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镜像:读者为它者和作者为它者

    时间:2021-02-27 08:01: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李翊云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作为一个美国创意写作作家班训练出的、用英文写中国故事的作家,她的写作显得十分独特。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作者,作品,读者”的三维立面体,把作者从文本和现实的两种处境中带入这个图形,予以分析,寻找作为它者的读者对一个作为少数族裔的作家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新移民作家;李翊云;少数族裔;异国情调

    文学作为过程,读者作为它者

    “当作家写作时,首先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他面对着什么人,把自己看作什么人,又是为了什么人的趣味而写呢?”这是在《作为移居者的作家》一书开头哈金提出的问题。这又是一个关于文学和如何探讨文学的问题。①“文学是什么?”这张白纸上被写满了不同文字,不同年代,不同角度的答案但从哈金的问题出发,假设:如果不把文学放在平面的白纸上来讨论,而是把它作为过程看待会怎样呢?

    如果将文学看成过程,就必须涉及到一个和过程有关的关键概念:时间。而时间的维度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过去,现在,未来。”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时间和叙事》中讨论这个问题,把时间分成这三个阶段,首先必须确认“现在”现在可以是这一秒钟,也可以是最近一百年确定了现在,才可以确定过去和未来。②而文学过程的现在是什么?是文本/作品。作者所参与的叙事,发生在文本之前,换言之,是过去;读者所参与的阅读,发生在文本之后,即是未来。

    确定了“过去,现在,未来”,还要确定它们的排列方式。利科声称,过去和未来依附着现在存在,它们不是名词形式的,而是形容词形式的中心是现在。这样一来,时间就不再是一个线性的平面,而是一个以“现在”为底面,“过去”“未来”成为了平行并相夹这一底面的两个竖面。③于是,表达过程的“过去,现在,未来”成为了一个三维的立体结构。把文学过程带入这个结构,则将得到一个以“作品”为底面,“作者”和“读者”为平行立面的结构。文学过程,正是发生在这一结构场中。

    把哈金的问题安置其中,则三个问题分别落在作者和读者两面墙上第一个在读者墙,第二个在作者墙,第三个则存在于读者墙以及/或者作者墙这样一来,这三个关键问题的关系成为了凝视的、干扰的、对立的,甚至,可以说是互为镜像的在这些对这一组对照关系的描述中,“作者”成为“一”(one),“读者”成为“他者”(the other)。分析这一组关系,成为了把文学作为过程来解析的关键。

    本文中,我们提出来讨论这个问题的样本是美国华裔作家李翊云:这位拥有传奇经历的华裔美国小说家。

    迄今为止,李翊云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处女作《千年敬祈》(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金童玉女》( Gold boy, Emerald girl)和一本长篇小说《漂泊者》(Vagrant),已然是美国和西方文学界的宠儿。2007年,她被英国著名文学杂志《格兰塔》(Granta)评选为美国最杰出的21位35岁以下的小说家,又于2010年被《纽约客》(New Yorker )杂志评选为20位40岁以下最值得关注的作家之一。除了2010年的美国麦克阿瑟奖,她在美国和英国获奖无数:其中,光是《千年敬祈》这本处女短篇小说集,就给她带来了2005年的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2006年的美国笔会海明威奖(PEN/Hemingway Award),英国《卫报》新人奖( 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和加州图书新作奖 (California Book Award for first fiction)。

    《纽约时代书评》认为她作为一个极具价值的第一手向导,以一种微妙又原创性的视角带人们审视了中国近十年的思想转变和历史。④英国《观察家报》将她誉为和契科夫及艾丽丝·门罗并驾齐驱的短篇小说大师。⑤

    引起我们注意和探讨她的原因,当然不只如此。更因为在她的身上,“作者”“读者”这一组二元关系得到了高度的极端化和提纯化。

    所谓极端化:在李翊云这样一位只用英语写作的美国华裔作家身上,自我和它者二元关系得到了空前放大。一方面,只用英语写作决定了她作品的主要读者就是美国主流的文学评论家和读者们。而在作品产生和接受的过程中“中国”这一标签将被最大化地消费/期待消费。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亚裔美国人和移民,李翊云的人生处境也无疑会在“自我”和“它者”的双重凝视中挣扎。因此,作者/读者的二元关系得到了极端化推进。

    所谓提纯化则和她传奇的文学经历有关。李翊云的文学经历是一个美国创意写作班(Creative writing workshop)的产业奇迹:从中国的生物学博士生,到社区写作课上寻求提高英语能力的留学生,再到爱荷华大学的写作双硕士和美国文学界的新星。这里,我们注意到:李翊云的写作,正是在一开始就被“美国读者”她社区写作班的老师、著作家詹姆斯·麦克弗森(James MacPherson)所发现激发的。她成为作家的过程天然地与读者有着紧密关系。

    它者在文学作品中

    本文将以李翊云的《千年敬祈》来分析并寻找“读者”这个它者的所在。在一切文学讨论中,作品无疑是基础,而在本文的三维文学模型下,作品的作用和意义显得更加微妙了。有以下两点需要特别强调的:

    一,作品是从“一”到“二”的分裂点。在作品产生之前,作者不是作者,读者也不是读者,而是统一的人类群体的集合。创作过程是他们的分裂过程,作品完成是分裂的完成:“一”分裂成了“二”:作为“自我”的作者和作为“它者”的(潜在)读者。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异化没有完全完成之前,自我其实是在它者的包裹中的作者产生作品的过程正是他/她把自己从整体的“一”中分裂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前、之中,他/她都是在这个群体集合中。因此毫无疑问,这个群体集合对他/她发生作用是必然的。

    相关热词搜索: 镜像 读者 作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