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

    时间:2020-03-11 13:50: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着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047-02

    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影响下,就业市场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全面有效地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紧跟时代步伐,树立新的择业观,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选择,积极应对企业发生的复杂变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就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符合国内部分高校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纵观国内高校的办学理念,“创新”二字有的出现在办学特色中,有的出现在校园精神中,也有的出现在发展战略中。可见,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这就要求高校要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最大限度地培养出能为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二)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自我竞争力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资料表明,2010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010年631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727万。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会涌入人才市场,而企事业单位又难以接收大量的毕业生,这无疑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队伍中来,这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自我竞争力,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创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手段,创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长期和潜在的,其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创业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产业绩效提高,加剧市场企业间的竞争,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人才的重要任务。建立高校创新体系,对有效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符合时代赋予大学生的责任,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要能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一些现象能够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这就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不再保守,敢于突破落后观念,对创新创业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他们的发展目标就是通过自我发展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是时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品质。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在社会创业环境日益改善的条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不够成熟,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导向

    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在师生心中根深蒂固,不少高校仍存在着重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轻创新创业教育的现象,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同时,许多高校教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知识及实际创新创业方面的心得体会,难以胜任创新教育工作。此外,高校一些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场所在实际运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创新创业效果不理想。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认识存在误区,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创新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创新教育活动仅仅看成是学校开展的一种兴趣活动,认为参加不参加与自己关系不大;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创新只是为了获取足够的收益,对学校开展的创新活动不屑一顾。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使得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迷失了方向。对于部分能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其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团队合作能力不强,创新创业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大学生缺乏创业启动资金,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

    调查表明,资金短缺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部分学生选择用自己的积蓄或者是让亲友资助作为创业启动资金,而通过商业贷款、政府资助等方式获得创业启动资金的创业者为数不多。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出台的一些创业政策存在着层次低、应急性和短期性等缺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些国有银行由于信用担保问题,对于大学生进行创业贷款顾虑重重,操作及其谨慎,对于大学生创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更是缺少服务。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具备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主要承担者,要采取多种途径来培养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一)通过开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及创业学术讲座,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增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比如,在课堂上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述一些成功人士的创业精神,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同时,高校要经常举办一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多邀请一些名师与专家来做报告,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和知识传授,让学生熟悉创业的基本思路与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燃起学生的创业激情。

    (二)通过开展一些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与科技竞赛,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社团活动是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形式,是加强大学生情感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高校应多提供一些社团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的组织与参与中,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同时,高校要多组织一些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如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文化节等,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通过建立一些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校内可以设立一些专门的学生创业机构,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创业项目,指导有能力的学生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早期创业。在校外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厂或企业进行走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及时了解社会需要、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和未来,真正引领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着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尹洪妍.浅谈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162.

    [2] 关晓辉,吴维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82.

    [3] 廖赞勇.辅导员素质对大学生的影响[J].大学教育,2014(9):121.

    [4] 董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成功就业[J].大学生就业,2007(7):22.

    [5] 蔡杰,韦维.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4):37.

    [责任编辑:陈 明]

    相关热词搜索: 创新精神 培养 能力 创业 大学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