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高等教育生态视角下大学新生转型教育体系与模式构建

    时间:2021-03-05 08:01: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高等教育遵循着生态发展的规律,文章从生态学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大学新生入学阶段的问题与冲突,从原则、任务、内容三方面论证构建高等教育生态视角下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体系和模式,以期实现大学新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  生态学  大学新生  转型教育

    [作者简介]程荣晖(1979- ),男,江苏盐城人,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教育生态视角下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14FYHLX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2013年度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项目“生态学视角下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模式与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3QT112J)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7-0044-0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其发展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高等学校是一个生态系统,实现高等学校的和谐发展,保持系统内各因素的动态平衡、协同发展,便是高等学校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长期以来,中学与大学两个系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将大学新生转型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但大多尚未建立起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借助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考察指导大学新生的转型教育工作,有助于实现新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适切性

    1.生态学方法的提出。刘贵华、朱小蔓曾在理论、实践和方法论等三方面探讨了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所谓新生转型教育是指高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大学新生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型并适应大学生活所实施的一系列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过程。新生转型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所确立的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各个层次之上,探讨环境因子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建立和维护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生态系统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有助于拓展新的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策略和路径。

    2.生态学方法的意义。运用生态学理论分析新生发展与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不同群体之间相互关联、竞争、共生以及协调进化的规划,研究学生发展的生态平衡,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人才培养的状况和规律,获得新的有价值的理论认识成果。以生态学的视角解析影响新生转型过程中的环境因子,将学校各类条件资源、质量追求与学生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更贴近于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够彰显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发展。

    二、生态学视角下大学新生入学阶段的问题与冲突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为深入了解高校新生入学后在学业、生活、心理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围绕高等学校生态系统的各环境因子,笔者编制《江苏高校新生转型情况调查问卷》,对江苏省内5所本科高校2013年入学三个月后的大一新生进行了调研,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49份,其中有效问卷428份,有效回收率为89.2%。调查发现,高校新生入学后面临的问题和冲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待学业的态度。近90%的新生认为,大学与高中的学习方式有差异,认为大学的学习更强调主动学习,然而却有近70%的新生认为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与高中相比有所减退;在学业规划方面,能够为自己制定详细学习目标的同学只占20%。此外,仍然有超过1/4的同学表示没有规划或没有明确的方向。

    二是生活适应性问题。高达51%的新生认为进入大学后生活作息规律不再协调;其他问题主要为对住宿条件有所抱怨、新环境所带来的水土不服或饮食不习惯、交通出行不便带来困扰;有超过1/4的同学不能够合理安排闲暇生活。

    三是心理适应性问题。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不再那么明晰,心理产生空虚感和迷茫。面对如此心理落差,61%的新生选择与亲近的同学或者朋友谈心,也有46%的新生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心态调整来解决遇到的挫折,但是选择诉诸辅导员或者心理咨询老师的人数比例却很小。

    四是人际交往的问题。新生离开父母,离开原先熟悉的交际网,面对新环境,部分新生认为缺少知心朋友,与他人交往平淡、热情不高,如宿舍成员不能互相包容、与异性交往不自信、缺乏沟通技巧等。

    三、高等教育生态视角下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体系

    1.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原则。大学新生转型教育是一所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程。实现大学教育生态化应遵循五项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控制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因此,高校教育者应注重从整体上协调转型教育涉及的各要素,采取的工作举措要注重系统性,促进各项举措的连贯性,提高系统的运行效果。要依据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及其自身发展,有目的地引导新生在新环境中的平衡态。关注新生在特定阶段的思想动态,把握其心理特点,将工作做实做细,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充分遵循教育的生态规律,尊重大学新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特殊潜能和专长,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任务。一是实现新生从中学到大学的思想认识转型。第一,引导新生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第二,引导新生对大学的认识,特别是大学承载的主要职能;第三,引导新生对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认识,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非义务教育,家庭和社会要承担高额的培养成本;第四,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大学是个人生涯发展新的起点,不是休闲驿站,而是加油站。

    二是实现新生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模式转型。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即由教师为主导的灌输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自学能力成为影响学业优劣的最重要因素。要引导新生掌握:第一,确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第二,拓宽学习渠道,重视第一课堂的学习,也要重视第二课堂(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及第三课堂(慕课)的学习;第三,挖掘新的学习空间,让新生明白大学学业成就的大小取决于对闲暇时间的利用程度。

    三是促进新生生活管理和沟通交际的和谐。生活转型是大学新生重要的转型。第一,要引导新生学会独立处理问题,摆脱被动管理,实现自我管理;第二,引导新生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包容,主动改变不适应集体生活的习惯;第三,帮助新生分析在新环境中出现不适应状况的具体原因,助其掌握心理调适技巧,提升心理适应能力。

    四是培育新生对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认同感。从“感情、环境、学校、专业”四个方面培育新生对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认同感,促进其主动适应,建立价值认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介入认同感培养:第一,提前介入的方式,将认同感培育提前至新生入学报到之前,编印专题材料打包至新生录取通知材料中;第二,事中介入的方式,新生入学报到期间,及时为新生答疑,解决新生的各种困惑,帮助新生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历史,培养认同感。

    3.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内容。一是校史校情教育。如组织举办新生转型教育大会;组织新生参观校园环境;举办校史专题讲座,帮助新生了解学校发展历史与办学特色、文化底蕴、优秀传统,感受学校的名师、名人风采,激励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

    二是德性价值教育。注重加强新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团生活指导,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化为每个新生的行为规范。实施感恩励志教育,帮助新生了解人格培育对人生成长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让新生在参与中体会、在体会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引导新生表达对父母、对母校、对社会的感恩之情。

    三是学业转型教育。帮助新生切实领悟大学学习方式的变化,从大学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展教育活动,帮助新生尽早走出迷茫,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开展与青年博士面对面、与优秀校友面对面、与教授面对面等活动,帮助新生了解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向新生介绍学校教育教学创新系列举措及教学管理相关规定。

    四是生涯规划教育。按照科学性、完整性和发展性原则,指导新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找准目标,准确定位,了解“市场”和“职场”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开展自我认知测评,评估学生的兴趣、价值观、个性等因素,使学生全面地自我了解、学会职业目标的决策方法、制订生涯计划书、形成职业发展的行动计划。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对学生的生涯规划书指导鉴定,并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和期望,引导大一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正确的人生观。

    五是行为规范教育。组织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如开展“文明礼仪校园行”系列活动,为新生讲授大学生文明礼仪知识,培训社交礼仪行为规范。注重发挥新生家长的作用,实现家校联动。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作为辅导员助理,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六是环境适应教育。利用军训契机,对新生进行全面的生活指导,增强新生团结协作精神,磨炼意志,提高抗挫能力。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对新生生活问题进行指导。组织新生学习和感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地方文化,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

    四、高等教育生态视角下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的模式

    1.立足校情,彰显特色,引领价值认同。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发展,都是通过变异在螺旋曲折中实现发展的,其首要含义便是适应性。生态学中的适应是针对生态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而言的,生物有机体若通过自身生活习性、防卫机制等方面的改变可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由此来看,实施新生转型教育应着眼于校情,结合学校办学的总体思路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新生的思想特点、行为素质和心理特征,充分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特点,彰显学校特色和人文精神,从而有利于新生对学校、专业、环境产生具有情感价值的认同感,进而和谐相生。

    2.突出“做人”和“成才”两个重点。大学是人生观形成的决定性阶段,当前的教育情境下,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未能接受很好的“成人成才教育”,这一点与大学的教育生态格格不入。唯有懂得“做人”,才有可能在思想道德方面追求提升,也才有可能更充分地发挥专业特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3.依靠三支队伍,形成合力。一是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队伍。辅导员以形势政策课、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必修课程等平台,班主任以主题班会等平台,做好新生转型教育各项内容的思想引导。专业教师开展“与学生面对面”系列讲座活动,互动性强,教育活动效果好。

    二是学生骨干队伍。学生班团干部、学生党员是新生转型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选拔优秀高年级学生担任学生工作助理,不断探索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模式。注重发掘学生典型人物,通过“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帮助新生排疑解惑。发挥学生会、社联等学生组织的带动作用,开展建设“学习型”宿舍活动,充分调动新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三是学生家长队伍。学生家长队伍是新生转型教育的重要延伸。通过编写《学生家长阅读材料》、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微信、QQ群等信息平台形式,介绍学校的办学情况,促进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关注,吸纳合理建议和意见,促进学生家长对学生的督导,加速新生的转型。

    4.划分“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第一阶段主要是启蒙教育。通过各种平台向新生传播校情校史、专业思想、校规校纪、文明礼仪等基本情况,组织新生参观校园,了解学校的历史,明白校训的含义,引导新生初步认识学校,融入集体。

    第二阶段主要是适应调整与磨合。包括让新生感知大学传承的精神和文化、优良的学风。主要任务是稳定专业思想,帮助学生初步明确大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和新环境的心理调适,完成新环境下自我认知的角色定位。

    第三阶段主要是明确目标与生涯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大学的目标和学习任务,适应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模式和集体生活模式,了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正确地了解自我,初步制订个人的生涯发展计划。

    第四阶段主要是深化巩固和提升。加强基础管理,帮助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涯,融入集体,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完成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型。主要任务是强化学生个体层面的道德和价值要求;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实际做好学涯规划,促进学生学业健康发展;加强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艰苦奋斗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教育研究,2007(7).

    [2]丁文勤.增强大一新生转型教育实效性的“五个三”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3]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生态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洪世梅.教育生态学与大学教育生态化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相关热词搜索: 高等教育 视角 转型 教育体系 构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