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初论

    时间:2021-03-25 09:08: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法治的实现,既需要根据法治的一般原理,遵从法治的普遍原则和基本规律,也需要注重法治的地方特色,寻找大国治理当中的“特色”语境。其中最重要的特色语境是通过法“治”边疆、法“治”民族和法“治”区域,实现法治的疆域性推进、族群性推进和区域性推进,进而构建完整的、体系化的以及具有规律性的边疆民族地区法治。法治中国,不仅是法治规训下统一性的中国,也是法治规训下具体性的中国,二者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能成为推动中国法治发展的合力。

    关键词:法治边疆;法治民族;法治区域;法治中国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8)02-0086-0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战略方针,可以说,在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法治建设已经全面铺开。作为一种治理方式,法治不仅象征着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也象征着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法治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这种观念、意识、理念和文化尊崇以社会集体成员的意志为内容而形成的规则体系。它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尊严,但排斥个人在社会运行机制中的权威地位。……法治是一个能够统摄社会全部法律价值和政治价值内容的综合性概念”[1] 。由此,法治意味着:第一,共识性的价值,虽然法治并不排斥价值多元,但是法治本身就是人们要遵守的一种价值;第二,普遍性的价值,既然人们设计了同一种规则,那么人们都必须遵守这一种规则,不允许任何人存在例外;第三,可以从差别中实现普遍性的价值,即当特定地区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法治不一致时,需要通过保护符合基本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的差异性(特殊性)来实现法治的普遍性。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土面积辽阔、人口资源众多的大国中,法治的实现既需要根据法治的一般原理来遵从法治的普遍原则和基本规律,更需要注重法治的地方性,寻找大国治理当中的特色语境。从当代中国的特殊性或者特色出发,关注边疆法治、民族法治和区域法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法治中国的理解。

    一、“法”治边疆与“边疆”法治

    边疆是国与国之间的区域性空间,国家越大,边疆越广。我国边疆漫长,与诸多国家接壤,因而导致民族繁多,民族传统各异,从而在边疆治理问题上困难重重。从中国古代史来看,边疆治理失调,是导致国家破落乃至灭亡的重要原因。因此,边疆治理得好,国家就稳定;边疆治理得差,国家就会动荡不安。

    在治理边疆的问题上,中国历朝各代都有不同的做法。春秋战国时期,与中原各国接壤的诸侯国家都面临边疆治理的难题,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加强边疆治理,以牺牲无数的人力物力为代价,修建了绵延2 000多公里的长城,以防止外敌入侵和骚扰。而西汉早期,因国力强盛,汉武帝派大将追击边疆异族,保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但不到百年,边疆又有战事兴起。唐初,因国家强盛,且唐朝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辐射性和包容性,以渭水之盟为基础,构建了基于规约的法治边疆,从而带来了唐朝边疆的数百年和平。到了唐末,边疆治理再次失调,外族入侵,边疆混乱。如此反复,边疆地区不断经受战争的洗礼,又不断的渴求和平,但是从未能从根本上实现和平。即使到了现在,各国主权意识强化,国家边界大致有了明确划定,但是影响边疆地区稳定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中国的边疆治理问题,在西方国家当中也存在。比如,西欧诸国也存在因边疆不稳定而导致国家覆灭的情形。总的来看, “以文化为标准划定边疆,并进而以文化为手段治理边疆,最终以族际间异质性文化的融合实现边疆稳定,不仅是古代中国中央王朝的主要治边方法,也是近代主权国家产生以来,国家边疆治理的路径选择,西方边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2]。

    从当前全世界的治理实践来看,以文化为手段治理边疆的方式,大体上符合人类交往行为的基本规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方法,就是通过传播法治文化,培育边疆地区稳定的规则意识,从而可以实现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因此,通过法治来治理边疆,是实现边疆治理的根本路径。

    (一)法治的规范性,是保障边疆人民权益的秩序基础

    边疆的不稳定,从根本上说就是秩序的失范。博登海默认为,所谓秩序是用来描述法律制度的形式结构。当人类在用秩序调整相互交往事务之时,一般运用规则、标准或者原则来强调其特定的规范倾向。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人类所建立的政治组织或者社会组织,都力图以秩序为基本目标,防止出现不可控制的混乱出现,进而保证人类的有序模式。“随着社会进步、人口愈趋稠密、生活方式愈趋多样、问题愈趋复杂,规范性社会控制程度亦愈趋提高。在一个现代的文明国度中,被制定来确保重大社会进程得以平稳有序的进行的官方与非官方的规定,其数量之大,可谓是浩如烟海”[3]。法国学者莫里斯·奥里乌对此有过说明:“至于社会秩序,我定义为‘通过促进社会结构均衡而促使社会状态稳定的一个过程。’”“社会秩序初建,已含若干正义因素;不斷进行修改,正义总会更多地融入社会秩序中”[4]。保证社会秩序的实现,要么基于暴力,要么基于法治。基于暴力的社会秩序,是一种不具有价值追求的秩序,难以保证多元价值观念的共识形成,因而最终会被推翻或者自行消失(灭)。唯有基于法治的秩序,才可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稳定。边疆地区之所以经常出现不稳定状态,主要原因在于跨境民族较多,少数利欲熏心之人带有“干一票”就走的心理,抢劫杀人等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边境居民的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在古代,这种“干一票”就走的心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心里,而且某些边疆外部的少数民族团体也带有这种心态,没有粮食就抢夺其他民族的粮食,没有衣物就抢夺其他民族的衣物,久而久之,不同国家的民族之间缺乏基于共同规则的信任。在历史上,基于暴力的劫掠始终存在于边疆地区,导致民族之间互相仇恨,边疆稳定安宁的秩序难以实现。在今天,我们强调通过法治的边疆治理,就是要在不同国家的共同边疆地区,强调各国法律的严肃性,通过建立国家之间的引渡机制,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犯罪,哪怕是他国居民在本国的犯罪,也要通过法律手段,绳之以法,保证既有秩序不受侵犯。即使是在民事权利保护方面,也要通过法律,在严格保护本国公民的权益时,也严格尊重外来人的权利,实现民族之间的权利平等。

    相关热词搜索: 边疆 法治 民族地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