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多元时代报告文学的路径、方位与价值

    时间:2021-02-23 07:57: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以强烈的自主意识、多样的生存方式、开放的话语空间为显著标志的时代,毫无疑义地成为了利益分配和价值选择的多元时代。当此之时,报告文学既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生契机。从播撒路径、文体方位和价值空间来看,报告文学可能是最富成效、最具魅力的自然与社会、生活与心灵之间的独特粘合物。由此推断,新世纪的报告文学潜蕴着转型式发展的巨大动因。

    关键词:多元时代;报告文学;播撒路径;文体方位;价值空间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5-0123-05

    一、多元时代报告文学的播撒路径

    仿佛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走进了后传媒时代,亦即网络时代,俗称大众传媒时代或新媒体时代。从长远的观点看,它是现代电子科技人文化演绎后高级而完美的文化传播形态。因此,清醒认识与正确估价后传媒时代报告文学的播撒路径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术话题。

    1. 文学形态的后传媒流向

    后传媒时代的显著表征是互联网的开通以及由此而来跨国界全球性传播的兴起。生活在此种新媒体时代,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了诸多醒目的改观。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网络作为新型强势媒体,不仅改写了传统的书写、传播与接受方式,而且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影响国家、民族、政府、政党形象以及包括文学在内的意识形态的塑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文学也将庄严的“篱笆”或被迫或自愿地扎向了后传媒时代的旷野。

    回顾文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在经历了传统的纸质型传播之后,广播、影视等电子传播也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建立在后电子传媒基础上的网络互动传播已经走进艺术领域并与文学握手言欢。这是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多功能全球化信息传播系统。网络传播的主要优势在于:交互式即时传播、多媒体立体呈现以及高度个人化的欲望表达。特别是量子电脑的开发与利用,使得报告文学的即时传播成为可能。量子电脑依据原子所具有的量子特性进行信息处理,其运算能力比以微型晶体管电路为基础的传统计算机快数亿倍,从而为读屏时代报告文学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前,接受美学曾给理论界带来一阵惊喜,因为它似乎真正看到了读者因素对于文学创造工程的重要性。然而,在后传媒时代,人们突然发现,相对于大规模或超大规模的“网络帝国”而言,传统的文学写作及其接受方式充其量只能算作“小国寡民”式的作坊化运作,更多地表现出屏蔽式的“自言自语”性状,从而造成文学资源的闲置和文学解读的低效能接受。网络时代的文学世界则完全是另一副模样——文学的生产、传输、消费都是快捷而高效的。诚然,网络世界里的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文学垃圾也会不时干扰甚或污染我们的视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广大网民的创造热情在此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即时性的感念可以互动式的方式得到快捷性的宣泄和发散性的回应,古人所谓“文章千古事”的艰难性和神圣性被真正颠覆。不过我们也注意到,艰难性和神圣性多半与文学精品联袂而行。换言之,网络媒体在“没正经”式的书写与阅读中,又很容易抽掉经典作品赖以生长的根基。这也是网络时代精品力作不多的重要原因。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文学边缘化,本质上包含文学被现代传媒边缘化,而不仅仅是指被庸碌的日常生活和庸俗的审美趣味边缘化。

    2. 报告文体与新兴传媒的艰难啮合

    网络媒体虽然接纳了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学一族,但并不就此表明网络方式很好地解决了文学问题,也不意味着报告文学在后传媒语境中万事大吉。恰恰相反,网络这种强势媒体对于报告文学来说不啻于一柄“双刃剑”。就其负面影响来看,至少有以下三大“异己”因素:

    第一,新闻竞争可能带来文学上的粗鄙。在新闻有欠自由的历史情境下,报告文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读者的新闻需求。即使到了今天,不能真中出新的报告文学同样难以吸引读者,这又反证出新闻信息之于报告文学的极端重要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为:获取信息为47.6%,休闲娱乐占18.9%,交友者约有14.9%。显而易见,对于广大受众来说,获取新闻信息是网络时代最大也是最迫切的阅读意愿。在网络日见普及的后传媒时代,从报告文学中获取新闻可能不再是阅读者的首选价值目标,因为为数众多的专门新闻网站已经于第一时间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新闻信息。但即便如此,网上报告写手为了自我生存和挽留读者的需要,依然会设法与网络新闻竞争。结果是,对于真实事件的盲目崇拜可能既伤害到“新闻”的准确度又损害了报告文学应有的文学性。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第二,速度竞赛势必影响书写的深广度。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方便快捷,所以说“网络就是速度”。很明显,网络传播的快速率刚好切合了报告文学的时效性诉求。为了争取更多的网民成为网络报告文学的实际受众,谋求较高的点击率乃至良好的信息反馈,网络报告写作者势必努力缩短采写和发表的周期以追求速度效益。但我们同样十分清楚,作为“田野文学”,报告文学的写作与诗歌、小说及一般的影视作品不同,它无法闭门造车,不能“心想事成”,也不可对生活事象作平板式的机械仿拟,而必须建立在扎实采访、情感观照、理性审视以及形象生动的文学传达的基础之上。单纯的速度竞赛必然影响书写的网络价值,降低文本的真实品格和审美灵性,破坏受众的阅读兴味和审美效果。因此,真正的网络报告文学作家还必须适度抑制狂躁的速度欲望,真诚奉献既源自生活又超越事象、既见广度又出深度、既有时代感又兼前瞻性、既具真实感又显审美性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

    第三,匿名写作难免造成责任意识淡化。因为网络写作多采用匿名、化名或代名方式,所以你无法当然也没有必要搞清每一篇作品或每一个帖子作者的真实姓名。有人将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形容为“大狗小狗一起叫”,或者说“百犬争吠”。正因为“我不知道你是谁”,所以很容易造成写作主体历史使命感的消褪和责任意识的淡化,从而滋生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络文学废料。久而久之,难免让网络受众疲惫和厌倦,甚至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远离网络。因此,网络立法和网络道德对于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网络文化承担来说同样显得重要和紧迫。

    3. 后传媒平台对于报告文学播撒的意义

    报告文体虽然与网络媒体之间明显存在着痛苦的龃龉,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乐观地看,因报告文学的非虚构性、时效性、批判性等与网络属性高度契合,所以网络时代又为重塑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学新形象提供了再生性网络平台。可以预期,借助于得天独厚的网络媒体优势,后传媒时代的报告文学将在克服上述异己力量之后获得更为诱人同时也更加充满活力的创新空间。

    第一,网络功能的新闻性有利于报告文学真实本色的本体达成。诸多现实需要告诉我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还难以完全丢弃实用主义文学观。这不是主观意愿,而是人类生活和现代情感的共同约定。在可信、可亲、可爱“三可”价值目标中,“可信”显然是我们对于网络及网络报告文学的前提性期待。因为网络的基本功能是信息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所以它客观上与报告文学本体的真实本色不谋而合。从哲学本体论角度看,网络媒体与报告文体都以真实而新奇的信息承载为其本体存在的最高立法依据。这种本体特质的本原性切近,促成二者彼此借用、互惠互利的亲和态势的形成。因此,从本体论逻辑出发,网络媒体天然地亲近报告文体,网络报告文学生长的潜在空间自然十分广阔。

    第二,网络资讯的多样性有利于报告文学时代信息的丰厚蕴涵。与传统媒体相比,后传媒时代包括文学信息在内的网络资讯空前繁富,这不仅给网络报告文学预留了必要的参与空间,而且还一定程度上为网络报告文学的创作提供着题材来源和有关时代主题方面的启示,从而使行进中的网络报告文学拥有更为丰厚的时代蕴涵。从写作层面讲,网络报告主体必须自觉深入生活,在写作中遵循“以亲身采写为主,以网络资讯为辅”的道德规约,万万不可主辅倒置。否则,将无法保障报告文本亲历性、现场感等基本特征的显现,进而可能削弱网络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性。

    第三,网络写作的匿名性有利于报告文学批判品格的完型建构。前面讨论过网络传媒对于写作主体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的潜在威胁,但我们不能就此放弃网络。事实上,网络在可能造成写作主体责任意识淡化的同时,显然也有利于网络报告文学批判性文化品格的完型建构。传播界基本认同这样的规律:100%正面报道的宣传效果等于零,而90%正面报道的宣传效果约为10%,亦即批判性写作的接受效果往往更为强烈。可以肯定,截至目前,报告文学创作中的题材禁区尚未完全打破,“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报告文本也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报告文学的网络写作及其传播因其匿名特征和民间属性而有望使其批判性诉求来得更为直接、率真和充分。

    第四,网络传播的快捷性有利于报告文学时效要求的即时实现。受新型媒体的规定,当下的文化传播方式有着显著的改进。具体说来,网传方式突破了过往口语、纸质和单纯型声音媒介时代的自我宣泄性的自向传播、人际之间近距离的他向传播和族群间低层次的交叉传播,开始迈入跨文化、跨媒体、超文本、多终端的大众传播时代。这是一种多对多的交互式即时沟通,作家的写作地带和读者的阐释空间空前扩张,双方的身份可以快速兼容或互换,主体的倾诉欲望得到最大限度和最快速度的解放。网传的这一特点正好满足了报告文学的时效要求,或者说网传的快捷性与报告文学的时效性一脉相承。正因为如此,大力发展网络报告文学可谓正当其时。

    第五,网络接受的自主性有利于报告文学创新思路的良性贯通。置身于“网话”语境之中,我们既是发言人,又是受话的选择者。阅读与接受何种报告文学信息,不再由写作者、传播者说了算,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网络接受鲜明的自主性和高度的选择性,赋予原本被动性的接受活动以积极创造的本质,增强了网话文阅读的乐趣,拓展了后传媒时代“享用”报告文学的魅力。

    如此说来,要真正摆脱当下报告文学限制较多、周期较长、阅读不便等不利因素,大力拓展网络报告文学可能是一条虽然艰辛漫长却值得真诚期许的生长之途。

    二、多元时代报告文学的文体方位

    关于多元时代报告文学的文体方位,我们可以用“谱系”的方式予以界说。在已经过去的几十年中,理论界习惯于将艺术划分为四大类: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我们可以将这种谱系称作“艺术谱系”,即一级谱系。对语言艺术来说,又包含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剧本等,我们通常将这种二级谱系叫做“文学谱系”。如今,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我们有责任重新建立“报告文学”的三级谱系。这种努力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因为,在开放的多元时代,不同的文体之间频频越界、融合,新型传媒已经催生传统文体思维难以规范的新兴文体。确切地说,在以后传媒为“翅膀”的消费时代,我们考量一种文体的叙事风格,既要依据它的呈现方式,也需兼顾其播撒与接受特点。由此,我们不妨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初步划分为——报告诗、报告散文、报告小说、报告剧、报告广播、报告电影、报告电视和网络报告等。我们过去所说的纪实文学,严格说来大多是报告散文或报告小说。

    1. 报告诗

    报告诗是以诗歌形式真实、快速而艺术地报告现实社会生活的报告文学样式。如《西沙之战》、《溃退》、《为了人民的利益》、《军旗下的报告》、《只有我们才了解春天》、《打开大自然的锁孔》、《甲申印度洋祭》等。报告诗包括叙事性报告诗和抒情性报告诗两类。鉴于报告文学的“报告”性质,我们今天所认同的主要是情节性诗歌报告,亦即叙事性报告诗。尽管如此,诗歌的抒情天性仍然决定了报告诗史诗化的色彩。同时,因为报告诗的写作更多地受到形式上的限制,所以,此种报告文体将不会成为未来报告文学发展的主流选择。

    2. 报告散文

    报告散文是以散文形式写作的报告文学,有一定的情节或事件,但侧重于抒情写意。报告散文手法灵活,形式多变,情真意切,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自我言说性。碧野先生所喜爱的郭沫若的《北伐途次》、方志敏的《狱中纪实》等作品,事实上是报告散文。徐迟的《祁连山下》,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老鬼的《血色黄昏》,刘心武的《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罗露西的《下午茶》之类的作品,准确地说也应该是报告散文。《情系东江源》之类的文本则可视为复合性电视报告散文。

    3. 报告小说

    报告小说此前被泛称为纪实小说。这是小说化的报告文学,多表现为“化名写作”,即因为某些现实顾虑或其他特殊表达需要而变更作品人物的姓名或其他敏感要素,但要求保留故事本身的基本原始面貌。报告小说允许必要的艺术想象,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对表现对象作适度的合乎文本逻辑的创造性补足。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尹均生、张立国等人就提出了“报告小说”、“小说式报告文学”概念。1985年,《光明日报》对此进行了比较认真的讨论。不论是“鼓吹”还是“求教”,人们似乎都切实感受到了它的存在。随后,尹均生教授在《论“报告小说”的兴起》中,对报告小说的性质、国内外发展概况、兴起原因及其必然性作了有根有据的学理阐释①。尽管担心报告小说可能消溶掉报告文学真实本性的大有人在,但《SARS危机》、《学生恋爱报告》、《神验》等作品的文学魅力似乎让人无法拒绝。事实上,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名人》早就被读者当作报告小说来读了。从理论上看,报告小说应该是介于传统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的一种综合性过渡文体。

    4. 报告剧

    报告剧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文字性的报告文学剧本,二是综合性的舞台演出。一般而言,报告剧本是报告戏剧的文学底本,而报告戏剧则是依据真人真事在一定时空中所做的表演性展开。虽然报告戏剧和报告电影、报告电视、网络报告一样,可能不同程度地具有某种虚拟性,如主人公方面的替代性,但基本情节、人物性格、价值取向等不容“改写”。《超越生死》、《血染的诗篇》、《卢沟桥》、《一个伟人和一座城市》、《呼唤》、《爱民警察靳光雄》、《郭秀明颂》、《山村书记》、《红岩魂》、《长白英魂》、《关于平凡的报告》、《公安局长任长霞》、《嵩山长霞》、《人民的利益》、《时代先锋》等,便是近年出现的比较优秀的报告剧。

    5. 报告广播

    报告广播借助广播媒体以实现报告文学信息的承载、传输与接受。除纸质报告文学的“广播化”外,亦可即时采编广播报告文学。《现在出发》、《西部神话》、《大写的深圳人》、《中国金融黑洞》、《中国新教育风暴》、《土家苗寨》、《土家山村红蜡烛》、《人间正道》等都是较有影响的报告广播。在信息消费时代,报告广播以其快捷性而享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接受上的听觉性似乎也更容易激发听众的想象性审美活力。

    6. 报告电影

    这里的报告电影,主要指用电影方式艺术地表现真人真事的新兴报告文学体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信天游》、《生死牛玉儒》、《智慧风暴》以及美国的《战火屠城》、《女警察》等都可视作报告电影。报告电影一般制作精细,视听合一,因而审美感染力较强。不足在于,投入较大,周期相对较长,成本一般较高,演员上多取替身方式,这些都会制约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以及创作与接受上的积极性。虽然电视和网络可以承担报告电影的发行任务,但我们仍有理由建议,除非重大题材、先锋人物并附以相当精细的艺术制作,否则,宜慎用报告电影这一体式。

    7. 报告电视

    报告电视是以电视方式传播与接受的报告文学样式,也称电视报告文学。随着电视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图像审美习惯的普遍确立,报告电视已经为普通百姓广泛认同。从已经开播的《根本利益》、《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新教育风暴》、《创造未来》、《众志成城抗“非典”》、《没有硝烟的战争》、《艰辛的步履》、《创业人生》、《无极之路》、《渔民村的变迁》、《绿旋风》、《异军突起》、《中国高端访谈》、《雕塑家刘焕章》、《郑培民》、《水上话九江》、《心理医生非常档案》、《长寿之路》、《半个世纪的爱》、《小木屋》、《大路向太阳》、《巍巍大别山》、《长征日记》、《伫马太行》、《我们的留学生活》等作品的收视情况来看,报告电视的现场感、立体化、时效性以及接受的便利性非常适合现代受众的阅读趣味,正可谓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8. 网络报告

    网络报告又称报告网络,准确地说是网络报告文学。这种依托网络媒体来达成报告文学的写作、传播和接受的网传行为,以其图文性、视听性、快速性、交互性而实现了报告文学的新飞跃。这种“飞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报告的匿名和准匿名写作特征更好地保证了报告文学非虚构本质和批判性品格的实现;二是交互式快速传播显示了报告文学较其他文体在信息时代的时效魅力;三是图文声乐多维合力的复式接受有利于报告文学接受效果的最优化。不仅过往较有影响的纸质、广播、影视报告文学作品纷纷上网,原创性网络报告文学也渐露锋芒,刘小平长达33万字的《好人李广佳》网络受众已超过10万人次。虽然暂时尚难断定网络报告写作的主流地位,但我们完全可以预期网络报告传播与接受的崭新未来。

    由此可见,报告文学创作的天地极宽,报告文学研究的世界很大,作家、批评家、理论家于此大有用武之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现在的报告文学写作、传播与接受方式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白纸黑字了,同一作家的同一作品可能相继抑或同时以广播、电影、电视、网络形式出现。因此,重建报告文学在多元时代的文体谱系就不是多余的。

    三、多元时代报告文学的价值空间

    所谓多元时代报告文学的价值空间,是指基于重大时代责任基础之上的永不疲倦的现代文学精神,它既涵盖多元时代报告文学必需的价值选择,也包括多元时代报告文学已经并将继续实现的价值可能。

    1. 多元时代报告文学的生存困境

    显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多元并存的时代。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多元时代的显著表征,便是生活样态的丰富性,利益分配的多样性,价值立场的复杂性。而世纪之初的观望心理和起跑意识,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多元观念。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多元取材、多元写作、多元传播、多元接受。这种多元的“多元”,正是多元时代文学的基本情势。

    在提倡价值多元的时代,多元主义者似乎更容易较为灵活地应对时代和大众的需求。所以刘军宁说,多元主义的优越之处,“在于它彻底排除了无政府与专制的两难选择,实现了有序的自由”②。可以肯定,在多元时代,文学选择的自我性、差异性、多样性被突出强调,传媒的当下性、便利性、广告性受到鼓励,读者消费的时尚性、功利性、自主性得到尊重。上述多元化的文学趋向,极大地模糊了人们的主流意识,弱化了“我主沉浮”的强势文体诉求。这一方面促进了文学的个性自觉,另一方面又无情地消解着文学所惯有的严肃面孔和神圣品性。

    这种多元取材、多元写作、多元传播、多元接受的文学情势,不仅使得报告文学不再拥有上个世纪80年代那样的耀眼光辉,而且有力地摇晃着整个文学世界在全部人类生活中的“灯塔”地位。人们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将它遗忘很长一段时间而并不觉得不可思议。特别是经济生活的强力挤兑和影视、网络、舞厅、酒吧、茶座的享乐性召唤,更使广大受众不再把文学阅读视作唯一高级而必须的选择。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部分文人乘机将文学纳入自己的“生存势力范围”,进而进行廉价的商品化贩卖。其结果之一,便是极端的个性化写作。这很可能将作家封闭起来,从而使作品变成完全个人化、私人性的情绪渲泄。因此,在多元化时代,清醒的理论建构还必须有勇气要求我们的作家从个人迷恋和圈子心态中解脱出来,面向大众,走向原野,以“兼听”的姿态亲近大千世界。惟其如此,才有望实现文学艺术解放效果的最优化。即如报告文学,就应该坚守固有的文体品格,以使自身在多元的世界中耳聪目明。诚如王宗仁所说,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和评论家,应该义无反顾地走出自己建构的圈子,竭尽可能地多听听圈外人士对我们的评说,而不要总是心安理得地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其实并不纯粹的“城堡”里孤芳自赏③。

    多元时代变化莫测的生活景象诱发社会主体的丰富想象和无限欲望,价值观念的多极扩张造成艺术理想的明显滑落,个性的彰显带来文学书写的自我膨胀,文学创作在社会的夹缝中既体验到了相对自由的快慰,同时又面临着急躁情绪的困扰。具体到报告文学来说,就是个人低俗趣味的展示、生产线式的速成和篇幅上的冗长。

    首先必须确认,报告文学本是严肃的现实书写。但在多元化时代,低俗趣味和猎奇心理乘虚而入,金钱、欲望、凶杀、色情等内容不断侵蚀着报告文学的肌体,从而使这一神圣文体一度变态为金钱文学、欲望文学、广告文学、猎奇文学。这不仅让我们读者纳闷,也使部分有社会良知的作家困惑——报告文学到底怎么了?难道唯有低俗趣味才能够占有市场、挽留读者?“大众化”等于“低俗化”吗?尽管多元时代损害报告文学的因素很多,但低俗趣味显然不失为除庸俗虚构之外的戕害报告文学的“软刀子”。因此,对于多元时代的低俗趣味,报告文学应该敢于并善于“拒绝妥协”。

    其次是生产线式的高速多产,有的就是调查报告、事件罗列,缺乏起码的艺术建构。这已经成为当下文坛的流行传染病。有人将这类写手称作“文字批发者”。陈染在《中国作家写得太多了》一文中批评说:“我觉得一个作家不能像鸡下蛋那样不停地写,我怀疑一个像机器一样不停地生产文字的人能否写出精品。……我觉得目前中国写作者的问题不是写得太少而是写得太多了,气喘吁吁急吼吼得要命,以至于泥沙俱下,图书市场浮躁肤浅得永远像个大集市,滥‘菜’成堆。”④ 因此,强调深入调查基础上的精品写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再次,就是冗长拖沓,有悖“经济原则”。现代传媒的快速推进,信息的几何级增长,使我们置身于一个用网络观察、用网络说话、用网络交流的时代。网络写作、网络传播、网络接受的负面结果之一,便是文章越来越长。实际上,我们虽然走进了多元时代,但过多的杂务、巨大的压力、急躁乃至烦躁的心理已经无法保证我们去耐心品味长达数十万字的报告文本。但是,受文学功底的限制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少作家仍然贪大求富,以长为耀。古代的甲骨文写作代价很高,书写困难,所以十分简练。后来出现了竹简书写、布帛书写,文字就长一些,但总体上看依然简明。自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以来,人类的文字书写就变得草率起来,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就是文字放任的典型。到五四时期,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学创作开始走向大众,写作完全脱离了长度上的限定。特别是到了键盘操作和语音识别的后传媒时代,写作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件简便易行的日常事务,致使本该简短可读的报告文学也越拉越长,以至于突破了70万字大关。这与网络时代的效益原则背道而驰。冷静分析,网络固然无罪,网络写手亟宜反省。不然,不独误了文学,而且可能误了家国。

    2. 多元时代报告文学的价值选择

    多元时代的报告文学虽然面临上述困惑,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坚守底线,扬长克短,乘势而上,多元时代报告文学的价值能量就有望得以充分释放。

    第一,批判品格的允诺。批判品格是报告文学最为基本的底线之一。可以肯定,丧失或抛弃了批判品格的报告文本是不能称之为报告文学的。蒋巍的《你代表谁?》、何建明的《根本利益》、陈桂棣等的《中国农民调查》等都是具有高尚批判品格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报告文学批判品格的确立,尤其需要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真理的勇气、为民请命的精神和秉笔直书的能力。斯诺非常钦佩鲁迅的人格,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说,自己已不可能用二三十年代的方式在新中国写作,如果那样做,也许不会被杀,至少要接受思想改造。这又表明,报告文学批判品格的允诺还需要适度宽容的写作环境。

    第二,社会责任的承当。批判品格固然是报告文学的本色所系,但当以进步的社会责任和明确的是非观念为前提,而不能一律砍杀,更不能借报告文学之名泄一己之私愤、报个人之冤仇。王蒙说得好,我们应鼓励文学艺术创作正视当今社会的矛盾与问题,同时强调以一种健康、积极、求实的态度表现这些矛盾与问题,提倡人们把立言的勇气与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把发扬民主与遵纪守法结合起来,把正视矛盾与积极乐观稳步地去解决问题的态度结合起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也认为,与其他文体相比,报告文学的作者更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社会责任感,更具有力挽狂澜、匡世济民的英雄主义情结。

    第三,人文理想的操守。毋庸讳言,当前的某些报告文学一味批判、揭短,缺乏明朗的理想信念,除了沉重就是失望。这既不合乎生活逻辑,同时也误解了艺术精神。在这个经济节奏成为主旋律、意识形态符号依然强劲的“亚自由主义”社会,我们过得并不轻松。“诗意的栖居”可能太过浪漫,但对于心灵相对安宁的人文追求应该不为过分。所以高尔基说,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关仁山的长篇报告文学《执政基石》,理直气壮地报告了在集体经济异常困难的情况下,身患癌症的李家庚毅然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养猪种树,仅短短两年时间,就把贫穷落后的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英武山村建设成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的先进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样板村。在16万字的作品中,作者把英武山村的老百姓写得有声有色,昂扬向上,把李家庚这位一心为民的村支书写得血肉丰满,催人泪下。《戴碧蓉》的作者周文杰也特别强调,文学创作的使命不仅在于使人们认识世界、体验生活,更应使人们通晓人生哲理、追求崇高理想。

    第四,文学格调的提升。所谓文学格调,主要指文学作品的精神气象与思想情调。报告文学批判品格的允诺、社会责任的承当、人文理想的操守以及对于个体生命的珍重,总体上提升了多元时代报告文学的精神气度与思想情调,进而可以有效地调控文学生态的整体平衡,因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调剂作用。皮埃尔·梅林说:“在流行的报纸日趋堕落的时代里,在统治阶级的机关报成了愚民政策的工具的时代里,在这些报纸的通讯员都成了谎话的传播者的时代里,社会的报告文学者的工作责任比平日更加重大了。”⑤ 我们期待并相信,新世纪的报告文学将在过去100年所铸就的坚实的价值根基上,为人类文明的圣坛再添薪火。

    注释:

    ① 尹均生:《论“报告小说”的兴起》,《文艺争鸣》1986年第3期。

    ② 刘军宁:《自由主义如是说》,《书屋》2000年第2期。

    ③ 参考王宗仁《感悟唐古拉》,《文学自由谈》1999年第4期。

    ④ 陈染:《中国作家写得太多了》,《中国文化报》2005年2月22日。

    ⑤ 皮埃尔·梅林:《报告文学论》,《文学界》1936年创刊号。

    (责任编辑刘保昌)

    相关热词搜索: 报告文学 路径 方位 价值 时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