰感到事关重大,便去请示周恩来。周总理从统一战线工作的大局考虑,建议还是让她留在党外,在民主党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浦洁修愉快地接受了周总理的建议,于1949年7月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这以后,她努力做好民建的工作,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同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1991年,84岁高龄的浦洁修病重住院。在病床上,她还念念不忘自己一生的追求,再一次向党组织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这一次,她终于如愿以偿。

    浦熙修:蒙受冤屈,晚年凄然离世

    浦熙修1910年出生在嘉定。继大姐浦洁修报考了北师大化学系后,浦熙修也拿着京华美专的毕业文凭报考了北师大中文系,并如愿以偿。若干年后,小妹浦安修也考上了北师大历史系。浦熙修在北师大学习期间,经人介绍与毕业于北京政法大学的袁子英相识并结为夫妇,先后生下一儿一女。

    大学毕业后,浦熙修先在北平的中学教书,1936年随丈夫迁到南京。她不甘心在家当“太太”,经人介绍,到《新民报》发行科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经理邓季惺派浦熙修顶替记者去采访一个大型歌咏会。浦熙修采访归来写成的特写见报后,她的才华引起多方注意,不久,便被调到编辑部,从此,开始了她长达20多年的记者生涯。

    1937年,卢沟挢事变爆发。不久,《新民报》被迫从南京迁往重庆,在重庆的几年,是浦熙修记者生涯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这期间,她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并和共产党建立了鱼水般的密切关系。她经常到曾家岩五十号周公馆采访,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通过自己的笔传达出去,周恩来和邓颖超常说:“小浦是我们的亲戚。”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的同志都亲昵地叫她“浦二姐”。

    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签订了“双十协定”。在中共的倡导下,国民党被迫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旧政协)。这时,已成为《新民报》采访主任的浦熙修,全力以赴地投入了会议的报道。她采写的消息及专访达十万字之多。她走访了全体政协委员,采写了三十九篇访问记,并根据每个人的政治面貌,爱憎分明地予以褒贬;对中共代表和进步民主人士,她倾注了拥戴敬重之情;对其他人物的报道也是生动翔实,用事实来说话。

    旧政协会议期间,被国民党逮捕三年之久的廖承志终获自由。浦熙修写《廖承志访问记》,如实描写了周恩来等人前往祝贺拥抱的场景,文末又公开披露:据官方消息,叶挺将军也快释放了。造成舆论,迫使国民党当局释放叶挺。

    抗战胜利后,浦熙修于1948年4月随报社迁回南京。不久,她与丈夫袁子英因政见不合,志趣差异太大而分手。一儿一女被袁子英带到上海爷爷奶奶处。她的心境非常孤寂,她用加倍的工作来冲缓内心的悲苦。她又成了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的常客,在南京国共和谈中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

    1947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请愿学生,酿成“五二O”血案。浦熙修不顾个人安危,率领《新民报》记者采写了事件全过程,用整版篇幅登出了事件真相,引起读者巨大反响,也引起反动派的惊恐嫉恨。不久,《新民报》被勒令停刊。浦熙修没有停下手中的笔,转而为香港《文汇报》撰稿。

    1948年1月18日深夜,正当浦熙修伏案撰写《南京政府的最后挣扎》一文时,国民党特务破门而入将她逮捕。后来,在地下党的积极营救之下,经国民党立法委员丘昌渭出面保释,浦熙修才重获自由。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浦熙修作为代表之一,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当周恩来总理把她介绍给毛主席时,毛主席握着她的手亲切地说:“你就是坐班房的记者!”甫熙修激动不已。

    全国解放后,身为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全国妇联委员的浦熙修担任了上海《文汇报》副总编辑兼北京办事处主任。万万没有想到,1957年那场“反右”风暴把浦熙修也卷了进去。《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点名批判浦熙修为“章罗联盟”中“能干的女将”。浦熙修之所以被牵连进所谓的“章罗联盟”,与她同罗隆基的亲密友谊有很大关系。

    浦熙修是在重庆认识罗隆基的。由于共同为民主和平而奋斗,遂结成密友。1948年浦熙修被捕,罗隆基积极奔走营救;罗隆基在虹桥疗养院受到特务的监视,浦熙修冒险去看望他,可见二人相交之深。“反右”斗争中,为了避免授人以柄,他们只能一刀两断,从此成为陌路之人。

    政治上无休止的批判、检查,思想上极度的苦闷压抑,使浦熙修的身体逐渐垮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浦熙修的处境更加艰难,她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西城区的一间小平房里,她的癌症复发,浦熙修在《新民报》时的老领导、同是“右派”的邓季惺看不下去了,他不顾年老体弱,早早起床去肿瘤医院为浦熙修挂号,催她去看病。浦熙修在医院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术,肠子几乎被掏空了。弥留之际,浦熙修躺在首都人民医院的走廊里,政协的一个工作人员俯身问她是否还需要抢救,她微微地吐一句“别费事了”,便永远地合上了眼睛。一代才女浦熙修走了。死时,她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这天,是1970年4月23日。

    浦安修:伴随彭德怀,历尽坎坷人生

    浦安修1918年生于北平。步两个姐姐的后尘,于1936年考上北师大历史系。早在上高中时,浦安修便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并成为“民先”的成员。进入北师大后,她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浦安修受党派遣,到山西牺盟会工作,不久,又被调往延安陕北公学学习。二十出头时,浦安修已经在延安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了。

    1938年秋,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的彭德怀赴延安开会。在中央组织部组织的聚会上,浦安修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彭德怀,她上前亲切地与彭德怀握手问好。李富春向彭德怀详细介绍了浦安修的情况,又找浦安修谈心,征求她的意见。浦安修与彭德怀彼此仰慕与倾心,使这桩由组织部撮合的婚姻一拍即成。从此,浦安修伴随彭德怀南征北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抗美援朝期间,浦安修曾经不顾彭总的反对,冒着敌机狂轰滥炸的危险,赶到朝鲜志愿军总部看望丈夫,关心他的冷暖安危。战争的危险与长久的分离,使他们的夫妻情义更加深厚。

    1959年夏末,彭德怀因为一封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为民请愿、说了实话的长信,被批判斗争。在那个株连九族的年代,作为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也随之陷进了深渊。随着彭德怀问题的不断升级,浦安修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她违心地劝丈夫写检讨,被丈夫严词拒绝。第二天,她狠狠心,写了一封同丈夫分手的信,办了一件让自己后半生都内疚的错事。这封信,在杨尚昆、邓小平、周恩来的手里转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杨尚昆的手中,谁都没有明确表态同意离婚。杨尚昆找人转告浦安修:彭总是犯了错误,但只要政治上划清界限就行了,不一定非离婚不可。虽然没有离婚,可从那以后,浦安修不再回吴家花园的家,她实际上与彭总分居了。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浦安修更遭受着围攻、毒打、抄家、批斗等一系列厄运。

    1967年夏季的一天,浦安修又被揪去批斗。高音喇叭里发出刺耳的叫声:“打倒杨尚昆!”“打倒彭德怀!”一听喊丈夫的名字,浦安修愣住了。自从在吴家花园分手后,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丈夫了,想不到今天夫妻俩在这种场合下见面。她抬眼望去,只见丈夫站在台上,泰然自若,十分镇定,她的心也稳了下来。她被揪到台上,造反派摁住她的头,对浦安修拳打脚踢。“你们给我住手!”就在这时,年已七十的彭德怀不顾一切地冲到浦安修面前,用自己的身子挡住了浦安修。“你们毒打一个无辜的女人,算什么英雄好汉!”于是,罪恶的拳头劈头盖脸地落在了这位共和国元帅的身上……

    批斗会结束了。身上的伤痛可以忍受,内心的愧疚却久久地折磨着浦安修。就在刚才,丈夫为了保护她,奋不顾身地冲到她身边,为她承受着毒打。而自己呢,却在几年前为了保护自己,写了那封分手信……她设法弄来一瓶安眠药,一个人来到颐和园。当一百片安眠药进肚后,她便晕乎乎地朝湖水中走去。浦安修没有死成,一对在湖边谈恋爱的男女青年发现了她。她被造反派视为“顽固不化”,下放到山西临汾的“五七”干校。

    1978年12月24日,彭德怀元帅的追悼会在他去世三年后,终于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致悼词,为彭德怀恢复了名誉。站在追悼会场上,浦安修泪如泉涌,悲痛欲绝。

    年逾花甲的浦安修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她的工作很多。老区的人来找她反映情况,她热情接待,自送路费;含冤蒙屈的人来找她,她四处奔波,代为申诉。除此之外,浦安修最搁不下的,就是整理彭德怀在八年囚徒生活中写下的“交代”材料。1981年,这些材料以《彭德怀自述》的名义出版,立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一共发行二百九十万册,还被译成英、日、俄、朝等文字。浦安修把这本书的稿酬全部捐献给了太行山区的一所学校。在整理彭总“交代材料”的同时,浦安修还积极参加了《彭德怀传》的资料准备工作。她和写作组的人员一起,追寻彭总的足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实地考察、找知情人寻访……

    1980年代后期,浦安修被查出患了乳腺癌。手术过后,她的身体非常虚弱。癌症反复发作,最后几年,她几乎是在医院度过的。她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她放心不下的,是《彭德怀传》的写作工作。1991年4月1日,浦安修从昏睡中醒来。她授意陪伴她的亲属拿来纸笔,由她口授、亲属执笔,给杨尚昆同志写了一封信,恳请他亲自审查彭总的传记并指派专人负责传记的审稿工作。她对亲属说,不把这件事办好,“我死不瞑目。”1991年5月2日,浦安修走了。两年后《彭德怀传》问世。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热词搜索: 北师大 三姐妹 姐妹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